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与RUSLE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3
1
作者 孙德亮 赵卫权 +3 位作者 李威 吴建峰 杨振华 吕思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271-276,283,F0003,共8页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 [目的]对贵州省土壤侵蚀进行快速定量研究,为土壤侵蚀治理工作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日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DEM,MODIS-NDVI等数据,结合RUSLE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研究区的2010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80.81t/(km^2·a),属轻度侵蚀。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小于500t/(km^2·a)的微度侵蚀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土壤侵蚀面积(轻度侵蚀以上)达71 164.14km^2,占总面积的40.40%。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达10 431.60km^2,占总面积的5.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北部大楼山、武陵山、东南部苗岭以及西部乌蒙山等地势较高以及中东部乌江,西南部北盘江等河流流域。[结论]林地、耕地和草地以及海拔在600~1 600m之间的区域是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GIS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孔次芬 李月臣 简太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5-209,共5页
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借助GIS和RS技术,运用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动态度、转移矩阵和马尔柯夫过程研究方法,以重庆都市区1997年和2006年两期的TM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重庆都市区近年来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过程分析和未来土地利用/覆盖演变趋... 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借助GIS和RS技术,运用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动态度、转移矩阵和马尔柯夫过程研究方法,以重庆都市区1997年和2006年两期的TM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重庆都市区近年来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过程分析和未来土地利用/覆盖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为重庆都市区的土地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997—2006年间,都市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两者之和占总面积的70%以上;转移数量最大的是耕地,其面积净减少506.67km2,主要转化林地和建设用地;用马尔柯夫过程对2006年土地利用进行检验与预测,总体误差范围在卡方检验范围之内;2006—2024年的预测结果耕地面积百分比从2006年的62.24%降低到2024年的52.46%;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从2006年的8.99%增加到2024年的15.91%;林地、草地、水域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马尔柯夫 预测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涪陵区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小丽 杨华 简太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340-343,共4页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适度人口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根据区域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共同确定的,其是衡量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生...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适度人口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根据区域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共同确定的,其是衡量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涪陵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涪陵生态适度人口为38.49万人,而实际人口为103.17万人,说明涪陵存在人口超载现象,具有较大的人地矛盾,这影响涪陵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涪陵应制定一些对策来促进涪陵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适度人口 可持续发展 涪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典型县域城乡非农就业指数测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永伟 刘睿 +2 位作者 郑达燕 王子安 戴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6-1036,共11页
非农就业是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内容。该领域已有相应研究,但在就业岗位与人口的定量关系、城乡多级分异特征、产业驱动机制等方面仍需完善。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信息点及大数据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城乡... 非农就业是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内容。该领域已有相应研究,但在就业岗位与人口的定量关系、城乡多级分异特征、产业驱动机制等方面仍需完善。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信息点及大数据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城乡多级空间,构建非农就业指数算法。以重庆典型县域为例,定量测度城乡多级空间非农就业岗位与常住人口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指数能够可靠表征非农就业岗位供给与常住人口的空间匹配关系;(2)非农就业指数存在城乡多级分异特征,表现为场镇>城乡结合部>城市核心>乡村;(3)非农就业指数对影响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城乡多级界限,其中城市核心响应程度最强,乡村响应程度最低;(4)工业园与景区的布局对邻近区域的非农就业存在正向驱动,助力区域形成:就业环境再改善-生活环境再改善的内生双循环驱动模式,推动城乡空间正向重构。结论为引导县域城乡非农产业发展与人口空间适配,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空间匹配 非农就业指数 城乡多级空间 县域城乡非农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山区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熊虹霞 闵婕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2期75-82,共8页
对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分析,旨在为该领域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推动了相关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彰显了地理学在服务国... 对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分析,旨在为该领域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推动了相关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彰显了地理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学科价值和意义。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案例,本文利用2010年、2020年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当地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叠加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重心迁移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探究了山区乡村“三生空间”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秀山县的农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面积均向生态空间转化,其中生产空间减少了75.778km^(2),生活空间减少了16.594km^(2),而生态空间相应增加了92.372km^(2)。生产空间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生活空间则集中在县中部,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尽管与2010年相比,2020年的集聚度有所下降;生态空间广泛分布,并且各类用地的重心迁移轨迹在方向和速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三生空间”的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耕地面积是生产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坡度、高程和劳动力对生活空间有较大限制作用,而劳动力、坡度、高程以及村集体收入对生态空间的解释力度较强。此外,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影响超过了单一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结论为秀山县乡村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三生空间”的协调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空间” 空间演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数据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欣 杨华 +1 位作者 贾静涛 嵇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932-6935,共4页
以1993、2001和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几何校正、监督分类等技术手段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潼南县各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1993~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潼南县的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而耕... 以1993、2001和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几何校正、监督分类等技术手段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潼南县各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1993~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潼南县的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而耕地和旱地基本保持不变,证明潼南县作为农业重点县,应注重保护耕地,努力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保障潼南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潼南县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南县 土地利用 驱动力 土地利用变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MM降水数据在复杂山地的精度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建峰 陈阿林 +2 位作者 嵇涛 李军 鲁小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1-207,共7页
在地形复杂的重庆地区,利用研究区内34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分别从年、季、月3个尺度,对2000—2011年间TRMM 3B43降水数据精度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高程和坡度对月尺度验证结果的影响,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高程与坡度对TRMM 3B43降... 在地形复杂的重庆地区,利用研究区内34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分别从年、季、月3个尺度,对2000—2011年间TRMM 3B43降水数据精度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高程和坡度对月尺度验证结果的影响,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高程与坡度对TRMM 3B43降水数据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年尺度上,TRMM 3B43年降水数据普遍高于气象站点的实测结果(平均偏高5.86%),渝西、渝南的结果比渝东北的准确。季尺度上,秋季拟合效果高于其它3个季节。月尺度上,相关系数R=0.8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2)逐站点验证,研究区TRMM 3B43月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精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80)。(3)随着海拔的升高,相关系数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绝对偏差呈减小趋势;随着坡度的升高,绝对偏差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绝对偏差呈线性增加的趋势。(4)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高程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大于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降水数据 精度验证 地形因子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冬季PM(2.5)输送特征及污染源地解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贤 李月臣 +1 位作者 何君 祝汉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141,共8页
利用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GDAS)和PM_(2.5)实测浓度数据,使用HYSPLIT模型和Trajstat插件的聚类方法和聚类统计模块对2015年12月-2016年2月间到达缙云山空气质量监测站的28个不同气流高度气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Arc GIS软件计算气流速度... 利用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GDAS)和PM_(2.5)实测浓度数据,使用HYSPLIT模型和Trajstat插件的聚类方法和聚类统计模块对2015年12月-2016年2月间到达缙云山空气质量监测站的28个不同气流高度气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Arc GIS软件计算气流速度和气流密度,以分析山体对PM_(2.5)跨区域输送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PSCF)分析法及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缙云山PM_(2.5)潜在源贡献率和轨迹权重浓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主要受西部气流影响,主城PM_(2.5)异地源多来自该方向;高大山体会减缓气流运行速度,增大气流轨迹密度,阻碍PM_(2.5)的跨区域传输,PM_(2.5)浓度、输送速度和输送方向等会发生改变,山地城市PM_(2.5)浓度受气流输送影响小于平原城市;铜锣山以西重庆段是缙云山PM_(2.5)的极重要源区,源贡献率达到80%以上,重要源区多在四川与重庆接壤区域,横断山脉部分区域气流潜在源贡献率较高。PM_(2.5)的PSCF和CWT分布区域类似,气流轨迹浓度最大值区多位于极重要源区,随着源区重要性等级的减弱,浓度也逐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HYSPLIT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山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OT 5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用中数据优化研究
9
作者 何志明 李月臣 +2 位作者 韩建文 胡晓明 杨清钰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4期57-63,70,共8页
为了实现SPOT 5影像应用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过程中影像数据最优的目视效果,首先利用标准差、均值、信息熵、OIF指数等指标对影像融合及目视解译最佳波段进行选取;其次,针对性地引入了亮度信息、空间细节和纹理结构、信息量、光谱特性保... 为了实现SPOT 5影像应用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过程中影像数据最优的目视效果,首先利用标准差、均值、信息熵、OIF指数等指标对影像融合及目视解译最佳波段进行选取;其次,针对性地引入了亮度信息、空间细节和纹理结构、信息量、光谱特性保持程度等融合效果评价参数,并以高空间分辨率信息继承程度作为重要参数以反映融合影像空间分辨率特征,把最佳波段作为统计对象对常用的9种像素级融合方法进行了融合效果分析。比较得出PCA融合为9种方法中综合最优,影像亮度、空间分辨率信息较高,视觉效果最佳;乘积融合和Brovey融合虽然空间分辨率信息继承程度等指标也较优,但是光谱扭曲太大。小波融合等方法总体光谱特征普遍较好,但是噪声较多,空间分辨率信息不佳,不适用于目视解译。定量评价之后的定性评价分析进一步强调了高空间分辨率信息继承程度做为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 5 遥感影像 波段选择 融合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数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地形下地理可照时数空间分异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10
作者 张秀美 何志明 +1 位作者 李月臣 李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7-290,共4页
基于重庆市100m×10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利用Solar Analyst模型对各月份地理可照时数进行了模拟,并通过空间叠加运算进一步求得了季、年地理可照时数。季节和月地理可照时数变化表明重庆市夏季地理可照时数最长,以6月最高;冬季... 基于重庆市100m×10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利用Solar Analyst模型对各月份地理可照时数进行了模拟,并通过空间叠加运算进一步求得了季、年地理可照时数。季节和月地理可照时数变化表明重庆市夏季地理可照时数最长,以6月最高;冬季地理可照时数最小,以12月最低,地形遮蔽对可照时数的影响显著,可明显影响可照时数的局地空间分布。结合坡度、坡向因子,对起伏地形条件下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同坡度不同坡向的地理可照时数都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加;同坡向的地理可照时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度越高地理可照时数受坡向影响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形 地理可照时数 数字高程模型 SOLAR ANALYST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的重庆植被覆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1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992-7002,共11页
利用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对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植被年际、夏、秋季和2008—2015年春季以中覆盖度为主,冬季以及2000—2007年春季以... 利用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距平百分率、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对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植被年际、夏、秋季和2008—2015年春季以中覆盖度为主,冬季以及2000—2007年春季以低覆盖度为主。(2)植被覆盖年际变化不明显;劣覆盖度在2000、2002、2003年春季,2001、2006年秋季以及2011年冬季异常偏多;低覆盖度在2000、2001年秋季异常偏多;高覆盖度在2000、2008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异常偏少。(3)植被的波动变化除了冬季以中度为主外,年际、春、夏、秋季均以轻度为主;稳定比例最高为夏季,轻度比例最高为秋季,中度和重度比例最高为冬季。(4)稳定和轻度波动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和草地区,中度和重度波动类型主要是城镇、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在400m以下,植被变化为重度波动;在400—800m,植被年际和夏季趋于稳定分布,而春、秋、冬季为轻度波动;在800—1300m,植被年际和夏季为中度波动,春、秋、冬季为稳定分布;在1300m以上,植被年际和夏季呈现轻度波动,春季为中度波动,秋、冬季为稳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MODIS-EVI 像元二分模型 变异系数 分布指数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地形对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梦甜 李军 +1 位作者 何君 朱康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5期346-351,F0002,共7页
[目的]基于GIS技术等分析起伏地形下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农业区划及气候变化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重庆市为例,利用34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历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在气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 [目的]基于GIS技术等分析起伏地形下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农业区划及气候变化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重庆市为例,利用34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历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在气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建立模型,并在GIS平台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100m×100m)对气温空间分布进行定量估算和三维模拟。[结果](1)近40a内不同年代际的平均气温与诸多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2)近40a内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3)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近40a内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表现为:渝东南>渝东北>渝西。[结论]起伏地形下气温的空间分布与诸多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利用GIS的三维模拟技术能够直观鲜明的体现出起伏地形下气温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形 气温 时空分布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图谱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宇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339-2341,2382,共4页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1988、2000、2007年3期TM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获取3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及转移矩阵,定量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1988、2000、2007年3期TM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获取3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及转移矩阵,定量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在1988~2007年20a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1988~2000年间,灌木林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达760.59 km2,旱地增长幅度达829.31 km2。在2000~2007年间,旱地大幅度减少达428.80 km2,而灌木林增长了206.03 km2。1988~2007年,水体整体变化不大,有林地开始呈现增长趋势,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0~2007年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1988~2000年,表明重庆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土地利用 GIS 图谱分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交通区位演化过程与空间异质性格律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洪睿 杨丹 +3 位作者 汪洋 严笑 张淑芳 翟非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36-45,共10页
厘清物质交通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响应过程有助于理解区域发展的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基于多年断面数据,采用指数建模、地理加权回归、全局莫兰指数、LISA集聚分析等方法以揭示交通区位演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机理。研究... 厘清物质交通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响应过程有助于理解区域发展的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基于多年断面数据,采用指数建模、地理加权回归、全局莫兰指数、LISA集聚分析等方法以揭示交通区位演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动态关联机理。研究发现:近20年来,重庆市城镇化与交通建设取得了同向快速发展,交通建设的绝对增长幅度快于城镇化的增速;交通设施建设对城镇化发展的正向拉动不断增强,同时,二者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山地交通设施与城镇化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及周边地区;基于地形、历史、政策、经济等地区差异的长期性,物质交通建设与城镇化的时空协同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稳定性。近20年来,重庆市城镇化与交通建设的协同效应明显,且基底约束效力较强,空间特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区位演化 城镇化 过程响应 空间异质性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思宇 闵婕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8期164-167,共4页
基于村域尺度,通过构建秀山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划分等级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对贫困山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评价结果以中高评价为主,整体扶贫工作成果较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并不局限于短... 基于村域尺度,通过构建秀山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划分等级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对贫困山区后续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评价结果以中高评价为主,整体扶贫工作成果较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并不局限于短期效益,而是立足于长期持续的产生效益,整体效益值的高低无明显聚集性特征,且高低效益值区域无明显分界线和中心点,呈现分散分布。脱贫攻坚产业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持续效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互相独立存在。秀山县的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绩效整体较好,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持续效益2方面,因此后续乡村振兴扶贫工作应从前人工作中吸取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秀山县实际情况,应当在安排后续扶贫工作时,保持高社会持续效益的同时,还不能忽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实现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产业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P的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婷婷 安雪莲 +2 位作者 孙德亮 陈东升 朱有晨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72,共20页
机器学习在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中因其训练复杂且预测结果难以解释而发展受限。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各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增强模型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忠县为研究区,通过... 机器学习在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中因其训练复杂且预测结果难以解释而发展受限。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各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增强模型可信度与可解释性。以三峡库区忠县为研究区,通过随机森林、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以及深度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贝叶斯优化算法分别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混淆矩阵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开展评价精度验证;基于4种分级方法得到滑坡易发性区划图;通过SHAP分析影响滑坡发育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XGBoos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0.817)高于随机森林的AUC值(0.803)和深度随机森林的AUC值(0.806);不同分级方式下的易发性区划图分布差异很大,其中基于相等间隔法和XGBoost模型的分级效果相对更好,极高-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特别是长江及其支流两岸。SHAP图揭示各主导因子不同特征值对滑坡发育有明显差异,高程和距河流距离是研究区滑坡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贡献显著。本研究的XGBoos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模型可解释性强,为滑坡灾害的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深度随机森林 SHAP 三峡库区 滑坡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78
17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4 位作者 赵纯勇 王才军 张虹 闵睫 汪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796,共9页
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土壤侵蚀是这一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分别分析了土壤可蚀性、降水、地形、植被覆盖因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程度,并生成单要素敏感性... 三峡库区(重庆段)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土壤侵蚀是这一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分别分析了土壤可蚀性、降水、地形、植被覆盖因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程度,并生成单要素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完成单要素的叠加运算,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综合评价。探讨了三峡库区(重庆段)这一特殊生态地理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高低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主导因子作用下的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以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和极敏感为主,轻度敏感和不敏感比例相对较小。空间分布具有水平地域特征,东北部最为敏感、西部最不敏感。研究区土壤侵蚀现状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总体上是一致的,表明降雨、地形起伏、土壤可蚀性以及自然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而人类活动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或减弱的主导因素。植被覆盖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因此,转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植被的保育和植被生态系统的重建是防治土壤侵蚀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土壤侵蚀 敏感性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2010年重庆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6
18
作者 刘琳 李月臣 +2 位作者 朱翠霞 杨扬 李琼瑶 《遥感信息》 CSCD 2013年第5期99-108,共10页
以2001年~2010年MOD17A3的年均NPP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重庆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年~2010年重庆地区植被NPP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略有增加,且总体分布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 以2001年~2010年MOD17A3的年均NPP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重庆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年~2010年重庆地区植被NPP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略有增加,且总体分布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重庆地区植被NPP增加幅度由南到北递减且整体变化幅度较小,仅部分区县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的植被类型的NPP存在差异,其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草地>农田植被>混生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灌丛.就气候因子与植被NPP的相关性而言,NPP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明显,NPP与降水的相关显著性存在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因子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河流和半喀斯特河流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
19
作者 王晶晶 刘睿 +1 位作者 谢雨欣 张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7-1344,共18页
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河流和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定量影响差异可为不同类型河流水污染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喀斯特河流——乌江和半喀斯特河流——嘉陵江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条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 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河流和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定量影响差异可为不同类型河流水污染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喀斯特河流——乌江和半喀斯特河流——嘉陵江为研究对象,基于两条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数据,选取河岸带缓冲区(100~500 m)和子流域6个空间尺度,采用冗余分析定量探讨不同类型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为主,乌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为主。两流域的聚集度和最大斑块指数相差极小,聚集度在各空间尺度上差异不显著,最大斑块指数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嘉陵江流域的边缘密度高于乌江流域,且在流域内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乌江流域呈相反趋势。香农多样性指数值在嘉陵江流域高于乌江流域,在嘉陵江流域内随空间尺度的上升而减小,而在乌江流域随空间尺度的上升先增大后减小。(2)多数水质指标浓度在雨季高于旱季,总氮是两流域水质污染的关键指标,总磷是潜在的营养物质污染物,整体上乌江流域水质优于嘉陵江流域,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和土地利用差异是造成两流域水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3)嘉陵江流域土地利用在旱季和河岸带400 m缓冲区对水质变量解释率最高,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在雨季和子流域对水质变量解释率最高,总体上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变化的贡献率高于嘉陵江流域。(4)不同土地利用指数对水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设用地、边缘密度、耕地和水域对嘉陵江水质影响显著,其中水域对水质具有正面效应。水域、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耕地是影响乌江流域水质的关键因子,其中耕地对水质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河流应在最佳时空尺度范围内,根据流域内地貌特征合理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提升河岸带林地覆盖率,推行生态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而促进河流水环境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 景观格局 多尺度效应 冗余分析 喀斯特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指数的近50年重庆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孙德亮 吴建峰 +1 位作者 李威 曹广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4期197-203,共7页
[目的] 揭示重庆地区年和季度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演变特征,为该区应对干旱灾害,制定针对性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基于重庆地区34个气象观测站1964-2011年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干旱指标方法进行... [目的] 揭示重庆地区年和季度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演变特征,为该区应对干旱灾害,制定针对性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基于重庆地区34个气象观测站1964-2011年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干旱指标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干旱强度频率方面,重庆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其中年、春、夏和冬季干旱发生频率相差不大,在25.9%~35.1%范围,秋季的发生频率范围幅度较大,介于16.7%~40.0%之间。干旱强度方面,在年和季节尺度上整体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秋季和年度相对趋势更明显,近50 a研究区年度和四季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整体上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比另外两个季度和年度表现更强一些。[结论]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适用于重庆地区,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监测指标;重庆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重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