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邻苯二酚结构湿胶接用胶黏剂研究进展
1
作者 荣立平 李志国 +8 位作者 王刚 张大勇 周红霞 米长虹 李欣 赵颖 朱金华 刘晓辉 刘野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50-3964,共15页
水下/湿润材料的粘接一直以来是一项重大挑战。通过海洋生物贻贝丝足分泌黏附蛋白对水下物体表面黏附性能的研究发现,黏附蛋白中邻苯二酚结构对湿表面粘接起关键作用。本文分别从胶黏剂对湿表面黏附性和胶黏剂材料内聚固化两个方面介绍... 水下/湿润材料的粘接一直以来是一项重大挑战。通过海洋生物贻贝丝足分泌黏附蛋白对水下物体表面黏附性能的研究发现,黏附蛋白中邻苯二酚结构对湿表面粘接起关键作用。本文分别从胶黏剂对湿表面黏附性和胶黏剂材料内聚固化两个方面介绍邻苯二酚基湿胶黏剂的黏附机制,以及依据此机理研究湿胶接用胶黏剂的工作进展,包括湿胶黏剂结构设计和邻苯二酚基团与胺基、阳离子、金属离子配位及其他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分析水下/湿润材料粘接用胶黏剂开发的关键因素,指出未来开发新型性能优异湿粘接用胶黏剂材料应重点关注胶黏剂材料对湿表面水分子的“清除”功能、对被粘材料表面的黏附性能以及胶黏剂材料固化后内聚强度;今后应重点朝向材料绿色环保、生物相容以及简便制备工艺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酚 胶黏剂 湿表面黏附 内聚固化 黏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胶接表面处理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曲春艳 李琳 王德志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2-85,共4页
钛合金表面处理方法是影响钛合金胶接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各种钛合金胶接表面处理方法及其表面分析技术,评述了各种表面处理方法对胶接耐久性的贡献。以湿热耐久性为考核点的研究结果显示:电化学方法优于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优... 钛合金表面处理方法是影响钛合金胶接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各种钛合金胶接表面处理方法及其表面分析技术,评述了各种表面处理方法对胶接耐久性的贡献。以湿热耐久性为考核点的研究结果显示:电化学方法优于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优于机械方法。另外,处于研究阶段的等离子体、激光等物理方法因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低污染特性,有望用于钛合金胶接的工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胶接 表面处理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橡胶粒子增韧环氧基体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德志 李洪峰 +2 位作者 曲春艳 毛勇 王海民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39,共5页
采用核壳橡胶粒子CSR-1做环氧树脂的增韧剂,采用4,4'-二氨基二苯砜(DDS)做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制备了一种高温固化环氧基体树脂.实验结果表明,CSR-1的用量仅为5phr时基体树脂即获得了较好的增韧效果,冲击强度达到了29.1kJ/m2,比增韧前... 采用核壳橡胶粒子CSR-1做环氧树脂的增韧剂,采用4,4'-二氨基二苯砜(DDS)做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制备了一种高温固化环氧基体树脂.实验结果表明,CSR-1的用量仅为5phr时基体树脂即获得了较好的增韧效果,冲击强度达到了29.1kJ/m2,比增韧前提高了近58%;断裂韧性GIC达到了306kJ/m2,比增韧前提高了93.7%;DMA和TG分析结果显示核壳橡胶粒子增韧基体树脂的的耐热性和模量几乎没有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了190.4℃;通过基体树脂DSC放热曲线和流变特性确定了基体树脂的固化工艺条件为125℃×1h/185℃×4h,热熔法制备预浸料的成型温度为7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橡胶粒子 增韧 基体树脂 预浸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立伟 杨海冬 +4 位作者 王德志 曲春艳 冯浩 李洪峰 肖万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8-264,共7页
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以其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是BMI树脂基复合材料和BMI结构胶黏剂制造领域。未经增韧改性的BMI树脂存在熔点高、溶解性差、固化物脆性大等缺点,特别是脆性大这一缺点严重限制了BMI树... 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以其优异的耐高温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是BMI树脂基复合材料和BMI结构胶黏剂制造领域。未经增韧改性的BMI树脂存在熔点高、溶解性差、固化物脆性大等缺点,特别是脆性大这一缺点严重限制了BMI树脂的应用,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对BMI进行增韧改性。本文从内增韧改性、外增韧改性以及协同增韧改性三个主要方面综述了BMI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内增韧改性方法包括采用扩链剂对BMI进行扩链增韧改性、在BMI分子结构中引入柔性基团进行分子内增韧改性以及采用烯丙基化合物和丙烯基化合物对BMI进行共聚合增韧改性等;外增韧改性方法主要是通过在BMI树脂中引入增韧剂来达到增韧效果,增韧剂包括橡胶弹性体、无机功能材料、热塑性树脂及热固性树脂等;协同增韧改性是利用多种增韧方法产生的协同效应来达到BMI强增韧目的。本文最后对BMI树脂增韧改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 增韧改性 耐高温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环氧树脂研究概况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仲良 李洪峰 +3 位作者 顾继友 王德志 曲春艳 杨海冬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131,共6页
综述了环氧树脂功能化研究的主要途径,介绍了环氧树脂在粘结、防腐蚀、防辐射、阻燃、绝缘、导电、耐磨等方面功能化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环氧树脂功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环氧树脂在功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功能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航天用双马来酰亚胺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海冬 王德志 +5 位作者 曲春艳 冯浩 李洪峰 张杨 宿凯 肖万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4,共5页
双马来酰亚胺(BMI)胶粘剂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大量应用于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整体化成型和高性能结构件制造过程中。对国内外BMI胶粘剂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采用热塑性树脂、橡胶弹性... 双马来酰亚胺(BMI)胶粘剂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大量应用于BMI树脂基复合材料整体化成型和高性能结构件制造过程中。对国内外BMI胶粘剂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采用热塑性树脂、橡胶弹性体、环氧树脂、氰酸酯树脂和无机填料等改性方法制备BMI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及改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BMI胶粘剂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根据发展需要提出了五个发展方向,为以后BMI胶粘剂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 胶粘剂 改性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蒽核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吕宏飞 张惠 +2 位作者 徐虹 杨杰 白雪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共4页
介绍蒽类发光材料的制备及修饰方法,从芳基取代、杂芳基取代和三苯胺结构取代三个方面,综述了蒽类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每类材料的设计思想及优缺点,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蒽衍生物 进展 O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烯丙基双酚A改性醚酮结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曲春艳 赵立伟 王德志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3-88,共6页
用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对内增韧含醚酮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EK-BMI)进行改性,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Kissinger-Crane法和温度–升温速率外推法研究了EK-BMI/DABPA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过程,并研究了EK-BMI/DA... 用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对内增韧含醚酮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EK-BMI)进行改性,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Kissinger-Crane法和温度–升温速率外推法研究了EK-BMI/DABPA体系的固化动力学过程,并研究了EK-BMI/DABPA体系的力学性能、断裂韧性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EK-BMI/DABPA体系的固化工艺参数为:165℃×2 h+180℃×2 h+238℃×4 h,后处理条件为250℃×5 h,表观活化能为97.50 kJ/mol,频率因子为2.22×107s-1,反应级数为0.9328。EK-BMI/DABPA体系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89.42 MPa和152 MPa,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8℃,在260℃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其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和临界应变能释放率分别可达1.14 MPa·m0.5和276.6 J/m2,表现出较好的断裂韧性。此外,该体系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体系的初始分解温度为412.95℃(T5%),600℃时的质量保持率为37.91%,900℃时的质量保持率为3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 固化动力学 力学性能 断裂韧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橡胶增韧环氧/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洪峰 王德志 +2 位作者 曲春艳 毛勇 王海民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29,共5页
以核壳橡胶作为环氧树脂增韧剂,制备了一种高温固化环氧基体与玻璃纤维预浸料。结果表明,核壳橡胶用量为5phr时不影响环氧树脂对玻璃纤维的浸渍能力,此时核壳橡胶增韧后环氧/玻璃纤维层压板获得了较好的增韧效果,冲击强度达到278.1kJ/m2... 以核壳橡胶作为环氧树脂增韧剂,制备了一种高温固化环氧基体与玻璃纤维预浸料。结果表明,核壳橡胶用量为5phr时不影响环氧树脂对玻璃纤维的浸渍能力,此时核壳橡胶增韧后环氧/玻璃纤维层压板获得了较好的增韧效果,冲击强度达到278.1kJ/m2,比增韧前提高了20.0%;Ι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明显,达到982.0J/m2,比增韧前提高了35.4%;径向拉伸强度达到749.5MPa,比增韧前提高了16.5%,拉伸模量没有明显变化;SEM结果表明核壳橡胶增韧基体树脂的破坏断面为典型的韧性破坏,且树脂与玻璃纤维浸润性好、粘接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橡胶 预浸料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层压板Ⅰ型层间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邻苯二甲腈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洪峰 周恒 +3 位作者 王德志 曲春艳 赵彤 顾继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26,共6页
合成了一种双邻苯二甲腈树脂(BPh),并以聚酰胺酰亚胺(PAI)为增韧剂,以二烯丙基双酚A改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型双马树脂(DP/BMI)为促进剂,研制出一种耐高温双邻苯二甲腈树脂胶黏剂。通过DSC和FTIR分析了该胶黏剂的固化行为,利用DMA和TG... 合成了一种双邻苯二甲腈树脂(BPh),并以聚酰胺酰亚胺(PAI)为增韧剂,以二烯丙基双酚A改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型双马树脂(DP/BMI)为促进剂,研制出一种耐高温双邻苯二甲腈树脂胶黏剂。通过DSC和FTIR分析了该胶黏剂的固化行为,利用DMA和TGA评价了该胶黏剂的耐热性并采用材料试验机考核了该胶黏剂的粘接强度。结果表明:DP/BMI树脂能促进BPh树脂胶黏剂固化,固化温度为260℃。PAI能有效增韧BPh树脂的胶黏剂,增韧后胶黏剂蜂窝滚筒剥离强度达到21.20N·mm/mm。BPh树脂胶黏剂耐热性好,400℃剪切强度为6.38MPa,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29.6℃。胶黏剂剪切强度耐热老化保持率在80%以上;耐湿热老化保持率在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邻苯二甲腈 耐热 胶黏剂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及光催化分解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宏飞 李锦书 +1 位作者 单雯妍 白雪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1-55,60,共6页
以金属硫化物半导体为催化剂,以可见光为光源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回收硫和氢气工艺,将太阳能利用、硫化氢的处理及制氢有机结合,极具发展前景。从三元金属硫化物、改性三元金属硫化物和多元金属硫化物3个方面综述了用于光催化分解硫化氢的... 以金属硫化物半导体为催化剂,以可见光为光源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回收硫和氢气工艺,将太阳能利用、硫化氢的处理及制氢有机结合,极具发展前景。从三元金属硫化物、改性三元金属硫化物和多元金属硫化物3个方面综述了用于光催化分解硫化氢的多元金属硫化物,并指出了光催化分解硫化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硫化氢 制氢 多元金属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微米级β-SiC晶须改性三元BMI树脂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曲春艳 赵立伟 +1 位作者 王德志 李洪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6-51,共6页
将亚微米级碳化硅(β-SiC)晶须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用处理的β-SiC晶须改性实验室制备的一种韧性三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BDM/BPA-BMI/DABPA)。研究了β-SiC晶须用量对BDM/BPA-BMI/DABPA三元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β-Si... 将亚微米级碳化硅(β-SiC)晶须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用处理的β-SiC晶须改性实验室制备的一种韧性三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BDM/BPA-BMI/DABPA)。研究了β-SiC晶须用量对BDM/BPA-BMI/DABPA三元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β-SiC晶须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固化树脂的拉伸模量和弯曲模量,并降低断裂伸长率;使用β-SiC晶须改性的树脂体系仍可保持较高的冲击性能和断裂韧性;固化树脂的最大分解速率对应的温度随着β-SiC晶须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最大分解速率随着β-SiC晶须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加入β-SiC晶须后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可以达到308℃,体系的耐热性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碳化硅 晶须 力学性能 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根瘤菌调节因子nolR对大豆根系代谢的影响
13
作者 毕宇 朱加楠 +4 位作者 甄涛 田爽 吴皓琼 于德水 高冬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19-225,236,共8页
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豆[Glycine max(L.)Merr.]黑科60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HH103(以下简称根瘤菌HH103)和突变体HH103ΔnolR后根系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在根瘤菌HH103处理与突变体HH103ΔnolR处理样本间共鉴定... 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豆[Glycine max(L.)Merr.]黑科60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HH103(以下简称根瘤菌HH103)和突变体HH103ΔnolR后根系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在根瘤菌HH103处理与突变体HH103ΔnolR处理样本间共鉴定到9 90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4 202个代谢物含量上调,5 705个代谢物含量下调。差异代谢物中脂质和类脂分子(Lipids and lipid-like molecules)、苯丙类和聚酮类(Phenylpropanoids and polyketides)的占比较高。接种根瘤菌后差异代谢物含量上调幅度最大的为锦葵色素苷(Malvin),下调幅度最大的是酸浆苦味素F(Physalin_F)。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半乳糖代谢(Galactose metabolism)、赖氨酸生物合成(Lysine biosynthesis)、卟啉代谢(Porphyrin metabolism)、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Isoquinoline alkaloid biosynthesis)、丙酸盐代谢(Propanoate metabolism)等通路。在差异代谢物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比较显著,nolR基因的缺失促进了大豆中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根瘤菌 调节因子nolR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分解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白雪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5-233,共9页
H2S分解制氢可充分利用石油化工、煤化工及天然气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H2S废气,不仅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避免采用Claus工艺处理H2S废气时氢资源的浪费。对H2S分解制氢的工艺过程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高温热分解法、催化热分解... H2S分解制氢可充分利用石油化工、煤化工及天然气化工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H2S废气,不仅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避免采用Claus工艺处理H2S废气时氢资源的浪费。对H2S分解制氢的工艺过程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高温热分解法、催化热分解法、超绝热分解法、电化学法、化学法、等离子体法、光化学与光催化法等,分析和阐述了各工艺的特点和优缺点。光催化H2S分解制氢工艺条件缓和,能耗低,可利用丰富、廉价的太阳能资源,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制氢 分解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O(X=Cl,Br)自由基与CO和NO自由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伣丽 李玥 张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4,共4页
对CO和NO自由基与OXO(X=Cl,Br)自由基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MP2/6-311+G(d,p)水平下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对所有平衡构型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分析.在相同的计算水平下以过渡态为出发点,利用内禀反应坐标(... 对CO和NO自由基与OXO(X=Cl,Br)自由基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MP2/6-311+G(d,p)水平下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并对所有平衡构型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分析.在相同的计算水平下以过渡态为出发点,利用内禀反应坐标(IRC)理论得到了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MEP),能量信息的进一步校正在较高的MC-QCISD//MP2/6-311+G(d,p)水平下完成.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可发生氧抽提反应,其中NO与OClO的反应是最具有动力学优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反应机理 过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基取代蒽衍生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16
作者 吕宏飞 张惠 +4 位作者 杨杰 吴绵园 李猛 徐虹 白雪峰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5-1111,共7页
为提高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热稳定性和发光效率,设计合成了新型萘基蒽类蓝光材料。以9-溴-10-(2-萘基)蒽为原料,分别同4-(1-萘基)苯硼酸和4-(2-萘基)苯硼酸在四(三苯基膦)钯催化下进行Suzuki偶联,合成10-(2-萘基)-9-(4-(1-萘基)苯基)蒽(NPN... 为提高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热稳定性和发光效率,设计合成了新型萘基蒽类蓝光材料。以9-溴-10-(2-萘基)蒽为原料,分别同4-(1-萘基)苯硼酸和4-(2-萘基)苯硼酸在四(三苯基膦)钯催化下进行Suzuki偶联,合成10-(2-萘基)-9-(4-(1-萘基)苯基)蒽(NPNA-1)和10-(2-萘基)-9-(4-(2-萘基)苯基)蒽(NPNA-2)。采用红外、核磁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TG、DSC分析对其热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对其光谱性能进行表征。在波长378nm波长光激发下,二者均显现出了强发光性能,NAPA-1的λ_(max)为424nm,NAPA-2的λ_(max)为428nm,均为优秀的蓝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芳基蒽 铃木偶联 蓝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光固化收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彩雨 王磊 +8 位作者 张斌 孙明明 张绪刚 赵明 薛刚 刘彩召 李坚辉 李奇力 梅格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5-182,共8页
光固化是一种快速、高效且低能耗的固化手段,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光固化过程中易产生固化收缩,较快的交联速度导致收缩应力难以释放,显著影响材料的尺寸精度、力学性能及使用稳定性,这些不足引起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文中综... 光固化是一种快速、高效且低能耗的固化手段,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光固化过程中易产生固化收缩,较快的交联速度导致收缩应力难以释放,显著影响材料的尺寸精度、力学性能及使用稳定性,这些不足引起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文中综述了光固化收缩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有效降低收缩程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具体实施效果及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光固化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 交联程度 收缩 收缩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高性能MnO2@Ni(OH)2核/壳纳米线阵列碳布电极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闫慧君 白建伟 +4 位作者 王玉 周红霞 景晓燕 王君 白雪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5-122,共8页
通过两步法在碳布(CC)上成功制备MnO2@Ni(OH)2核/壳纳米线阵列(NWAs),并应用于柔性全固态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s)中。Ni(OH)2纳米片整齐地包覆在每个MnO2纳米线上,与纯MnO2纳米线相比获得了更高的比电容值(在扫描速率为5mV/s时,比电容值... 通过两步法在碳布(CC)上成功制备MnO2@Ni(OH)2核/壳纳米线阵列(NWAs),并应用于柔性全固态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s)中。Ni(OH)2纳米片整齐地包覆在每个MnO2纳米线上,与纯MnO2纳米线相比获得了更高的比电容值(在扫描速率为5mV/s时,比电容值为432.8F/g)。该电极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5A/g下充放电2000圈后,仍保持初始比电容的92.3%。自组装的MnO2@Ni(OH)2//MnO2 ASC具有1.8V的宽电势窗口,输出了高能量密度(69.2Wh/kg)和高功率密度(当54.6Wh/kg时4.5kW/kg)。结果表明,MnO2@Ni(OH)2 NWAs以碳布作为柔性基底,拥有高比表面积可以被大规模地应用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O2@Ni(OH)2纳米线阵列 核/壳结构 碳布 非对称电容器 能量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对硅酸盐胶黏剂适用期与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沈镇强 王玉丹 +3 位作者 曹先启 宋来明 薛金龙 王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7-328,共12页
为解决硅酸盐胶黏剂在空气中裸露时表面固化成膜导致的适用期过短问题,向硅酸盐胶黏剂中加入聚乙二醇(PEG)进行改性,使用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重红外质谱联用仪和万能拉力机系统研究了胶黏剂的适用期、流变性能、微... 为解决硅酸盐胶黏剂在空气中裸露时表面固化成膜导致的适用期过短问题,向硅酸盐胶黏剂中加入聚乙二醇(PEG)进行改性,使用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重红外质谱联用仪和万能拉力机系统研究了胶黏剂的适用期、流变性能、微观形貌、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粘接性能。结果表明:当硅酸盐胶黏剂中PEG掺量为6%(质量分数)时,适用期延长至50 min;PEG在胶黏剂内部分布均匀,显著改变了胶黏剂的致密性与触变性;由Arrhenius方程计算出的预固化活化能由8.47 kJ/mol提高至12.61 kJ/mol;PEG不影响体系粘接性能,对同类型硅酸盐胶黏剂适用期也具有良好的延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胶黏剂 聚乙二醇 适用期 流变性能 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识别Cu^(2+)及PO_(4)^(3-)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雪雪 喻艳超 +3 位作者 庞树奎 吴绵园 荆军凯 刘其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2-6378,共7页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且对Cu^(2+)检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抵抗Ba^(2+)、Li^(+)、Cu^(+)、Al^(3+)、Zn^(2+)、Cs^(2+)、Mn^(2+)、Ca^(2+)、Hg^(2+)、Cd^(2+)、K^(+)、Mg^(2+)、Na^(+)、Co^(2+)、Ag^(+)、Fe^(^(3+))及Cr^(2+)等金属离子的干扰,检测极限低至1.70×10^(-8)mol/L,具有高度灵敏性。同时,基于配体置换原理,络合物L-Cu^(2+)可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对PO_(3)^(-4)的荧光增强响应识别,且检测过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抵抗常见阴离子(NO_(2)^(-)、CO_(3)^(2-)、SO_(3)^(2-)、HPO_(4)^(2-)、P_(2)O_(7)^(4)^(-)、Br^(-)、F^(-)、HCO_(3)^(-)、SO_(4)^(2-)、C_(2)O_(4)^(2-)、Cl^(-)、CH_(3)COO^(-))的干扰,检测限低至6.00×10^(-8)mol/L。此外,探针L成功应用于医药化工及化工环境保护领域,得到良好实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荧光探针 二阶铜离子 磷酸根 连续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