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紫金山矿田悦洋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和沉淀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兰海 陈静 +2 位作者 周涛发 孙艺 WHITE Noel C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7-1002,共16页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上银矿的重要矿床类型,伴生有金铜铅锌等多种金属。银的赋存状态研究可以为矿床资源禀赋、选冶成本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近年来,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贵金属的赋存状态研究中...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上银矿的重要矿床类型,伴生有金铜铅锌等多种金属。银的赋存状态研究可以为矿床资源禀赋、选冶成本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近年来,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贵金属的赋存状态研究中,相比传统方法而言其能提供精确定量的矿物学信息。悦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福建省紫金山矿田,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研究银赋存状态的理想选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发现,矿体主要受控于岩性边界和断裂构造,主要矿石类型为热液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成矿作用可以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银多金属、石英-碳酸盐等四个阶段,其中银在石英-银多金属阶段沉淀,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石英伊利石硫化物亚阶段和石英冰长石硫化物亚阶段。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使用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自动矿物分析系统,结合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银的赋存形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对银沉淀机制及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悦洋矿床中的银90%以上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硫化银和自然银,且粒径大多在10~50μm之间;少部分银以次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铜矿中,或以显微包裹体和类质同相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和闪锌矿中。成矿热液中银主要以硫氢络合物形式运移,主成矿期大量的冰长石与银矿物共生表明沸腾作用是主要的沉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的赋存状态 矿物定量分析 银的沉淀机制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紫金山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侵入岩的时空格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192
2
作者 周涛发 范裕 +5 位作者 袁峰 宋传中 张乐骏 钱存超 陆三明 David RC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694-2714,共21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已有的5个岩体(巴家滩岩...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已有的5个岩体(巴家滩岩体、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系统开展了盆地侵入岩体的年代学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通过侵入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方法,本次研究确定庐枞盆地内15个主要侵入岩体的成岩时代分别为:黄屯岩体134.4±2.2Ma、岳山岩体132.7±1.5Ma、拔茅山岩体132.7±1.9Ma、尖山岩体132.0±1.3Ma、谢瓦泥岩体131.6±1.1Ma、龙桥岩体131.1±1.5Ma、焦冲岩体129.6±1.3Ma、土地山岩体127.4±2.8Ma、凤凰山岩体128.4±0.9Ma、罗岭岩体126.3±2.0Ma、龙王尖岩体126.5±1.5Ma、小岭岩体126.2±1.8Ma、大缸窑岩体125.9±1.3Ma、巴坛岩体125.1±1.1Ma、毛王庙岩体123.9±1.9Ma。从而得出庐枞盆地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界于134~123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并进一步将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划分成2期,其中早期侵入岩主要为二长岩和闪长岩类,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岩体侵位受火山机构和北东向构造联合控制,成岩时代为134~130Ma;晚期侵入岩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正长岩类,分布在盆地南部,主要受盆地内火山机构和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侵入活动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火山岩浆活动相对应,成岩时代为129~123Ma;第二类主要为A型花岗岩,分布于盆地东南缘,成岩时代为126~123Ma,主要受区域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而与盆地火山机构无关。庐枞盆地内与岩浆岩有关的铁、铜、金、铅、锌、铀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其中砖桥旋回形成的二长岩类与罗河、泥河和龙桥等铁矿床、岳山铅锌矿床及井边和拔茅山铜矿床关系密切,双庙旋回形成的正长岩类与马口等铁矿床关系密切,而晚期的A型花岗岩与3440矿床等金、铀矿化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存在145~136Ma、135~127Ma、126~123Ma等三期成岩(成矿)作用,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对应于该区域第二和第三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隆区内与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体(第一期)。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侵入岩 成岩时代 时空格架 成矿系列 庐枞盆地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江—枞阳地区A型花岗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8
3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3 位作者 袁峰 钱存超 陆三明 DAVID Cooke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15-1724,共10页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 A 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0.8Ma、125.4±1.7M... 本文对安徽庐江—枞阳地区产出的 A 型花岗岩体(碱性侵入岩体)进行了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6.5±2.1Ma、126.2±0.8Ma、125.4±1.7Ma和124.8±2.2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126~124Ma 之间。这些岩体的硅含量和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稀土含量中等,强 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均为 A1型花岗岩。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碱钙碱性侵入岩和盆地内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26~124Ma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壳伸展最强烈的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对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LA—ICP—MS定年 长江中下游 庐江—枞阳地区 地臻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及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99
4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4 位作者 袁峰 张乐骏 钱兵 马良 David RC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15-2728,共14页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玢岩型铁矿床的主要产地,盆地内广泛产出闪长玢岩,这类岩体与铁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但其精确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的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玢岩型铁矿床的主要产地,盆地内广泛产出闪长玢岩,这类岩体与铁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但其精确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的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盆地内与铁矿床有关的7个闪长玢岩体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对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同位素定年方法,确定了盆地内主要闪长玢岩体,凹山岩体、陶村岩体、和尚桥岩体、东山岩体、白象山岩体、和睦山岩体和姑山岩体的成岩时代分别为130.2±2.0Ma、130.7±1.8Ma、131.1±1.5Ma、131.1±3.1Ma、130.0±1.4Ma、131.1±1.9Ma和129.2±1.7Ma。定年结果表明盆地内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均为130Ma左右,其成岩年龄可以近似代表铁矿床的成矿年龄。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145~136Ma、135~127Ma、126~123Ma三期成岩(成矿)作用,宁芜盆地内闪长玢岩是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隆区内与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体。宁芜盆地内闪长玢岩及玢岩型铁矿床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时代 玢岩型铁矿床 宁芜盆地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井边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乐骏 周涛发 +3 位作者 范裕 袁峰 马良 钱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29-2738,共10页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一个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盆地内发育有多个不同规模的脉状铜矿床。目前对这些脉状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较少。本文以盆地中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井边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矿...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一个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盆地内发育有多个不同规模的脉状铜矿床。目前对这些脉状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较少。本文以盆地中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井边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矿床中的安山斑岩次火山岩体和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采用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Ar-Ar同位素定年,获得了安山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3.2±1.7Ma,石英流体包裹体Ar-Ar等时线年龄为133.3±8.3Ma,反等时线年龄为133.3±8.2Ma。这一结果与实际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内岩浆岩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完全吻合,因而井边铜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与盆地中砖桥旋回侵入岩浆活动有关。这一矿化事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期(135~127Ma)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相对应,并对应于区域拉张的构造背景。通过本次研究工作,不仅为深入理解庐枞盆地内铜矿化的规律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该区的下一步铜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状铜矿床 流体包裹体 AR-AR定年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庐枞盆地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磁铁矿-阳起石-磷灰石矿床——以马口铁矿床为例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涛发 王彪 +3 位作者 范裕 袁峰 张乐骏 钟国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87-3098,共12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最近在庐枞盆地南部正长岩中发现一种新类型铁矿床——马口铁矿床。... 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最近在庐枞盆地南部正长岩中发现一种新类型铁矿床——马口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详细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系统开展了马口铁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马口铁矿床的矿体沿石英正长斑岩体中构造破碎带产出,产状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床围岩蚀变晕范围较为局限。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分为碱性长石阶段、磁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磁铁矿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形成与宁芜玢岩型铁矿床相类似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三矿物组合。矿床中与磁铁矿共生的磷灰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52.2~322.6℃,反映其成矿温度略低于典型的玢岩铁矿床。通过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定年和金云母Ar-Ar方法,确定马口铁矿床的成矿时代为127.3±0.8Ma,赋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29.4±1.4M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可以得出矿区内石英正长斑岩只是提供了赋矿空间,矿床的形成与其无直接成因联系,而可能与黄梅尖A型花岗岩体有关。马口铁矿床是庐枞盆地成矿作用最后阶段的产物,也可能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晚一次成矿事件的代表,具有显著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铁矿床 磁铁矿-阳起石-磷灰石组合 庐枞盆地 A型花岗岩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盆地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来自矾山明矾石矿床地质特征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7
7
作者 范裕 周涛发 +4 位作者 袁峰 唐敏惠 张乐骏 马良 谢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657-3666,共10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盆地内产出一系列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床,同时还大量产出以明矾...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盆地内产出一系列铁、铜、铅、锌、铀等金属矿床,同时还大量产出以明矾石和硬石膏为代表的非金属矿床。庐枞盆地北部砖桥组火山岩内中酸性硫酸盐蚀变广泛发育,指示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本文以盆地北部矾山明矾石矿床为研究对象,查明了矾山明矾石矿体主要赋存在火山碎屑岩内,矿体呈似层状,产状基本上与围岩一致,矿石类型以黄铁矿-石英-明矾石矿石为主,明矾石主要为钾明矾石,主要蚀变类型包括明矾石化、硅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明矾石的δ34S值范围为20.29‰~23.18‰,平均值为21.86‰,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7.06‰^-8.36‰,平均值为-7.49‰,明矾石和黄铁矿δ34S平均值计算Δ34SAlun-Py为29.35‰,指示矾山明矾石为岩浆热液与火山岩地层水岩作用的产物,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得出明矾石形成温度为264℃。通过相关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庐枞盆地内存在高硫化型低温热液系统,系统中广泛发育的酸性蚀变很可能是玢岩铁矿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玢岩铁矿系统成矿气液不断作用并演化到了最晚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矾石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 硫同位素 玢岩铁矿 庐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陶村铁矿床磷灰石的LA-ICP-MS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乐骏 周涛发 +3 位作者 范裕 袁峰 钱兵 马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4-848,共15页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重要矿集区,磷灰石是该区各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本文以宁芜玢岩铁矿典型代表的陶村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微区分析新技术和电子探针分析对该矿床中辉石闪长玢...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重要矿集区,磷灰石是该区各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本文以宁芜玢岩铁矿典型代表的陶村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微区分析新技术和电子探针分析对该矿床中辉石闪长玢岩中的磷灰石(Ap-I)、浸染状磁铁矿矿石中的磷灰石(Ap-D)和脉状磁铁矿矿石中的磷灰石(Ap-V)进行了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成分分析。其结果表明辉石闪长玢岩中的磷灰石(Ap-I)和两种类型矿石中磷灰石(Ap-D和Ap-V)的主要元素成分变化范围都很小,均为氟磷灰石,并含有少量的S和Cl。其中Ap-I含有较高的Na、Mg、Si、V、Mn、Fe、Ga、Ge、Sr、Y、Zr、Ba、REE、Pb、Th和U。Ap-D中除了含有较高的Na、Mg、Si、V、Mn、Fe、Ga、Ge、Sr、Y、Zr、Ba、REE、Pb、Th和U之外,还含有Al、Sc、Cr、Ni和Cu。Ap-V与Ap-D不同的是Al、Sc、Cr、Ni和Cu的含量较低,只有少数分析点值高于仪器的检测限。岩浆岩中的磷灰石(Ap-I)和两种类型矿石中磷灰石(Ap-D和Ap-V)中Zr、Y、Lu、Yb、Mn和δEu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稀土元素分配形式表明陶村铁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于辉石闪长玢岩,从浸染状矿化到脉状矿化,成矿热液的氧逸度升高,成矿热液中的Y,RE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降低。陶村铁矿床为与辉石闪长玢岩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将陶村铁矿床矿石中磷灰石(Ap-D和Ap-V)的F、Cl、S、REE组成与Kiruna型矿床和IOCG型矿床的同类成分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以陶村铁矿床为代表的宁芜玢岩型铁矿床既不属于Kiruna型矿床,也不属于IOCG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磷灰石 微量元素 陶村铁矿床 宁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9
9
作者 范裕 刘一男 +3 位作者 周涛发 张乐骏 袁峰 王文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69-1381,共13页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北缘,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泥河铁矿床是盆地西北部新勘...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北缘,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泥河铁矿床是盆地西北部新勘探发现的大型铁矿床,其精确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泥河铁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通过对岩浆岩锆石LA ICP-MS和金云母40Ar-39Ar定年方法,确定矿区中的辉石闪长玢岩、正长斑岩和粗安斑岩的成岩时代分别为132.4±1.5Ma、129.4±2.0Ma和134.3±1.2Ma,成矿时代为130.9±2.6Ma。矿床地质特征表明辉石闪长玢岩是成矿母岩,粗安斑岩形成于成矿作用之前,正长斑岩为成矿期后形成的脉岩,穿切火山岩地层和矿体。上述定年结果与地质事实吻合,表明泥河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几乎同时发生。通过与庐枞盆地和区域成岩成矿时代对比,认为盆地内玢岩型铁矿床集中形成于130Ma左右,是长江中下游成矿第二期成矿作用活动的产物,庐枞盆地内130Ma左右的辉石闪长玢岩侵入体是寻找泥河式玢岩型铁矿床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时代 泥河铁矿床 庐枞盆地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隐伏侵入岩的LA-ICPMS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0
作者 范裕 邱宏 +2 位作者 周涛发 袁峰 张乐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2-546,共15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这些侵入岩体的时空格架和岩浆演化等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这些侵入岩体的时空格架和岩浆演化等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但对于盆地新发现深部隐伏岩体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对庐枞盆地岩浆作用及深部成矿预测的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对盆地北部清水塘、刘墩、乔冲、牛头山、李家庄5个代表性隐伏岩体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通过侵入岩详细镜下鉴定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等方法,确定其主要岩性为二长岩和正长岩,岩石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或过铝质;稀土含量中等,较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成岩时代分别为133.2±1.4Ma、131.3±1.3Ma、131.0±1.4Ma、131.2±1.2Ma和130.9±1.2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与庐枞盆地不同侵入岩的系统对比,提出这些岩体与庐枞盆地早期侵入岩时代接近,岩石学特征类似,应为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侵入岩 成岩时代 庐枞盆地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小包庄铁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一男 范裕 +2 位作者 高昌生 张千明 张乐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9-333,共15页
罗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火山岩盆地的西北部,是成矿带内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铁矿床。2013年在罗河铁矿床深部又勘探新发现了小包庄大型铁矿床,这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来重大找矿突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勘探... 罗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火山岩盆地的西北部,是成矿带内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铁矿床。2013年在罗河铁矿床深部又勘探新发现了小包庄大型铁矿床,这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来重大找矿突破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勘探应用价值。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钻孔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并结合电子探针测试分析,研究了小包庄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厘定了矿床的成矿阶段,分析了成矿作用过程,并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研究表明,罗河铁矿床和小包庄铁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在不同深度成矿作用的产物。小包庄铁矿床主矿体矿呈厚大的透镜状、似层状产于砖桥组地层中,位于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之下约800~1000m,主要由浸染状矿体组成。矿床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硬石膏、透辉石和碳酸盐,矿石的代表性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硬石膏-透辉石。矿石的结构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块状构造、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和筛状结构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主要蚀变类型有碱性长石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硬石膏化。小包庄铁矿床形成经历了热液期的四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和硬石膏-黄铁矿-碳酸盐-石英阶段,其中,铁矿化主要发育于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宁芜地区铁矿床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小包庄铁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的闪长质侵入岩(?),而矿化发育在远离侵入岩或次火山岩之上的火山岩中,明显有别于宁芜地区玢岩铁矿床,类似于智利安第斯成矿带中部分产于安山质火山岩中的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产于火山岩中的一类特殊类型的玢岩型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河-小包庄铁矿床 安山质火山岩 玢岩型铁矿床 庐枞火山岩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庐枞盆地南部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范裕 邱宏 张乐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1-650,共20页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庐枞盆地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体的时空格架和岩浆演化等...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庐枞盆地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体的时空格架和岩浆演化等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但对于盆地南部的花岗岩类侵入岩研究工作则相对薄弱,制约了对庐枞盆地岩浆作用及深部成矿预测的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对盆地南部的沙墩岩体、船艄石岩体、青山岩体、何家凹岩体、梅林岩体、古塘冲岩体和周家山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确定其主要岩性为石英正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全碱含量均较高,准铝质或过铝质;稀土含量中等,较强Eu亏损,呈略右倾的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成岩时代分别为:126.5±1.1 Ma、126.2±1.2 Ma、126.7±1.3 Ma、126.9±1.4 Ma、125.9±1.3 Ma、126.7±1.4 Ma和124.9±1.3 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与庐枞盆地不同侵入岩的系统对比,提出这些岩体与庐枞盆地晚期侵入岩时代接近,岩石学特征类似,应为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盆地 侵入岩 成岩时代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矿田西南铜钼矿段蚀变矿化特征及SWIR勘查应用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许超 陈华勇 +4 位作者 Noel WHITE 祁进平 张乐骏 张爽 段甘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3-1038,共26页
西南铜钼矿段位于中国著名的福建上杭县紫金山矿田内,是该矿田最新发现的另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白垩纪,矿化(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与成矿同期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围岩蚀变由深到浅分别为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高级... 西南铜钼矿段位于中国著名的福建上杭县紫金山矿田内,是该矿田最新发现的另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白垩纪,矿化(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与成矿同期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围岩蚀变由深到浅分别为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高级泥化-泥化蚀变带和氧化带。蚀变矿化期次可划分为:(早期)绢英岩化期、斑岩矿化期、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期、成矿后期脉和表生期。其中,斑岩矿化期又可分为钾硅酸盐化阶段、青磐岩化阶段和(晚期)绢英岩化阶段;浅成低温热液叠加期主要为泥化-高级泥化蚀变。对比研究发现,西南矿段具有与典型斑岩矿床相似的矿化蚀变特征,但缺失钾化带且矿化规模小,成矿斑岩以岩枝状(非岩株状)水平侵位,产生非对称蚀变分带,据此推测西南矿段深部可能存在真正的成矿斑岩岩株和大储量及高品位的矿化中心。通过短波红外光谱(SWIR)研究发现,从矿化中心到外围,伊利石结晶度值(IC)和伊利石2200 nm吸收峰位值(Pos2200)均有明显的从高值到低值的变化趋势。此外,研究发现高IC值(>2.1)和高Pos2200值(>2203 nm)可作为紫金山地区勘查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本研究可以为紫金山地区斑岩矿床的成矿规律认识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分带 蚀变矿化期次 短波红外光谱 伊利石结晶度 西南铜钼矿段 紫金山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