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25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变化特征
1
作者 郑雨 姬景红 +3 位作者 刘双全 马星竹 郝小雨 赵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5-1607,共13页
【目的】近25年来农业技术进步迅猛,研究黑龙江省水稻施肥量、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变化,可为肥料高效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整理了1999—2023年255个水稻田间试验,选取CK、NP、NK、PK、NPK 5个处理,以... 【目的】近25年来农业技术进步迅猛,研究黑龙江省水稻施肥量、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变化,可为肥料高效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整理了1999—2023年255个水稻田间试验,选取CK、NP、NK、PK、NPK 5个处理,以每5年作为一个阶段(Ⅰ、Ⅱ、Ⅲ、Ⅳ、Ⅴ),整理各处理的施肥量、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等1130组数据。分析探讨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1999—2023年,黑龙江省NPK处理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产量8434 kg/hm^(2),年平均增产率1.6%;与之比较,PK、NK、NP和CK处理年平均分别减产37.0%、15.1%、13.7%和38.0%(P<0.05)。水稻施肥量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N、P_(2)O_(5)、K_(2)O施用量平均分别为137.2、66.5、78.4 kg/hm^(2),年平均分别增加1.8%、2.2%、2.0%;水稻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 133.9、P_(2)O_(5)63.7、K_(2) O 74.2 kg/hm^(2),N∶P_(2)O_(5)∶K_(2) O=2.1∶1∶1.2。NPK处理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N、P_(2)O_(5)、K_(2)O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为133.1、55.3和127.1 kg/hm^(2),年平均分别增加2.4%、2.6%和1.7%;与NPK处理比较,PK、NK、NP和CK水稻植株养分吸收量显著降低。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程度表现为氮>磷>钾。水稻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氮素回收率(NRE)、农学效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平均分别为37.6%、25.8 kg/kg和66.1 kg/kg,年平均分别增加0.3%、2.6%和0.1%;磷素回收率(PRE)、农学效率(PAE)和偏生产力(PPFP)分别为25.0%、32.7 kg/kg和135.4 kg/kg,年平均分别增加0.4%、2.9%和1.5%;钾素回收率(KRE)、农学效率(KAE)和偏生产力(KPFP)分别为46.1%、24.2 kg/kg和115.9 kg/kg,年平均分别增加0.7%、3.8%和1.8%。【结论】近25年来,黑龙江省水稻产量、施肥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在波动中小幅上升;水稻氮磷钾经济最佳施肥量为N 133.9、P_(2)O_(5)63.7、K_(2)O 74.2 kg/hm^(2),N∶P_(2)O_(5)∶K_(2)O比例为2.1∶1∶1.2;肥料用量、养分吸收量增加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是水稻增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水稻 产量 养分吸收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中的相关问题与技术措施——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左辛 刘清扬 +2 位作者 李丹 赵杨 李国泰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9期61-63,共3页
长期以来,我国黑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破坏,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以黑龙江省为例,探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期间相关问题与技术措施,首先介绍耕地保护技术,其次讨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目前的问题以及基本条件,最后详细阐述黑土... 长期以来,我国黑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破坏,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以黑龙江省为例,探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期间相关问题与技术措施,首先介绍耕地保护技术,其次讨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目前的问题以及基本条件,最后详细阐述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通过技术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减少黑土地的退化程度,保护并且提升生态环境以及环境生产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耕地保护 技术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根瘤菌包衣对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及结瘤的影响
3
作者 刘国辉 孙志玲 +5 位作者 蔡姗姗 孙磊 高中超 李玉梅 董彦明 王伟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7,共9页
为探究大豆种子根瘤菌包衣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在三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北部、松嫩平原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松嫩平原南部和丘陵半山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和根瘤菌包衣2个处理,调查分析73户农户大豆产量及大豆根瘤生... 为探究大豆种子根瘤菌包衣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在三江平原区、松嫩平原北部、松嫩平原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松嫩平原南部和丘陵半山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和根瘤菌包衣2个处理,调查分析73户农户大豆产量及大豆根瘤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根瘤菌能促进大豆根瘤生长,0~30 cm土层中大豆根瘤数增加,单株根瘤数和鲜重分别增加9.34%~39.84%和13.16%~44.90%,结瘤率和有效根瘤占比分别提高0.70%~16.79%和1.25%~43.63%;促进大豆生长,使根系伸长3.32%~8.55%,株高增加0.42%~16.02%,地上部干重增加6.24%~19.98%;提高大豆产量,使单株荚数增加0.57%~10.81%,百粒重增加1.87%~4.34%,产量提高6.44%~10.81%。根瘤鲜重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荚数与单株根瘤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结瘤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大豆种子根瘤菌包衣技术在黑龙江省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能显著提高大豆根瘤数和有效根瘤占比,提高大豆生物固氮效应,促进大豆生长,百粒重增加。在氮肥减施30%的同时实现稳产增产,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菌 种子包衣 根瘤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发明专利转化现状、影响因素与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国泰 赵杨 +2 位作者 唐晓东 左辛 李旭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41-44,共4页
该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直属分院及其相关科研单位(以下统称为黑龙江省农科院)现有专利信息为基础,结合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开展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探讨影响发明专利转化前景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促... 该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直属分院及其相关科研单位(以下统称为黑龙江省农科院)现有专利信息为基础,结合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开展发明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探讨影响发明专利转化前景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发明专利转化的相关建议,助推发明专利落地转化,提高转化率,实现发明专利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明专利 农业 转化 影响因素 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劼 王粟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22期61-62,共2页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该文分析了全省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综合利用现状,提出加强宣传、培养引领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等发...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该文分析了全省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综合利用现状,提出加强宣传、培养引领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等发展建议,以期加速秸秆资源科学化开发进程,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实现黑龙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秸秆 综合利用 问题 建议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秸秆和生物炭混施对土壤氮素与大豆氮素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杨爱峥 迟浩诚 +3 位作者 王秋菊 王小芳 沙炎 李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为探究秸秆和生物炭混施还田对土壤氮素含量、大豆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对照(CK,无还田)、秸秆全量还田(SF)、生物炭和秸秆混施还田(BS)3种还田方式,并设置75 kg/hm^(2)(N1)、60 kg/hm^(2)(N2)和45 kg/hm^(2)(N... 为探究秸秆和生物炭混施还田对土壤氮素含量、大豆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对照(CK,无还田)、秸秆全量还田(SF)、生物炭和秸秆混施还田(BS)3种还田方式,并设置75 kg/hm^(2)(N1)、60 kg/hm^(2)(N2)和45 kg/hm^(2)(N3)3种施氮量处理,于2022—2023年开展2年大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和生物炭混施能缓解施氮量减少对土壤氮素含量和大豆植株生长的不利影响,且对N2处理影响更显著。与CK和SF处理相比,BS处理促进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7.58%~78.08%和19.02%~95.56%,显著提升大豆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大豆产量38.62%~60.97%。此外,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SN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在施氮量60 kg/hm^(2)条件下,其两年平均产量为3 058.48 kg/hm^(2),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为0.99,农学利用效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素响应指数分别为9.34 kg/kg、0.98和2.18。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氮肥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土壤氮素含量 氮素利用率 大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及治理研究进展
7
作者 潘校成 蔡姗姗 +5 位作者 孙磊 王伟 高中超 孙志玲 罗龙涛 李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坡耕地是分布在坡面上、地面平整度差的一类旱作耕地,因受地形影响,存在水肥流失、土壤流失等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有机碳流失,还消耗了坡耕地土壤碳库。而传统的农耕方式欠缺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与碳流失。采取相应的... 坡耕地是分布在坡面上、地面平整度差的一类旱作耕地,因受地形影响,存在水肥流失、土壤流失等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导致有机碳流失,还消耗了坡耕地土壤碳库。而传统的农耕方式欠缺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与碳流失。采取相应的侵蚀治理措施,是降低土壤碳流失风险的重要途径。为了解析有机碳在坡耕地土壤中的周转过程并揭示治理技术对土壤碳流失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有机碳流失及其治理技术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物理、化学对碳流失的直接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间接作用。分析了不同技术措施的碳阻控、碳补充效应,并对微生物作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周转机制、不同有机碳组的分子结构、不同技术的固碳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侵蚀 土壤有机碳 碳流失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5 位作者 周宝库 孙磊 匡恩俊 郑雨 赵月 常本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轻简化智能施肥技术缺乏、高效智能化施肥机械装备不足、缺少绿色环保增效肥料、有机替代技术推广困难、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黑龙江省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计划,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从化肥减施、肥料增效、秸秆还田、有机肥还田、生物炭施用、科学轮作、机械施肥等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实施情况,概述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相关举措,并从强化政府部门统筹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肥料减施增效研究展望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减施增效 高效施肥技术 黑龙江省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春玉米近二十年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姬景红 刘双全 +5 位作者 郑雨 刘颖 张明怡 马星竹 郝小雨 陈雪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9-1105,共7页
为明确近年来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变化,采用多年多点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2000—2019年174个春玉米田间试验中的522个玉米产量数据及近2000个成熟期养分吸收量数据,探讨玉米产量和氮磷钾肥利用... 为明确近年来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变化,采用多年多点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2000—2019年174个春玉米田间试验中的522个玉米产量数据及近2000个成熟期养分吸收量数据,探讨玉米产量和氮磷钾肥利用率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0—2009年玉米平均产量为7347 kg·hm^(-2),2010—2019年平均产量为8859 kg·hm^(-2),2010—2019年较2000—2009年玉米平均增产1512 kg·hm^(-2),增产率达20.6%;黑龙江省玉米平均收获指数2000—2009年为0.45,2010—2019年为0.50。玉米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均呈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量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钾素,与磷素相关性最低。根据化肥施用及肥料利用率可将研究时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00—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氮磷钾肥利用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氮肥利用率在这三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38.5%、34.4%、39.4%,磷肥(P2O5)利用率分别为18.8%、15.8%、20.7%,钾肥(K2O)利用率分别为47.9%、46.4%、49.9%。研究表明,2000—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收获指数及肥料用量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肥料用量的增加是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春玉米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我国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光华 胡晓婧 +2 位作者 于镇华 陈雪丽 刘俊杰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东北黑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农田黑土退化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施肥是保持/提高黑土农田生产力、保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本文综述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无机肥氮(N)、磷(P)... 东北黑土是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农田黑土退化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施肥是保持/提高黑土农田生产力、保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本文综述了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以及无机肥氮(N)、磷(P)、钾(K)及其不同的组合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群落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等方面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研究结果因试验地点、季节气候、试验处理、目标微生物种类、甚至研究者的采样年限而不同。多数研究发现,长期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显著地降低了细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但对真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明显改变了黑土微生物beta多样性,但这种改变是有限的,相同施肥处理没有驱动不同试验地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质化演替,表明东北黑土微生物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长期施用不同的无机肥研究发现,N素较P素和K素在驱动黑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上作用更为明显。在论述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同时,也阐述了有机肥施用带来潜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生态风险及对抗性基因的阻控措施。文章最后总结了目前施肥影响黑土农田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5点未来应加强的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农田 有机肥 无机肥 微生物丰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抗生素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考及黑龙江省发展优势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洪岩 钱春荣 +4 位作者 张久明 张明爽 刘丽 张微 来永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21-127,共7页
随着各个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规范,以及国际市场快速对接,绿色有机农产品已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面对国内、外绿色有机市场的变化,合理有效的政策、标准、保障措施将成为保障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 随着各个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与规范,以及国际市场快速对接,绿色有机农产品已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面对国内、外绿色有机市场的变化,合理有效的政策、标准、保障措施将成为保障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农业投入品标准体系现状,总结了我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建议,并进一步提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现状、自然优势及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有机农业 发展思考 黑龙江省发展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久明 来永才 +4 位作者 钱春荣 朱莹雪 袁佳慧 匡恩俊 迟凤琴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94-98,共5页
为了巩固黑龙江省大粮仓的“绿色”基础,彰显“有机”本质,通过阐述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对黑龙江省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中土壤退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企业、有机市场和技术质量等缺陷加以总结,针... 为了巩固黑龙江省大粮仓的“绿色”基础,彰显“有机”本质,通过阐述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对黑龙江省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中土壤退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企业、有机市场和技术质量等缺陷加以总结,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企业知名度、保障有机产品品质安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有机认证体系、加强技术创新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 有机认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映样点微域空间变异的多穴位黑土层厚度快速勘察与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张 马利霞 +14 位作者 于东升 胡文友 李德成 高磊 刘峰 张久明 姜军 匡恩俊 王鑫 宋洁 王桐 丁琪洵 王昌昆 迟凤琴 赵玉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6-1523,共18页
黑土层厚度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土壤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功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然而,基于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分析,往往样本数量少、代表区域范围小,多数仅依据点位数据统计,缺乏空间变异预测分析,迫切需要黑土层厚度快... 黑土层厚度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土壤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功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然而,基于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分析,往往样本数量少、代表区域范围小,多数仅依据点位数据统计,缺乏空间变异预测分析,迫切需要黑土层厚度快速调查与高性能空间预测方法。通过新建调查样点黑土层厚度多穴位“浅层挖掘+深层土钻”快速获取方法,在黑龙江省获取357个样点的黑土层厚度系列样本数据;对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参数进行优化,预测黑土层厚度空间变异及其不确定性;分析不同穴位观测值及其均值样本对优化模型预测精度及稳定性影响,评价模型空间预测潜能。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预测平均黑土层厚度为53.42 cm,新建黑土层厚度快速获取与预测方法行之有效,可替代剖面调查方法。优化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化解释力R2达到60%,可精细刻画黑土层厚度空间分异;样点单个观测穴位的随机性可改变模型预测协变量重要性数值,影响黑土层厚度空间预测分布;相较于样点多穴位观测均值的空间预测,单穴位观测值预测的空间分布不确定性评估的准确性较低,预测精度显著下降;交叉验证指标和散点图分析表明,优化随机森林模型对黑土层厚度具有稳定的空间预测潜能。本研究为黑土层厚度高精度快速调查与预测提供了新经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层厚度 多穴位勘察 随机森林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中低产田改良研究态势
14
作者 马星竹 郝小雨 +3 位作者 郑雨 赵月 姬景红 刘双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为全面把握我国中低产田改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从而促进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耕地保育,以中国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中低产田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和分析该领域文献的发文量、涉及学科、文章发表情况、文献来源、所... 为全面把握我国中低产田改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从而促进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耕地保育,以中国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中低产田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和分析该领域文献的发文量、涉及学科、文章发表情况、文献来源、所属机构和关键词情况,对我国中低产田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揭示了该领域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我国中低产田改良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截止2024年总计发表920篇学术文章和15篇学位论文;不同年份发表的学术文章数量从整体上看呈起伏状,3个峰值的阶段分别为1991-1992年、1995-1997年及2012-2014年;学术文章涉及的前6个学科分别为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农业经济、农作物、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以及农业工程;研究开始较早的是辽宁、广西以及北京等的研究机构,发表文章排在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新疆、江苏、辽宁和河北。整体文献中核心期刊比例不高,需加强深入研究。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共现分析,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改良措施、评价以及作物产量等方面。中低产田改良培肥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分析其成因、种类划分、评价方法以及改良利用等诸多方面,农艺与工程相结合是我国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途径,集成、配套其他相关技术,最终实现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土壤肥力提高以及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改良 培肥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黑土团聚体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其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园辰 张敏 +7 位作者 韩晓增 陆欣春 冯浩亮 武志民 陈旭 严君 邹文秀 王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2-1439,共8页
探究团聚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特征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贡献。基于黑土22年有机肥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OM1)、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OM2)、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OM3)5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 探究团聚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特征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贡献。基于黑土22年有机肥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OM1)、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OM2)、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OM3)5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EEM-PARAFAC)技术探究了团聚体中DOM的荧光结构演变特征,同时量化了全土中SOC的矿化能力,综合揭示长期施肥如何通过改变团聚体DOM的荧光特征以影响全土SOC的矿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使>0.25 mm粒径团聚体占比显著提升了4.3%~11.9%,而<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占比几乎不受影响。EEM-PARAFAC发现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提升各粒径团聚体DOM中的类富里酸、类蛋白质和类胡敏酸组分的荧光强度。其中,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组分分别在>0.25 mm和<0.25 mm团聚体DOM中对有机肥响应最强烈。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各粒径团聚体DOM的自生源特征(BIX>1.0)较CK显著加强(BIX<0.8),但荧光指数(FI)和腐殖化指数(HIX)变化不显著。此外,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以显著提升全土SOC的累积矿化量,提升效果符合OM3>OM2>OM1>CF>CK的规律,在培养结束时(28 d)较CK提升了68.2%~135.8%。Mantel试验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各粒径团聚体DOM的荧光结构变化均会影响SOC的矿化,其中BIX值的变化是主要诱导因子,而BIX的强弱主要受DOM中的类蛋白质组分所控制。此外,施肥主要通过改善>0.25 mm团聚体的粒径分布驱动全土SOC矿化,而<0.25 mm团聚体主要通过改变DOM的荧光结构以影响SOC的矿化。该研究结果表明团聚体的粒径分布,DOM的荧光特征,尤其是BIX指数也可以用来推测SOC的矿化能力,这为评估和预测有机肥长期施用后黑土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长期施肥 团聚体 平行因子 荧光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对玉米锌吸收利用及生物强化的影响
16
作者 陈磊 郝小雨 +3 位作者 王爽 魏丹 周磊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6-262,共17页
全球17%的人口受锌营养缺乏影响,其中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地区更为普遍,玉米是锌敏感作物,锌缺乏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施用锌肥已被证明是提高玉米产量和锌营养成分的有效措施。为提高玉米产量农民习惯过量施用磷肥,土壤磷... 全球17%的人口受锌营养缺乏影响,其中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地区更为普遍,玉米是锌敏感作物,锌缺乏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施用锌肥已被证明是提高玉米产量和锌营养成分的有效措施。为提高玉米产量农民习惯过量施用磷肥,土壤磷素累积量增加。土壤有效磷过高和高磷施用普遍会降低玉米籽粒锌而增加植酸含量,植酸因是人体锌吸收的抗营养因子而受到关注。磷锌肥种类、养分含量、施肥时期和施肥形式是提高玉米产量和锌籽粒品质的关键。论文全面综述了磷肥对土壤锌、玉米锌吸收、转运和累积的影响,以及施磷下玉米锌生物强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有效措施。已有研究表明,通过适量施磷配合施用锌肥能在确保玉米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玉米营养品质和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锌肥 玉米 锌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坡耕地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刘峥宇 时妍 +5 位作者 李润芳 陈佳琦 邱广伟 王怀鹏 李明 李玉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2,共8页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性状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黑土区坡耕地实施合理侵蚀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分析秸秆还田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性状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黑土区坡耕地实施合理侵蚀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分析秸秆还田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因破碎机制和还田方式而变化,快速湿润是黑土团聚体破碎最主要的机制。快速湿润与湿润震荡机制下<2 mm和2~5 mm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差异显著,湿润震荡2~5 mm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表明黑土中大粒径团聚体稳定性较高,且大粒径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湿润震荡<2 mm粒径团聚体与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短期内,秸秆覆盖处理因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非生物因素可能掩盖秸秆覆盖地表对侵蚀防控的效果从而影响团聚体稳定性,而秸秆碎混还田土壤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团聚体稳定性有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坡耕地 秸秆还田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5
18
作者 匡恩俊 张久明 +5 位作者 姬景红 王庆毅 袁佳慧 朱莹雪 郝小雨 孙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92-96,共5页
黑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明确黑土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了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质量... 黑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科学保护黑土地、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黑土地保护利用,明确黑土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了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质量退化现状,从科学规划黑土地保护利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工作3个方面梳理了黑土保护的政策方案和保护条例,从强化政府统筹和管理职能,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保护利用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探讨
19
作者 罗一飞 左辛 +1 位作者 刘清扬 李丹 《农家科技》 2024年第19期154-156,共3页
东北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种植区,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而黑土地是我国主要的农田土壤类型。长期以来因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黑土地的肥力下降。东北旱作地区对大豆、水稻等作物种植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是... 东北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种植区,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而黑土地是我国主要的农田土壤类型。长期以来因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黑土地的肥力下降。东北旱作地区对大豆、水稻等作物种植方面有着重要影响,旱作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是一种进行一年大豆和两年玉米轮作的种植制度,并且结合秸秆粉碎技术,有效保证玉米产量,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还能够减少玉米连作导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秸秆还田来改良土壤,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平衡供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结合东北地区黑土特征提出黑土保护培育技术,希望对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旱作区 黑土保护 培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打盐碱土团聚体稳定性机制及改良研究进展
20
作者 于洪久 刘沣漫 +4 位作者 刘杰 耿冠杰 贺佳 李石 田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94-99,118,共7页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和增强碳固存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苏打盐碱土因呈现“两高一低”的典型特征——高盐基离子富集(以Na^(+)优势为特征)、高交换性钠百分比(ESP)及低有机质含量,其团聚体的...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和增强碳固存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苏打盐碱土因呈现“两高一低”的典型特征——高盐基离子富集(以Na^(+)优势为特征)、高交换性钠百分比(ESP)及低有机质含量,其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受到显著抑制。通过多维度解析苏打盐碱土团聚体稳定性机制:(1)苏打盐碱胁迫对团聚结构的破坏机理;(2)生物因子(根系分泌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对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机制;(3)基于物质-生物协同的团聚体稳定性提升策略。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外源有机物料添加、保护性耕作、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及秸秆还田等农业措施可显著改善团聚体的水稳性。当前研究尚存在3个关键薄弱环节:(1)有机质-团聚体-微生物耦合机制解析不足;(2)微域尺度下盐分迁移与胶结物质分布的互作关系不明;(3)长期改良措施对团聚体稳定性的时效性评价缺失。未来研究应着重构建多界面耦合模型,并建立苏打盐碱土改良措施的动态效应评估体系,从而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创新性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土壤团聚体 形成 稳定机制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