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构造因素的小洼陷烃源潜力差异分析——以白云凹陷番禺29洼为例
1
作者 刘军 颜晖 +3 位作者 柳保军 王福国 陈淑慧 敖威 《海洋石油》 2025年第1期8-12,共5页
随着白云凹陷勘探进程的推进,对周边小洼陷的探索成为勘探方向之一。文昌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小洼陷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类比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分析了番禺29洼的洼陷结构、沉积充填及中深湖相... 随着白云凹陷勘探进程的推进,对周边小洼陷的探索成为勘探方向之一。文昌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小洼陷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类比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分析了番禺29洼的洼陷结构、沉积充填及中深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条件。研究认为,番禺29洼为南断北超半地堑,发育文昌组地层;岩浆底辟作用与控洼边界断层共同促使文昌组下段地层发生强烈沉降,形成深水湖盆;文昌期周缘物源供汇比低,欠补偿沉积环境发育,有利于形成高丰度中深湖相烃源岩。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白云凹陷的勘探进程,并为类似洼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29洼 文昌组 烃源岩 控洼断层 供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智能控水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何跃 雷鸿 张海涛 《海洋石油》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海上油田水平井出水受地质、工程、开采等因素影响,见水模式复杂,且多为筛管防砂完井,筛管外存在环空,筛管窜流严重,找堵水工具存在起下风险大、措施成本高、找堵水准确率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设计具有八挡位流量大小开度... 海上油田水平井出水受地质、工程、开采等因素影响,见水模式复杂,且多为筛管防砂完井,筛管外存在环空,筛管窜流严重,找堵水工具存在起下风险大、措施成本高、找堵水准确率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设计具有八挡位流量大小开度的机械智能液控测调工作筒,实现了产层分段流量监测与控制。同时研究将高分子媒介作为基底(骨架),将缓释型示踪剂包裹在内的出水监测法,实现了产层各分段油水产出情况分析。通过现场应用实现传统找堵水与开发生产控水完井一体化,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对海上油田开发找水/控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油藏深入认识油层出水规律及优化产液制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液监控 一体化找水控液 缓释型示踪剂 智能测调工作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深层高变温背景下储层成岩作用与低渗致密化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远光辉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丽丽 孙辉 陈淑慧 刘浩 赵晓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64,共2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和物性恢复等技术,系统分析了白云凹陷西北部低隆起-中部洼陷带古近系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砂岩储层的成岩过程及差异,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地层埋藏史和现今物性数据,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珠海组下段-恩平组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2期碳酸盐胶结、3期硅质胶结和3期长石溶解作用。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地温梯度变化导致压实速率不同,经历不同开放-封闭体系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不同区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增强了储层致密程度,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从低隆起到洼陷带,伴随地温梯度升高和埋藏深度增加,低隆起储层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斜坡带为中成岩B期,洼陷带为晚成岩期,成岩强度不断增加;成岩作用的差异使得储层物性演化显著不同。洼陷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前已致密化,斜坡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阶段逐渐致密,而低隆起区储层目前仍为低渗储层。斜坡带整体埋深小于5 km,且上覆地层具备良好封盖能力,是下部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化 差异成岩作用 深层储层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气藏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对水侵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小童 曾联波 +6 位作者 董少群 第五鹏祥 李海明 刘剑忠 韩高松 徐辉 冀春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2,共11页
天然裂缝是影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气井高产和水侵的重要因素,裂缝研究对明确气藏水侵规律及防控水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通过岩心、铸体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生产数据、试井等资料,研究了有效裂缝发育特征... 天然裂缝是影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气井高产和水侵的重要因素,裂缝研究对明确气藏水侵规律及防控水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通过岩心、铸体薄片、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生产数据、试井等资料,研究了有效裂缝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气藏水侵特征,探讨了不同缝网系统水侵的影响。高角度和近直立的剪切裂缝为该区最主要的裂缝类型。垂向上,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多为全充填裂缝,为无效裂缝;巴二段和巴三段多为半—无充填裂缝,为有效裂缝。平面上,NNW—SSE向有效裂缝富集在气藏西部,且平均开度大;东部相对发育近E—W向、NWW—SEE向的有效裂缝,平均开度较小。有效裂缝越发育,开度越大,气井初期封存水的产出越低,多产出凝析水。从投产到见水,地层水呈封存水、凝析水、可动水、纯地层水等赋存形式产出。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开度及走向是影响非均质水侵的重要因素。与水侵方向近平行的、密集的、高有效性的缝网系统会加快水侵速度,导致气井大量产水,严重降低气井产能。综合有效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单井水侵特征,气藏呈现出边底水沿断裂/密集裂缝快速水窜型、边水沿稀疏裂缝缓慢锥进型、边底水缓慢抬升侵入型3种水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水侵动态特征 水侵模式 超深层气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CO_(2)回注大位移井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伟国 高德利 +1 位作者 严德 邓成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CO_(2)回注实现碳捕获和储存是海上油气领域践行“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我国海上CO_(2)回注首口大位移井存在的埋藏浅导致承压能力低、井壁稳定性差、浅地层高造斜率所致的定向钻井轨迹控制难、高浓度高压力超临界CO_(2)对井... CO_(2)回注实现碳捕获和储存是海上油气领域践行“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我国海上CO_(2)回注首口大位移井存在的埋藏浅导致承压能力低、井壁稳定性差、浅地层高造斜率所致的定向钻井轨迹控制难、高浓度高压力超临界CO_(2)对井筒的完整性要求高等技术问题,基于南海东部前期大位移井设计和作业经验,通过理论分析、工程设计和技术攻关,形成了钻井液体系“复合固壁”、浅层大位移井ECD精控、浅地层高造斜率井段定向控制等技术,并构建了多套耐CO_(2)腐蚀的固井水泥浆体系。技术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E-X井工程,该井完钻井深3709 m、水平位移3212.96 m、垂深894.31 m,井壁稳定性和井筒完整性良好,满足了CO_(2)回注相关技术要求。研究成果积累了海上CO_(2)回注大位移井工程技术经验,填补了国内海上CCS技术及其应用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位移井 海洋钻井 CCS技术 回注井 井筒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CO_(2)气层识别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何丽娜 吴文圣 +3 位作者 王显南 张伟 张传举 宋孝雨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CO_(2)监测是油气开采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CO_(2)监测方法面临很多挑战,在人工智能逐渐兴起的当下,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测井。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深层CO_(2)气藏发育,传统测井方法无法准确评价储层流体。构建了基于长短期... CO_(2)监测是油气开采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CO_(2)监测方法面临很多挑战,在人工智能逐渐兴起的当下,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测井。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深层CO_(2)气藏发育,传统测井方法无法准确评价储层流体。构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CO_(2)气层识别模型,采用m×2正则化交叉验证优选CO_(2)敏感测井参数,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利用该模型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L2井CO_(2)气层进行识别,并与支持向量机和K近邻算法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深度学习算法对CO_(2)气层的识别效果良好,其中LSTM算法对CO_(2)气层的识别效果最好,准确度达93.4%,为深层CO_(2)气层识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气层识别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深度学习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注水油藏自分散型耐高温高盐调驱剂
7
作者 朱立国 李勇锋 +4 位作者 陈维余 孟科全 卞涛 张艳辉 陈士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南海东部高温高盐油藏闭式注水井无地面注水流程,常规调驱剂无法在地面混配后注入地层,且由于自分散性差,难以直接注入地层。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目标,从快速自分散和耐高温高盐两个角度出发,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含量为40%的... 南海东部高温高盐油藏闭式注水井无地面注水流程,常规调驱剂无法在地面混配后注入地层,且由于自分散性差,难以直接注入地层。以南海东部A油田为目标,从快速自分散和耐高温高盐两个角度出发,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含量为40%的耐温耐盐聚合物为基础,辅以多酚类复合交联剂、多支链醇聚醚类分散剂等,通过反应成胶、机械研磨,制得自分散型耐高温高盐调驱剂。采用激光粒度仪、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等,对调驱剂的粒径、微观形貌和表面电性进行了表征,评价了调驱剂的自分散性能、注入性能和剖面调整性能,并在南海东部A油田X井组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自分散型耐高温高盐调驱剂呈球形,初始粒径D50(粒径中值)为1.09~11.63μm,通过调整配方、研磨条件或加热时间可调节调驱剂的粒径。调驱剂颗粒表面呈负电,Zeta电位值为-19.30~-26.1 mV。与常规油分散型颗粒调驱剂相比,该调驱剂自分散性好,遇水后能快速均匀分散,在注入水中的自分散率为90.0%,岩心注入压力仅为油分散型颗粒调驱剂的53.13%。调驱后,高渗透岩心的分流量由92.6%降至20.5%,低渗透岩心的分流量由7.4%增至79.5%,吸水剖面明显“反转”。现场实施效果良好,调驱剂施工爬坡压力为0.5 MPa,施工后最高日增油106 m3,阶段增油8900 m3。该调驱剂满足目标油田高温高盐条件,注入性好,增油效果明显,适合闭式注水油藏调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闭式注水井 自分散 调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产平台管道式分离系统流场特性研究
8
作者 张琳 欧宇钧 +4 位作者 吴奇霖 朱沫 刘硕 张健 许晶禹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随着海洋油田开采时间延长,采出液分离难度逐渐增加。为满足分离速度和效果的需求,减小占地空间,结合南海某平台生产参数,对管道式分离系统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并依据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采出液经管道式分离系统的... 随着海洋油田开采时间延长,采出液分离难度逐渐增加。为满足分离速度和效果的需求,减小占地空间,结合南海某平台生产参数,对管道式分离系统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并依据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采出液经管道式分离系统的T型管分离器处理后,能够基本实现游离气与液相的分离;下游油水混合液经过柱形旋流器处理后,水中的含油率可小于30 mg/L。证实该技术满足平台油气水分离要求,表明了分离系统中的多相流场流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式分离系统 现场调试 多相流模型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自编码器利用元素录井数据确定火成岩矿物含量的方法
9
作者 贾瑞龙 潘保芝 +3 位作者 王清辉 李岩 管耀 王欣茹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07-415,共9页
火成岩由于岩浆类型及冷凝环境的不同导致矿物含量差异大,不同岩性的骨架参数明显不同。确定岩石骨架的矿物含量是评价储层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地层岩性划分、骨架参数计算以及沉积环境的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火成岩矿物... 火成岩由于岩浆类型及冷凝环境的不同导致矿物含量差异大,不同岩性的骨架参数明显不同。确定岩石骨架的矿物含量是评价储层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地层岩性划分、骨架参数计算以及沉积环境的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火成岩矿物含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使用了元素录井得到的17种元素含量数据,基于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方法预测矿物含量并重构元素含量。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数据集中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误差小于BP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岭回归和支持向量机这3种典型方法。将该模型应用于南海某地区古潜山火成岩井段,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跟典型算法相比具有优越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矿物含量 变分自编码器 元素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scale data joint inversion of minerals and porosity in altered igneous reservoirs—A case stud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10
作者 Xin-Ru Wang Bao-Zhi Pan +2 位作者 Yu-Hang Guo Qing-Hui Wang Yao G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06-220,共15页
There are abundant igneous gas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significant value of research,and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mineral analysis and porosity inversion are important links in reservoir evaluation.Howe... There are abundant igneous gas reservoi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significant value of research,and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mineral analysis and porosity inversion are important links in reservoir evaluation.However,affected by the diverse lithology,complicated mineral and widespread alteration,conventional logging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mineral inversion become considerably difficult.At the same time,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wireline log response equation,the quantity and accuracy of minerals can hardly meet the exploration requirements of igneous formations.To overcome those issues,this study takes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n example,and combines multi-scale data such as micro rock slices,petrophysical experiments,wireline log and element cutting log to establish a set of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for minerals and porosity of altered igneous rocks.Specifically,we define the lithology and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re slices and mineral data,and establish an igneous multi-mineral volumetric model.Then we determine element cutting log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core element data,and combine wireline log and corrected element cutting log to perform the lith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joint inversion of minerals and porosity.However,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al eigenvalues of different minerals in inversion.This paper use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Finally,an integrated inversion technique for altered igneous formations was develop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cted element cutting log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ore element data,and the mineral and porosity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based on the wireline log and corrected element cutting log are also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ore data from X-ray diffrac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nversion technique is applicable and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mineral inversion research of altered igneous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Altered igneous rock Element correction method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Multi mineral volum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角度波浪控制下的浪成砂坝新模式
11
作者 黎瑞 杨娇 +6 位作者 柴愈坤 王华 戴建文 邓永辉 孙爽 马肖琳 田腾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0-541,共12页
浪成砂坝为波浪改造后二次沉积产物,传统沉积模式认为其主要呈平行岸线条带状展布,但忽视了波浪入射角与岸线夹角的差异会导致沉积模式的巨大差异。结合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以及青海湖现代浪成砂坝沉积特征,研究总结了大角度波浪控制下... 浪成砂坝为波浪改造后二次沉积产物,传统沉积模式认为其主要呈平行岸线条带状展布,但忽视了波浪入射角与岸线夹角的差异会导致沉积模式的巨大差异。结合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以及青海湖现代浪成砂坝沉积特征,研究总结了大角度波浪控制下的浪成砂坝差异沉积模式。结果表明:①受限于东沙隆起,惠州凹陷南缘局部区域存在显著的“峡谷效应”,波浪呈大角度入射,且由于沉积期发育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动力环境不同,2个邻近油田砂体在沉积过程中受波浪改造后,形态和规模存在巨大差异。②引入海岸动力学沿岸输沙机理,结合野外地质考察成果,将浪成砂坝分为全封闭斜交岸线型、平行岸线型和半开放斜交岸线型3类,并提出了一种大角度波浪控制下的浪成砂坝新模式。③实钻结果证实,该模式下迎风翼和背风翼的砂坝形态、规模及叠置样式差异巨大,且砂体之间易形成“连而不畅”的岩性油气藏。新模式对指导浪成砂坝型储层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模式 浪成砂坝 岩性油气藏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A油田恩平组特低渗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2
作者 吴文娟 戴建文 +3 位作者 王华 宋刚 文鑫 李潇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12期41-47,共7页
以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A油田古近系恩平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实验等分析手段,对恩平组储层开展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恩平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类... 以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A油田古近系恩平组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实验等分析手段,对恩平组储层开展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恩平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恩平组上段主要为原生粒间孔、下段以粒间溶孔为主,整体为一套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储层质量。储层宏观上受控于沉积作用,沉积物中岩石粒度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即粒度相对越粗储层物性越好。凝灰质含量与储层物性呈负相关。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是强压实作用造成储层原生孔隙体积大量损失,同时多种胶结作用进一步影响孔隙体积、堵塞孔喉,进而降低储层物性;而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有助于改善储层的孔隙度,但对渗透率的改善作用不明显。该地区优质储层受物源体系和水动力的影响,寻找具有稳定供源体系的优势相带应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凹陷 岩石学特征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孔隙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凝灰质砂岩的识别与刻画--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为例
13
作者 刘灵 张卫卫 +3 位作者 朱焱辉 何叶 罗明 杨学奇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惠州H5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下段砂岩储层是其主力油层,但储层中因火山作用而发育了致密的凝灰质砂岩。此类致密砂岩导致储层性能下降,使得优质储层的预测面临挑战。准确识别凝灰质砂岩并刻画其分布范围是惠州H5油... 惠州H5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下段砂岩储层是其主力油层,但储层中因火山作用而发育了致密的凝灰质砂岩。此类致密砂岩导致储层性能下降,使得优质储层的预测面临挑战。准确识别凝灰质砂岩并刻画其分布范围是惠州H5油田优质储层预测的关键。为此,根据已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了含凝灰质砂岩的岩石物理建模,得到了识别凝灰质砂岩的敏感岩石物理弹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震资料叠前反演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储层定量预测;在储层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识别并刻画了致密的凝灰质砂岩及其分布范围,从而突出优质砂岩储层。提出了凝灰质砂岩岩石物理建模和岩石物理模型驱动下的人工智能储层预测技术及其流程。该技术应用于惠州H5油田的储层评价,在钻前成功识别了H5-3d井区和H5-5d井区恩平组下段发育的凝灰质砂岩,准确刻画了其分布范围和边界,为后续评价井的钻探和储量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物理模型 叠前反演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储层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平缆数据融合处理在珠江口盆地的应用
14
作者 徐乐意 易浩 +2 位作者 张振波 刘杰 郭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83,共11页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勘探目的层逐渐向深部目标拓展。改善中深层及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提高中深层地震数据信噪比及分辨率已成为现阶段的迫切需要。受海面虚反射(鬼波)影响而存在陷波,常规海上拖缆(平缆)获得的地震记录频带变...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勘探目的层逐渐向深部目标拓展。改善中深层及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提高中深层地震数据信噪比及分辨率已成为现阶段的迫切需要。受海面虚反射(鬼波)影响而存在陷波,常规海上拖缆(平缆)获得的地震记录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利用鬼波陷频点随电缆深度变化的特征,斜缆采集可压制鬼波拓宽低频。斜缆高频数据衰减严重,不利于构造内幕细节的刻画。由于两种不同采集方式数据在相位、频率和能量上存在差异,常规融合处理流程得到的地震数据在中深层同相轴连续性差,甚至出现假断层现象。为了充分融合斜缆低频和平缆高频数据优势,得到更高保真及高信噪比成像结果,笔者提出一种分阶段多维度斜、平缆匹配融合处理方法,通过RMS振幅、相位、频率等多角度分析,建立多维度匹配因子,解决常规融合处理存在同相轴连续性差的难题。最终融合结果兼具两者优势,提高了中深层成像精度,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开发地震资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拖缆采集 斜缆采集 融合处理 鬼波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东部稠油油藏双功能驱油剂评价与应用
15
作者 李勇锋 朱立国 +3 位作者 程佳 孟科全 刘平 石祖宽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针对中国南海东部稠油油藏注入压力高、地层能量补充不足、油水流度比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南海东部X油田应用了由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和十六烷基类增强剂配制的双功能驱油剂。结果表明:该驱油剂够使亲油疏水界面转变为亲水疏油界... 针对中国南海东部稠油油藏注入压力高、地层能量补充不足、油水流度比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南海东部X油田应用了由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和十六烷基类增强剂配制的双功能驱油剂。结果表明:该驱油剂够使亲油疏水界面转变为亲水疏油界面,与目标油藏稠油界面张力低至1.35×10^(-4)mN/m,与空白水驱相比,岩心物模试验注入压力降低16.74%~28.42%,采收率提高15.5%以上。中国南海东部X油田A井组矿场试验表明:与措施实施前相比,水井注入压力由6.79 MPa下降至1 MPa,视吸水指数由73.78 m^(3)/(d·MPa)提高至703.22 m^(3)/(d·MPa),井组日增油114 m^(3)/d,阶段增油11243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双功能驱油剂 室内研究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砂体构型精细表征研究
16
作者 文鑫 戴建文 +2 位作者 王华 陈晨 万琼华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0期1781-1789,共9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是珠江口盆地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随着开发程度加深,单砂体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单元。为了深入研究海上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单砂体构型模式及剩余油分布,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珠江组辫状河...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是珠江口盆地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随着开发程度加深,单砂体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单元。为了深入研究海上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单砂体构型模式及剩余油分布,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珠江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沉积动力学、储层反演和隔夹层精细刻画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单砂体级及单砂体内部级次构型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8种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和3种平面叠置样式,通过沉积微相和隔层空间展布的精细刻画实现了单砂体级构型边界的识别。研究区发育河控顺源河道伴生、河控顺源分流砂坝和浪控垂源沿岸砂坝3种单砂体构型模式,河控顺源河道伴生构型模式上部夹层近水平的特征,夹层宽度大,连续性好,垂向上夹层密度大;河控顺源分流和浪控垂源砂坝构型模式中夹层特征为下部夹层多,上部夹层少,在岩性上表现为上粗下细。单砂体构型地质模型能精细刻画单砂体结构,提高了油藏数模预测剩余油准确性,在油田剩余油挖潜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凹陷 三角洲前缘 单砂体构型 构型建模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对开发的影响
17
作者 陈晨 王华 +2 位作者 衡立群 宋刚 柴愈坤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恩平A油田为珠江口盆地首个注水开发的中渗浅层稠油油田,注水后部分层位不受效,油层能量不足,采油速度较低,有必要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本文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以及夹层分布特征等资料为基础,对恩平A油田韩江组储层非均... 恩平A油田为珠江口盆地首个注水开发的中渗浅层稠油油田,注水后部分层位不受效,油层能量不足,采油速度较低,有必要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本文以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动态数据以及夹层分布特征等资料为基础,对恩平A油田韩江组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平面、层内、微观三方面进行分析,A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发育泥质、钙质夹层,主要有3种垂向连通方式;平面上孔渗参数、非均质系数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的影响。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强影响开发能量传递,是影响供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恩平凹陷 储层非均质性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开发油藏中井眼导向和防碰方案分析
18
作者 高永明 何理鹏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23-225,共3页
底水油藏在二次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包括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构造倾角和当前流体分布特征的不确定性,而且两期开发井眼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防碰风险。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定量刻画厚储层的细节特征。为此,提出了基于GeoSpher... 底水油藏在二次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包括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构造倾角和当前流体分布特征的不确定性,而且两期开发井眼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防碰风险。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定量刻画厚储层的细节特征。为此,提出了基于GeoSphere超深随钻油藏描绘技术的综合优化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在南海东部的实例分析表明:(1)沿着水平井轨迹,GeoSphere可同时识别垂向上多达4个有效边界和5套地层的特征,而且确认当前实际的油水界面仍为倾斜状态,有效的剩余油柱高于12m;(2)基于该综合方案的定量地质导向结果,不仅保证了二次开发过程中的工程安全,而且使得实际产能比设计高约30%。综合分析认为,基于GeoSphere超深随钻油藏描绘技术的综合优化方案可为单井的随钻追层和井眼防碰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二次开发 地质导向 井眼防碰 GeoSphere超深随钻油藏描绘技术 电阻率反演 油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开发中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分析
19
作者 孙琳钧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39-241,共3页
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地质导向效率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油水分布的复杂性以及构造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定量刻画井眼附近的储层特征,才能有效的控制轨迹贴顶钻进和抑制底水锥进。由此,引入了超高清随选油藏描绘仪(Per... 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地质导向效率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油水分布的复杂性以及构造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的定量刻画井眼附近的储层特征,才能有效的控制轨迹贴顶钻进和抑制底水锥进。由此,引入了超高清随选油藏描绘仪(PeriScope Edge)工具提供的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通过反演井眼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储层特征,来指导地质导向施工。综合分析验证了PeriScope Edge技术在底水油藏精细开发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地质导向 PERISCOPE Edge超高清随钻油藏描绘技术 电阻率反演 油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锡兰柴油机超速报警故障分析
20
作者 丁郑倩 李健伦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10期82-84,共3页
某海上钻采平台生产发电用瓦锡兰柴油机短时间内先后两次在停车过程中出现相似超速报警故障,现场检修人员分别从机组安保系统和停车逻辑方面入手查明了故障原因,并通过更换转速传感器和检修停车电磁阀线路予以解决,从而为该型柴油机处... 某海上钻采平台生产发电用瓦锡兰柴油机短时间内先后两次在停车过程中出现相似超速报警故障,现场检修人员分别从机组安保系统和停车逻辑方面入手查明了故障原因,并通过更换转速传感器和检修停车电磁阀线路予以解决,从而为该型柴油机处理类似故障提供参考,尽量降低柴油机故障对油田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9L32柴油机 超速故障 转速传感器 ESM安保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