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艳玲 徐宏辉 于大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7-848,共2页
关键词 一氧化碳浓度 大气本底 特征 山区 区域分布 氧化过程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吴艳玲 宁尚军 +3 位作者 于大江 宋庆利 代鑫 赵金荣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27-1632,共6页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测量技术,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对大气中CO2进行了在线观测.龙凤山CO2浓度日最低值出现在13∶00—16∶00,此时植被光合作用对CO2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垂直运动导致的稀释作用最强.春...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测量技术,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对大气中CO2进行了在线观测.龙凤山CO2浓度日最低值出现在13∶00—16∶00,此时植被光合作用对CO2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垂直运动导致的稀释作用最强.春、秋和冬季CO2浓度日最高值出现在7∶00—9∶00,夏季日最高值出现在3∶00.夏季日高值出现的早,是由于夏季日出时间较早,植物在5∶00左右就开始有光合作用,此时CO2浓度开始降低.一年中CO2月平均浓度低值出现在6—9月,高值出现在12月和1月,并在5月和10月分别出现1个次高值.CO2次高值是由于当地农村春季和秋季焚烧秸秆造成的.CO2年均值浓度从2009年的711±23 mg·L-1上升到2011年的723±25 mg·L-1,年平均增长率为0.89%.在夏季、冬季,当风向来自EESE-SE-SSE方位时CO2浓度较高,而当风向来自W-WNW-NW方位时CO2浓度较低.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周边森林在夏季对CO2有很强的吸收,占夏季浓度的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站 CO2 浓度 地面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雨量监控系统程序
3
作者 宁尚军 吴艳玲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14期202-202,共1页
本软件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综合使用了控件技术和API技术,开发了龙凤山本底站雨量实时监控系统,适用于Win XP、Win7、Win8等系统。龙凤山本底站安装这个软件后,可以随时监控龙凤山本底站的雨量雨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 本软件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综合使用了控件技术和API技术,开发了龙凤山本底站雨量实时监控系统,适用于Win XP、Win7、Win8等系统。龙凤山本底站安装这个软件后,可以随时监控龙凤山本底站的雨量雨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凤山 VB 雨量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凤山大气气溶胶散射特性观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于大江 宋庆利 +3 位作者 孙俊英 刘建 吴艳玲 夏灿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5-771,共7页
利用2018年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简称龙凤山站)气溶胶散射系数、PM_(10)质量浓度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东北本底地区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龙凤山站3个波长下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均值为(194.1±202.4)Mm^(-1)(... 利用2018年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简称龙凤山站)气溶胶散射系数、PM_(10)质量浓度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东北本底地区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龙凤山站3个波长下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均值为(194.1±202.4)Mm^(-1)(450 nm)、(133.4±139.2)Mm^(-1)(550 nm)、(81.8±85.3)Mm^(-1)(700 nm).龙凤山地区散射系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且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大区别.龙凤山地区地处相对洁净的背景地区,气溶胶散射系数水平相对较低,春季受局地及长距离风沙的影响散射系数均值较高,冬季东北地区采暖燃烧排放量比较大,大气层相对稳定,不利于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冬季气溶胶散射系数最高.夏秋季受湿沉降与植被条件的影响气溶胶散射系数最低.散射系数与PM_(10)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为0.82.龙凤山PM_(10)的质量散射效率为3.6 m^(2)·g^(-1)(550 nm).2018年龙凤山PM_(10)气溶胶的散射Angstrom指数(SAE)平均值为1.96±0.25,表明在观测期间气溶胶主要是以较小的粒子主导,夏季的SAE最大,秋季的SAE最低,春季和冬季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散射系数 龙凤山 区域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安与龙凤山辐射数据质量及初步结果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宋建洋 郑向东 +4 位作者 程兴宏 马千里 俞向明 代鑫 于大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4,共10页
采用国际通用的辐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对2005—2011年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两个区域大气本底站辐射观测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站辐射数据通过物理可能限制检验与极端罕见限制检验的百分比均超过99.5%,但通过相关要... 采用国际通用的辐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对2005—2011年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两个区域大气本底站辐射观测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站辐射数据通过物理可能限制检验与极端罕见限制检验的百分比均超过99.5%,但通过相关要素比较限制检验的百分比上,临安与龙凤山站分别降至97.9%与95.9%;双轴定位追踪太阳出现偏差是造成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数据精度降低的主要原因。CM21表的热偏移在-5W·m^(-2)以内,而其进行热偏移订正可以显著提高数据的通过率。对应同一太阳天顶角,临安站晴空总辐射与直接辐射均低于龙凤山站,散射辐射则相反,其原因是临安的大气透明系数较低,大气浑浊度较高。2006—2011年,临安站的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呈下降趋势,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且其多年平均值(363.7±59.3W·m^(-2))显著高于龙凤山站(274.9±77.6W·m^(-2));龙凤山站晴空太阳总辐射呈增加趋势,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大气向下长波辐射 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背景地区降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牛彧文 顾骏强 +2 位作者 俞向明 蒋和荣 代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8-362,共5页
为了解临安降水的化学特征及主要致酸组分,2008年5—11月在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采集了35个降水样品,分析其化学组分.结果表明,临安地区降水中无机阴阳离子体积加权平均浓度比我国城市地区低,但个别降水中无机离子浓度总量会很高;降水中Cl... 为了解临安降水的化学特征及主要致酸组分,2008年5—11月在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采集了35个降水样品,分析其化学组分.结果表明,临安地区降水中无机阴阳离子体积加权平均浓度比我国城市地区低,但个别降水中无机离子浓度总量会很高;降水中Cl-和K+主要来自海洋源的贡献;SO42-,Ca2+和Mg2+主要来自非海洋源;燃煤排放产生的SO42-仍然是临安地区降水酸化的主要无机致酸组分,35场降水中,平均占到无机阴离子总量的52%,NO3-对临安降水酸化具有重要贡献,反映出长三角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化学特征 致酸组分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2年东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婉 赵胡笳 +1 位作者 王昌双 王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4,共14页
利用2003—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和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MEIC),分析东北地... 利用2003—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数据和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MEIC),分析东北地区AOD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讨论气象因子和人为排放对东北地区AOD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AOD较高,最大值为0.6,出现在辽宁中部,其次是吉林西部,AOD平均值为0.4,黑龙江AOD平均值为0.3。东北地区AOD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AOD空间分布在秋季呈减小趋势,冬季分布范围增加。不同季节AOD最高值均出现在辽宁,东北地区夏季AOD增加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关,边界层气象条件对冬季AOD具有一定影响。辽宁AOD在[0.1,0.2)和[0.2,0.3)范围内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50%,吉林和黑龙江AOD在[0.1,0.2)范围的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25%~30%,特别是黑龙江极端清洁状况AOD在[0.0,0.1)范围内年平均发生频率最高为15%。东北地区AOD区域平均值在2003年和2014年较高,主要受到边界层气象要素和人为排放SO_(2)、PM_(2.5)、有机碳和NO_(2)影响。东北地区夏季AOD年代际变化趋势从2012年之前的增长趋势(0.1·(10 a)^(-1))向2013以后的减少趋势(-0.3·(10 a)^(-1))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年中国中东部本底地区PM10化学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矫健 贾小芳 +5 位作者 颜鹏 曹芳 方冬青 马千里 于大江 褚进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7,共13页
对中国中东部3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2015年12月—2017年12月PM10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龙凤山站、临安站和金沙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57.5,62.2μg·m^-3和57.6μg·m^-3。... 对中国中东部3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2015年12月—2017年12月PM10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龙凤山站、临安站和金沙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57.5,62.2μg·m^-3和57.6μg·m^-3。其中临安站和金沙站2017年PM10质量浓度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龙凤山站有所上升。与2013年相比,临安站和金沙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分别降低29.3%和26.2%。临安站SO42-,NO3-和NH4+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9,8.2μg·m^-3和3.7μg·m^-3,金沙站分别为10.2,6.7μg·m^-3和2.6μg·m^-3,均高于龙凤山站的5.9,4.9μg·m^-3和2.1μg·m^-3,其中龙凤山站和临安站的NO3-与SO42-质量浓度比值较高(0.9和0.8),金沙站较低(0.6)。龙凤山站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分别为10.1μg·m^-3和2.7μg·m^-3,临安站为6.7μg·m^-3和3.1μg·m^-3,金沙站为4.7μg·m^-3和2.3μg·m^-3,即龙凤山站OC最高,金沙站最低,3个站点的EC基本相当,临安站略高。与2013年相比,研究期间临安站SO42-,NH4+和OC分别下降38.1%,26.0%和55.6%,金沙站分别下降46.3%,51.9%和44.7%,但临安站和金沙站的NO3-分别上升12.3%和15.5%;临安站EC下降27.9%,金沙站EC上升4.5%。3个站点夏季PM10,NO3-,EC质量浓度及NO3-与SO42-质量浓度比值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气溶胶化学成分 大气本底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2年哈尔滨市空气质量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于大江 吴艳玲 +2 位作者 王鹏 宋庆利 代鑫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6-312,共7页
根据2001—2012年环保部发布的哈尔滨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空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北方季节变化特征,API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供暖期高于非供暖期.哈尔滨市... 根据2001—2012年环保部发布的哈尔滨市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空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北方季节变化特征,API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供暖期高于非供暖期.哈尔滨市空气污染以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状况以良居多,占总样本数的75.4%.从年际变化来看,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12年间空气污染指数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数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气温、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出现中度以上污染时,其气团来源体现了3种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指数(API) 哈尔滨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一带一路”建设与气象的关系
10
作者 代家庚 王丽娟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8期121-121,共1页
"一带一路"的概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至10月由习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概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至10月由习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建设 气象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