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猎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周绍春 梁卓 +2 位作者 张子栋 金光耀 那春子 《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4-6,共3页
2016年冬季,采用大样方调查法对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猎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虎、东北豹在保护区的猎物主要有狍子,群数量为1 996只,种群密度达2.78只/km^2;野猪的种群数量为1 276... 2016年冬季,采用大样方调查法对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猎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虎、东北豹在保护区的猎物主要有狍子,群数量为1 996只,种群密度达2.78只/km^2;野猪的种群数量为1 276只,种群密度为1.79只/km^2;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最少,仅67只,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密度为0.094只/km^2。通过对东北虎、东北豹猎物生物量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总的猎物生物量达183 836.7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野猪 梅花鹿 狍子 猎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数量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绍春 梁卓 +1 位作者 金光耀 张子栋 《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1-3,共3页
为了查清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2016年冬季布设了15个大样方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梅花鹿种群数量较少,种群密度为0.094只/km2,在中股流、暖泉河和园山三个林场... 为了查清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2016年冬季布设了15个大样方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梅花鹿种群数量较少,种群密度为0.094只/km2,在中股流、暖泉河和园山三个林场呈分散块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爷岭 梅花鹿 大样方调查 种群数量 种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穆文靖 周绍春 +1 位作者 梁卓 张明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5-549,共5页
2013~2014年在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线调查开展了兽类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1)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照片4 060张,7科13种兽类,分别为猫科(Felidae)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2013~2014年在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线调查开展了兽类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1)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照片4 060张,7科13种兽类,分别为猫科(Felidae)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鹿科(Cervidae)的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梅花鹿(Cervus nippon);猪科(Suidae)的野猪(Sus scrofa);松鼠科(Sciuridae)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鼬科(Mustelidae)狗獾(Meles meles)、青鼬(Martes flavigula);熊科(Ursidae)黑熊(Ursu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兔科(Leporidae)雪兔(Lepus timidus)、东北兔(Lepus mandshuricus)。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雪兔,其次为西伯利亚狍。2)样线调查共发现兽类足迹443条,根据足迹形状共鉴定兽类6科8种,分别为西伯利亚狍、梅花鹿、野猪、黄鼬(Mustela sibirica)、黑熊、雪兔,其中遇见率最高的为狍,其次为野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冬季 样线调查 红外相机监测 兽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东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廊道构建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启蕃 陈红 +5 位作者 牛莹莹 张子栋 梁卓 田新民 张明海 周绍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9-500,共12页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个梅花鹿出现位点,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该地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east-cost path,LCP)分析方法识别并规划梅花鹿的迁移廊道。MaxEnt模型对环境变量预测的贡献率表明:河流、林间小道、常绿针叶林、居民区和公路对模型累积贡献率达77.3%,是影响梅花鹿分布的关键因子。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梅花鹿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55.62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7.38%。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的东宁朝阳沟林场、绥阳三岔河和暖泉河林场,而研究区域中部适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且呈条带状分布。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破碎化可能是影响野生梅花鹿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基于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和梅花鹿种群分布情况共确定总面积为705.22 km^(2)的4块梅花鹿核心栖息地斑块,构建总长度为84.43 km、最小宽度为600 m的3条适宜梅花鹿迁移的生态廊道。本研究成果可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野生东北梅花鹿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亦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爷岭南部 东北梅花鹿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廊道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田新民 刘小慧 +7 位作者 张超宇 张宇 张子栋 梁卓 陈红 宋雅祺 王鑫雪 周绍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21-9629,共9页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为典型的林栖兽类,对栖息地干扰和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为了科学有效保护该物种,于2020—2021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2台收集黄喉貂活动位点信息,利用最...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为典型的林栖兽类,对栖息地干扰和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为了科学有效保护该物种,于2020—2021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642台收集黄喉貂活动位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建模方法开展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探究影响种群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构建潜在的种群扩散生态廊道,探讨研究区域黄喉貂种群的栖息地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结果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1,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域黄喉貂栖息地适宜性的实际分布情况;(2)本研究利用的13个变量中,距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距离12 km黄喉貂出现概率最高,且贡献率达20.6%,是影响黄喉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变量,其次坡向(9.9%)、农田(9.5%)、草地(9.0%)、常绿针叶林(8.9%)、道路(7.0%)、河流(6.6%)、居民点(6.1%)和海拔(5.9%)是影响黄喉貂栖息地质量的次要变量;(3)研究区域黄喉貂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93.54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4%,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绥阳林业有限公司的柳桥沟、青山和万宝湾林场。黄喉貂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因此通过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获得15块总面积为401.61 km^(2)的核心栖息地,并构建14条生态廊道利于黄喉貂栖息地生态恢复管理。研究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黄喉貂栖息地现状及连通性,促进黄喉貂扩散、栖息地的连通性和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爷岭南部狍冬季移动、卧息生境选择及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刘艳华 牛莹莹 +4 位作者 周绍春 张子栋 梁卓 杨娇 鞠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13-6923,共11页
在动物生境研究中,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是生境研究的焦点。开展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境评价,有利于深入了解动物对移动和卧息生境条件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栖息地保护计划。以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 在动物生境研究中,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是生境研究的焦点。开展移动生境和卧息生境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境评价,有利于深入了解动物对移动和卧息生境条件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栖息地保护计划。以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主要猎物物种之一——狍(Capreolus pygargus)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冬季积雪覆盖期在老爷岭南部通过随机布设28个大样方和84条用于足迹链跟踪的样线收集狍的移动点和卧息点信息,再结合近年来收集的东北虎出现点,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狍移动、卧息生境选择及评价研究。移动生境选择研究表明,狍在移动的过程中偏好选择坡度小、距农田距离>500 m、远离道路、居民点和低海拔或较高海拔的区域;移动生境评价分析表明,移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1318.16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1.28%,当加入虎活动点影响因子后,狍移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901.52 km^(2),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减少了31.61%。狍卧息生境选择研究表明,水源、农田、道路和雪深是影响狍卧息的关键因素,其中雪深对狍卧息生境选择的贡献率达到70.13%;卧息生境评价表明,卧息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为1243.77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8.39%,当加入虎出现点因子后,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之和减少了61.00%,仅为485.02 km^(2)。研究认为,虎的出现对狍移动和卧息生境选择均产生影响,虎的活动及捕食行为可能会减少狍的活动范围和频次,狍远离虎活动区域卧息休息,压缩了狍适宜卧息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狍(Capreolus pygargus)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广义可加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选择 生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