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匡恩俊 张久明 +5 位作者 姬景红 王庆毅 袁佳慧 朱莹雪 郝小雨 孙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92-96,共5页
黑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明确黑土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了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质量... 黑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明确黑土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了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质量退化现状,从科学规划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工作3个方面梳理了黑土保护的政策方案和保护条例,从强化政府统筹和管理职能,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保护利用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5 位作者 周宝库 孙磊 匡恩俊 郑雨 赵月 常本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肥减施、肥料增效、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生物炭施用、科学轮作、机械施肥等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实施情况,概述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相关举措,并从强化政府部门统筹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肥料减施增效研究展望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减施增效 高效施肥技术 黑龙江省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秸秆还田的改土培肥及增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83-88,共6页
黑土区秸秆科学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黑土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方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黑土区秸秆科学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持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和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当前黑土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方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碳、矿质元素及纤维组织,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微生物活动,对于提升黑土区作物产量有积极效果,但应避免秸秆还田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因时、因地合理选择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郝小雨 王宇 +3 位作者 马星竹 孙磊 陈磊 周宝库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6-142,共7页
农田杂草防控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利用始于1979年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探讨利用合理施肥防控杂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禾本科... 农田杂草防控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利用始于1979年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麦田禾本科杂草生长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响应,探讨利用合理施肥防控杂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黑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禾本科优势杂草为马唐和金色狗尾草,狗尾草和稗分布较少。均衡施肥对禾本科杂草抑制效果最佳,杂草密度较偏施肥处理(氮磷、氮钾、磷钾)分别减少94.4%、96.6%、98.0%。长期施氮肥(均衡施肥和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群落密度,降幅在41.5%~98.0%之间;也可显著降低黑土农田禾本科杂草生物量。禾本科杂草干重与小麦产量显著负相关,较低的禾本科杂草生物量能够反映黑土小麦的高产。优势杂草马唐、金色狗尾草密度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总之,长期平衡施用化肥可增加小麦产量并抑制禾本科杂草生长,对于黑土麦田防控杂草具有积极作用,但应注重调节土壤pH及氮素供应之间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杂草 密度 生长特征 长期施肥 小麦产量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刘沣漫 于洪久 +5 位作者 刘杰 张楠 张博 杜海伦 潘雪 于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7,16,共8页
为探明接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调控机制,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还田(ST)、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率、残余秸秆组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 为探明接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调控机制,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还田(ST)、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率、残余秸秆组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能够促进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快速分解,显著提高寒区玉米秸秆腐解效率,在秸秆还田120 d时腐解率达85.13%,较秸秆直接还田(ST)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处理分别提高14.61%和7.59%。秸秆还田60 d时,各处理的酶活均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处理STJN的纤维素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达到2773.51 U·g^(-1)、1158.13 U·g^(-1)和1629.51 U·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而对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处理显著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表现出最高的物种丰富度,ACE指数、Chao1指数和Sobs指数均为最高。其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ST处理,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ST处理,表明其更高的多样性。且Botryotrichum和Podospora的增殖表明,氮肥输入可能通过激发易降解碳源释放,利用其快速代谢特性抑制其他功能菌的竞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可通过激活功能菌、优化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并提升纤维素降解相关酶活性,从而加速秸秆腐解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降解 酶活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深施不同比例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产量效益的影响
6
作者 姬景红 刘双全 +5 位作者 马星竹 郝小雨 王开军 郑雨 赵月 夏语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30-34,共5页
为优化和推广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分析比较了寒地水稻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侧深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基肥侧深施肥较常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处理SD1(控释尿素,80%N,侧深施)、SD2(控释尿素,60%N,常规尿素... 为优化和推广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分析比较了寒地水稻不同比例控释尿素侧深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基肥侧深施肥较常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处理SD1(控释尿素,80%N,侧深施)、SD2(控释尿素,60%N,常规尿素,20%N,侧深施)、SD3(控释尿素,40%N,常规尿素,40%N,侧深施)、SD4(控释尿素,20%N,常规尿素,60%N,侧深施)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平均增加18.5,25.5,16.8和15.4个·m^(-2),产量分别平均增加325,672,522和218 kg·hm^(-2),增产率分别达4.2%、8.7%、6.7%和2.8%,其中处理SD2与处理FP(常规尿素,50%N作基肥,30%N作分蘖肥)差异达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别平均增加848.05,1792.45,1566.85和978.85元·hm^(-2)。采用侧深施基肥80%N(控释尿素氮与普通尿素氮比例1∶1~3∶1),穗肥20%N,水稻产量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侧深施肥 水稻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量追氮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朱莹雪 陈圣杰 +3 位作者 匡恩俊 袁佳慧 迟凤琴 张久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13,共8页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2)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 为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绿色精准施肥,采取变量追氮的施肥方式在八五五农场和八五六农场试验区玉米田进行田间大区试验,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当地常规追氮量225 kg·hm^(-2)为标准,设置5个施肥梯度并生成处方图,研究精准变量追氮施肥技术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五五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少量减氮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常规追氮处理提高17.0%和44.1%,相较于追氮前,有机质含量提高8.2%~70.3%;pH在变量追氮后少量减氮、少量增氮显著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8%~5.7%,大量增氮处理高于常规追氮处理1.7%;各变量追氮处理玉米产量虽低于常规追氮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八五六农场试验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经变量追氮后均有所提高(3.0%~36.4%),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变量追氮后常规追氮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最高(46.08 mg·kg^(-1)),与大量增氮处理差异显著;变量追氮后除少量增氮处理pH低于常规追氮处理,其他变量追氮处理均高于常规追氮处理4.2%~5.5%,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的玉米产量较高,增氮处理的产量较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变量追氮一年虽然在降低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差异上未表现出明显效果,但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地块保持产量均一稳定,能够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精准施肥 变量追氮 增产增效 平衡地力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脲酶抑制剂在玉米上的增产、增效及提质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103-108,118,共7页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抑制机理,阐述了硝化/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单独配施或组合配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硝化/脲酶抑制剂配合施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玉米氮素吸收,既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又可改善玉米籽粒品质。未来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在施用方法、影响机制、创新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5 位作者 匡恩俊 周宝库 刘颖 张明怡 郑雨 赵月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1-135,共5页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发展、重要作用以及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本质关系,发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存在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试验设置落后、数据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建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网络、加强跨学科间的交叉、深入分析土壤固碳效应的内在机制、强化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碳达峰 碳中和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固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对秸秆碳转化及碳积累特征的Meta分析
10
作者 韩佳烨 张久明 +4 位作者 袁佳慧 朱莹雪 匡恩俊 迟凤琴 张少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9-25,共7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微小变化能够对陆地碳库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分析微生物介导的秸秆碳转化和稳定机制,并阐明各类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SOC)、...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微小变化能够对陆地碳库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分析微生物介导的秸秆碳转化和稳定机制,并阐明各类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增加了23.84%、10.94%和20.13%。土壤微生物能够显著影响秸秆还田下有机碳含量,真菌残体碳贡献率和细菌残体碳贡献率分别达到33.12%和14.80%。当还田秸秆类型为玉米秸秆,土壤类型为碱性土壤,气温高于25℃时,土壤有机碳累积效果最佳。土壤中的化学生物保护机制也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利于有机碳的固存,使土壤产生激发效应,刺激微生物生长代谢,从而形成微生物碳泵,令有机碳在土壤中处于动态平衡。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土壤功能是维持作物生产力、养分转化以及微生物丰度和活性的维持,应优先考虑这些功能,以维持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秸秆碳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打盐碱土团聚体稳定性机制及改良研究进展
11
作者 于洪久 刘沣漫 +4 位作者 刘杰 耿冠杰 贺佳 李石 田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94-99,118,共7页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和增强碳固存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苏打盐碱土因呈现“两高一低”的典型特征——高盐基离子富集(以Na^(+)优势为特征)、高交换性钠百分比(ESP)及低有机质含量,其团聚体的...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和增强碳固存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苏打盐碱土因呈现“两高一低”的典型特征——高盐基离子富集(以Na^(+)优势为特征)、高交换性钠百分比(ESP)及低有机质含量,其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受到显著抑制。通过多维度解析苏打盐碱土团聚体稳定性机制:(1)苏打盐碱胁迫对团聚结构的破坏机理;(2)生物因子(根系分泌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对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机制;(3)基于物质-生物协同的团聚体稳定性提升策略。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外源有机物料添加、保护性耕作、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及秸秆还田等农业措施可显著改善团聚体的水稳性。当前研究尚存在3个关键薄弱环节:(1)有机质-团聚体-微生物耦合机制解析不足;(2)微域尺度下盐分迁移与胶结物质分布的互作关系不明;(3)长期改良措施对团聚体稳定性的时效性评价缺失。未来研究应着重构建多界面耦合模型,并建立苏打盐碱土改良措施的动态效应评估体系,从而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创新性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土壤团聚体 形成 稳定机制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小麦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及生育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久明 匡恩俊 +5 位作者 迟凤琴 刘亦丹 孙磊 李伟群 佟玉欣 高中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39-42,共4页
为了明确东北春麦区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最佳用量,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分析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减施措施对小麦生长时期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及生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小麦叶绿素和LAI以全量化学氮肥(N)处理最高,分别为46.47 mg&... 为了明确东北春麦区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最佳用量,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分析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减施措施对小麦生长时期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及生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小麦叶绿素和LAI以全量化学氮肥(N)处理最高,分别为46.47 mg·dm^(-2)和1.20。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中,5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M_(1)N_(1))处理小麦叶绿素最高,25%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M_(2)N_(2))处理次之,全量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M)处理最低;M_(1)N_(1)处理和M_(2)N_(2)处理小麦LAI均为0.63,较CK处理与M处理提高了70.27%,较N处理降低了47.50%。虽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没有明显提高小麦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但处理后小麦各生育指标均高于CK和单施化肥处理,其中M_(2)N_(2)处理小麦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合理的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能均衡提高土壤的养分供应,有助于小麦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 生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