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导音对自然保护地声景感知情绪的影响——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许晓青 庄安頔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33,共6页
声景情绪感知的研究是自然保护地声景研究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了不同声源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成分情绪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尚无将声景中主导音和情绪感知进行关联。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 声景情绪感知的研究是自然保护地声景研究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了不同声源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成分情绪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尚无将声景中主导音和情绪感知进行关联。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4段声景的听音实验,共收集有效样本80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总结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主导音的可接受度等,继而进一步分析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要情绪感知的一致性关系。结论包括: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整段声音的情绪感知基本一致;鸟鸣声、流水声与放松的、舒服的等情绪显著正相关;小贩叫卖声、汽车行驶声较容易引起人工的、嘈杂的情绪感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控制及保护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声景 主导音 声景质量 情绪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茶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中的潜力及贡献
2
作者 韩锋 +1 位作者 郭晓彤 李婧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47,共6页
茶文化景观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重点关注的乡村景观遗产类型。亚洲,尤其是中国,是全球茶文化的发祥地,6000年来人们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培育、管理和利用,反映了独特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的生态智慧,具有全球文化传播... 茶文化景观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重点关注的乡村景观遗产类型。亚洲,尤其是中国,是全球茶文化的发祥地,6000年来人们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培育、管理和利用,反映了独特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的生态智慧,具有全球文化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成功登录填补了茶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中的空白。分析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快速发展趋势,以及基于农业经济的亚洲乡村文化景观在类型数量和价值展示中的不足,回顾国际乡村景观遗产前沿研究和文件,指出亚洲茶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型中的缺口,以文化景观自然-文化关联性和物质-非物质整体性的视角,揭示亚洲茶文化景观在“反映和谐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与实践智慧”“促进传统生计与可持续发展”“传承与传播文化多样性”3个方面的潜力与贡献。以期为系统开展亚洲和中国茶文化景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认知视角,为完善亚洲茶文化景观类型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 乡村景观 亚洲茶文化景观 关联性遗产价值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价值分析及其整体性保护框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敏 韩锋 李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4-138,共5页
以文化景观为视角,提出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是一个有意设计并持续演进的关联类文化景观。总结三方面的整体价值,人地和谐水体利用模式的空间价值、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合多元文化脉络的精神价值。划分4种类型水系文化景观,... 以文化景观为视角,提出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是一个有意设计并持续演进的关联类文化景观。总结三方面的整体价值,人地和谐水体利用模式的空间价值、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合多元文化脉络的精神价值。划分4种类型水系文化景观,分别为生产类、防御类、商业生活类以及游憩类。通过梳理水系文化景观发展脉络,鉴别价值载体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识别水系历史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构建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旨在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都江堰水系 历史景观 价值 整体性保护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保护的环境哲学溯源 被引量:15
4
作者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10,共5页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核心,从形而上的环境哲学自然价值观以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场,揭示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价值根源及环境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总结了环境...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核心,从形而上的环境哲学自然价值观以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场,揭示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价值根源及环境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总结了环境哲学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联性及其4个阶段,呼吁增强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立足中国国情、尊重历史文脉,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 文化 环境哲学 伦理 荒野 文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遗产“文化自然之旅”与中国文化景观之贡献 被引量:23
5
作者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1,共5页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的价值,应该成为国际"文化自然之旅"的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遗产 文化景观 第Ⅴ类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景观保护史 被引量:5
6
作者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3-67,共5页
考察了澳大利亚景观保护历史。澳大利亚土著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万年之久,他们照看着家园,也被大自然的资源回馈眷顾着。景观对他们来说是鲜活的生命。200年前到来的欧洲殖民者,带着北半球的思维方式,惊惧地在这广袤陌生的土地上... 考察了澳大利亚景观保护历史。澳大利亚土著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万年之久,他们照看着家园,也被大自然的资源回馈眷顾着。景观对他们来说是鲜活的生命。200年前到来的欧洲殖民者,带着北半球的思维方式,惊惧地在这广袤陌生的土地上拓荒。火灾、干旱、洪水和虫患瘟疫侵袭着欧洲人以及他们带入的庄稼和动物。直至20世纪,人们才渐渐认识到这片土地的深层生态以及澳大利亚殖民者对土地的野蛮冒犯,这促成了对林木的保护,进而对"美景"、风景海岸线的保护以及对美国国家公园的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国家公园 景观保护 乡土文化 土著居民 乡村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遗产景观:基于三维点云技术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杨晨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24,共5页
三维点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重新认知中国古典园林遗产提供了重要机遇。以遗产景观保护为视角,对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全面梳理大假山的历史演进与核心特征,集成运用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和点... 三维点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重新认知中国古典园林遗产提供了重要机遇。以遗产景观保护为视角,对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全面梳理大假山的历史演进与核心特征,集成运用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和点云可视化技术采集大假山的空间信息,构建数字化三维模型,更正对其空间尺度认知的误差,并以此为基础,对豫园大假山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峰峦相间、错落有致、蹬道迂回、盘旋曲赴六大空间特征开展定量化的识别与分析,相关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大假山的遗产价值和保护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点云技术 豫园大假山 空间特征 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 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化景观理论谱系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徐青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8-75,共8页
自"文化景观"定义在英语世界里出现迄今的90年里,西方文化景观理论发展延伸到多学科领域,出现了竞争重叠、交错演进的多种理论。目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对这个源自西方概念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上与西方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为了正确... 自"文化景观"定义在英语世界里出现迄今的90年里,西方文化景观理论发展延伸到多学科领域,出现了竞争重叠、交错演进的多种理论。目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对这个源自西方概念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上与西方有一定差距,无论是为了正确理解,还是为了批判发展,都有必要立足对理论渊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基于丰富庞杂的理论文献和聚焦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议题,运用谱系学方法,溯源"文化景观"词义及演变;以哲学立场与思想、观念、流派及代表人物的关联为线索,全面综述、梳理了西方文化景观研究的7个不同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谱系 词源 西方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国外圣山缘起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杜爽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127,共6页
连接了人与自然的圣山在保护文化传统和解决生态危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文化景观提供的物质自然与非物质精神合一,原生自然与文化族群互动的理论视角,对审视圣山缘起展示出了巨大的阐释力。首先... 连接了人与自然的圣山在保护文化传统和解决生态危机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文化景观提供的物质自然与非物质精神合一,原生自然与文化族群互动的理论视角,对审视圣山缘起展示出了巨大的阐释力。首先梳理了国外圣山概念;指出敬畏和崇高是圣山神圣性发生的主要空间体验;分析了作为“文化线索”和“社会整合”工具的圣山,在其构建过程中不同文化族群起到的形塑作用;通过大量圣山案例的综述,抽象出不同的缘起母题,并据此构建了跨文化传统的圣山神圣性缘起的结构性解释模型。借对国外圣山缘起的探索,以期对理解及保护中国本土圣山起到跨经验层面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自然圣境 圣山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乡村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英国查尔斯顿庄园为例 被引量:19
10
作者 任伟 韩锋 杨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9,共5页
致力于通过分析英国乡村景观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和相应保护制度,援引英国乡村景观遗产查尔斯顿庄园(Chastleton House and Garden)的发展案例,基于英国与中国在乡村景观遗产方面有共性的领域提出对中国的镜鉴意义。文献综述、调查访问... 致力于通过分析英国乡村景观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和相应保护制度,援引英国乡村景观遗产查尔斯顿庄园(Chastleton House and Garden)的发展案例,基于英国与中国在乡村景观遗产方面有共性的领域提出对中国的镜鉴意义。文献综述、调查访问、问卷分析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结论指出发挥中国相关协会的政策宏观导向作用;把握遗产保护和利用平衡点;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和运营3点为主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可持续发展 乡村 景观 遗产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自然与文化”:西方哲学背景下的全球议题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锋 程安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7,共7页
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总结了文化景观的3类意义:1)文化景观作为物质实体;2)文化景观作为概念和过程;3)文化景观作为方法和工具。指出当前世界遗产及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自然和文化分离现象,揭示了西方哲学的二元两分法的背景... 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总结了文化景观的3类意义:1)文化景观作为物质实体;2)文化景观作为概念和过程;3)文化景观作为方法和工具。指出当前世界遗产及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自然和文化分离现象,揭示了西方哲学的二元两分法的背景根源。介绍了IUCN和ICOMOS为融合自然与文化而进行的“连接实践项目”和“自然文化之旅”2个项目,推广他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为更好地连接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治理和管理实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引领作用,主张非西方原住民社区、地方社区应该在推进“自然文化之旅”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 文化 文化景观 哲学 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遗产--西方的自然、精神灵性与审美 被引量:5
12
作者 海伦.阿姆斯特朗 韩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60,共6页
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古代自然的精神灵性着手,梳理西方景观的精神与审美发展历史,强调文化诠释在遗产景观中的差异性和重要性。东西方古代景观在最初均具有强烈的精神和道德价值。在中国,自然对于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儒、释、道等文... 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古代自然的精神灵性着手,梳理西方景观的精神与审美发展历史,强调文化诠释在遗产景观中的差异性和重要性。东西方古代景观在最初均具有强烈的精神和道德价值。在中国,自然对于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儒、释、道等文化的糅杂一直延续至今。在西方,古代自然的精神性价值并未得到延续。景观及其自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转变为对伦理和美的形式的关注,直至17世纪审美科学的引入。西方理性主义、科学和计量学自17世纪始不断发展,至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18—20世纪,德国和英国哲学家们就审美、景观、遗产和自然的议题进一步争论。21世纪,世界遗产价值仍依照西方一贯的计量评价方法,在既有标准下,以客观价值评价为主导,排斥与主观因素相关的精神和审美价值,导致了中西方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价值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审美 景观 精神性 西方 东方 哲学 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树》到“哲学树”: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解读途径研究
13
作者 张鹏 韩锋 杜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63,共6页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荣格《哲学... “关联性文化景观”中“自然元素”与其“非物质要素”的结合方式因高度抽象的表达及多样的意义生成背景,其阐释途径的合理解读具有复杂性,对之进行解读是揭示“关联性文化景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以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荣格《哲学树》中的11幅心理绘画“树原型”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总结普适性的“还原性文本”,分析其叙事文本、意指作用、隐喻关系;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视野中宏大的“世界树原型象征”,通过文化升华后的“原型象征”进一步阐释人类对“自然元素”的意义加工和修饰;最终得以形成超越“自然元素”单纯本体的“哲学树”。并以此建构理解“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原型象征意义的途径,指出人类通过意识形态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精神世界中“自然元素”印刻在“还原性文本”中的方式,具象化“非物质要素”与“自然元素”动态呈现关系在“关联性文化景观”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为解读其他“关联性文化景观”原型象征的诸多意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关联性文化景观 树原型 原型象征 还原性文本 自然与文化关联性 心理绘画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