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监测点优化的能谱扫描在双低剂量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梅莞翠 李铖铖 +5 位作者 汤倩 陈文 王赛 陈素萍 杨波 刘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1227,共7页
目的:探讨能谱扫描结合腘动脉水平监测在双低剂量(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需行下肢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35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对比剂105 mL,监测腹主动... 目的:探讨能谱扫描结合腘动脉水平监测在双低剂量(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需行下肢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35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对比剂105 mL,监测腹主动脉;B组(38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对比剂95 mL,监测腹主动脉;C组(38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对比剂85 mL,监测腘动脉。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剂量。对于B、C两组,生成50 keV单能图像进行分析。由2位医师采用5分法对3组图像腹髂段(AIS)、股腘段(FPS)和膝下段(LKS)进行图像质量评分。测量CT值及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比较3组图像间的客观参数、主观评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C组对比剂剂量较A组降低了19.04%,ED降低了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两组在各血管处CT值均高于A组(P<0.05)。从腹主动脉到踝动脉,C组的客观图像质量优势逐渐显现,在踝动脉处的SNR和CNR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方面,AIS段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S段B、C组评分高于A组;LKS段C组评分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下肢CTA、腹主动脉点监测扫描方案相比,能谱结合腘动脉水平监测点扫描方案在双低剂量下可提高下肢动脉的图像质量,尤其提高了对膝下血管的显示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动脉 辐射剂量 对比剂剂量 阈值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