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二十一站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广江 侯玉树 杨继权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39,共7页
二十一站矿床的金矿体与铜矿体在分布的空间位置和展布方位上差异明显。金矿体分布于二十一站岩体西南接触带,呈北西向展布;铜矿体分布于二十一站岩体内,呈北东向展布。笔者通过对黑龙江塔河二十一站金、铜矿地质特征的分析,讨论了矿床... 二十一站矿床的金矿体与铜矿体在分布的空间位置和展布方位上差异明显。金矿体分布于二十一站岩体西南接触带,呈北西向展布;铜矿体分布于二十一站岩体内,呈北东向展布。笔者通过对黑龙江塔河二十一站金、铜矿地质特征的分析,讨论了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提出了二十一站金、铜矿分别是不同成矿期、不同成因类型产物的观点。二十一站金、铜矿是壳幔源混合岩浆经一定分异作用后,3次侵位固结成岩。在第一侵入期花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矿体,在第二侵入期花岗闪长斑岩周围形成铜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一站金 铜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黑河市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赵广江 候玉树 程富强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94,共4页
争光金矿床产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中,赋存于NWW、NNW向断裂构造带内,矿体呈脉状,具有膨缩和尖灭再现特点。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地层为金矿之矿源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岩浆作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 争光金矿床产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和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中,赋存于NWW、NNW向断裂构造带内,矿体呈脉状,具有膨缩和尖灭再现特点。中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地层为金矿之矿源层,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岩浆作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源,构造作用对含金热液的流动与迁移提供了通道。该金矿矿床成因为热液-构造蚀变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金矿床 地质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永新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及找矿效果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曲晖 王佰义 +3 位作者 王建民 李成禄 徐国战 王卓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8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永新金矿床是黑龙江省多宝山外围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目前矿床规模已接近大型。在该矿床的发现及评价过程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明显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1/5万土壤异常的元素... 永新金矿床是黑龙江省多宝山外围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目前矿床规模已接近大型。在该矿床的发现及评价过程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明显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1/5万土壤异常的元素组合主要为Au、Ag和Bi,其中,Au异常面积达1.5 km^2。1/1万土壤异常分带现象明显,元素组合为Au、Ag、As、Sb、Bi、Cu、Pb、Zn、Mo和W,其中Au元素异常最大值为191.9×10^(-9),平均值为26.3×10^(-9)。金矿化蚀变带的赋存部位、展布方向、规模产状与各元素的异常特征一致,其中As、Sb、Pb和Zn等元素主异常位于金矿化蚀变带的上盘;Mo和Bi等元素主异常位于金矿化蚀变带的下盘;Au、Ag和W元素主异常与金矿化蚀变带出露位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异常分带 金矿化蚀变带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找矿效果 多宝山外围地区 永新金矿床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西北部花岗质糜棱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院冬 莫宣学 +6 位作者 李士超 车继英 许逢明 吴大天 张乾峰 赵君 王奎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3-456,共14页
通过对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黑河—呼玛地区与元古宙变质岩系伴生出露的三处强变形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认样品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质糜棱岩(样品Ⅰ-3-4和Ⅰ-5-1)、角砾状花岗闪长岩(样品... 通过对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黑河—呼玛地区与元古宙变质岩系伴生出露的三处强变形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认样品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质糜棱岩(样品Ⅰ-3-4和Ⅰ-5-1)、角砾状花岗闪长岩(样品1121和1211)和花岗质糜棱岩(样品1218),锆石U-Pb年龄为299.6±1.0Ma、300.8±1.1na和294.3±1.0 Ma,形成于晚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初,而非前人确定的元古宙或早石炭世,并初步认为岩石韧性变形作用发生时间介于184~170 Ma之间.三种花岗岩分别属于富硅、高铝、贫钾的过铝质钙碱性系列(Ⅰ-3-4和Ⅰ-5-1)、贫硅偏铝、高钙铁镁的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1 121和1211)和富硅钾、低钙镁铝的弱过铝质钾玄质系列(1218),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具有明显或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L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Sr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具有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的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R1-R2图上分别落在同碰撞造山、晚造山和造山后环境,在Nb-Y图落入火山弧—同碰撞环境和板内环境.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上述花岗岩是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晚古生代碰撞造山的产物,记录了两块体间碰撞造山到造山后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西北部黑河—呼玛地区 花岗质糜棱岩 兴安地块 晚古生代 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离子液体中的三氟乙酸根、氟硼酸根及卤素离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偲文 张小东 于泓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08-711,共4页
采用离子色谱-直接电导检测法同时测定了离子液体中的三氟乙酸根(CF3COO-)、氟硼酸根(BF4-)及卤素离子(F-、Cl-、Br-)。实验采用Shim-packIC-A3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别选用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对羟基苯甲酸+... 采用离子色谱-直接电导检测法同时测定了离子液体中的三氟乙酸根(CF3COO-)、氟硼酸根(BF4-)及卤素离子(F-、Cl-、Br-)。实验采用Shim-packIC-A3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别选用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对羟基苯甲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硼酸为淋洗液,考察了淋洗液种类和浓度、乙腈浓度、色谱柱温度对分离测定三氟乙酸根、氟硼酸根及卤素离子的影响。确定的最佳色谱条件为:以1.2m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为淋洗液,柱温45℃,流速1.0mL/min。在此条件下,可同时分离上述5种阴离子,且色谱峰形对称。所测阴离子的检出限(以信噪比为3计)为0.01~0.50mg/L,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不大于0.2%和1.2%。将方法应用于测定离子液体中的三氟乙酸根、氟硼酸根及卤素离子,加标回收率为98.0%~103.2%。该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三氟乙酸根 氟硼酸根 卤素离子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族羧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及其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董影杰 于泓 张小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4-567,572,共5页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苯甲酸、水杨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和邻甲苯甲酸6种芳香族羧酸的方法。以ZORBAX ODS反相色谱柱为分离柱,采用紫外检测方法,研究了流动相组成、淋洗梯度和检测波长对芳香族羧酸分...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苯甲酸、水杨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和邻甲苯甲酸6种芳香族羧酸的方法。以ZORBAX ODS反相色谱柱为分离柱,采用紫外检测方法,研究了流动相组成、淋洗梯度和检测波长对芳香族羧酸分离效果的影响。在优化色谱条件下,即流动相为乙酸水溶液(50 mmol.L-1,pH3.5)-甲醇(60∶40),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0 mL.min^-1,色谱柱温度为30℃,6种芳香族羧酸在25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方法的检出限为0.21-0.99 mg.L-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7%-100.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0%。将方法用于足君清酊剂和水杨酸苯甲酸松油搽剂两种药品的分析,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芳香族羧酸 药品 紫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浩特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程招勋 汪岩 +4 位作者 钱程 杨晓平 李中会 刘洪伟 肖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99-1606,共8页
在乌兰浩特东白音乌苏一带新发现一套斜长角闪片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经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经受了后期多期构造改造。斜长角闪片岩经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锆石晶形、阴极发光、背散射图像及高Th/... 在乌兰浩特东白音乌苏一带新发现一套斜长角闪片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经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经受了后期多期构造改造。斜长角闪片岩经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锆石晶形、阴极发光、背散射图像及高Th/U值等特征显示为岩浆锆石。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在变质岩系中获得了1864.1±7.3Ma的同位素年龄,时代归属为古元古代,该年龄为岩浆形成年龄。此年龄限定了该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证明乌兰浩特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区域上松嫩地块南部新发现的古元古元代岩浆锆石年龄进行对比发现,松嫩地块西缘可延伸至乌兰浩特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浩特 古元古代 变质岩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法分析吡咯烷离子液体阳离子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温欣竹 张小东 +1 位作者 安莹 于泓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1,共5页
采用反相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建立了吡咯烷离子液体阳离子的高效液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分析方法。咪唑离子液体作为流动相的添加剂,既是背景紫外吸收试剂,又是改善分析物分离效果的有效组分。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庚烷磺酸钠,... 采用反相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建立了吡咯烷离子液体阳离子的高效液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分析方法。咪唑离子液体作为流动相的添加剂,既是背景紫外吸收试剂,又是改善分析物分离效果的有效组分。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庚烷磺酸钠,可较好地改善吡咯烷离子液体阳离子的分离效果。在最佳色谱条件下,3种吡咯烷离子液体阳离子([MEPy]^+、[MPPy]^+和[MBPy]^+)可在13 min内得到有效的分离检测,[MEPy]^+、[MPPy]^+、[MBPy]^+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 6~100 mg/L、1. 3~230 mg/L和3. 6~250 mg/L,相关系数(r)均大于0. 999,检出限分别为0. 2、0. 4、1. 1 mg/L。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验室合成的同系物吡咯烷离子液体样品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2. 2%~96. 7%。该方法准确、可靠,是一种有效分离和检测吡咯烷离子液体阳离子的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间接紫外检测 吡咯烷阳离子 离子对试剂 咪唑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酸和丁酸的反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法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小东 卜文 +1 位作者 刘峰 于泓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发展了丙酸和丁酸的反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分析方法。用反相硅胶整体柱,以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测定丙酸和丁酸。研究了对氨基苯酚盐酸盐和有机溶剂对分离和测定的影响,探讨了保留规律。结果表明,在柱温30℃,流速2.0 m... 发展了丙酸和丁酸的反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分析方法。用反相硅胶整体柱,以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测定丙酸和丁酸。研究了对氨基苯酚盐酸盐和有机溶剂对分离和测定的影响,探讨了保留规律。结果表明,在柱温30℃,流速2.0 m L·min^(-1),以0.7 mmol·L^(-1)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水溶液(pH 4.5)-甲醇(v∶v=90∶10)为流动相条件下,丙酸和丁酸在3 min之内完全分离,检出限分别为0.12和0.21 mg·L^(-1)。将方法应用于白酒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8.6%~98.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本方法快速、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色谱 间接紫外检测 丙酸 丁酸 对氨基苯酚盐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柱和填充柱离子对色谱-间接紫外检测法分析四乙基铵根离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春苗 张小东 +2 位作者 于泓 关超 王淼煜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9-764,共6页
建立了整体柱离子对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和填充柱离子对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分析四乙基铵根离子的两种方法。用反相整体柱和反相填充柱,以咪唑离子液体-离子对试剂-有机溶剂为流动相,研究了背景紫外吸收试剂、检测波长、离子对试剂、有机溶... 建立了整体柱离子对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和填充柱离子对色谱-间接紫外检测分析四乙基铵根离子的两种方法。用反相整体柱和反相填充柱,以咪唑离子液体-离子对试剂-有机溶剂为流动相,研究了背景紫外吸收试剂、检测波长、离子对试剂、有机溶剂、柱温和流速对测定四乙基铵根离子的影响,比较了两种色谱柱的差异,并讨论了保留规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两种方法测定四乙基铵根离子的保留时间分别是2.40和3.02 min;检出限分别是0.04和0.07 mg/L;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0.16%和0.11%;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是0.02%和0.01%。将这两种方法用于分析实验室合成的溴化四乙基铵离子液体,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2%和99.1%。两种方法均能满足四乙基铵根离子测定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对色谱 间接紫外检测 四乙基铵根离子 咪唑离子液体 整体柱 填充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对氨基苯酚盐酸盐为紫外吸收试剂的反相色谱-间接紫外检测法分析烷基磺酸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苑 张小东 +1 位作者 赵丹 于泓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6-310,共5页
本文以对氨基苯酚盐酸盐为背景紫外吸收试剂,采用间接紫外检测的反相色谱法分离检测辛烷磺酸盐、癸烷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磺酸盐三种无紫外吸收的烷基磺酸盐。采用反相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溶液-乙腈,检测波长为210nm,... 本文以对氨基苯酚盐酸盐为背景紫外吸收试剂,采用间接紫外检测的反相色谱法分离检测辛烷磺酸盐、癸烷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磺酸盐三种无紫外吸收的烷基磺酸盐。采用反相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溶液-乙腈,检测波长为210nm,实现了三种目标烷基磺酸盐的分离和检测。考察了紫外吸收试剂种类、有机溶剂种类和浓度、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浓度及其它色谱分析条件等对分离分析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规律。对氨基苯酚盐酸盐既是背景紫外吸收试剂,又是有效的洗脱剂组分。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三种目标烷基磺酸盐可在15min内完全分离和检测。辛烷磺酸盐、癸烷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13、0.12和0.97mg/L。将方法应用于84-消毒液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大于91%,满足日常定量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色谱 间接紫外检测 烷基磺酸盐 对氨基苯酚盐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方法初探——以1∶25万区调呼中镇幅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江水 李仰春 +2 位作者 任凤和 尤福珍 李清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30-336,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研究和探讨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模型,确定了综合参数,划分了生态地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利用 潜力 森林浅覆盖区 生态地质评价模型 综合参数 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