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库中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南段翠峦杂岩体成因及构造环境:来自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证据
2
作者 杨元江 张立东 +6 位作者 杨文鹏 李成禄 郭凤磊 赵寒冬 邓昌州 沈龙 申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28,共13页
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段中奥陶世翠峦杂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63±2 M... 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段中奥陶世翠峦杂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63±2 Ma和462±2 Ma,时代为中奥陶世。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均具有高Si、高K富碱,贫Ti、Mg、Fe、P等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富集,高场强元素Ti、Nb、Ta、P和HREE亏损,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38~0.64),以上都显示岩浆的壳源特征。花岗闪长岩锆石的εHf(t)=2.4~3.4,数值集中且均分布于球粒陨石线之上,暗示岩浆源区为新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壳模式年龄TDM c=1070~1128 Ma,证实该地区存在中元古代地壳增生事件。本次研究认为,翠峦杂岩体形成于洋陆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体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小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样中Cr(Ⅲ)和Cr(Ⅵ)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红纳 靳立国 +1 位作者 由丽梅 程艳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5-792,共8页
环境水样中的铬通常以Cr(Ⅲ)和Cr(Ⅵ)的形态存在,不同价态的铬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对不同价态铬进行准确分析是必要的。目前Cr(Ⅲ)和Cr(Ⅵ)的测定方法大多数是先分离后再测定,或先测定出Cr(Ⅲ)或Cr(Ⅵ),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测定铬的总量... 环境水样中的铬通常以Cr(Ⅲ)和Cr(Ⅵ)的形态存在,不同价态的铬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对不同价态铬进行准确分析是必要的。目前Cr(Ⅲ)和Cr(Ⅵ)的测定方法大多数是先分离后再测定,或先测定出Cr(Ⅲ)或Cr(Ⅵ),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测定铬的总量,再差减法计算出另一价态铬的含量,此操作复杂,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易导致价态的改变,误差较大,精确度难以保证。本文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消除了Cr(Ⅲ)对Cr(Ⅵ)干扰,能同时测定Cr(Ⅲ)或Cr(Ⅵ)的含量。混合水样中加入显色剂EDTA-2Na,调节溶液pH在3~3.5,恒温水浴70℃条件保持加热15min,测定吸光度,导数间隔因子为10nm求一阶导数,在波长330nm处Cr(Ⅵ)吸光度一阶导数有最大值,而在此波长处Cr(Ⅲ)-EDTA络合物吸光度一阶导数值为0,可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Cr(Ⅵ)的含量,在Cr(Ⅲ)-EDTA的最大吸收波长543nm处测溶液吸光度,直接测定Cr(Ⅲ)的含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r(Ⅲ)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36ρ-0.0002(r 2=0.9999),线性范围为0~120mg/L,检出限为0.006mg/L;Cr(Ⅵ)线性回归方程为D=0.00072ρ-0.00013(D为一阶导数值,r 2=0.9996),线性范围为0~100mg/L,检出限为0.005mg/L。Cr(Ⅲ)和Cr(Ⅵ)加标回收率为97.8%~102.6%。该方法能够满足废水中Cr(Ⅲ)和Cr(Ⅵ)分析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样 Cr(Ⅲ) Cr(Ⅵ) 同时测定 导数间隔因子 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北山下—中二叠统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东东 王建强 +3 位作者 牛亚卓 张宇轩 史冀忠 刘兆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7-324,共18页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端,该区广泛出露的海相二叠系是中亚造山带最年轻的海相沉积之一,是解析古亚洲洋晚期演化的理想载体。然而,北山地区的物源学数据分布不均衡、缺少统计对比,直接限制了学界对古亚洲洋古地理结构的探讨...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端,该区广泛出露的海相二叠系是中亚造山带最年轻的海相沉积之一,是解析古亚洲洋晚期演化的理想载体。然而,北山地区的物源学数据分布不均衡、缺少统计对比,直接限制了学界对古亚洲洋古地理结构的探讨。本文在贯穿北山地区中部至南部的8条剖面中获得了681个碎屑锆石U-Pb年龄和192个Hf同位素数据;在等时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统计计算了北山地区已发表的下—中二叠统碎屑锆石数据,重建了区域古地理面貌。早—中二叠世,红石山洋向南俯冲至旱山地块之下,形成了黑鹰山弧和弧后裂谷盆地。该盆地北侧的物源分别来自于旱山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926~775 Ma)和奥陶纪—志留纪岩体(485~421 Ma),而南侧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马鬃山隆起。马鬃山隆起是早古生代红柳河—洗肠井洋闭合的产物,主要由奥陶纪—泥盆纪岩体(470~367 Ma)组成,包括早古生代马鬃山岛弧和双鹰山地块的大部分地区。北山南部发育柳园裂谷盆地,盆地南北两侧的碎屑物质分别主要来自于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322~270 Ma)和马鬃山隆起的早古生代岩体,这两种碎屑物质在盆地中心交汇。本文古地理重建结果表明:红石山洋可代表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在北山地区的分支,弧后位置发育多个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古亚洲洋 北山 下—中二叠统 物源分析 古地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权模型在赣东北地区铜、金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以科 孙刚 《黄金科学技术》 2009年第6期29-33,共5页
综合分析赣东北德兴矿集区铜、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提取构造、岩浆岩、遥感异常、Au、Cu、Ag水系沉积物异常等12种成矿有利的证据因子,同时引入断裂密度证据层,采取加拿大数学地质学家Agterberg F P提出的证据权重法,基于MAPGIS平台和M... 综合分析赣东北德兴矿集区铜、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提取构造、岩浆岩、遥感异常、Au、Cu、Ag水系沉积物异常等12种成矿有利的证据因子,同时引入断裂密度证据层,采取加拿大数学地质学家Agterberg F P提出的证据权重法,基于MAPGIS平台和MRAS地质统计分析方法,对赣东北德兴矿集区铜、金矿成矿进行了定量预测和评价,按照证据权后验概率将该区成矿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共圈定7个成矿远景区。同时指出万村—张家、怀玉山—灵山、横峰—黄山3个成矿远景区,目前找矿尚未有重大突破,是今后找矿勘查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权法 成矿预测 MRAS GIS 赣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铁锰氧化态中57种元素 被引量:2
6
作者 靳立国 曹长茂 +2 位作者 胡梦颖 徐进力 徐红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20年第3期55-61,共7页
元素活动态分析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ELEMENT XR型高分辨率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法引入元素活动态的分析中,具有动态线性范围宽(10-12~1012)和灵敏度高的特点,使可同时测定的元素拓展至57种,大大提高了... 元素活动态分析作为深穿透地球化学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ELEMENT XR型高分辨率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法引入元素活动态的分析中,具有动态线性范围宽(10-12~1012)和灵敏度高的特点,使可同时测定的元素拓展至57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HR-ICP-MS的主要仪器条件辅助气流量、雾化气流量和采样深度等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仪器的最佳测定条件;对铁锰氧化态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考察了提取时间、液固比、离心转速、提取液放置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为24 h,液固比为15∶1,离心转速4000 r/min;在最优的测定条件和提取条件下,建立了HR-ICP-MS对铁锰氧化物结合相中57种元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和方法精密度,微量和痕量元素的方法检出限达到了10-9(ng/g),主量元素的检出限为10-6(mg/kg)水平,精密度为2.3%~32.5%,完全满足当前元素活动态的分析测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活动态 铁锰氧化物相 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