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孙中山与近代中日关系
- 1
-
-
作者
周彦
-
机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25-130,共6页
-
文摘
文章集中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对日关系中,为中国革命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作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广交日本朝野人士以求得外援;为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而提倡中日提携;为中国的统一而力主中日亲善。同时作者也指出,孙中山正是在与日本的长期交往中,逐步加深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在力主中日友好的同时,对日本强加于我国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侵略行径给以批判。
-
关键词
孙中山
不平等条约
中国革命
日本政界
日本朝野
国民经济近代化
日本军国主义
近代中日关系
中日友好
中国经济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日本与洪宪帝制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周彦
-
机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
-
关键词
袁世凯
日本外务省
洪宪帝制
北京政府
日本政府
袁世凯政权
二十一条
梁启超
帝制运动
君主立宪制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问题之我见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周彦
-
机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37-142,共6页
-
文摘
以孙中山最终让位于袁世凯而结束的南北议和,客观上带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方面,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由于袁世凯上台,实行了新的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国名存实亡,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南北议和,就其历史作用和影响而言,无疑功绩是巨大的。孙中山正是要通过南北议和达到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目的,从而“先成革命一圆满之段落”,在中国确立民主共和之基石,使民主思想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之潮流,“纵袁欲继满州以为恶”,“覆之自易”。这是孙中山在南北议和中的指导思想。本文拟通过对孙中山在南北议和中活动的分析来说明,孙中山主动让位於袁世凯,是为了适应客观历史条件而采取的灵活斗争策略,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它是孙中山整个民主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孙中山
袁世凯
南北议和
斗争策略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国
帝国主义
新时代
让位
南京临时政府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苏联出兵东北对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影响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于耀洲
-
机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3-58,共6页
-
文摘
苏联出兵东北对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影响于耀洲1945年8月,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东北,迅速击溃了妄图利用东北作依托而负隅顽抗的日本军队,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战后初期,苏军占领东北,使东北局势异常复杂,对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斗...
-
关键词
国民党军队
出兵东北
国共两党
苏联对华政策
国民政府
苏联政府
苏军
中共中央
蒋介石
东北问题
-
分类号
K266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对“满蒙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邢丽雅
-
机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38,共6页
-
文摘
192 1年 11月华盛顿会议后 ,至 1937年“七·七”事变前 ,日本对“满蒙”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外务省与军部的“双重外交”之争、“田中外交”得逞和“关东军路线独走”。这一时期 ,也是日本法西斯主义从形成到全盛 ,从而最终决定日本对外政策 。
-
关键词
满蒙政策
双重外交
田中外交
关东军独走
-
分类号
K26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孙中山的对日态度及演变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刘恩格
-
机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
文摘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对日本态度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大量史料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把这一演变过程划分为从求援日本朝野到幻想联合日本政府;从对日的局部的感性批判到全面的理性批判;从对日的公开抵制到坚决反对等三个阶段。认为这种划分法,既符合孙中山对日态度演变的实际,又合乎历史的认识规律。作者认为,孙中山对日态度的转变是由他二十多年同日本交往的实践和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际所决定的。
-
关键词
孙中山
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政府
日本人
侵略中国
理性批判
日本朝野
侵略政策
态度
革命事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