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刚 王淑萍 +1 位作者 丛明宇 于海涛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12-13,共2页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与进步。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注重,尤其是在21世纪以后,高校的发展速度更是越来越快。只不过,就目前的实...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与进步。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注重,尤其是在21世纪以后,高校的发展速度更是越来越快。只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各大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与改革,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的借鉴外国经验,来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此来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本文就针对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 科研管理 工作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花的饲用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于侃超 李慧 +3 位作者 马德志 刘吉成 崔莹 张可勇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为了评价黄芪花的饲用安全性,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黄芪花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致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90 d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和小鼠在灌胃黄芪花14 d后均未出现明显... 为了评价黄芪花的饲用安全性,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黄芪花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致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90 d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和小鼠在灌胃黄芪花14 d后均未出现明显中毒和死亡情况,黄芪花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大鼠和小鼠最大耐受量LD_(50)大于20.00 g/kg BW。采用黄芪花提取物进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黄芪花提取物未能引起受试菌株发生回复突变,对小鼠红细胞含微核细胞率无影响,对染色体异常细胞率、常染色体单价体和性染色体单价体无影响。90 d经口毒性试验显示,不同黄芪花剂量组喂养下大鼠的增重、总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无显著变化,大鼠血液指标和脏器重量均无明显毒理学变化,解剖及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明显病理组织学变化,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1.20 g/kg BW。研究表明,黄芪花安全性高,无致突变性及亚急性毒性,在试验剂量下安全无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花 安全性评价 遗传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锌配合物用于炭疽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3
作者 唐晓巍 肖世全 +3 位作者 孙靖文 朱玉 陈晓婷 张海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0-1860,共11页
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配位聚合物{[Zn_(2)(L)(H_(2)O)(DMA)]·DMA·2.3H_(2)O}_(n)(1),其中L4-为完全脱去质子的N,N'⁃二(4⁃羧基苄基)⁃5⁃氨基间苯二甲酸,DMA为N,N⁃二甲基乙酰胺。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该... 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配位聚合物{[Zn_(2)(L)(H_(2)O)(DMA)]·DMA·2.3H_(2)O}_(n)(1),其中L4-为完全脱去质子的N,N'⁃二(4⁃羧基苄基)⁃5⁃氨基间苯二甲酸,DMA为N,N⁃二甲基乙酰胺。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9896(5)nm,b=1.3705(5)nm,c=1.3821(5)nm,α=80.067(5)°,β=76.729(5)°,γ=76.611(5)°,结构是由二维金属有机层通过π…π相互作用而扩展成的三维超分子骨架。红外光谱验证了锌离子与L4-配体成功配位。粉末X射线衍射(PXRD)实验证实了配合物1具有较高的纯度。热重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在室温至416.9℃区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273 nm的激发光下,配合物1在437 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可以在30 s内快速检测乙醇溶液中的炭疽生物标志物——吡啶⁃2,6⁃二甲酸,具有选择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限低(约为15μmol·L^(-1))等特点。结合PXRD图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揭示了其检测机理为晶体骨架坍塌而诱导的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溶剂热合成 晶体结构 炭疽 吡啶⁃2 6⁃二甲酸 生物标志物 荧光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莲花饲用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崔莹 马德志 +3 位作者 于侃超 李慧 张可勇 刘吉成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8,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金莲花饲用安全性,对金莲花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昆明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10.0 g/kg·BW。遗传毒性... 试验旨在探究金莲花饲用安全性,对金莲花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昆明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10.0 g/kg·BW。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未见金莲花对试验动物致突变作用。大鼠致畸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孕鼠未出现中毒体征,未观察到大鼠的生殖毒性,未见致畸作用。亚慢性毒性试验未见大鼠出现中毒表现以及死亡发生,各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体比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大鼠的血常规、血液生化、尿常规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心脏、肝脏、胰脏、肺、肾脏、脑、胃、睾丸和子宫等脏器的色泽、大小和形态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研究表明,金莲花毒性小,饲用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 遗传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水热法制备氮掺杂碳点用于Fe^(3+)检测及细胞成像 被引量:4
5
作者 齐海燕 黄德敏 +2 位作者 衣同辉 刘立琨 刘春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4-212,共9页
以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分子色氨酸和苏氨酸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蓝色荧光氮掺杂碳点(N-CDs)。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 以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分子色氨酸和苏氨酸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蓝色荧光氮掺杂碳点(N-CDs)。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CDs尺寸均一,平均粒径为4.1 nm,具有与石墨相似的结构;表面含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亲水基团的存在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碳、氮、氧元素的含量分别为70.8%、8.4%和20.8%;该碳点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和光稳定性,在pH值为弱酸和中性时荧光稳定,荧光量子产率高达87.09%。由于碳点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可与Fe^(3+)发生络合反应使其荧光猝灭,基于该反应建立了检测生活饮用水中Fe^(3+)的分析方法。方法在1~20μmol/L和20~5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36μmol/L。用于瓶装饮用矿泉水中Fe^(3+)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3%~107%,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采用HL-7702细胞进行细胞毒性研究,该碳点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成功用于HL-7702细胞体外成像,实现了细胞中Fe^(3+)的可视化。该碳点优异的光学性能使其在分析检测及细胞成像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水热合成 荧光猝灭 细胞成像 FE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东北豆酱的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9
6
作者 马岩石 姜明 +1 位作者 李慧 裴芳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105,共6页
为了解东北市售豆酱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市售5种常见豆酱进行细菌16S rDNA V4区及真菌ITS1~2区基因序列分析,探究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豆酱中细菌... 为了解东北市售豆酱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市售5种常见豆酱进行细菌16S rDNA V4区及真菌ITS1~2区基因序列分析,探究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豆酱中细菌有效序列共131462条,1732个OUT,真菌有效序列120336条,1040个OUT。样本在门的水平上,优势细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属水平上,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芽孢杆菌属(Bacillus)、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真菌主要为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se)、曲霉属(Aspergillus)、赤霉属(Gibberella)、毛霉菌属(Mucor)、青霉菌属(Penicillium)。经OTU稀释性曲线的验证,能够证明本次实验结果覆盖了样品中绝大多数物种,实验结果较准确。综上所述,通过对豆酱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发现其微生物群落和风味与其地理位置以及加工方式存在一定关系,加深了对成品豆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能为今后豆酱的生产、保藏和优良菌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东北豆酱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裴芳艺 姜明 +4 位作者 马岩石 陈雪 刘振艳 刘溪 陈晓婷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28,共5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甘油、乙醇及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S.cerevisiae 1946发酵体系中甘油和乙醇的含量显著高于S.cerevisiae P1和S.cerevisiae 32788发酵体系(P&...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甘油、乙醇及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S.cerevisiae 1946发酵体系中甘油和乙醇的含量显著高于S.cerevisiae P1和S.cerevisiae 32788发酵体系(P<0.05);3株酿酒酵母发酵液中7种有机酸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规律性;S.cerevisiae 1946发酵体系中有机酸的含量低于S.cerevisiae P1和S.cerevisiae 32788发酵体系,S.cerevisiae的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有机酸 含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期高校心理育人途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宋耀新 史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5-160,共6页
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处置、行动迅速。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世界范围内疫情将持续反复存在,这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各高校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 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处置、行动迅速。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世界范围内疫情将持续反复存在,这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各高校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下不断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1],积极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敢为人先,不断探索后疫情时期心理育人工作新方法,创新性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通过构建立体化心理育人途径,不断创新心理育人方法,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 心理育人 育人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QY-1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变化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岩石 姜明 +2 位作者 刘振艳 陈晓婷 裴芳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该研究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QY-1发酵过程中的OD600 nm值、p H值、葡萄糖消耗量、乙醇生成量、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种类及生成量进行监控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p H值与OD600 nm值呈负向耦合;乙... 该研究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QY-1发酵过程中的OD600 nm值、p H值、葡萄糖消耗量、乙醇生成量、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种类及生成量进行监控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p H值与OD600 nm值呈负向耦合;乙醇的生成量与葡萄糖消耗量呈负向耦合,发酵36 h时,乙醇含量最高,为(26.87±2.76)g/L;有机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最高达(3.242±0.213)g/L,其中乙酸含量最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达(5.57±0.08)mg/L,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S. cerevisiaeQY-1具有较强的产酸和氨基酸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QY-1 有机酸 游离氨基酸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掷孢酵母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裴芳艺 薛迪 +4 位作者 马岩石 刘宇超 刘得水 李慧 刘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105,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酵母菌产酵母胞外多糖(EPS)的能力,该研究以近粉红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PFY-Z1为出发菌株,筛选出其最适产糖发酵培养基,并以此为基础,联合应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PB)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 为进一步提高酵母菌产酵母胞外多糖(EPS)的能力,该研究以近粉红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PFY-Z1为出发菌株,筛选出其最适产糖发酵培养基,并以此为基础,联合应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PB)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CCD)试验,优化菌株产EPS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 g/L,硫酸铵15 g/L,硫酸镁1.8 g/L,氯化钙0.28 g/L,磷酸氢二钾0.24 g/L,氯化钠0.6 g/L。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210 r/min、接种量5%、装液量100 mL/250 mL、培养时间6 d,培养基初始pH值5.10条件下,EPS含量最高,为(4.60±0.13)g/L,是优化前的1.40倍。该研究为今后利用S.pararoseus PFY-Z1产胞外多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酵母菌EPS的工业化制备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掷孢酵母 胞外多糖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弗氏葡糖杆菌PFY-8产胞外多糖发酵工艺 被引量:2
11
作者 裴芳艺 薛迪 +5 位作者 马岩石 刘宇超 刘得水 李慧 刘韩 陈雪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4-150,共7页
以弗氏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frateurii)PFY-8为出发菌株,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株PFY-8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 g/L,蔗糖86 g/L,牛肉浸膏10 g/L,酵母提取物8 g/L,蛋白胨1... 以弗氏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frateurii)PFY-8为出发菌株,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株PFY-8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佳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0 g/L,蔗糖86 g/L,牛肉浸膏10 g/L,酵母提取物8 g/L,蛋白胨15 g/L,CH3COONa 5 g/L,K2HPO42 g/L,MnSO4 0.25 g/L,MgSO4·7H2O 0.58 g/L,柠檬酸铵3 g/L,吐温-80 1 m L/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30 r/min,接种量5%,培养时间96 h,初始p H值5.6。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弗氏葡糖杆菌PFY-8的胞外多糖产量为(37.07±0.38)g/L,是优化前的1.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葡糖杆菌 胞外多糖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B2-1发酵产物中双功能活性肽组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皓 丁琳 +5 位作者 樊磊 杨文钦 靳瑾健 藏传刚 刘宇超 关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4-158,共5页
利用乳酸菌B2-1发酵乳清蛋白,分离纯化发酵产物以获得具有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的双功能活性肽组分。将乳酸菌B2-1接种于乳清蛋白-MRS培养基中,厌氧培养5周,对乳酸菌B2-1发酵乳清蛋白代谢产物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层析柱及葡聚糖凝胶G15... 利用乳酸菌B2-1发酵乳清蛋白,分离纯化发酵产物以获得具有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的双功能活性肽组分。将乳酸菌B2-1接种于乳清蛋白-MRS培养基中,厌氧培养5周,对乳酸菌B2-1发酵乳清蛋白代谢产物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层析柱及葡聚糖凝胶G15层析柱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邻苯二甲醛(O-phthaldialdehyde,OPA)法、ABTS法、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实验对分离组分进行跟踪监测,选出既具有抗氧化活性又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组分,利用SDS-PAGE观察其分子质量分布。通过乳酸菌B2-1发酵乳清蛋白的产物经分离纯化后获得了具有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的双功能活性肽组分F3-1,其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69.29%;当其质量浓度为8 g/L时,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达到75.36%。可以利用乳酸菌B2-1发酵乳清蛋白得到具有抗氧化及抗肿瘤的双功能活性肽组分,为双功能活性肽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分离纯化 抗氧化 抗肿瘤 乳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胞外多糖葡糖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13
作者 裴芳艺 马岩石 陈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126,共6页
从自制草莓发酵液中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葡糖杆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利用Neighbor-Joining法和Maximum-Parsimony法建立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同源性和种属水平。结果表明,从草莓发酵... 从自制草莓发酵液中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葡糖杆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利用Neighbor-Joining法和Maximum-Parsimony法建立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同源性和种属水平。结果表明,从草莓发酵液中筛选得到2株高产胞外多糖的葡糖杆菌,经鉴定这2株菌为近藤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kondonii)和弗氏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frateurii),分别命出为G. kondoniiPFY-7和G.frateuriiPFY-8,其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22. 93±0. 61)g/L、(23. 81±0. 51)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藤葡糖杆菌 弗氏葡糖杆菌 分离鉴定 胞外多糖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掷孢酵母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和调节糖脂代谢的研究
14
作者 朱金峰 裴芳艺 +2 位作者 刘振艳 孔婉莹 陈晓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以近粉红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PFY49为出发菌株,探究近粉红锁掷孢酵母PFY49产胞外多糖(EPS)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胆汁酸结合能力,以及分析生物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粉红锁掷孢酵母PFY49 EPS具有很好的持水性... 以近粉红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PFY49为出发菌株,探究近粉红锁掷孢酵母PFY49产胞外多糖(EPS)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胆汁酸结合能力,以及分析生物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粉红锁掷孢酵母PFY49 EPS具有很好的持水性、水溶性、乳化性、热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羟基自由基及亚硝基(NO2-)最大清除能力分别为(13.62±0.62)%、(66.82±0.61)%、(19.40±0.14)%、(67.45±0.36)%,总还原力(TRP)为0.33±0.01。近粉红锁掷孢酵母PFY49 EPS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1.47±0.84)%和(67.02±1.14)%,并且具有较好的体外胆汁酸结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粉红锁掷孢酵母 胞外多糖 生物活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