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对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心怡 韩中惠 +1 位作者 赵晓磊 何金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4-214,共11页
实验将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工作站结合,利用多壁碳纳米管与金、铂纳米粒子对电极进行双敏化处理,用以增强玻碳电极表面电子转移速率,增强电化学传感器电流响应值,从而降低检测限。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手段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试... 实验将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工作站结合,利用多壁碳纳米管与金、铂纳米粒子对电极进行双敏化处理,用以增强玻碳电极表面电子转移速率,增强电化学传感器电流响应值,从而降低检测限。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手段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与等温吸附试验对分子印迹修饰的电极进行研究,确定吸附性能,并对其选择性进行分析;以修饰后的电极检测实际样品鸡肉、鱼肉和牛奶中的氯霉素,分析其检测效果。结果表明,修饰后的电极表面具有杂乱的多壁碳纳米管状结构,从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可以清楚地看出电极的修饰效果,多壁碳纳米管与金、铂纳米粒子对电极表面电子传导速率的增强效果明显。分子印迹修饰对其结构类似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传感器在氯霉素浓度为0.66~56.66µg/L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 2>0.99,检出限为0.45 nmol/L(0.146µg/L)。在对实际样品鸡肉、鱼肉和牛奶的检测中,氯霉素的回收率分别为83.72%~103.4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1%~6.03%,该结果满足GB/T 27404-2008定量分析检测要求(被测组分<0.1 mg/kg,回收率范围为60%~120%),且试验方法具有极低的检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电化学传感器 多壁碳纳米管 金、铂纳米粒子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霜桑叶提取物共结晶粉末功能性饮料生产工艺优化
2
作者 孙锐 曾增值 +3 位作者 邹欣怡 刘亿轩 陈宇潇 李彪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7期119-125,共7页
为研发一款新型霜桑叶类功能性饮料,该试验采用创新型共结晶方法使霜桑叶提取物微胶囊化,制备霜桑叶提取物共结晶粉末,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以霜桑叶提取物为原料,搭配苹果浓缩物、蜂蜜、薄荷、甜叶菊、柠檬酸,开发霜桑叶... 为研发一款新型霜桑叶类功能性饮料,该试验采用创新型共结晶方法使霜桑叶提取物微胶囊化,制备霜桑叶提取物共结晶粉末,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以霜桑叶提取物为原料,搭配苹果浓缩物、蜂蜜、薄荷、甜叶菊、柠檬酸,开发霜桑叶提取物共结晶粉末功能性饮料。结果表明:最佳饮料生产工艺条件为苹果浓缩物添加量8.00 mL、蜂蜜添加量2.00 mL、薄荷添加量0.200 g、甜叶菊添加量0.500 g、柠檬酸添加量0.250 g、共结晶粉末添加量2.000 g。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饮料口感丰富、营养美味、酸甜可口,其总糖含量为4.28%,总酸含量为0.832%,VC含量为7.50μg/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结晶粉末 微胶囊化 工艺优化 药食同源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胶强度可得然胶生产菌的构建筛选与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婷婷 韩鸿宇 +3 位作者 张永刚 王伟 张艳敏 董学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90,共9页
该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exoK基因缺失菌株At-ΔexoK,分析At-ΔexoK菌株可得然胶产率和凝胶性质。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sp.)ATCC31749的exoK基因缺失菌株At-ΔexoK为出发菌株,通过高碳源筛选,获得一株耐高糖发酵菌株LQC22G。采... 该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exoK基因缺失菌株At-ΔexoK,分析At-ΔexoK菌株可得然胶产率和凝胶性质。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sp.)ATCC31749的exoK基因缺失菌株At-ΔexoK为出发菌株,通过高碳源筛选,获得一株耐高糖发酵菌株LQC22G。采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At-ΔexoK菌株可得然胶产率为(32.6±1.8)g/L,比野生菌株降低了10.4%;可得然胶凝胶强度为938.7 g/L,相对于野生型菌株增加了17.6%,分子质量为4.04×10^(6)Da,分子质量增加了53%。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22.0 g/L、磷酸氢二铵5.8 g/L、碳酸钙1.0 g/L、磷酸二氢钾4.7 g/L、玉米浆粉1.0 g/L、硫酸镁2.0 g/L,在此条件下可得然胶产率达(83.17±0.25)g/L,比培养基优化前产率提高了27.2%,比采用野生菌株基础培养基发酵产率更是提高了155%,显著提高了可得然胶的发酵生产效率,为后续在工业化生产中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得然胶 exoK 凝胶强度 产率 培养基优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研究裂殖壶菌高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华秋 杨莹莹 +4 位作者 刘丽萍 姚明静 韩墨 张家祥 赵祥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12-324,共13页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ic acid,DHA)是一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目前常用裂殖壶菌生产DHA。组学技术作为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调控网络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裂殖壶菌高产DHA的机制研究中,这为裂殖壶菌的遗...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ic acid,DHA)是一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目前常用裂殖壶菌生产DHA。组学技术作为揭示生物体内复杂调控网络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裂殖壶菌高产DHA的机制研究中,这为裂殖壶菌的遗传改造和发酵过程控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目前利用裂殖壶菌生产DHA的历史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并对组学技术在裂殖壶菌中的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多组学联用等技术在裂殖壶菌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组学数据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以揭示裂殖壶菌高产DHA机制的研究近况,并对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 m^(3)透明质酸生物反应器的流场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婷婷 韩鸿宇 +3 位作者 刘元涛 冯世红 张永刚 董学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0,共5页
随着透明质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酵生产透明质酸产量日益增多,为了对大型透明质酸生物反应器的放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将透明质酸发酵液视为非牛顿流体,使用剪切应力输运模型对200 m^(3)生物反应器中不同搅拌器组合下的流场进行模... 随着透明质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酵生产透明质酸产量日益增多,为了对大型透明质酸生物反应器的放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将透明质酸发酵液视为非牛顿流体,使用剪切应力输运模型对200 m^(3)生物反应器中不同搅拌器组合下的流场进行模拟建模。计算结果表明,使用斜叶桨式搅拌器流速最低,功耗最低,三折叶桨式搅拌器流速最高,流体流动性增强效果最好,功耗最高;弧叶圆盘涡轮搅拌器流体流速分布好于直叶圆盘涡轮搅拌器,功耗更低,更适合作为发酵罐底桨。综合流场分布,表观黏度分布以及轴功率数据考虑,选定最佳桨叶组合为三层三折叶桨式搅拌器+弧叶圆盘涡轮搅拌器进行发酵试生产,经过24 h发酵,透明质酸产率达到12.53 g/L。为工业高黏物料生物反应器放大设计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非牛顿流体 黏度 生物反应器 桨叶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液态发酵对提高柿子酒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泽宇 李晴 刘秀河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以柿子为原料,采用Design-expert设计实验、单因素实验及Box-Benhnken实验优化酿造条件,得到EC酵母、Aq酵母和F33酵母的最佳比例为4∶4∶7;柿子酒混菌液态发酵最优因素条件为:初始糖度22.5%,pH 3.8,混菌添加量0.3 g/kg,发酵温度20.5℃,... 以柿子为原料,采用Design-expert设计实验、单因素实验及Box-Benhnken实验优化酿造条件,得到EC酵母、Aq酵母和F33酵母的最佳比例为4∶4∶7;柿子酒混菌液态发酵最优因素条件为:初始糖度22.5%,pH 3.8,混菌添加量0.3 g/kg,发酵温度20.5℃,发酵8 d,最终所得感官评价得分为87.8分。采用GC-MS仪对柿子酒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混菌发酵柿子酒中共检测出38种化合物,其中醇类、酯类和酸类分别为7种、15种和10种,其它类6种;与单菌发酵相比,混菌发酵柿子酒中的风味物质种类增加,尤其是酯类物质,解决了柿子酒风味不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 混菌发酵 液态发酵 工艺优化 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CCFM8661对重金属铅的生物减除作用
7
作者 刘洋 张婷婷 +4 位作者 张永刚 张艳敏 韩鸿宇 王伟 董学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12-117,共6页
目的:评价植物乳杆菌CCFM866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CFM8661)在人体内的铅减除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在食源性重金属暴露的地区招募60名志愿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口服植物乳杆菌CCFM8661菌粉与安慰剂。通过分析志愿者受试... 目的:评价植物乳杆菌CCFM866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CFM8661)在人体内的铅减除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在食源性重金属暴露的地区招募60名志愿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口服植物乳杆菌CCFM8661菌粉与安慰剂。通过分析志愿者受试前后的血铅含量、血细胞、血生化及血中钙、铁等元素的情况综合评价植物乳杆菌CCFM8661对铅暴露人群的保护作用。结果:植物乳杆菌CCFM8661干预有效降低了铅暴露人群的血铅含量,同时对受试者的总胆红素、尿素及血清总蛋白等水平具有下调作用,而对受试者血细胞、血中钙、铁等元素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植物乳杆菌CCFM8661可以有效降低铅暴露人群体内的铅水平;其对铅暴露人群具有铅毒性保护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成生物减除重金属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植物乳杆菌 铅暴露人群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淀粉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耿腾龙 董蝶 +3 位作者 崔波 邹飞雪 卢璐 方奕珊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3-68,共6页
由于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对环境友好,近些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大量的食品级颗粒稳定剂被设计并应用于Pickering乳液的稳定。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ctenyl succinic anhy... 由于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对环境友好,近些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大量的食品级颗粒稳定剂被设计并应用于Pickering乳液的稳定。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ctenyl succinic anhydride starch,OSAS)因其优良的乳化特性广泛应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总结了OSAS的淀粉源、取代度、颗粒尺寸以及油水比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并且综述了OSAS与其他功能性物质结合所稳定乳液的研究进展,为OSAS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低酰基结冷胶重组菌株的构建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梁佳园 张艳敏 +5 位作者 徐淑科 刘元涛 张永刚 刘洋 王伟 董学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3-209,共7页
为获得产低酰基结冷胶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重组菌株,该研究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TCC31461为出发菌株,采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乙酰基转移酶缺失重组菌株,并以产胶率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 为获得产低酰基结冷胶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重组菌株,该研究以少动鞘氨醇单胞菌ATCC31461为出发菌株,采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乙酰基转移酶缺失重组菌株,并以产胶率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乙酰基转移酶缺失重组菌株LY126,与出发菌株相比,其合成的结冷胶中乙酰基含量(1.66%)降低32.79%,产胶率(1.53%)提高8.65%。重组菌株LY126产低酰基结冷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0.0 g/L、豆粕8.0 g/L、K2HPO45.0 g/L、KH2PO45.0 g/L、MgSO40.9 g/L,在此条件下,低酰基结冷胶产率可达2.38%,比优化前提高5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低酰基结冷胶 同源重组 发酵培养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红曲霉与酵母复合菌发酵柿子酒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泽宇 李晴 刘秀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1-186,共6页
以柿子为原料,通过酵母菌与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复合发酵制备柿子酒,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酿造工艺,对其理化、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及感官评价,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仪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柿子酒... 以柿子为原料,通过酵母菌与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复合发酵制备柿子酒,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酿造工艺,对其理化、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及感官评价,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仪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柿子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pH值4.90,接种活性酵母菌(0.2 g/L)与红色红曲霉(9%)于31℃发酵3 d。在此优化条件下,柿子酒酒精度达到12.45%vol,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出41种,其中,醇类13种、酯类10种、酸类7种、醛类6种、烷烃类3种、酮类2种。相比酵母菌单菌发酵柿子酒,丁酸乙酯、丁酸苯乙酯、正庚醇和仲辛醇为复合菌发酵柿子酒中独有;此外,复合菌发酵柿子酒中苯乙醇、丙酮酸乙酯、乙酸乙酯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3.17%、0.40%、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酒 红色红曲霉 酵母菌 复合菌发酵 发酵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