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血清中49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含量
1
作者 陈泽元 施静 +4 位作者 戴宁彬 杨海兵 张小刚 赵刘清 夏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取50μL健康人体血清样品置于1.5 m L离心管中,加入3.125μg·L^(-1)混合内标使用液200μL,涡旋60 s,于4℃超声10 min,于-20℃冷冻保存1 h,于4℃离心15 min。取100μL上清液置于含150μL水的1.5 m L离心管中,涡旋60 s,于4℃超声5 m... 取50μL健康人体血清样品置于1.5 m L离心管中,加入3.125μg·L^(-1)混合内标使用液200μL,涡旋60 s,于4℃超声10 min,于-20℃冷冻保存1 h,于4℃离心15 min。取100μL上清液置于含150μL水的1.5 m L离心管中,涡旋60 s,于4℃超声5 min,离心10 mi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测定上清液中49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以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4 mmol·L^(-1)甲酸铵溶液-乙腈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ESI)源,在负离子(ESI-)扫描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49种PFASs和内标的质量浓度比值与其峰面积比值均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00 2~0.166 7μg·L^(-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0.5%~118%,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80%~12%。方法用于200份健康人体血清样品的分析,49种PFASs均被检出,其中检出量中位数排在前五的PFASs依次为全氟辛烷磺酸、9-氯全氟三氧代壬烷磺酸、全氟己烷磺酸、全氟辛酸、全氟癸酸,检出量中位数分别为107.188,68.838,51.810,44.381,12.507μ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 人体血清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链球菌FUA329发酵制备石榴汁酸奶的工艺优化及其品质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怡忱 华梓延 +6 位作者 张格文 刘姝 侯晓月 池可心 杨光 周翔 房耀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74-181,共8页
微生物发酵转化鞣花酸生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尿石素A,显著提高富含鞣花酸食品的营养价值。本研究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优化获得菌株FUA329发酵石榴汁酸奶的最佳工艺,以嗜热链球菌CGMCC1.8748为对照,对石榴汁酸奶的菌种活力、流变特... 微生物发酵转化鞣花酸生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尿石素A,显著提高富含鞣花酸食品的营养价值。本研究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优化获得菌株FUA329发酵石榴汁酸奶的最佳工艺,以嗜热链球菌CGMCC1.8748为对照,对石榴汁酸奶的菌种活力、流变特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FUA329发酵石榴汁酸奶中的尿石素A含量。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FUA329发酵制备石榴汁酸奶的最佳工艺为石榴汁添加量为15.79%,蔗糖添加量为7.08%,发酵剂接种量为3.04%,发酵时间7 h,发酵温度37℃,综合感官评分79.4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菌株FUA329发酵石榴汁酸奶的酸度(82.5±1.3)°T,乳清析出量9.6%±0.97%,色差68.17±2.75,菌种活力2.01±0.31(OD600)。抗氧化活性方面,菌株FUA329发酵石榴汁酸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2.87%±1.48%、88.20%±2.10%和76.92%±1.02%,明显优于菌株FUA329原味酸奶以及嗜热链球菌CGMCC1.8748发酵石榴汁酸奶。此外,菌株FUA329发酵石榴汁酸奶7 h,尿石素A含量达到3.31μmol/L。研究为利用嗜热链球菌FUA329发酵制备功能性石榴汁酸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汁 嗜热链球菌FUA329 尿石素A 酸奶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全氟辛烷磺酸对拟南芥叶片的代谢损伤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越 刘潇威 +2 位作者 张艳伟 张景然 刘冰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97-1907,共11页
高浓度染毒水平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植物体的毒性效应信息,不能作为低浓度环境水平毒性效应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浓度PFOS对植物体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PFOS对拟南芥在代谢水平上的毒性... 高浓度染毒水平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植物体的毒性效应信息,不能作为低浓度环境水平毒性效应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浓度PFOS对植物体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PFOS对拟南芥在代谢水平上的毒性效应。通过染毒组和对照组的无菌盆栽实验,以及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PCA得分图显示高浓度暴露组(5、10 mg·L^(-1)和20 mg·L^(-1))和低浓度暴露组(0.1 mg·L^(-1)和1 mg·L^(-1))呈现出显著的分离。低暴露组发现了11~24种差异代谢物,而高暴露组发现了23~29种差异代谢物。低暴露组中受到干扰的代谢通路为氧化应激反应中的苯丙烷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糖代谢,而高暴露组受到干扰的代谢通路为氨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角质、木栓碱和蜡质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芥子油甘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以及硫代谢等多种复杂代谢通路。研究发现高、低浓度PFOS对拟南芥叶片造成了不同的代谢毒性,拟南芥对不同浓度的PFOS启动了不同的代谢防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拟南芥 全氟辛烷磺酸(PFOS)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