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MS法测定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
1
作者 陆伦维 田栋伟 +5 位作者 朱霞建 王金龙 段旭林 刘明 尤小龙 路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为探索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环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D3~D8;线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L3~L8)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 为探索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环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D3~D8;线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L3~L8)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萃取40 min提取样品中的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后,利用HP-5MS UI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目标物,仪器后运行温度270℃,后运行时间4 min。结果表明,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在0.05~2.00 m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53~0.9995,加标回收率为85.00%~98.44%,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65%~6.86%、1.56%~4.42%。采用该方法对市售白酒的多种类型接触材料进行检测,仅在硅橡胶接触材料中检出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D7)、十六甲基环八硅氧烷(D8)残留量,含量在8.56~34.74 mg/kg。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准确度高,适用于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检测和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白酒接触材料 甲基硅氧烷类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MS不同香型白酒、鹿茸酒及鹿血酒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分析
2
作者 李林竹 苏伟 +4 位作者 母应春 齐琦 邹恬杏 姜远平 陈乾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为全面比较清香型白酒基酒(FB)、清香型鹿茸酒(FP)、酱香型白酒基酒(MB)、酱香型鹿茸酒(MP)、酱香型鹿血酒(MA)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鉴定并分析了五种酒之间的代谢组分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为全面比较清香型白酒基酒(FB)、清香型鹿茸酒(FP)、酱香型白酒基酒(MB)、酱香型鹿茸酒(MP)、酱香型鹿血酒(MA)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鉴定并分析了五种酒之间的代谢组分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及方差分析P值筛选关键差异代谢物,并进行聚类分析(CA)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5种酒样共检出124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其中氨基酸类45种,有机酸类8种,肉桂酸衍生物4种,糖类15种,脂类18种,胺类3种,醇类2种,维生素类3种,呋喃酮类1种,苯类11种,吲哚羧酸类4种,核苷酸类1种,其他类9种。通过PCA、OPLS-DA均能有效区分五种酒。以VIP≥1和P<0.05为标准,共筛出43个关键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五种酒中MA与MP聚为一类,FB、FP和MB聚为一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L-苏氨酸、L-苯丙氨酸、L-酪氨酸、L-高胱氨酸等可以作为区分五种酒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鹿茸酒 鹿血酒 非挥发性代谢物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
3
作者 文永 潘成康 +7 位作者 何开萍 陈明学 唐云容 冯小兵 韦露露 仁蓉 刘春丽 朱安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1期171-177,共7页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检测大量样品且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Accucore aQ液相色谱柱(150 mm×2.1 mm,2.6μm),以甲醇和0.1%(体积比...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检测大量样品且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Accucore aQ液相色谱柱(150 mm×2.1 mm,2.6μm),以甲醇和0.1%(体积比)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液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在电喷雾电离的正离子模式下,采用选择反应监测扫描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96,检出限为0.114μg/L,定量限为0.380μg/L,通过加标验证,回收率为103.06%~106.34%,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1.19%~2.05%。对市场购买的5种品牌白酒进行6次重复检测,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4%~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白酒 氨基甲酸乙酯 含量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过程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分析
4
作者 谢丹 吴成 +7 位作者 赵雯宇 黄河鸥 杨少娟 毕远林 杨军林 胡建锋 尤小龙 汪地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以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法对酒醅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构建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制酒一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 以酱香型白酒一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法对酒醅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构建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制酒一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15.65%)、未分类的芽孢杆菌(26.88%)、未分类的高温放线菌(25.94%)、醋酸杆菌属(28.80%);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真菌属(60.58%)、曲霉属(15.50%)、毕赤酵母属(64.48%)、哈萨克斯坦酵母属(15.20%)、伊萨酵母属(11.76%);优势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堆积发酵过程的细菌间有33个正相关关系,真菌间有44个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微生物菌属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调节机制。从堆积发酵酒醅中共定性定量检测31种风味物质,乙酸含量随堆积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含量最高为607.18 mg/L,酯类物质中含量较高的为亚油酸乙酯(27.36 mg/L)和乳酸乙酯(16.70 mg/L);醇类物质中1,2-丙二醇含量最高为137.51 mg/L。优势微生物菌属与风味物质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毕赤酵母属与乳酸乙酯、油酸乙酯呈正相关关系,醋酸杆菌属与异戊酸、1-2丙二醇呈负相关关系,葡萄球菌属、哈萨克斯坦酵母属与油酸乙酯、己酸丁酯、乳酸乙酯呈负相关,与乙酸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一轮次 堆积发酵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量等级酱香白酒中风味物质及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金龙 尹延顺 +2 位作者 田栋伟 胡建锋 程平言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9,共9页
利用气相色谱(GC)、气质联用(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质量等级酱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AV)、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鉴定不同等级质量酱香型白酒间的关键差异风味成分。结果表... 利用气相色谱(GC)、气质联用(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质量等级酱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AV)、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鉴定不同等级质量酱香型白酒间的关键差异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质量等级的白酒中共鉴定出103种风味物质,包括酸类10种,酯类34种,醇类21种,醛类9种,酮类9种,吡嗪类10种,酚类6种,其他类4种。通过香气活性值(OAV>1)筛选获得关键风味化合物38种。通过PCA和PLS-DA能有效区分不同质量等级的酱香型白酒。基于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出14种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VIP>1),分别为丁醇、乙醛、乙酸乙酯、苯乙醛、丙醛、丁酸、丙酸、戊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戊酸、辛酸乙酯、乙酸、己醇和异丁醛,这些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含量在不同质量等级的酱香型白酒中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风味物质 化学计量学方法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尹艳艳 张健 +2 位作者 陆伦维 黎露露 张德芹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240,共7页
刺梨有“三王水果”之称,是一种药食两用型水果。多酚类化合物是刺梨中第二大主要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抑菌、解酒护肝等药理和保健功能,具有极大的食品开发潜质。研究对近年来关于刺梨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类、提取、... 刺梨有“三王水果”之称,是一种药食两用型水果。多酚类化合物是刺梨中第二大主要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抑菌、解酒护肝等药理和保健功能,具有极大的食品开发潜质。研究对近年来关于刺梨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类、提取、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多酚 提取 定性定量分析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特性及应用研究
7
作者 姚尚杰 金垚 +2 位作者 黄钧 周荣清 吴重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0,共9页
大多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膜是细菌应对不利环境的自然生长状态。而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乳酸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和优良特性,也初步探究了乳酸菌生物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控和利用乳酸菌... 大多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膜是细菌应对不利环境的自然生长状态。而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乳酸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和优良特性,也初步探究了乳酸菌生物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控和利用乳酸菌生物膜,对乳酸菌生物膜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十分必要。文章综述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胞黏附胞外聚合物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混菌生物膜形成和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在抗逆、抑菌、食品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人们了解乳酸菌生物膜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膜 混菌生物膜 抗逆 抗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分析酱香型白酒酸酯含量 被引量:5
8
作者 唐云容 庞臻 +4 位作者 钟敏 路虎 潘成康 文永 李子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4-249,共6页
采用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酱香型白酒轮次酒中的总酸及总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应用遗传算法(GA)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立定标模型,并采用... 采用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酱香型白酒轮次酒中的总酸及总酯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应用遗传算法(GA)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立定标模型,并采用独立测试集样品对模型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标准正态变量(SNV)对样品光谱进行预处理可提高建模效果,而经遗传算法(GA)对特征变量优化后建立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分别将总酸、总酯两项指标模型的变量数降低至38及25个。以GA优选的波长作为输入变量建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效果更优,总酸及总酯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提升至0.994及0.98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降低至0.031、0.082,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11.94、8.05。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总酸及总酯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3、0.985,RMSEP分别为0.036、0.089,表明建立的定标模型准确度及稳定性良好,可快速检测酱香型白酒中的总酸和总酯含量,为液体白酒品质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化学计量学方法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晒醋的挥发性香气特征及氨基酸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晓春 孙优兰 +2 位作者 蒋力力 尚煜豪 张德芹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0,182,共6页
食醋的香气和口味特征是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评价赤水晒醋的风味轮廓;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晒醋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法确定重要香气组分;测定晒醋的氨基酸含量,依据“蛋白... 食醋的香气和口味特征是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评价赤水晒醋的风味轮廓;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晒醋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法确定重要香气组分;测定晒醋的氨基酸含量,依据“蛋白质评价必需氨基酸标准模式”进行营养评价,通过滋味活度值法进行呈味评价。结果表明,晒醋酸香突出,花果香明显;口味以酸味和鲜味为主。检出挥发性香气成分56种,其中重要的香气成分14种,主要为二甲基三硫、2-甲基丁醛、2-甲基丙醛。检出氨基酸1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晒醋营养价值高;有呈味贡献的氨基酸有11种,谷氨酸和丙氨酸的滋味贡献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醋 挥发性成分 气味活度值(OAV) 氨基酸 滋味活度值(T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穇子营养成分、功能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露露 张健 +4 位作者 陆伦维 尹艳艳 李岭卓 刘明 胡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5-412,共8页
穇子(Eleusine coracana(L.)Gaertn.)是一种拥有丰富营养价值的药食同源谷物。穇子中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淀粉、矿物质、氨基酸、膳食纤维、多酚类等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改善肠道健康、降血压等功效。目前,穇子主要用于替代少量的面... 穇子(Eleusine coracana(L.)Gaertn.)是一种拥有丰富营养价值的药食同源谷物。穇子中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淀粉、矿物质、氨基酸、膳食纤维、多酚类等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改善肠道健康、降血压等功效。目前,穇子主要用于替代少量的面粉或其他杂粮制作成各种传统食品,产品单一,营养价值未能被充分利用。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健康功能的追求,穇子功能特性逐渐被关注和利用,但对穇子功能特性应用研究仅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开发其功能性食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穇子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功能特性以及产品开发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穇子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穇子 营养成分 功能特性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来源及抑制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尚煜豪 朱霞建 +3 位作者 田栋伟 程平言 胡建锋 汪地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7,共6页
发酵食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及风味,倍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这类食品在发酵过程中伴随着美拉德反应而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该文介绍了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机理,总结了发酵食品(发酵调味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 发酵食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及风味,倍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这类食品在发酵过程中伴随着美拉德反应而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该文介绍了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机理,总结了发酵食品(发酵调味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以及其他发酵产品)的丙烯酰胺生成机理、来源等,并提出了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丙烯酰胺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冬季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升温机制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德芹 胡建锋 +2 位作者 吴成 张二康 李岭卓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3,共6页
为解析冬季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升温机制,采用实时温度监测仪、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一轮次酒醅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温度与真核微生物群落相关性。结果表明,糖化堆中心位置酒醅率先启动发酵,温度缓慢上升并扩散... 为解析冬季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升温机制,采用实时温度监测仪、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一轮次酒醅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温度与真核微生物群落相关性。结果表明,糖化堆中心位置酒醅率先启动发酵,温度缓慢上升并扩散至表层;表层酒醅达到一定温度后,在较充足的溶氧条件下酵母菌快速生长,温度迅速上升,从(15.7±0.21)℃升至(38.0±7.56)℃。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酵母菌数量获得大幅增长,以毕赤酵母属(Pichia)与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为优势菌属,从完全收堆至入窖,相对丰度由7.85%增长至83.8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酒醅温度与酵母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毕赤酵母属(Pichia)呈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升温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堆积发酵 温度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异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3
作者 赵湖冰 杨刚仁 +5 位作者 李旭 张飞 罗雕 朱大超 陈勇 李中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共5页
高温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的独特酿造工艺之一,对酱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的生成具有显著作用。该文系统阐述了酱香型白酒糖化堆堆积发酵异常的种类、不良影响、解决措施及其成效,并结合项目组生产实践与研究成果,对酱香型白酒糖化堆堆... 高温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的独特酿造工艺之一,对酱香型白酒特征风味物质的生成具有显著作用。该文系统阐述了酱香型白酒糖化堆堆积发酵异常的种类、不良影响、解决措施及其成效,并结合项目组生产实践与研究成果,对酱香型白酒糖化堆堆积发酵异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增进对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异常的认识,促进酱香型白酒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糖化堆 堆积发酵异常 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bing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ith Fuzzy Mathematic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Post-Ripening Mechanism of High-Temperature Daqu during Storage
14
作者 YANG Junlin YANG Shaojuan +8 位作者 WU Cheng YIN Yanshun YOU Xiaolong ZHAO Wenyu ZHU Anran WANG Jia HU Feng HU Jianfeng WANG Diqiang 《食品科学》 2025年第9期48-62,共15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enzyme activities,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microbial communities,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high-temperature Daqu(HTD)during the maturation process,and a standa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enzyme activities,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microbial communities,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high-temperature Daqu(HTD)during the maturation process,and a standard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HTD.There were obvious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enzyme activities,and volatile flavor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storage periods,which affected the sensory evaluation of HTD to a certain extent.The results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revealed significant microbial diversity,and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hanged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did the fungal community.During the storage process,the dominant bacterial genera were Kroppenstedtia and Thermoascu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ominant microorganisms and quality indicators highlighted their role in HTD quality.Lactococcus,Candida,Pichia,Paecilomyces,and protease activit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sovaleraldehyde.Acidic protease activity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Moisture promoted isobutyric acid generation.Furthermore,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mbined with multi-factor fuzzy mathematics.Consequently,this study provides innovative insights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of HTD during storage and establishes a groundwork for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orage of HTD and quality control of sauce-flavor Baiji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community high-temperature Daqu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entropy weight method maturation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范奇高 黎露露 +1 位作者 骆红波 张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共6页
随着白酒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白酒酿造的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白酒酿造清洁化、绿色化、生态化已逐步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力开展白酒酒糟、酿酒废水等酿造副产物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一方面能有效解... 随着白酒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白酒酿造的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白酒酿造清洁化、绿色化、生态化已逐步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力开展白酒酒糟、酿酒废水等酿造副产物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酿酒行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该文在对白酒酒糟、酿酒废水、制曲稻草、污泥、窖泥等白酒酿造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寻找副产物的特点与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分析白酒酿造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水平,为白酒可持续发展及酿造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副产物 酒糟 废水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谢丹 吴成 +5 位作者 毕远林 胡建锋 黄魏 胡峰 冯小兵 程平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51-158,共8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0~150 d)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以期了解大曲的老化成熟规律。方法:该研究基于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0~150 d)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以期了解大曲的老化成熟规律。方法:该研究基于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相关性分析理化因子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储存过程中的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温度和糖化力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酸度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储存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Lactobacillus、Staphylococcus、Enterobacter;主要优势真菌属为Thermomyces、Trichomonascus、Byssochlamys。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Bacillus、Kroppenstedtia、Aspergillus、Trichomonascus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Byssochlamys、Dipodascus与温度、水分、酸度、液化力呈正相关关系;Thermomyces与温度、水分、酸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酱香型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及理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阐明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后熟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储存时间 微生物多样性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谢丹 刘晓燕 +5 位作者 毕远林 宋明发 梁芳芳 许粟 何劲 马立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10-114,共5页
为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自然发酵刺梨果渣中细菌的16S rDNA基因V3~V4高变区序列,比较发酵6~60 d(每隔6 d取一次样)时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10个不同发酵时期样本中... 为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自然发酵刺梨果渣中细菌的16S rDNA基因V3~V4高变区序列,比较发酵6~60 d(每隔6 d取一次样)时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10个不同发酵时期样本中共检测而出26个门类、40个纲类群、74个目类群、162个科类群、373个属类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主要以葡糖杆菌属和醋酸杆菌属为主。发酵结束后,在门相对水平丰度值依次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9.85%)、厚壁菌门(Firmicutes,0.0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0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0.02%),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形菌门占主要地位;在属相对水平丰度值排前面的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65.37%)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33.66%)为刺梨果渣发酵过程中绝对的优势菌;发酵后期细菌群落趋于稳定,表明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果渣 自然发酵 高通量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在白酒酿造微生物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骆红波 孙优兰 +2 位作者 范奇高 胡建锋 张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21,共9页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蒸馏酒之一。这种独特风味的形成,通常是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基因表达、代谢通路、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协调作用的综合体现。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角度解析酿造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及...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蒸馏酒之一。这种独特风味的形成,通常是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基因表达、代谢通路、酶活性及代谢产物协调作用的综合体现。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角度解析酿造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性及其对酒体风味的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该文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技术在酿造微生物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白酒酿造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学技术 白酒 酿造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魏 李浪金 +5 位作者 谢丹 吴成 程平言 张健 尤小龙 胡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55-162,共8页
为揭示3种类型的高温大曲(黄曲、白曲、黑曲)在细菌群落、理化指标方面的差异,初步探究不同曲种在发酵过程中功能差异的成因,通过扩增子测序、菌株培养化、物种相关性分析及理化因子与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细菌群落... 为揭示3种类型的高温大曲(黄曲、白曲、黑曲)在细菌群落、理化指标方面的差异,初步探究不同曲种在发酵过程中功能差异的成因,通过扩增子测序、菌株培养化、物种相关性分析及理化因子与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细菌群落差异及内生、外在因素对优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Kroppenstedtia、Saccharopolyspora、Arthrobacter是黄曲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类群,Saccharopolyspora、Thermoactinomyces、norank_Bacteria为黑曲发酵过程中的主导细菌,而白曲发酵过程中主要以Bacillus、Thermoactinomyces、Saccharopolyspora、Weissella为主,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微生物中,与黄曲密切相关的优势菌属Kroppenstedtia与水分含量呈强负相关;Bacillus与糖化力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导致白曲糖化力较高的原因;而黑曲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Thermoactinomyces则与酸度呈正相关,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上述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不同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结构演替的驱动因素,为有效提高酱香大曲的品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 白曲 黑曲 细菌群落结构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