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AZ61Mg‒18%T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红 于欢 胡连喜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2-536,共5页
通过机械球磨、真空热压和热挤压制备了AZ61Mg‒18%Ti(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室温力学性能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热压+热挤压制备的复合材料镁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为180 nm,Ti颗粒及纳米级Ti_(3)Al相弥散分... 通过机械球磨、真空热压和热挤压制备了AZ61Mg‒18%Ti(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室温力学性能和强化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热压+热挤压制备的复合材料镁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为180 nm,Ti颗粒及纳米级Ti_(3)Al相弥散分布于镁基体中,Ti颗粒和Ti_(3)Al相平均尺寸分别为265 nm和10 nm。超细晶AZ61Mg‒18%Ti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室温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抗压强度和断裂应变分别达到606 MPa、698 MPa和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基复合材料 机械球磨 真空热压 热挤压 弥散强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辐照硅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金辉 李冰 +8 位作者 彭丹 牟秋红 张硕 于一涛 赵宁 王峰 张方志 焦金玲 律微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4,共4页
着眼于高端制造领域用高性能液体载体的需求,从耐辐照硅油的性能、原理、制备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综述了耐辐照硅油的进展,展望了苯基硅油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及耐辐照硅油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苯基硅油 耐辐照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红外辐射黑瓷板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修大鹏 许建华 +2 位作者 周吉学 张素卿 赵国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0-164,共5页
以提钒尾渣为主要原料制造的黑瓷远红外辐射板,具有宽泛的烧结温度、突出的着色作用和优良的成瓷性能,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大于80%,辐射率高达0.95,经过2 000 h、650℃加速老化试验,辐射率无变化,黑瓷板表面层不会脱落。通过... 以提钒尾渣为主要原料制造的黑瓷远红外辐射板,具有宽泛的烧结温度、突出的着色作用和优良的成瓷性能,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大于80%,辐射率高达0.95,经过2 000 h、650℃加速老化试验,辐射率无变化,黑瓷板表面层不会脱落。通过扫描电镜对素坯板和黑瓷板的断口形貌和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发现,素坯板主要由钛铁矿、板钛铁矿和拉长石等矿物组成,颗粒间呈机械混合状态,黑瓷板由晶粒、玻璃体和气孔组成,原料中大部分金属氧化物转移到晶粒中富集,形成堇青石、锂辉石、锆英石等矿物,被玻璃体紧密包围,热冲击性优良,化学稳定性好,无毒无害无放射性,是一种成本低、寿命长、效率高的远红外辐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红外 黑瓷板 提钒尾渣 辐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介质击穿理论的异质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件整体等离子体氧化研究
4
作者 陈燕飞 王美芳 +4 位作者 周吉学 宋晓村 刘洪涛 王世芳 杨院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9-245,共7页
目的基于电介质击穿理论,从本质上研究异质金属表面整体氧化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方法根据已有的实验基础,在单独的铝合金材料表面和异质铝合金焊接件表面制备一层整体等离子体氧化膜。通过电介质击穿实验,对异质金属整体等离子体氧化过... 目的基于电介质击穿理论,从本质上研究异质金属表面整体氧化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方法根据已有的实验基础,在单独的铝合金材料表面和异质铝合金焊接件表面制备一层整体等离子体氧化膜。通过电介质击穿实验,对异质金属整体等离子体氧化过程中存在的时序性和选择性机理进行验证。并基于电介质击穿理论,深入分析不同材质表面固态电介质击穿机理,进而研究异质金属表面整体陶瓷膜生长机理。结果不同材质的物理/化学活性影响等离子体氧化过程,化学活性高的金属优先发生陶瓷化反应,进而引起陶瓷膜的非平衡生长。结论异质金属整体等离子体氧化过程中存在时序性与选择性,这种时序性与选择性与材料的化学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等离子体氧化 电介质击穿 陶瓷膜 异质金属连接件 焊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B镁合金压-压循环载荷下变形行为及变形机制演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波 宋令慧 +3 位作者 娄欢 韩重韬 段国升 武保林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0-168,共9页
为探讨AZ31B挤压态镁合金棒材沿径向取样的循环变形特征,开展了0.75%,1.0%,2.0%和4.0%应变幅下应变控制的非对称压-压循环变形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应变幅(0.75%,1.0%)下,循环变形的滞回曲线表现出较好的对称性;在大应变幅(2.0%,4.0%)下... 为探讨AZ31B挤压态镁合金棒材沿径向取样的循环变形特征,开展了0.75%,1.0%,2.0%和4.0%应变幅下应变控制的非对称压-压循环变形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应变幅(0.75%,1.0%)下,循环变形的滞回曲线表现出较好的对称性;在大应变幅(2.0%,4.0%)下,滞回曲线对称性差,且在滞回曲线上出现拐点;随着循环周次增加,塑性应变幅呈现下降趋势,材料均表现出循环硬化行为,在小应变幅下循环拉伸阶段对材料硬化率远大于压缩阶段的硬化率,而在大应变幅下这种区别并不明显。分析表明,沿径向取向的〈1120〉丝织构镁合金,小应变幅下位错滑移在整个寿命周期内作用更大;大应变幅下,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循环过程中变形机制发生演化,较低临界剪切应力(critical resolved shear stress,CRSS)的基面位错和拉伸孪生不能完全满足变形要求,较高CRSS滑移系启动及残余孪晶使得滞回曲线出现拐点;循环变形过程中不完全的孪生-去孪生过程使基体中存在大量残余孪晶,影响了循环变形过程的硬化率,同时降低了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镁合金 变形机制演化 压-压载荷 循环硬化 晶体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SiC颗粒对球磨制备纳米晶AZ91镁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素卿 苏倩 +4 位作者 于欢 夏金环 马百常 庄海华 周吉学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2-519,共8页
通过机械球磨制备了SiC颗粒(SiC_(p))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粉末(AZ91‒xSiC_(p),x=5%、10%、15%,体积分数),实现了镁基体纳米化及亚微米级SiC_(p)在镁基体中的均匀弥散分布,研究了SiC_(p)对球磨后粉末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C_(p)... 通过机械球磨制备了SiC颗粒(SiC_(p))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粉末(AZ91‒xSiC_(p),x=5%、10%、15%,体积分数),实现了镁基体纳米化及亚微米级SiC_(p)在镁基体中的均匀弥散分布,研究了SiC_(p)对球磨后粉末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C_(p)第二相的引入能够促进机械球磨过程中镁基体晶粒的细化,晶粒细化程度随SiC_(p)体积分数的增加有所加强,同时SiC_(p)含量的提高对Al元素在镁基体中的固溶及其自身颗粒的细化起到抑制作用。球磨后AZ91‒xSiC_(p)(x=5%、10%、15%)复合粉末的硬度分别为HV 166、HV175和HV 185,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固溶强化和承载强化,计算得到AZ91‒5%SiC_(p)复合粉末不同强化机制所引起的强化效果占比分别为86.9%、7.4%、1.8%和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纳米晶 镁基复合材料 超细SiC颗粒 颗粒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AZ80铸造镁合金用高效微弧氧化工艺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吉学 陈燕飞 +3 位作者 宋晓村 刘洪涛 王美芳 杨院生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60-866,共7页
开发了一种适用于AZ80铸造镁合金的高效微弧氧化处理方法和相关的电解液,可将传统的微弧氧化处理时间缩短至3min,且能够在AZ80镁合金表面制备出一层耐蚀性良好的氧化物陶瓷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AZ8... 开发了一种适用于AZ80铸造镁合金的高效微弧氧化处理方法和相关的电解液,可将传统的微弧氧化处理时间缩短至3min,且能够在AZ80镁合金表面制备出一层耐蚀性良好的氧化物陶瓷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AZ80镁合金表面的氧化物陶瓷膜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盐雾腐蚀试验、电化学试验等研究了陶瓷层的耐蚀性及其腐蚀过程。结果表明:经过3min微弧氧化处理后,AZ80镁合金表面形成了6μm厚的氧化物陶瓷膜,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镁、硅酸镁和偏铝酸镁;覆盖氧化物陶瓷膜的AZ80镁合金的耐蚀性与基体相比提高了超过4个数量级,且在长周期5%中性盐雾腐蚀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镁合金 氧化膜 陶瓷层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类甲醛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
8
作者 张硕 李龙龙 +6 位作者 赵宁 李冰 彭丹 李金辉 王峰 周宁宁 刘世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17-1322,共6页
设计合成了两种化合物4-氨基4-(4-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1b)和4-氨基-4-(1,3-亚甲二氧基苯基-5-基)-3-丁烯-2-酮(2b),测试了其在不同甲醛含量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单光子荧光光谱。当含有100μmol/L和5μmol/L的甲醛时,化合物1b和2b的... 设计合成了两种化合物4-氨基4-(4-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1b)和4-氨基-4-(1,3-亚甲二氧基苯基-5-基)-3-丁烯-2-酮(2b),测试了其在不同甲醛含量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单光子荧光光谱。当含有100μmol/L和5μmol/L的甲醛时,化合物1b和2b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分别达到其最大值。在单光子荧光方面,化合物1b的荧光发射峰位置在384 nm,与紫外吸收峰相比红移50 nm。化合物2b的荧光发射峰呈现出双峰形状,其发射峰位置分别在384 nm及411 nm左右。当加入15μmol/L的甲醛时,化合物2b的411 nm处的荧光发射峰明显增强,两峰的重叠程度降低,可作为检测甲醛的特征变化。以上数据表明,化合物1b和2b不仅能够对微量甲醛产生响应,也可作为一种理想平台为更进一步拓宽化合物1b和2b在监测生物体系中甲醛荧光生物成像上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检测 荧光探针 紫外吸收光谱 单光子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3催化硫醇与亚胺离子的亲核反应
9
作者 张硕 彭丹 +2 位作者 李静 王峰 牟秋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8-351,共4页
以γ-羟基内酰胺和硫醇为原料,1,2-二氯乙烷为溶剂,在三氯化铁促催化下生成亚胺离子,而后硫醇发生亲核反应构建3-硫醚基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70℃条件下搅拌6 h即可完成,产率87~94%,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广,对于不同的γ-羟基内酰... 以γ-羟基内酰胺和硫醇为原料,1,2-二氯乙烷为溶剂,在三氯化铁促催化下生成亚胺离子,而后硫醇发生亲核反应构建3-硫醚基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70℃条件下搅拌6 h即可完成,产率87~94%,该反应底物适用范围广,对于不同的γ-羟基内酰胺类化合物以及不同的伯硫醇和仲硫醇,反应均可以顺利得到相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羟基内酰胺 硫醇 三氯化铁 亚胺离子 亲核反应 3-硫醚基异吲哚啉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