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O_(2)气体含量的固态发酵在线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1
作者 李慧娟 金元浩 +6 位作者 李群庆 张宿义 林锋 秦辉 蔡小波 黄孟阳 刘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37,共5页
为了在线检测白酒固态发酵窖池内CO_(2)气体含量以及对泸州老窖黄舣生产中心固态发酵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和应用广泛性,该研究对比不同入窖糟条件下窖池内CO_(2)气体含量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50 d内,入窖... 为了在线检测白酒固态发酵窖池内CO_(2)气体含量以及对泸州老窖黄舣生产中心固态发酵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和应用广泛性,该研究对比不同入窖糟条件下窖池内CO_(2)气体含量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50 d内,入窖后窖池内的CO_(2)气体含量先经历急速上升阶段,达到约峰值的90%,而后进入持续近10 d的稳定期,最后窖池内CO_(2)气体含量呈现约每天1%下降速率,直至发酵结束。该参量能够反映固态发酵过程中糟醅的发酵状态是否正常,为固态发酵过程的监控提供了可靠的实时在线监测手段。这种监测方法克服了传统取样送检方法对于固态发酵环境造成破坏的缺点,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和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CO_(2)气体含量 发酵状态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ponse and assembly of abundant and rare taxa in Zaopei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 patterns of Daqu and pit mud:from microbial ecology to Baijiu brewing microecosystem 被引量:1
2
作者 Yu Mu Jun Huang +5 位作者 Rongqing Zhou Suyi Zhang Hui Qin Hanlan Tang Qianglin Pan Huifang T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439-1452,共14页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 The quality and aroma of strong-flavor Baijiu are mainly dependent on Daqu,pit mud(PM),and the interaction of both.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of Zaopei,especially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rare taxa.Here,an experiment on industrial size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6 combinations(3 kinds of Daqu×2 kinds of PM)on the composition and assembly of different taxa,as well as the flavor profi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aopei's microbiota was composed of a few abundant taxa and enormous rare taxa,and rare bacterial and abundant fungal sub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ombination patterns.The assembly processes of abundant/rare taxa and bacterial/fungal communities were distinct,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mediated the balance between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in rare bacteria assembly.Furthermore,specific combination patterns improved the flavor quality of Zaopei by enhancing the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are taxa,especially rare bacteria.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at rare bacteria might be the keystone in involving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maintaining metabolic function,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brewing microbiota from the viewpoint of microbi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ugmented Daqu Artificial pit mud Abundant and rare taxa Community assembly Metabolic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E-GC-MS) in resolution of metabolism pattern of higher alcohols in rat plasma
3
作者 Yufei Liu Xiaonian Cao +7 位作者 Zhilei Zhou Qingxi Ren Zhongwei Ji Min Gong Yuezheng Xu Weibiao Zhou Shuguang Chen Jian Mao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501-3510,共10页
Higher alcohols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sensory quality and post-drinking comfort of alcoholic beverages. A strategy combin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E-GC-MS) was establish... Higher alcohols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sensory quality and post-drinking comfort of alcoholic beverages. A strategy combining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E-GC-MS)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metabolism pattern of higher alcohols in rat plasma after gavage of 4 common alcoholic beverages including huangjiu, baijiu, wine and brandy. 7 mL of dichloromethane was determined as the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 and 8 higher alcohols were precisely quantified with detection limits of 1.82-11.65 μg/L, recoveries of 89.07%-110.89% and fine repeatability. The fastest absorption and elimination rates of plasma total higher alcohols were observed in baijiu and huangjiu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 highest peak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in brandy group. Additionally, the metabolic rate of plasma isoamyl alcohol in huangjiu group was faster than that in wine group at the same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dosage. This study may provide potential insight for evaluation of alcoholic beverage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er alcohols Alcoholic beverages SPE-GC-MS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醇溶蛋白纳米复合涂膜剂在荔枝保鲜中的研究
4
作者 秦辉 曹阳 +3 位作者 黄孟阳 贺爽 蒲升惠 郑小莉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10期52-58,62,共8页
目的:以酒糟醇溶蛋白为基本成分制备一种纳米复合涂膜剂,并检测其对荔枝的保鲜效果。方法:从酒糟中提取醇溶蛋白,添加纳米涂膜载剂(纳米氧化锌、甘油、聚乙二醇-400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抗坏血酸、2-羟基丙酸和70%乙醇水溶液)制备纳米... 目的:以酒糟醇溶蛋白为基本成分制备一种纳米复合涂膜剂,并检测其对荔枝的保鲜效果。方法:从酒糟中提取醇溶蛋白,添加纳米涂膜载剂(纳米氧化锌、甘油、聚乙二醇-400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抗坏血酸、2-羟基丙酸和70%乙醇水溶液)制备纳米复合涂膜。分别使用纯水、涂膜载剂、复合涂膜剂处理荔枝,观察保留枝柄荔枝、去除枝柄荔枝在常温下的保存情况,以荔枝外观变化、坏果率、失重率、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体物含量以及可滴定酸含量为指标评价保鲜性能。结果:复合涂膜组在荔枝保鲜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其他组别。外观方面,去柄荔枝贮藏第3天时复合涂膜组果肉正常,第5天仅失水皱缩,而纯水组和载剂组出现腐烂霉变;留柄荔枝贮藏第15天时复合涂膜组仅表皮褐变,纯水组已霉变。坏果率方面,贮藏15 d时,复合涂膜组去柄/留柄荔枝的坏果率(50%/30%)显著低于涂膜载剂组(90%/50%)和纯水组(100%/90%)。失重率方面,复合涂膜组失重率始终最低。营养成分方面,在储藏第8天时,留柄荔枝复合涂膜组维生素C(6.92 mg/100 g)、可溶性固形物(12.05%)和可滴定酸(0.107%)含量均高于载剂组和纯水组,品质更优。结论:酒糟醇溶蛋白复合涂膜剂可显著延长荔枝保鲜期,降低坏果率(与纯水组相比),有效抑制失重,并延缓维生素C等关键营养指标的降解。表明添加酒糟醇溶蛋白可显著提升荔枝保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 醇溶蛋白 纳米涂膜 荔枝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出窖糟醅微生物群落与其基酒品质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王阳 李德林 +4 位作者 贾俊杰 余小斌 马龙 敖宗华 张宿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出窖糟醅微生物群落,气质联用(GC-MS)法检测其基酒风味,结合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探讨不同比表面积窖池糟醅微生物群落、基酒理化特性、感官评分及风味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出窖糟醅微生物群落,气质联用(GC-MS)法检测其基酒风味,结合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探讨不同比表面积窖池糟醅微生物群落、基酒理化特性、感官评分及风味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C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基酒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共检出98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62种,醇类9种,酸类2种,醛类4种,酮类6种,其他15种,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筛选出19种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VIP>1)。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糟醅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norank_f__Caloramator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优势真菌属包括酵母属(Sacch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等17种。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共得到6种差异细菌属和11种差异优势真菌属。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己酸菌属、梭菌属_sensu_stricto_12与大部分酯类呈显著正相关(P<0.05);曲霉属、热子囊菌属、埃默森氏菌属、威克汉姆酵母属、青霉属、枝孢霉属与大部分酯类呈显著负相关(P<0.05)。窖池比表面积越大,糟醅中功能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越大,其基酒品质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池 比表面积 糟醅 基酒 微生物群落 理化特性 感官评价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人工窖泥生产发酵的己酸菌液培养条件优化
6
作者 张敏丹 邓有辉 +7 位作者 申鹏森 刘小刚 廖苇 倪斌 李红梅 贾俊杰 敖灵 敖宗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 为了获得高产己酸的菌液,该研究以己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己酸菌液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己酸菌液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无水乙酸钠8.0 g/L,酵母浸粉1.5 g/L,乙醇添加量2%,初始pH 7,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己酸产量能达到4.9 g/L,是优化前的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窖泥 己酸菌液 己酸产量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风干期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研究
7
作者 聂鑫 王淇玲 +5 位作者 陈泓帆 谢姝瑶 宋川 敖宗华 曾天志 沈才洪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6,161,共7页
为探究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风干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该研究在制作香肠时添加凤香型白酒,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不同风干时间(0,2,4,7 d)的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挥发性风... 为探究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风干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该研究在制作香肠时添加凤香型白酒,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不同风干时间(0,2,4,7 d)的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干过程中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不同风干时间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显著。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表明,2-甲基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是含凤香型白酒广式香肠中的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添加凤香型白酒有助于广式香肠风干期风味物质的形成,可丰富风味物质的种类,提高广式香肠的品质。该研究为广式香肠风味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香型白酒 广式香肠 风干期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粮量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胡永芯 汪茜 +10 位作者 王红梅 叶青青 屠婷瑶 牛曼思 李姝 杨阳 赵侨 钟小忠 赵秋伟 沈才洪 王松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翻沙工艺是酱香型白酒的常用酿造工艺之一,为探究不同投粮量(25 kg/t、50 kg/t、75 kg/t、100 kg/t、125 kg/t)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出窖酒醅的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 翻沙工艺是酱香型白酒的常用酿造工艺之一,为探究不同投粮量(25 kg/t、50 kg/t、75 kg/t、100 kg/t、125 kg/t)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出窖酒醅的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了基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对基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出窖酒醅中,金山醋酸乳杆菌(Acetilactobacillus jinshanensis)(96.59%~98.22%)是绝对优势细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49.50%~82.82%)、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1.29%~13.98%)、库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0.01%~30.69%)是优势真菌。HS-SPME-GC-MS半定量结果表明,不同投粮方案所产基酒在风味物质种类结构和含量上存在差异。其中,100 kg/t所产基酒风味物质总量最高,酯类物质占比最大。感官评价结果亦显示,100 kg/t所产基酒在香气、口味和口感上表现最佳。综上,在酱香型白酒翻沙工艺中,最适高粱添加量为100 kg/t酒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翻沙工艺 高粱添加比例 微生物群落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浓度的固态发酵在线监测白酒品质的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慧娟 金元浩 +5 位作者 李群庆 张宿义 林锋 秦辉 蔡小波 黄孟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3-197,共5页
该研究酿造小曲清香型白酒,分别考察不同熟粮与糠壳体积比(粮糠比)(1∶4、1∶1、4∶1)及水分含量(48%、55%、59%和63%)入罐糟发酵过程中CO_(2)含量与产酒情况,提出基于CO_(2)浓度的固态发酵在线监测白酒品质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粮糠... 该研究酿造小曲清香型白酒,分别考察不同熟粮与糠壳体积比(粮糠比)(1∶4、1∶1、4∶1)及水分含量(48%、55%、59%和63%)入罐糟发酵过程中CO_(2)含量与产酒情况,提出基于CO_(2)浓度的固态发酵在线监测白酒品质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粮糠比入罐糟在固态发酵过程中,其CO_(2)浓度呈前期快速上升、中期保持稳定和后期缓慢下降的特点,粮糠比为1∶1的入罐糟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CO_(2)含量最高,酒精度及出酒率均最高,分别为65%vol、19.5%。不同水分含量的入罐糟在固态发酵过程中,CO_(2)含量在发酵前期呈快速上升趋势至发酵中器趋于稳定,在发酵中后期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水分含量为55%的入罐糟在发酵前期CO_(2)含量上升速度最快,此时,原酒酒精度及出酒率均最高,分别为61.6%vol、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曲清香型白酒 固态发酵 CO_(2)浓度 发酵状态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快速检测与分析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余松柏 黄张君 +6 位作者 赵兴蓉 吴奇霄 贾俊杰 马龙 王红梅 王松涛 沈才洪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61,共18页
红外光谱技术以其无损、简便、快捷、无污染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白酒酿造的各个环节,并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及红外光谱设备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白酒行业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建模过程,以及当前应用于白... 红外光谱技术以其无损、简便、快捷、无污染等特点,已逐渐应用于白酒酿造的各个环节,并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及红外光谱设备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白酒行业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建模过程,以及当前应用于白酒行业的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并阐述了各方法的应用特点。对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原辅料、酒曲、酒醅、基酒、成品酒、黄水、窖泥和部分生产工艺阶段应用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行业检测应用的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或新开发专用于白酒行业的设备或者算法,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将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白酒生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结合,可推动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酿造智能化方面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酿造 红外光谱技术 化学计量学方法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酒醅发酵的影响
11
作者 杜宣慧 雷蕾 +10 位作者 秦辉 蔡小波 杨峰 黄孟阳 张宿义 杨平 廖川 曾智娟 李河 徐琼 蒲升惠 《酿酒》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以浓香双曲工艺为基础,在实验室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为10℃、20℃、30℃和40℃,对发酵后理化指标检测,发现在10℃和40℃时,淀粉消耗不完全。为进一步探究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的影响,控制环境温度为24℃、28℃、32℃和36℃,对发酵过程中... 以浓香双曲工艺为基础,在实验室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为10℃、20℃、30℃和40℃,对发酵后理化指标检测,发现在10℃和40℃时,淀粉消耗不完全。为进一步探究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的影响,控制环境温度为24℃、28℃、32℃和36℃,对发酵过程中糟醅理化指标、酵母菌和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发现发酵过程中糟醅的理化指标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具体地,不同发酵环境温度下,淀粉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均在第4天后,消耗速率降低。还原糖先上升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酸度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发酵中后期,随着发酵环境温度的升高,酸度增加明显。不同环境温度下,水分的增加速率不同,但最终水分增加量无明显差异,酒精度在28℃环境温度下最高,36℃环境温度下最低。酵母菌和细菌的数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发酵环境温度的升高,酵母菌数量下降明显,但不同发酵环境温度下酵母菌数量随发酵期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细菌数量级在发酵过程中整体维持在10~4~10~5cfu/g。结合国评委尝评和气相色谱结果可知,环境温度24℃和28℃酒体口感更接近,优于32℃和36℃,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发酵,基酒的风味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环境温度对浓香双曲工艺产酒生香影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将浓香双曲工艺发酵环境温度控制在2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浓香双曲工艺 理化指标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老车间四季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12
作者 康承霞 秦辉 +7 位作者 蔡小波 张宿义 杨平 黄孟阳 廖川 刘怡 杨贵 张轩 《酿酒》 2025年第2期57-63,共7页
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老车间四季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四季空气中夏季细菌丰富度最低,冬季真菌丰富度最低;物种数量细菌(9093种)显著高于真菌(5228种)。春季酿酒车间空气中的优势菌属... 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老车间四季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四季空气中夏季细菌丰富度最低,冬季真菌丰富度最低;物种数量细菌(9093种)显著高于真菌(5228种)。春季酿酒车间空气中的优势菌属为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克罗彭施泰特氏菌属(Kroppenstedtia)、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夏季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嗜热真菌属、曲霉属等;秋季优势菌属为高温放线菌属、嗜热真菌属、曲霉属、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等;冬季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嗜热真菌属、嗜热子囊菌属、曲霉属等。各季节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由春季至冬季逐渐增大,冬季低温对空气中的真菌物种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酿酒车间空气的特异性标志物种中,益于大曲和酿酒发酵的功能菌类主要分布于冬季和春季,且部分功能菌群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明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老车间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四季中的演替规律,从空气微生物的角度为剖析季节对浓香型白酒产质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浓香型白酒 酿酒车间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酒用活性炭的制备条件优化及其对白酒中糠醛的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彭晶晶 赵金松 +2 位作者 张良 张明文 冉国清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6,共7页
该研究采用磷酸法,选取七种酒用活性炭中吸附效果最差的活性炭进行改性,提升其去除糠醛能力的同时减少其对白酒中风味成分的吸附。以白酒中糠醛去除率和总酯保留率综合指标为评价指标,以磷酸含量、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碳化温... 该研究采用磷酸法,选取七种酒用活性炭中吸附效果最差的活性炭进行改性,提升其去除糠醛能力的同时减少其对白酒中风味成分的吸附。以白酒中糠醛去除率和总酯保留率综合指标为评价指标,以磷酸含量、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碳化温度、碳化时间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改性活性炭制备条件。运用BET比表面积测试法、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改性前后活性炭进行结构表征,并对改性酒用活性炭进行吸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制备条件为磷酸含量35%、浸渍比1∶7、活化温度200℃、活化时间2 h、碳化温度300℃、碳化时间2.0 h。在此优化条件下,改性活性炭对糠醛去除率由13.18%提升至39.28%,对总酯保留率由87.09%提升至97.96%。BET、SEM及FTIR结果显示,磷酸法改性酒用活性炭增大了酒用活性炭的孔径(平均孔径>2 nm),提高了吸附效率。吸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能有效能有效的提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用活性炭 改性 白酒 糠醛 制备条件优化 结构表征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对露酒产品感官、质量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张琴 马康 +5 位作者 袁强 兰余 刘小刚 吉喆 王丹 杨洁 《酿酒》 2025年第2期99-104,共6页
为探究光照对露酒感官、质量的具体影响,本研究选用4组泸州老窖养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露酒产品,以光照条件为单因素变量开展测试,综合酒体外观稳定性、感官特征及理化指标进行比对论证,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对露酒产品感官、质量稳定性... 为探究光照对露酒感官、质量的具体影响,本研究选用4组泸州老窖养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露酒产品,以光照条件为单因素变量开展测试,综合酒体外观稳定性、感官特征及理化指标进行比对论证,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对露酒产品感官、质量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其中强光照射影响最为突出,使得酒体在短时间内出现褪色及沉淀现象,并导致酒体原有风格特征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酒 光照条件 外观稳定性 感官特征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酿酒高粱品种性质与水化动力学的相关性
15
作者 王红梅 李哲 +7 位作者 李令 李姝 贾俊杰 汪茜 胡永芯 王松涛 沈才洪 钟小忠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4,共8页
为探究酿酒高粱内在性质对水化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对不同品种高粱泡粮过程水分的预测,本实验对23个不同品种酿酒高粱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在40℃恒温浸泡下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对高粱的水化动力学特性(初始吸水速率和平衡水分含量... 为探究酿酒高粱内在性质对水化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对不同品种高粱泡粮过程水分的预测,本实验对23个不同品种酿酒高粱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在40℃恒温浸泡下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对高粱的水化动力学特性(初始吸水速率和平衡水分含量)与高粱的理化性质(种皮厚度、硬度、比表面积、蛋白质、脂肪、单宁、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粱的水化动力学性质与比表面积、硬度、脂肪、单宁、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相关。建立输入层为籽粒硬度、比表面积、脂肪、单宁、直链淀粉、初始水分含量、浸泡时间,隐含节点数为10,输出层为高粱浸泡过程水分含量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为训练函数,选择tansig-purelin为网络传递函数,经过有限次训练得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水分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均方误差为0.02。本研究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不同品种酿酒高粱在泡粮过程中的水分含量,可为泡粮工艺的进一步开发和精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高粱 理化性质 水化动力学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含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W模式视角研究白酒文化融入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策略
16
作者 唐莉蓉 罗波 李宾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297,共5页
我国白酒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城市品牌”为白酒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水之源泉,木之根基。以城市品牌提升白酒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W经典传播模式,以中国酒城泸州市为例,通过实地... 我国白酒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城市品牌”为白酒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水之源泉,木之根基。以城市品牌提升白酒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W经典传播模式,以中国酒城泸州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专访酒博会外籍人士,分析中国白酒文化国际化发展过程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白酒文化融入城市品牌国际化传播的机制与对策,在新发展格局下赋予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白酒文化的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文化 城市品牌 国际传播 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陈酿时间对酱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17
作者 黄冰羽 王淋 +6 位作者 刘源 王惠 石学梅 潘丽娜 傅其旭 王宪斌 李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目的研究陈酿时间对酱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了不同陈酿时间黑豆酱油和豆粕... 目的研究陈酿时间对酱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了不同陈酿时间黑豆酱油和豆粕酱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并利用气味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在不同陈酿时间的6种酱油样品中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227种,主要包括265种酯类、155种萜类、153种酮类、137种杂环化合物、104种醇类、77种酸类、72种醛类、59种酚类、54种烃类、50种胺类、30种芳烃类、27种醚类、26种含氮化合物、9种含硫化合物、9种卤代烃。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黑豆酱油和豆粕酱油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且关键香气成分对整体风味特征的贡献明显。电子鼻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陈酿时间酱油的挥发性香气特征,并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趋势一致。通过OAV共鉴定出132种关键香气成分(OAV>1),其中醛类、酚类和萜类对整体香气贡献显著。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陈酿时间对黑豆酱油和豆粕酱油的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规律,为酱油和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挥发性风味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王惠 石学梅 +6 位作者 黄冰羽 王淋 杨镇 潘丽娜 王宪斌 傅其旭 李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7期94-101,共8页
目的研究酱油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规律,并探究生产条件对生物胺积累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分析了酱油不同发酵时间下生物胺的含量;同时探究了不同盐水浓度(15%、20%、25%)... 目的研究酱油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规律,并探究生产条件对生物胺积累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分析了酱油不同发酵时间下生物胺的含量;同时探究了不同盐水浓度(15%、20%、25%)、发酵温度(20、30、40℃)、酵母添加量(0.05%、0.10%、0.15%)对酱油发酵过程中生物胺产生的影响。结果酱油中生物胺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40℃的温度下,酱油发酵结束后的生物胺含量最低,为368.9 mg/L;在盐水浓度为25%时,酱油发酵结束后的生物胺含量最低,为376.41 mg/L;酵母添加量为0.05%时,酱油发酵结束后的生物胺含量最低,为403.45 mg/L。结论生物胺作为酱油发酵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通过改变盐水浓度、发酵温度和酵母添加量,可以有效抑制酱油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从而有效提高酱油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发酵 生产条件 生物胺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双曲酿造工艺与酒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小波 杜宣慧 +5 位作者 曾智娟 秦辉 杨峰 胡玉 黄孟阳 林杨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7-13,21,共8页
本研究按照浓香型白酒工艺特点,利用不锈钢发酵容器,以混合均匀后的浓香产酒大曲和浓香生香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粉碎高粱为原料,采用清蒸混入、续糟发酵的生产方式,形成浓香双曲酿造工艺。通过常规理化分析技术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 本研究按照浓香型白酒工艺特点,利用不锈钢发酵容器,以混合均匀后的浓香产酒大曲和浓香生香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粉碎高粱为原料,采用清蒸混入、续糟发酵的生产方式,形成浓香双曲酿造工艺。通过常规理化分析技术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双曲酿造工艺酒醅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进行测定和分析,以进一步探究其发酵机理。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酒精度前期迅速增加,后期趋于平缓,并在第9 d时达到最大值。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317个属,其中真菌225个、细菌92个,酒醅中主要优势真菌属有2种,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在发酵过程中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细菌属有3种,发酵前期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占绝对优势,发酵后期unclassified-Lactobacillales占绝对优势。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理化因子有显著关系,对真菌而言,还原糖含量与双足囊菌属(Dipodascus)、嗜热子真菌属(Thermomyces)的相对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对细菌而言,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含量和酒精度与unclassified-Lactobacillales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酒醅发酵过程中温度、酒精度和酸度推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双曲酿造工艺 微生物群落 理化指标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期浓香型青稞酒糟醅理化指标及基酒香气组分差异 被引量:1
20
作者 涂荣坤 冉茂芳 +6 位作者 张兵 范相巍 许涛 张立强 王松涛 沈才洪 杨平 《酿酒》 CAS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基于前期优化的浓香型青稞酒发酵工艺,探究不同发酵期(40 d,50 d和60 d)对浓香型青稞酒糟醅理化指标和基酒挥发性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期浓香型青稞酒出窖糟醅的水分、酸度、还原糖和淀粉差异显著(p<0.05)。随着发酵期... 基于前期优化的浓香型青稞酒发酵工艺,探究不同发酵期(40 d,50 d和60 d)对浓香型青稞酒糟醅理化指标和基酒挥发性香气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期浓香型青稞酒出窖糟醅的水分、酸度、还原糖和淀粉差异显著(p<0.05)。随着发酵期的增加,出窖糟醅的水分增加,还原糖、酸度和淀粉呈现下降趋势。延长发酵期有利于延长微生物分解代谢,提高淀粉的利用率,提升出酒率。不同发酵期青稞酒的挥发性香气组分含量差异较大。随着发酵期增加,挥发性香气组分的种类及总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酸类、醇类和酯类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组分,酸类和醇类组分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可能与醇酸酯化合成酯类有关,与酯类组分的含量增加趋势相一致。长发酵期有利于提高青稞酒中酯类组分的含量,进而增加青稞酒的香气浓郁度和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发酵期 浓香型青稞酒 理化指标 香气组分 主组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