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overview of soil erosion research in China through a lens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
1
作者 NG Sai-Leung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40,共12页
[Background]Soil erosion,the process by which soil is eroded,transported,and deposited by external forces like wind and water,is a widespread global phenomenon with significant env 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Over... [Background]Soil erosion,the process by which soil is eroded,transported,and deposited by external forces like wind and water,is a widespread global phenomenon with significant env 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acts.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China's soil erosion research has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reaching a world-class level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However,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summariz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This study aims to fill that gap by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in China's soil erosion research.[Methods]This study employed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analyze 6588 journal articles on soil erosion in China,collected from the Scopus database.The analysis focused on several key aspects,including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subject areas,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es,funding organizations,key research themes,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Additionally,network maps were generated using VOSviewer to visualize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connections within the research field,offering insights into how different research topics and institutes are interconnected.[Results]The findings reveal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since the 1980s,rising from just 4 articles in 1981 to 699 articles in 2023.While soil erosion research is multidisciplinary in nature,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areas were“Environmental Science”“Agriculture and Biological Sciences”and“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 the most productive institute,with several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es also making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The primary funding source wa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with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ng the largest funder.Journals focusing on water and soil,ecology,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ere the primary platforms for publishing soil erosion research in China.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Transactions of CSAM,and Acta Ecologica Sinica were the most productive journals.Six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 were identified in this field.There are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n this field.The large cluster is centered on China,connecting some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This is followed by a small cluster of commonwealth countries headed by the United Kingdom.The rest are bilateral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that do not form networks.The major research themes identified were“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erosion dynamics and drivers”“soil eros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and“eros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Earlier research was heavily focused on topics such as“GIS”“remote sensing”“Cs-137”“landscape pattern”“vegetation restoration”“simulated rainfall”“loess plateau”and“black soil.”In contrast,recent studies have shifted towards“climate change”“ecosystem services”“soil erodibility”“gully erosion”and“RUSLE”.[Conclusions]This study offer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hina's soil erosion research,serving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Additionally,the study highlights emerging research topics and potential areas for future exploration,thereby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subsequent studies in soi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liometric analysis knowledge structure journal articles SCOPUS soil erosio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爆破作用下锁固型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效应及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刘康琦 刘红岩 +2 位作者 霍泽楠 薛雷 张光雄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62,共13页
岩石中存在许多微裂纹和微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动荷载作用下会萌生、扩展和聚并,导致岩石失稳和破坏。在进行爆破开挖时,预留岩体会受到循环爆破产生的动荷载影响,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甚至破坏。为了模拟这一物理... 岩石中存在许多微裂纹和微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动荷载作用下会萌生、扩展和聚并,导致岩石失稳和破坏。在进行爆破开挖时,预留岩体会受到循环爆破产生的动荷载影响,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甚至破坏。为了模拟这一物理过程,将现有的能够较好地描述岩石动态损伤的岩石动态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二次开发嵌入到FLAC中,用于分析锁固型岩质边坡在循环爆破作用下的损伤效应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考虑岩质边坡累积损伤效应后,随着循环爆破次数的增加,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对于锁固型岩质边坡,锁固段的破坏首先发生在两端,然后向中间扩散,岩体在其中呈现递进破坏模式。由于考虑了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每次爆破后边坡的安全系数都会减小。当不考虑累积损伤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基本不变。另外,锁固段在软弱夹层中的位置影响边坡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类似工程活动时,应考虑岩体的累积损伤效应,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爆破 累积损伤 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二次开发 锁固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滨海湿地有机碳循环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中元 娄厦 +3 位作者 陈仕哲 Irina Fedorova Viktorovna Dorzhievna Radnaeva Larisa Elena Nikitina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2,共10页
滨海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长江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含量、碳汇速率、有机碳横向输入输出通量及量化方法、有机碳循环定量分析模型以及有机碳储量和组分对不同影响因素所做出的动态响应规律,发现在... 滨海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长江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含量、碳汇速率、有机碳横向输入输出通量及量化方法、有机碳循环定量分析模型以及有机碳储量和组分对不同影响因素所做出的动态响应规律,发现在土壤有机碳水平空间分布上,崇西湿地>崇明东滩>九段沙>南汇潮滩;有机碳通量和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植物生物量和结构、水和土壤的理化性质、陆源输入和潮汐动力、间隙水交换以及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应加强长江口湿地土壤碳库和有机碳输运通量统一观测,准确量化各主要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这对研究盐沼湿地的碳循环机理和碳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湿地 有机碳时空分布 垂向埋藏速率 横向输送通量 影响因素 碳汇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光谱学特征
4
作者 宋鸽 孔祥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4-479,共6页
采用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元素分析表明,HA中C、H、N和S含量均高于HU,O含量低于HU。原子比分析表明HA的缩合度相对较高,分子结构相对复杂,HU... 采用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土壤胡敏酸(HA)和胡敏素(HU)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元素分析表明,HA中C、H、N和S含量均高于HU,O含量低于HU。原子比分析表明HA的缩合度相对较高,分子结构相对复杂,HU的缩合度相对较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表明,由于腐殖质(HS)的组成复杂,多种官能团互相干扰,HA和HU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无明显特征峰,吸光度值随着波长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HA包含的吸光有机成分较多,化学组成较复杂。HA和HU紫外特征参数SUV254和E4/E6比较分析表明,与HU相比,HA芳香性较大,腐殖化程度较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HA和HU具有相似的红外光谱,各研究对象特征吸收峰的吸收强度不同,其中开垦黑土20~40 cm和未开垦灰土18~37 cm土层HA的振动幅度较大,说明其包含的酚类化合物、含羟基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羧酸,以及含羰基的醛、酮、醚等化合物的含量较多。开垦黑土10~20 cm土层和未开垦灰土18~37 cm土层HU在各特征吸收峰振动幅度较大,说明其包含的酚类化合物、羧酸、脂肪烃和糖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红外光谱各吸收峰强度比较分析表明,开垦后黑土HA和HU酚类化合物、羟基官能团和脂肪族化合物等含量增加,而开垦后灰土HA和HU酚类化合物、羧酸和脂肪族化合物含量下降,表明开垦对黑土土壤有机质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促进了灰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综上所述,丙酮盐酸混合液提取法为HS生物化学和生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胡敏素 元素分析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添加剂对Bacillus spp.修复铀尾矿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的驱动作用
5
作者 唐垂云 钟娟 +3 位作者 吕莹 姚俊 李沐江 刘兴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233-1247,共15页
铀尾矿库中堆积的铀尾矿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生物矿化可以有效降低铀尾矿中铀的浸出,降低铀尾矿的环境风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磷添加剂如何影响生物矿化过程中铀尾矿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本研究中,评估了羟基磷灰石(HS)和β-甘油磷酸... 铀尾矿库中堆积的铀尾矿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生物矿化可以有效降低铀尾矿中铀的浸出,降低铀尾矿的环境风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磷添加剂如何影响生物矿化过程中铀尾矿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本研究中,评估了羟基磷灰石(HS)和β-甘油磷酸五水合物(GP)作为添加剂对Bacillus spp.修复铀尾矿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添加剂有效地改变铀尾矿浸出液的pH值和铀浸出浓度,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微生物群落中门类微生物从actinobacteria向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演替。两种添加剂对细菌群落演替模式的影响不同,其中GP的促进作用较大。GP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中核心物种尤其是Firmicutes的生长,在GP处理中,Bacillus,Pseudomonas,Desulfotomaculum,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的丰度较高,表明这些属类微生物在微生物群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磷添加剂参与生物修复和细菌群落演替提供了证据,从而为铀尾矿的生物矿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矿化 羟基磷灰石 微生物群落 β-甘油磷酸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内熔融与大陆造山--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国能 陈震 +12 位作者 陈雄 丁汝鑫 彭卓伦 Rodney Grapes 张珂 王岳军 娄峰 沈文杰 郑义 张俊浩 邱惟 许清燕 王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3-390,共8页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造山 活化造山 壳内熔融 花岗岩 板块汇聚 熔融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造成孔隙弹性耦合变化及其对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陶玮 Timothy Masterlark +2 位作者 沈正康 Erika Ronchin 张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18-3331,共14页
位于川西地区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紫坪铺水库于2005年9月开始蓄水.约2.7年后,2008年5月12日,Mw7.9级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两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揭示其可能相互关联,但前人的诸多研究给出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果.本研究... 位于川西地区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紫坪铺水库于2005年9月开始蓄水.约2.7年后,2008年5月12日,Mw7.9级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两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揭示其可能相互关联,但前人的诸多研究给出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果.本研究基于完全耦合孔隙弹性理论,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FEM),模拟水库蓄水造成的区域孔隙压力场和应力场的演化过程,基于库仑应力演化探讨其对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紫坪铺水库蓄水打破了原来的区域孔隙压力平衡,形成孔隙压力梯度源,向周围地壳传播;进而造成龙门山断裂带上库仑应力正值范围不断扩大,由浅入深影响到整条断层,尤其对浅层范围的加载作用明显,达上百千帕,为整个断层面的失稳提供了基础.震源区域库仑应力呈持续增长趋势,汶川地震发震前,增长了约数千帕-数十千帕,即使初期库仑应力为负,在未来某时刻库仑应力仍可能由负转正,并不断增大.通过计算汶川地震震源及其附近区域内相对于多种可能断层倾角的库仑应力,发现库仑应力随断层倾角增大而增加.因此整体来看,紫坪铺水库蓄水对龙门山断裂带起加载作用,有可能触发地震.对紫坪铺库区周围的小震分析也显示,蓄水以来小震明显增多、且不同时段小震发生密集区与水库距离逐渐增大,与孔隙压力扩散趋势一致.以上结果表明紫坪铺水库的蓄水增加了汶川地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水库 完全孔隙弹性耦合 应力触发 汶川地震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植物影响下水沙运动及物质输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峰 娄厦 +3 位作者 RADNAEVA Dorzhievna Larisa NIKITINA Elena FEDOROVA Viktorovna Irina 周晓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水生植物是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植物的存在使水动力条件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了泥沙悬浮和污染物的输运。从恒定流和波浪两种水动力条件出发,针对柔性植物影响下的水流阻力、水流结构、紊动特性、特征流速、消... 水生植物是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植物的存在使水动力条件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了泥沙悬浮和污染物的输运。从恒定流和波浪两种水动力条件出发,针对柔性植物影响下的水流阻力、水流结构、紊动特性、特征流速、消波系数、泥沙运动、污染物输运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主要成果,并指出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植物-水流-泥沙-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植物 水流阻力 紊动特性 泥沙运动 物质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洱海现代沉积研究(英文) 被引量:6
9
作者 D.Eisma 孙顺才 +1 位作者 X.Song E.Thomasse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5-27,共3页
洱海是位于云南省境内较大的但相对较浅的断陷湖泊(水深小于20m)根据1990-1993年对该湖现代沉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主要来自西部相对高2000m以上的山地,东部为低矮石灰岩山地,物源较少,南北两条入湖河... 洱海是位于云南省境内较大的但相对较浅的断陷湖泊(水深小于20m)根据1990-1993年对该湖现代沉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主要来自西部相对高2000m以上的山地,东部为低矮石灰岩山地,物源较少,南北两条入湖河流亦是重要的物源供应区.湖区沉积物主要是由粉砂质粘土组成,来自山地的粗碎屑物质则大量的堆积于此地,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滨湖地带,沉积速率在过去 13000年中平均为0.2cm a-1,相当于全湖平均每年堆积约600 t a-1,这个量也相当于 1992年 2月湖中悬浮物总量.这也表明丰富的陆源供给(雨季降雨,植被破坏和地震等),并说明了持续浅水湖泊的存在.湖泊沉积作用也受到内部因素影响而复杂化,如湖流作用使沉积物重新分布并扩展至整个湖底在现代沉积物中,水下滑坡和滑塌尚少见.对沉积物化学分析表明,其反映了周边岩石和土壤组成,包括生物成因的成份(主要是植硅石).沉积物微量元素相对较丰,可能系土壤渗漏、污染或细粒沉积物携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洱海 沉积 现代沉积 湖泊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克拉通东部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来自朝鲜核爆源深地震测深剖面的约束
10
作者 张晓青 Hans Thybo +2 位作者 Irina M.Artemieva 徐涛 白志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43-2859,共17页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 晚中生代以来,中朝克拉通经历了一系列强烈构造和岩浆事件,岩石圈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为此,中朝克拉通“破坏”一词被提出,但破坏形态主要来自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较大尺度的地震学成像等的约束.因较大能量的人工震源方法较难在人口密集的华北地区实施,基于深地震测深剖面对整个上地幔精细圈层结构的探究仍限于较少地区.为此,我们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和部分流动台站记录的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地震数据,利用宽角反射/折射成像方法,揭示了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5个不同方位剖面的高垂向分辨率一维地壳和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中朝克拉通东部及周边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29~30 km,全地壳平均速度在6.10~6.17 km·s^(-1)之间,远低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表明该区下地壳很薄甚至缺失,且在地壳底部可能存在因局部拆沉而形成的强水平各向异性.该区80 km左右深度可观测岩石圈正速度梯度内部间断面,推测其可能是由尖晶石到石榴石相变引起.在约220 km深度,我们探测到通常存在于稳定克拉通下方的Lehmann间断面,揭示中朝克拉通东部还部分保留类似稳定克拉通的圈层结构.介于80 km间断面和Lehmann间断面之间的上地幔P波速度较全球IASP91模型明显偏低,且上地幔震相(Pn、PL和P410)到时介于稳定克拉通区域和活动构造区域之间,表明中朝克拉通东部及邻区上地幔整体处于“冷”至“热”的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深地震测深剖面 薄下地壳 上地幔间断面 中朝克拉通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非晶形三价铁羟基氧化物及其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M.Ding B.H.W.S.de Jong +2 位作者 S.J.B.Niessen J.P.M.van der Meer V.J.van Hinsberg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50,共10页
利用硝酸铁与氨水之间的水解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黑色”非晶形三价铁羟基氧化物(FeOOH)该物质在室温下稳定,有较高的硬度,其比表面积约为300m2/g,零电荷点(PZC)在pH7~8之间根据Mssbauer谱的鉴定,它具有四方纤铁矿(β-FeOOH)的结构特... 利用硝酸铁与氨水之间的水解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黑色”非晶形三价铁羟基氧化物(FeOOH)该物质在室温下稳定,有较高的硬度,其比表面积约为300m2/g,零电荷点(PZC)在pH7~8之间根据Mssbauer谱的鉴定,它具有四方纤铁矿(β-FeOOH)的结构特征FeOOH和它与各溶质的表面配合物的X射线光电光谱结果表明,FeOOH与Pb、Zn和CrO2-4之间的反应是物理吸附,而与PO3-4和AsO3-4之间的反应是化学吸附3个阴离子及2个阳离子的吸附等温式结果表明,该三价铁羟基氧化物的吸附能力比常见的铁羟基氧化物强3倍磷酸盐与砷酸盐之间的竞争反应结果表明,磷酸盐与FeOOH的反应比砷酸盐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非晶形三价铁羟基氧化物 有害物质 吸附 x射线光电光谱 重金属 环境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