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文学创作的身份认同与世界视野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星虎 晓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6,共4页
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少数民族作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作了多方位的审视,他们放眼世界,接受国内外创作思潮,已逐渐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既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主题、题材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又具有人类普遍存... 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少数民族作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作了多方位的审视,他们放眼世界,接受国内外创作思潮,已逐渐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既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主题、题材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又具有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价值、审美向度和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身份认同 世界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俗文学通过改写走向现代的书证——析喻血轮对《西厢记》的改写兼谈近代言情小说改写现象及意义
2
作者 李俊国 谭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3,共8页
清末民初,在通俗文学界,通过改写古代言情经典进行创作的现象蔚然成风。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民国通俗作家喻血轮,他对《西厢记》的改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对于考察中国小说的近代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西厢记演义》之于王... 清末民初,在通俗文学界,通过改写古代言情经典进行创作的现象蔚然成风。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民国通俗作家喻血轮,他对《西厢记》的改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对于考察中国小说的近代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西厢记演义》之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呈现出半文半白、言文一致、典雅通俗等特征,在情爱叙事上由人情走向言情,从欢情走向哀情。此种改写通过对真本的添加与删除实现,体现了作家“以小说见才学”观、爱情悲剧观以及“书的还魂和赶造”观。此类改写除了《西厢记演义》还有聂醉仁的《琵琶记演义》、江荫香的《桃花扇演义》。由于其间存在的互文关系,它们同时见证了言情小说现代品格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喻血轮 《西厢记演义》 改写 近代言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旅游视域下的审美资源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吴英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6-101,共6页
文学旅游发展至今已成为人文旅游的亮点和重要分支。然而历来对文学旅游的研究多侧重于古代文学旅游和现代文学旅游,当代文学旅游在开发与发展上相对弱势,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从界定当代文学旅游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及发展缓慢的... 文学旅游发展至今已成为人文旅游的亮点和重要分支。然而历来对文学旅游的研究多侧重于古代文学旅游和现代文学旅游,当代文学旅游在开发与发展上相对弱势,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从界定当代文学旅游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及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个中原因提出当代文学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开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旅游 体验式消费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文学的世界核灾难书写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进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30,共5页
随着20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核时代,中国当代涌现出了一批书写世界核灾难的生态文学作品,作家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于世界核灾难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忧虑。中国生态文学的世界核灾难书写与历史上真实的核事故、核灾难关系密切,也对核时代... 随着20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核时代,中国当代涌现出了一批书写世界核灾难的生态文学作品,作家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于世界核灾难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忧虑。中国生态文学的世界核灾难书写与历史上真实的核事故、核灾难关系密切,也对核时代未来前景表达了悲观态度,作家们在描绘人类核灾难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反核观念、反战意识与和平观念。中国生态文学对于世界核灾难的书写,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作家对于核能与核武器的认识及态度,不仅扩大了生态文学的表现领域,传播了生态理念,而且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意识,丰富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核灾难 历史事故 悲观前景 和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认同建构 被引量:2
5
作者 余钢 王子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30-34,共5页
新世纪以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秀美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民俗风情的独特展示、民族语言内涵的深入挖掘、特异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展现等,集中表现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关注。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被边缘化... 新世纪以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秀美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民俗风情的独特展示、民族语言内涵的深入挖掘、特异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展现等,集中表现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关注。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大多数电影创作者借助影像叙事,积极构建贵州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族群认同、自我认同、国家认同三方面在电影参与民族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族群认同 自我认同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入北艺术人士社会流动的历史观察
6
作者 高胜利 王永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130,共7页
南朝中后期,由于政局动荡,出于惧祸避难之需要,加之北方政权对南朝的军事征伐,在此过程中,一些南方艺术人士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相继流入北朝。入北后,这些艺术人士凭借术艺技能受到北朝统治者的器重,在物质奖赏与封授官爵等方面颇受优遇... 南朝中后期,由于政局动荡,出于惧祸避难之需要,加之北方政权对南朝的军事征伐,在此过程中,一些南方艺术人士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相继流入北朝。入北后,这些艺术人士凭借术艺技能受到北朝统治者的器重,在物质奖赏与封授官爵等方面颇受优遇,入北艺术人士的社会流动,在一定范围内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迁。他们积极参与北朝的典章制度建设、音律改革等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朝雅致艺术形式和实用技艺的北传,在转输江左文化以及促进南北文化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南北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华夏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延续尽了一份历史之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艺术人士 门第身份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与贵州当代生态文学的三种叙事范畴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1-135,共5页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版图中的贵州生态文学别具一格,作家们根深蒂固的自然观念、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后发的现代化过程使其同时容纳了三种典型的叙事范畴,即敬畏自然叙事、工业毒物叙事与环境异化叙事。敬畏自然叙事沿袭了贵州文学尊重自...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版图中的贵州生态文学别具一格,作家们根深蒂固的自然观念、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后发的现代化过程使其同时容纳了三种典型的叙事范畴,即敬畏自然叙事、工业毒物叙事与环境异化叙事。敬畏自然叙事沿袭了贵州文学尊重自然的写作传统,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的重申表达作家们的美好愿景。工业毒物叙事则是作家们在表面祥和的自然环境中敏锐地察觉到无法避免的生态灾难,刻画了一系列环境破坏、动物灭绝、人性异化的绝望未来。环境异化叙事将重心放到了在生态灾难严重的时代症候下,人类为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导致的一个迥异于正常社会的异常空间。作家们以三种叙事范畴展现了贵州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阵痛、转型与艰难,丰富了中国生态文学的表现维度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生态文学 工业化 文学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口与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发生的地方路径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谭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166,共7页
清末民初,一批苏州籍、常州籍报人作家会聚上海,引发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大潮,由此形成“苏州至上海”的发生路径,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结合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与城市现代主体生成的关系,可以发现,“汉口至上海”构成中国近现代通俗文... 清末民初,一批苏州籍、常州籍报人作家会聚上海,引发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大潮,由此形成“苏州至上海”的发生路径,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结合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与城市现代主体生成的关系,可以发现,“汉口至上海”构成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另一条发生路径。吴趼人、李涵秋等汉口作家,是沪汉两地通俗文学场域的沟通者和建构者;其作品反映的汉口“在地性”经验,也是汉口对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生产性激活”;近代汉口内含的现代城市母本文化元素,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在汉口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汉口至上海”的“路径发现”,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发生问题的一次突破,对于研究地方路径如何通达现代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口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强国视域下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严红 曾凡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3,共4页
电影强国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仍面临很多问题。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导致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文化差异”问题包括物质差异下的中西文明差异、“高文化语境”到“低文化语境”的差异和意向差异与文... 电影强国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仍面临很多问题。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导致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文化差异”问题包括物质差异下的中西文明差异、“高文化语境”到“低文化语境”的差异和意向差异与文化选择差异。从“文化相似性”的原则出发,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路径包括:基于“心理相似性”机制设定普遍性主题和“英雄”,基于“文化想象”转化“文化想象力”,基于“进化相似性”原则创作未来的科幻故事和后人类发展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强国 中国电影 文化差异 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伦理审视
10
作者 曾凡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122,共4页
医疗题材电影作为当代电影的一种类型,在叙事与伦理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为推动电影情节的开展,增强叙事的逻辑性,医疗题材电影常采用因果线性叙事、层级组合叙事和非线性叙事三种叙事策略。对于医疗题材电影中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医... 医疗题材电影作为当代电影的一种类型,在叙事与伦理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为推动电影情节的开展,增强叙事的逻辑性,医疗题材电影常采用因果线性叙事、层级组合叙事和非线性叙事三种叙事策略。对于医疗题材电影中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医患关系、生命伦理、观念冲突三个维度上。通过从电影创作者、医护人员、患者的不同视角对医疗题材电影进行伦理审视,可为医疗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题材电影 叙事策略 伦理审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艺术中的时空维度与身体重塑 被引量:15
11
作者 妥建清 吴英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142,共8页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交互审美 时空维度 身体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5-27,共3页
贵州苗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题材的电影追求原生态之本真美,苗寨民俗、风情之奇观美,神灵、图腾崇拜之神秘美等,再现了苗族人原初性和本真性的生活方式,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 贵州苗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道亮丽的景观,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题材的电影追求原生态之本真美,苗寨民俗、风情之奇观美,神灵、图腾崇拜之神秘美等,再现了苗族人原初性和本真性的生活方式,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栖居的生态观念。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贵州苗族题材电影必须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积极走市场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题材电影 审美特征 本真美 神秘美 奇观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新闻的价值传播策略研究——以2016年改版的央视新闻频道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婷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01-103,共3页
新闻事件是立体的,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被转化为平面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从客观事实到影像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新闻采访和报道者的价值观念已经被施加在新闻报道之中,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正处于极速发展变革... 新闻事件是立体的,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被转化为平面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从客观事实到影像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新闻采访和报道者的价值观念已经被施加在新闻报道之中,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正处于极速发展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与所处的环境同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不仅仅要将新闻本身包含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 传播策略 报道者 新闻采访 《晚间新闻》 朝闻天下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主流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注释探究及其他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春秀 刘雍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2-76,共5页
文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所选124篇(段或节选)古诗文注释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三字”的注释术语比较混乱、个别词语注释不妥、宾语前置未加说明、有些标题尚须斟酌等情况。
关键词 部编本 初中语文 古诗文注释 宾语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含的修辞——《你好,李焕英》的艺术策略与审美功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96,共4页
电影《你好,李焕英》是2021年春节期间最为火爆的贺岁片。电影轰动的背后,隐含的是首次作为导演的贾玲,对后现代艺术策略及其审美功能的娴熟运用和成功发挥。贾玲运用“镜像”修辞手法,通过塑造新型母女关系,构成与观众的情感互文,并在... 电影《你好,李焕英》是2021年春节期间最为火爆的贺岁片。电影轰动的背后,隐含的是首次作为导演的贾玲,对后现代艺术策略及其审美功能的娴熟运用和成功发挥。贾玲运用“镜像”修辞手法,通过塑造新型母女关系,构成与观众的情感互文,并在碎片化景观拼贴中,建构“震惊”美感。这些艺术效果是在梦工厂的仿像生产中产生,潜隐的是导演文化寻根的审美意图与价值诉求。解析该剧流行的生成机制及其背后原因,对于“后戏剧”时代的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你好 李焕英》 艺术策略 审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姐姐》:社会镜像下女性的成长建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凡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22-124,共3页
电影《我的姐姐》围绕着一对姐弟的亲情故事展开,讲述了姐姐安然在父母双亡后选择是否抚养弟弟的过程,这同样也是安然一次成长的过程。电影的影像世界以镜像的形式对现实世界进行艺术化构思与创作,并从镜像理论维度完成对女性主体成长... 电影《我的姐姐》围绕着一对姐弟的亲情故事展开,讲述了姐姐安然在父母双亡后选择是否抚养弟弟的过程,这同样也是安然一次成长的过程。电影的影像世界以镜像的形式对现实世界进行艺术化构思与创作,并从镜像理论维度完成对女性主体成长的多维度构建。从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出发搭建女性镜像化生存的困境;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时代性特征的展示中展现女性对社会镜像压制的反抗;并记录安然在社会镜像下自我、人生与情感的碎片重组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镜像理论 女性主体 成长构建 女性主义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与游戏双重嵌入的叙事与审美嬗变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军峰 孙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25,共4页
近年来,游戏改编电影发展迅速,实现了商业和艺术的双丰收。电影与游戏的双重嵌入不仅拓展了双方的产业链,实现了作品的价值延伸,还突破了电影传统叙事方式、叙事空间和互动方式。游戏电影营造的双重空间实现了观众与电影、电影主角与虚... 近年来,游戏改编电影发展迅速,实现了商业和艺术的双丰收。电影与游戏的双重嵌入不仅拓展了双方的产业链,实现了作品的价值延伸,还突破了电影传统叙事方式、叙事空间和互动方式。游戏电影营造的双重空间实现了观众与电影、电影主角与虚拟游戏空间、电影中现实空间与虚拟游戏空间三重互动,给观众营造了新的游戏感和沉浸感,成为近年来电影发展的新题材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电影 叙事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反思与审美走向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4-9,共6页
作为自然观念的文化表征,生态电影不但将对自然生态的现实姿态加以影像呈现,也同时影响人类的审美观念的未来走向。因此,针对生态电影在创作样式、创作形式与文化伦理价值观念方面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从影视创作的领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 作为自然观念的文化表征,生态电影不但将对自然生态的现实姿态加以影像呈现,也同时影响人类的审美观念的未来走向。因此,针对生态电影在创作样式、创作形式与文化伦理价值观念方面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从影视创作的领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我们对构建和谐生态的反思。在生态危机和生态矛盾日益激化的后现代社会,如何扩展创作视野,完善创作观念,引导生态电影的审美走向,争取生态观念的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生态电影创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电影 创作观念 审美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万里归途》看新主流电影的美学品格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凡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146,共4页
《万里归途》是新主流电影的优秀代表,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双赢。在美学方面有三个特征较为明显:其一,是继承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在真实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其二,是从他者视角来进行故事讲述,实现了“他者”与... 《万里归途》是新主流电影的优秀代表,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双赢。在美学方面有三个特征较为明显:其一,是继承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在真实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其二,是从他者视角来进行故事讲述,实现了“他者”与“自我”的双重建构;其三,是在大众文化场景中,较好地强化了政治话语认同。中国新主流电影应当进一步关注当下的社会历史事件,在题材内容上回归宏大主题,体现对国家复兴、民族崛起等历史大势的关注与呼应,努力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里归途》 新主流电影 现实主义 政治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西安地铁4号线车站内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胜利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I0021-I0022,共2页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需要让公众接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非物质文...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需要让公众接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不仅可以丰富车站内部装饰设计,营造温馨的乘车氛围,而且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播。本文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案例,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车站内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以期为其他地铁站在空间设计与文化艺术传播相结合方面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传播 大众生活 内部装饰 推广与传播 合理应用 保护和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