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之母教研究——以安丘曹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红卫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母教与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的兴衰关系密切。山东文化世家非常注重对家族中女性的传统妇德教育,并通过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使母教得到很好的发挥。山东文化世家中诸多优秀的母亲或是助夫教子,或是在丈夫亡故后身兼严慈课子读书,维系了... 母教与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的兴衰关系密切。山东文化世家非常注重对家族中女性的传统妇德教育,并通过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使母教得到很好的发挥。山东文化世家中诸多优秀的母亲或是助夫教子,或是在丈夫亡故后身兼严慈课子读书,维系了一个家族的稳定和兴旺,甚或让一个岌岌可危、濒临衰败的家族重新步入科第连绵的发展轨道。与山东文化世家中的女性多是接受传统妇德教育相关联,山东文化世家中母教的内容,一是以道德教化而促成学业事功,二是用先祖父辈的事功德行为范例教育后辈,表现出传承家学门风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教 明清 文化世家 家风传承 安丘曹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视角下津浦铁路黄河铁路大桥及泺口站景观再生研究
2
作者 姜波 刘李洁 徐敏慧 《园林》 2025年第8期34-41,共8页
津浦铁路作为中国近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其黄河大桥与泺口站遗存承载着独特的工业文明记忆。面对城市更新背景下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难题,聚焦物质空间修补与文化价值重构的双重维度,提出“低介入活化+场景赋能”的协同再生策略。通过价值... 津浦铁路作为中国近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其黄河大桥与泺口站遗存承载着独特的工业文明记忆。面对城市更新背景下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难题,聚焦物质空间修补与文化价值重构的双重维度,提出“低介入活化+场景赋能”的协同再生策略。通过价值分析,揭示遗产在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及生态景观方面的多维价值;诊断出功能失活、空间割裂和记忆断层的现实困境。基于此,通过系统性保留历史建筑肌理、植入桥墩廊道衔接堤岸空间、将废弃铁轨转化为骑行绿道网络,创新性改造红砖仓库为铁路文化展馆并运用铁轨遗存与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以线性绿道串联铁路遗址、驿站节点与黄河生态带,有效实现空间赋能、叙事重构与生态缝合,形成交通可达性提升、历史记忆可视化、生态服务强化的复合再生系统。该策略基于最小干预原则有效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使工业遗产转化为市民可阅读历史纹理、可体验场所精神、可参与功能生长的城市公共空间,为铁路遗产转型提供“触媒效应驱动、功能模块嵌入、价值层级再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拓展了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津浦铁路 黄河铁路大桥 泺口站 铁路遗产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历史地位的演变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志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12,共8页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文化重心 人文圣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文化与汉民族的形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钧林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2,共8页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山东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文化通史》北京济南首发专家座谈会发言纪要
5
作者 李梅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专家座谈会 济南 北京 通史 发言 纪要 山东师范大学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齐鲁文化研究 科研项目 2005年 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 专家学者 科研机构 学术价值 教育部 安作璋 王志民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 被引量:22
6
作者 丁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5,共3页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清王朝终结,"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范式 孔子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震中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9,共6页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化。当时还将成汤居毫到盘庚迁殷的五次迁都,也按商代的早、中、晚三期进行了划分:“汤居毫应属于商代早期,盘庚迁殷应属商代晚期,而仲丁迁瞰,河直甲迁相和祖乙迁耿,都应该是属于商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文化 20世纪50年代 概念 盘庚迁殷 考古学文化 60年代初 商代 二里头 中期 殷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移民与汉文化的扩张——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子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一历史过程表现的汉文化的向南扩张,是以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为重要条件的。以元始二年(2)和永和五年(140)户口数比较,岭南七郡户口,增长率分别为户144.8%、口100.8%。当时的全国户口则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户-20.7%、口-17.5%)。据有关记载,建武年间,交阯郡"西于一县,户已有三万二千"。但是,永和五年文化中枢地区三辅郡级行政区的户数,京兆尹不过5.3万,左冯翊不过3.7万,右扶风不过1.7万。自秦代直至三国时期的北方向岭南的移民运动,得到中原王朝出于强化行政控制动机的积极倡导,而移民高潮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王朝政治影响力衰微的时期。实现汉文化向岭南扩张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并非汉王朝最高执政集团的积极策划、中原将士的军事远征或者地方长官的行政实践,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流徙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大量农耕劳动者将北方田作经验和生产工具乃至日常礼俗带到岭南地区。下层文人的流入,也促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的进步。岭南移民运动的发生,有北方灾荒频繁和战乱危害的因素,而气候的变迁也是不宜忽视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岭南 汉文化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移民与文化变迁 被引量:3
9
作者 丁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展流变及其地位的升降变迁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冲击引发儒学传统的衰落。(二)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北方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佛教在山东地区的蓬勃发展。(三)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兴起,使道教的发展较之佛教的发展相形见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东地区 齐鲁文化 移民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人世侯与蒙元关系的演变——以世侯征伐镇戍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文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廷(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汉人世侯的大部分军队镇戍在河南和江淮一带,征伐南宋。蒙古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将世侯军队分割在...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廷(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汉人世侯的大部分军队镇戍在河南和江淮一带,征伐南宋。蒙古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将世侯军队分割在不同战线,以分解其兵力。忽必烈征战阿里不哥时,将史氏、张氏、严氏等河朔山东大藩军队中的精锐改编到他的武卫军中。汉军久从征伐,率皆困敝,且损失严重。随从助军的世侯所拥有的军队,不足以作为他们割据的资本。元世祖在平定李?之乱后顺利罢侯置守,与汉人世侯的征伐镇戍关系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人世侯 大蒙古国 征宋 镇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历史文化区与东夷族形成问题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富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65,共4页
 考古学者所称的海岱历史文化区,如果转称为东夷历史文化区,其形成年代当定位于考古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东夷族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海岱区域文化共同体走向整合的时期。
关键词 海岱历史文化区 东夷族 东夷历史文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識簋》“司土(徒)”职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4,共5页
《識簋》铭文有关"司土(徒)"管理籍田这一职掌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国语.周语》记载的"籍田礼",可以看出《識簋》铭文记载"司土(徒)"管理籍田是其神职、礼职和民职的体现。在周代社会的发... 《識簋》铭文有关"司土(徒)"管理籍田这一职掌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国语.周语》记载的"籍田礼",可以看出《識簋》铭文记载"司土(徒)"管理籍田是其神职、礼职和民职的体现。在周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司土(徒)神职、礼职的色彩逐渐消褪,但是其管理和教化民众的功能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識簋》 司土(徒) 籍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变革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卫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81,共6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以传统资源为主导制约力量的工业经济,正在被以知识或智力为资本、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所取代。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以传统资源为主导制约力量的工业经济,正在被以知识或智力为资本、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所取代。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首先带来的将是教育理念的如下变革:一是由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二是由以灌输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兴趣教育;三是由以理论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实践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三点变革,充分表现出向儒家传统教育回归的趋向,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新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知识经济 教育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细石器文化内涵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富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4-87,95,共5页
沂沭细石器文化主要是适应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 ,这一文化形态的全部内涵即是原始畜牧业初步繁荣的最突出表征和概括。这时沂沭居民已开始经营原始农业 ,但经营水准还非常低下 ;原始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则使家畜的放牧和饲养... 沂沭细石器文化主要是适应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 ,这一文化形态的全部内涵即是原始畜牧业初步繁荣的最突出表征和概括。这时沂沭居民已开始经营原始农业 ,但经营水准还非常低下 ;原始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则使家畜的放牧和饲养成为人们的重要衣食之源 ,并对后来海岱地区原始农业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细石器本身并不适应原始农业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 细石器文化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派诗人的文化品格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5,共5页
高密派是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于山左地区、主要由寒士诗人组成的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密三李”等。该诗派追步中晚唐之张籍和贾岛,极力强调诗人人格的傲岸,倡导“风雅”和“气骨”,提倡用心苦吟,以沉实瘦硬对抗诗坛“涂饰柔腻”的... 高密派是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于山左地区、主要由寒士诗人组成的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密三李”等。该诗派追步中晚唐之张籍和贾岛,极力强调诗人人格的傲岸,倡导“风雅”和“气骨”,提倡用心苦吟,以沉实瘦硬对抗诗坛“涂饰柔腻”的风气。它产生于传统文化的重镇,在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上皆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诗派 寒士诗人 文化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时期山东区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16
作者 仝晰纲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5-99,共5页
在辉煌灿烂的宋元文化中 ,山东区域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活力 ,占据着显领风骚的地位。它在宋元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文风的演变以及科技、教育、艺术的繁荣等重大文化现象的形成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
关键词 宋元 山东区域文化 新儒学 三教并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德迈视野中的“新汉文化圈”
17
作者 梁宗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汪德迈将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置于历史、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考察,具体剖析了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向人们指明现代化并非只有西化一个方向,预言了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定位。他强调作为整体的汉文化圈因为汉字与... 汪德迈将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置于历史、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考察,具体剖析了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向人们指明现代化并非只有西化一个方向,预言了儒学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定位。他强调作为整体的汉文化圈因为汉字与儒学在历史上曾表现出很强的内聚力,虽然在近代西方文明强大冲击下而一度解体,但发展到今天,那些原先导致解体的因素或者消失,或正减弱;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促成统一的强大因素,那就是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和文化的一致性,其中又以文化的一致性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德迈 儒家文化 新汉文化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国灭齐的文化思考
18
作者 王志民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5期7-10,共4页
齐国的灭亡固有其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失误等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探讨,就会发现,那些决定着政治、军事上诸多因素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文化、思想的因素。特别是国民风气对国民战斗力的影响,价值观念对政治、军事决策的决定... 齐国的灭亡固有其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失误等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探讨,就会发现,那些决定着政治、军事上诸多因素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文化、思想的因素。特别是国民风气对国民战斗力的影响,价值观念对政治、军事决策的决定作用。齐败于秦,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应是秦、齐文化撞击、较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灭齐 文化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与齐文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楠 陈元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李白对齐文化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齐文化在李白诗歌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题:纵横捭阖的帝师王臣,倜傥任侠的布衣游士,以及燕齐海滨的神仙道术。李白的文化取向是盛唐士风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关键词 李白 齐文化 鲁仲连 蓬莱 盛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县级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章丘市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窦蕾 李平 姜财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7-52,共6页
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进展,计算分析了章丘市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5年章丘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230 hm2,其年度转化值为4.46 hm2,是章丘市人均生态足迹的2.39倍,可见旅游活动是一种高需求、高消耗的... 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进展,计算分析了章丘市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5年章丘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230 hm2,其年度转化值为4.46 hm2,是章丘市人均生态足迹的2.39倍,可见旅游活动是一种高需求、高消耗的活动方式。引进旅游收入足迹的概念,2005年旅游收入足迹为0.51 hm2/万元,充分说明了旅游活动的经济高效性。今后应将该模型与其它传统指标相结合,全面反应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足迹 章丘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