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现状与建议
1
作者 苏玲彦 周丽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6,134,共9页
发展煤制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煤制油项目也是煤化工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双碳”背景下,确立合理的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获得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将煤制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 发展煤制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煤制油项目也是煤化工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双碳”背景下,确立合理的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获得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将煤制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的基础,也是企业制定碳减排方案和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的基础。基于中国煤制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开展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了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现状。在排放源、核算边界和产品产量统计的一致性方面,现有化工行业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煤制油行业内单位产品排放强度可比性要求;在原材料消耗相关碳排放和热力碳排放等方面,核算数据不能满足预期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所需的质量要求。针对煤制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6个方面改进建议,包括核算指南不再区分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工艺,探索联合主体履约模式,依情选择碳质量平衡与在线连续监测方法,基于低位发热量的产品折标加和处理方式,外供合成气等计为含碳输出物,以及采用净热力消耗量与默认热力碳排放因子的简化处理,以期为编制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及相关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碳排放 核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煤电技术发展与挑战 被引量:15
2
作者 于伟静 杨鹏威 +4 位作者 王放放 李琦 赵光金 马京香 马双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41-2656,共16页
中国煤电装机容量世界居首,是中国最大的碳源,也是中国双碳目标及世界气候目标实现的关键。首先,梳理了中国煤电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煤电具有体量大、清洁化、低碳化、产能过剩的特点。其次,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煤电... 中国煤电装机容量世界居首,是中国最大的碳源,也是中国双碳目标及世界气候目标实现的关键。首先,梳理了中国煤电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煤电具有体量大、清洁化、低碳化、产能过剩的特点。其次,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煤电关乎发展问题,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退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此外,梳理了发展煤电的政策,表明中国将严控煤电,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进一步,总结了煤电技术及挑战,将煤电技术分为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灵活性技术,其中节能技术分为高效技术和提效技术,减排技术包括煤与低碳燃料掺烧、煤与新能源耦合发电和CCUS,灵活性技术包括机组燃烧侧灵活调峰技术、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技术、发电侧储能调峰和提高变负荷速率调峰技术。同时,中国煤电面临碳锁定已经形成、节能减排技术受限、灵活性技术待优化3方面的挑战。最后,通过国内外煤电对比分析,表明中国煤电机组先进、煤耗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煤电技术原创力不足,在先进节能技术、减排技术等方面积累不足,处于跟跑阶段。未来,中国应加强煤电的灵活性运行,综合考虑灵活性需求、机组特性、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合理选择灵活性运行策略,确保整体效益最佳。同时,积极开发低碳发电技术和减排技术,为煤电减量退出做好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 双碳 节能减排 灵活性 碳锁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汽轮机组的脱碳热耦合变工况模拟及汽耗特性
3
作者 韩冰 田相峰 金赫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56-463,共8页
燃煤电厂采用醇胺法碳捕集会降低电厂汽轮机组的发电功率及发电效率,也会使汽轮机组汽耗特性曲线与设计曲线相比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变工况模拟脱碳热耦合对汽轮机组性能的影响,并重新绘制脱碳汽轮机组的汽耗特性曲线。文中采用模拟准确... 燃煤电厂采用醇胺法碳捕集会降低电厂汽轮机组的发电功率及发电效率,也会使汽轮机组汽耗特性曲线与设计曲线相比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变工况模拟脱碳热耦合对汽轮机组性能的影响,并重新绘制脱碳汽轮机组的汽耗特性曲线。文中采用模拟准确度更高的变流量变压力方法,模拟了脱碳热耦合对锦界电厂汽轮机组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目前研究中常用的变流量定压力方法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缺乏相关脱碳汽轮机组汽耗特性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采用变流量变压力方法研究脱碳汽轮机组的汽耗特性关系,绘制汽耗特性曲线,为脱碳汽轮机组的运行调节提供依据,填补相关研究空白。模拟结果表明,当二氧化碳捕集规模为15万t/a时,变流量变压力模拟得到的脱碳汽轮机组发电功率与变流量定压力模拟结果相比高22 kW,相差0.04%,2种模拟方法的模拟结果相差不大;当锦界电厂600 MW机组的锅炉烟气CO_(2)全部捕集(捕集规模为360万t/a),变流量变压力模拟得到的脱碳汽轮机组发电功率与变流量定压力模拟结果相比高33.7 MW,相差5.61%。汽耗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碳捕集规模增加,脱碳热耦合机组发电功率减小,机组汽耗特性变动率逐渐增大。当碳捕集规模分别为烟气CO_(2)捕集率为4%(年捕集量15万t)、捕集率60%、捕集率80%以及烟气CO_(2)全部捕集时,脱碳汽轮机组的汽耗特性曲线变动最大值分别为1.3%、11.85%、12.6%及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热耦合 电厂性能 变工况模拟 汽耗特性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系统集成MVR热泵节能工艺耦合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冰 王子阳 +3 位作者 田相峰 张克舫 巩亮 刘浩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化学吸收法碳捕集技术是燃煤电厂脱碳的重要途径,但高能耗制约了其发展。集成MVR热泵的工艺流程改进作为降低捕集能耗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大多以软件模拟优化该流程,存在约束条件选取不灵活、参数优化仅对MVR环节局部优化和模拟流程繁... 化学吸收法碳捕集技术是燃煤电厂脱碳的重要途径,但高能耗制约了其发展。集成MVR热泵的工艺流程改进作为降低捕集能耗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大多以软件模拟优化该流程,存在约束条件选取不灵活、参数优化仅对MVR环节局部优化和模拟流程繁琐等缺点。为弥补以上研究不足,以300 MW机组及年产量200万t碳捕集系统数据为基础,对集成MVR热泵的解吸单元进行约束条件设置灵活、优化过程直观的整体建模优化。首先建立MEA吸收CO_(2)热力学模型及MVR热泵设备数学模型,得到MVR热泵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以最小等量解吸能耗为目标函数,对贫富液换热器小端差及二次蒸汽压缩终压进行优选。之后基于优选结果,在二次蒸汽压缩终压为140 kPa,贫富液换热器小端差为5℃时,对MVR系统闪蒸压力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闪蒸压力为109.2 kPa,捕集系统最小等量解吸能耗为2.82 GJ/t(以CO_(2)计),相比于常规碳捕集系统节能率(5.61%)节能效果明显。对集成MVR热泵的节能优化方案的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节能方案总投资为708.28万元,年净收益523.55万元,收益净现值为3449.2万元,投资动态回收期为1.5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吸收法 碳捕集系统 MVR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苏玲彦 姚艳霞 +1 位作者 胡永飞 于姗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10,共4页
随着国家将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开展碳交易,化工作为高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也提上日程,化工行业配额分配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际及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化工行业配额分配方法,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及化工行业排放特点,提... 随着国家将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开展碳交易,化工作为高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也提上日程,化工行业配额分配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际及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化工行业配额分配方法,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及化工行业排放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化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并对基准线法使用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行业 配额分配 碳排放 温室气体 基准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超效率SBM模型的燃煤发电企业碳减排效率评估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恒 姚艳霞 +1 位作者 于姗姗 谢江涛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8,共10页
在"碳中和"以及碳配额交易等政策因素和碳成本因素推动下,评估发电企业碳减排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碳减排效率受到资本、劳动力、能耗等多种要素影响,其中碳管理水平也是重要的投入因素。由于碳管理相关事务众多,不确... 在"碳中和"以及碳配额交易等政策因素和碳成本因素推动下,评估发电企业碳减排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碳减排效率受到资本、劳动力、能耗等多种要素影响,其中碳管理水平也是重要的投入因素。由于碳管理相关事务众多,不确定性较大,成本难以量化。因此本研究引入区间二型模糊数来处理专家对发电企业碳管理水平评估的语言变量,构建带区间二型模糊的超效率SBM模型(slack based model),利用α-cut和乐观悲观估计等方法将模型分为4个子模型进行求解和排序,并选取G能源集团4省份17家发电企业实际数据,对所选企业碳减排整体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发现:不同发电企业对碳管理投入不确定性的敏感度不同;江苏发电企业碳减排效率普遍最高,其次为广东,辽宁和陕西,而且4个省份碳减排效率水平参差不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效率评估 区间二型模糊数 超效率SBM 发电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