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弧形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平 刘少峰 +7 位作者 郑洪波 王凯 郜瑭珺 潘峰 李王鹏 姜承鑫 陈宇亮 杨雪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9-838,共20页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 sedimentary 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碧溪岭橄榄岩中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建平 孙敏 +3 位作者 Griffin WL 钟增球 汤华云 张志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3-350,共8页
在详细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基础上,对碧溪岭橄榄岩锆石进行了配套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碧溪岭橄榄岩锆石主体是变质成因的,但有少量岩浆锆石残留。这些锆石主体给出了220~210Ma的变质生长/重结晶作用年龄;一颗具较高Th/U比值的锆... 在详细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基础上,对碧溪岭橄榄岩锆石进行了配套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碧溪岭橄榄岩锆石主体是变质成因的,但有少量岩浆锆石残留。这些锆石主体给出了220~210Ma的变质生长/重结晶作用年龄;一颗具较高Th/U比值的锆石给出646Ma的近协和年龄,限定了早期岩浆结晶作用的最小年龄。真正的侵位年龄可以由745Ma的上交点年龄来限定;210~222Ma则记录着深俯冲陆壳折返过程中的锆石生长。除少数颗粒的ε_(Hf)为负值外(-2.9),大部分锆石的ε_(Hf)是正的(高达+8.1)并具新元古代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0.6~1.0Ga,平均0.8Ga)。这些结果说明碧溪岭橄榄岩的初始物质是扬子大陆岩石圈内新元古代岩浆堆积作用产物。这样的岩浆堆积物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侵入于扬子的深部地壳之中(如底侵)并部分混染了古老地壳组分。它们随扬子向华北之下深俯冲碰撞和造山带折返过程中经历着复杂的变质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锆石 年龄和Hf同位素 新元古代底侵 扬子地块 早中生代折返 大别造山带 碧溪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英峰岭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巨晶的地球化学和地幔交代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津海 O'Reilly Y S 周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7-649,共13页
雷州半岛英峰岭火山岩中单斜辉石巨晶以低Mg#值(0.62~0.47)、贫重稀土(HREE)和富Al2O3、TiO2、Na2O和中稀土(MREE)为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成分变化.随着Mg#降低,单斜辉石的Al2O3(11.58~6.97%)、TiO2(2.28~1.06%)和HREE逐渐降低.这种变... 雷州半岛英峰岭火山岩中单斜辉石巨晶以低Mg#值(0.62~0.47)、贫重稀土(HREE)和富Al2O3、TiO2、Na2O和中稀土(MREE)为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成分变化.随着Mg#降低,单斜辉石的Al2O3(11.58~6.97%)、TiO2(2.28~1.06%)和HREE逐渐降低.这种变化特征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辉石巨晶的变化规律.随着演化辉石巨晶的大多数不相容元素,如Nb、Sr、Zr、Hf和LREE-MREE逐渐增加.低的Mg#值和Ni、Co、Cr含量指示巨晶母岩浆是一种强烈演化的残余岩浆(Mg#=0.27~0.35).分离结晶模拟表明本研究最富镁的巨晶(Lz-54)的母岩浆很可能是由拉斑玄武质岩浆经70~80%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后形成.而本研究的其它辉石巨晶是该母岩浆在不同演化阶段(25~80%)分离结晶的产物.分离矿物中除了单斜辉石还包含了大量的石榴子石、斜长石和钛铁矿.温压计算表明英峰岭巨晶是高温岩浆在56~60km深的上地幔的结晶产物(T=1290℃~1130℃,P=1.73~1.83GPa),这一深度有利于石榴子石结晶.对比不同地区辉石巨晶的成分特征和形成条件,作者指出不同地区单斜辉石巨晶各种元素的不同变化规律主要受母岩浆成分和结晶条件控制.巨晶母岩浆在地幔结晶时对围岩橄榄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早期贫流体的岩浆对橄榄岩的交代作用较弱,只有Sr,La等强活动性元素被明显改变;晚期富流体(F,P,H2O)岩浆对橄榄岩的交代作用强烈,大多数元素被明显改变.因此,可以推断交代熔体中流体的含量是影响地幔橄榄岩交代作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巨晶 地球化学 地慢交代作用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演化的新视角——大洋玄武岩和蛇绿岩Re-Os同位素体系记录的SCLM信息 被引量:1
4
作者 史仁灯 支霞臣 +2 位作者 O Alard S O'Reilly W Griffin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24-25,共2页
  在Re-Os同位素体系应用于蛇绿岩研究之前,一直认为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是古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残留.近年来,随着Re-Os同位素测试技术的提高和广泛运用,在现代大洋以及蛇绿岩中均发现有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的信息.……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蛇绿岩 大陆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