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永凯 韩德清 +3 位作者 刘爱华 刘志雄 陈风华 Martin Schumacher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33-437,460,共6页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CO)_(9)(μ_(3)-PR)、Co_(4)(μ-CO)_(2)(CO)_(8)(μ_(4)-PR)_(2)和Co_(2)Fe(CO)_(9)(μ_(3)-PR)原子簇化合物合成与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树堂 Honrath U.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5期377-382,共6页
本文合成了数个以有机磷作桥基配位体的同核钴和异核铁钴原子簇羰基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和1H-NMR谱测定,确定三核钴簇合物Co_(5)(CO)_(9)-(μ_(3)-PR)和异核铁钴簇合物Co_(2)Fe(CO)_(9)(μ_(3)-PR)的分子骨架Co_(3)P和Co_(2)FeP... 本文合成了数个以有机磷作桥基配位体的同核钴和异核铁钴原子簇羰基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和1H-NMR谱测定,确定三核钴簇合物Co_(5)(CO)_(9)-(μ_(3)-PR)和异核铁钴簇合物Co_(2)Fe(CO)_(9)(μ_(3)-PR)的分子骨架Co_(3)P和Co_(2)FeP具有三角锥构型,而四核钴簇合物Co_(4)(μ-CO)_(2)(CO)_(8)(μ_(4)-PR)_(2)的分子骨架Co_(4)P_(2)为八面体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骨架 羰基化合物 八面体构型 异核 配位体 三角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联苯二膦及其相关化合物合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树堂 U.Honrath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6期515-517,共3页
E·M·Evleth等^([1])曾用正丁基锂合成对位-苯基二膦H2PC6H4PH2及其相关化合物。但制备手续较烦,产率不高。P·G·Chanfrell等^([2])从格氏试剂出发,合成了P,P,P′,P′-四(二乙胺基)-1,4-苯基二膦[(C_(2)H_(5))_(2)N]_... E·M·Evleth等^([1])曾用正丁基锂合成对位-苯基二膦H2PC6H4PH2及其相关化合物。但制备手续较烦,产率不高。P·G·Chanfrell等^([2])从格氏试剂出发,合成了P,P,P′,P′-四(二乙胺基)-1,4-苯基二膦[(C_(2)H_(5))_(2)N]_(2)PC_(6)H_(4)P[N(C_(2)H_(5))_(2)]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试剂 化合物合成 正丁基锂 P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细胞球内BPV转化细胞抗凋亡的细胞间诱导研究
4
作者 邓红 张建民 +2 位作者 苏宁 武忠弼 GBauer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35-437,I065,共4页
目的:(1) 建立“凋亡的细胞间诱导”的球体细胞培养实验系统,(2) 在该系统中研究BPV 的致癌机制。方法:采用三维立体细胞培养技术,制作以转化细胞为核心,正常细胞为外壳的细胞球,模拟体内肿瘤细胞生长于正常细胞间的情... 目的:(1) 建立“凋亡的细胞间诱导”的球体细胞培养实验系统,(2) 在该系统中研究BPV 的致癌机制。方法:采用三维立体细胞培养技术,制作以转化细胞为核心,正常细胞为外壳的细胞球,模拟体内肿瘤细胞生长于正常细胞间的情形,观察癌基因src、化学致癌剂甲基胆蒽及BPV 转化细胞在细胞球中凋亡产生情况。结果:在球体细胞培养实验系统中,在src 转化细胞产生凋亡的条件下,甲基胆蒽转化细胞同样能产生凋亡,而BPV 转化细胞则抵抗了由周围正常细胞所致的凋亡。结论:(1)“凋亡的细胞间诱导”在球体细胞培养实验系统中,即在近似体内的条件下,不需要外源性TGFβ的参与同样可以产生,球体细胞培养实验系统是理想的研究近似体内条件下“凋亡的细胞间诱导”的模型,(2) 由于BPV 转化细胞能抵抗“凋亡的细胞间诱导”,因此可以作为BPV致癌机制一种解释,即BPV不仅能诱导细胞转化,而且能保护已经转化的细胞不被“凋亡的细胞间诱导”所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球 牛乳头状瘤病毒 抗凋亡 致癌 细胞间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