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1
作者 刘立芬 栾欣婷 +4 位作者 李瑛 杨兴 姜清龙 高博 刘晓兰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8-1082,共15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对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等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1年间黑龙江省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对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等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1年间黑龙江省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主要以地球化学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深层和表层土壤中54项元素指标进行研究讨论,查明了各元素指标的含量区间和变异特征。对深层和表层样品分析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检验,计算土壤各元素指标的基准值和背景值,并对哈尔滨、大庆等12地市进行了分区统计。数据显示:(1)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大部分元素指标特征参数较接近,反映该区土壤元素组成与土壤母质关系密切;(2)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各地市土壤基准值与背景值存在差异;(3)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宏观反映了研究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现状,研究显示研究区土壤中N、P、Corg等养分指标含量较丰富,基准值与背景值均高于全国,且区内Pb、Cd等重金属污染元素背景较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本次研究覆盖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业生产区,成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管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土壤 地球化学 基准值 背景值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史珍珍 刘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1-55,共5页
黑龙江省饮用天然矿泉水主要类型为锶矿泉水、偏硅酸矿泉水、锶偏硅酸复合型矿泉水。在黑龙江省已查明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点有292个,通过调查评价工作对全省饮用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正在开发利用的矿泉水点占比30%,且存在限量... 黑龙江省饮用天然矿泉水主要类型为锶矿泉水、偏硅酸矿泉水、锶偏硅酸复合型矿泉水。在黑龙江省已查明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点有292个,通过调查评价工作对全省饮用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正在开发利用的矿泉水点占比30%,且存在限量指标、污染物指标超标情况。并为黑龙江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天然矿泉水 锶矿泉水 偏硅酸矿泉水 开发利用 污染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外导热系数测试差异对地源热泵系统换热设计的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MJX01钻孔为例
3
作者 郝术仁 刘丽虹 +3 位作者 张华 宋欣 董吴军 李昌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方法所得到的导热系数差异对地源热泵系统换热设计的影响,以黑龙江省鸡西市MJX01钻孔为例,通过对该钻孔开展室外测温热响应测试和室内岩石热导率系数的试验测试,利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软件TOUGH2-MP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结... 为了研究不同方法所得到的导热系数差异对地源热泵系统换热设计的影响,以黑龙江省鸡西市MJX01钻孔为例,通过对该钻孔开展室外测温热响应测试和室内岩石热导率系数的试验测试,利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软件TOUGH2-MP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测试获得的导热系数普遍低于室外热响应测试。数值分析模型以热响应测试结果为标准,定量评价了不同测试方法得到的导热系数差异对钻孔换热造成的影响,得出分布式测温计算的方法。本研究不仅能够计算出不同层位岩石的原位导热系数,更有助于预测不同深度地层的吸热能力,为优化钻孔热交换器设计深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能 热响应测试 数值模拟 导热系数 分布式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林甸地热田成因分析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8 位作者 詹涛 刘玲 王旭 董俊领 刘玉 何兰 刘艳 李昌 史珍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44-2255,共12页
为深入分析林甸地热田的形成模式,准确评价地热流体资源量,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水位监测等地质勘查方法,对地热田的成因机制与资源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甸地热田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基底花... 为深入分析林甸地热田的形成模式,准确评价地热流体资源量,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水位监测等地质勘查方法,对地热田的成因机制与资源量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甸地热田的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基底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及深大断裂摩擦生热。地热田热储以各类砂岩为主,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为热储主要发育层位。主要热储埋藏深度为940~2062 m,热储层累计厚度为150~240 m。林甸断裂、林甸东断裂、黑鱼泡凹陷西部边界断层3条深大断裂为深部热量向上部地层中传导的良好通道。同时,白垩系热储层之上沉积了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巨厚泥性岩层,为良好的隔热盖层。经计算,林甸地热田的地热能储量为6.95×10^(19)J,地热流体储存量为9.78×10^(10)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9.84×10^(7)m^(3)/a,产能为694.13 MW,属大型地热田。经水位监测,2017年林甸镇地热资源开采量达到最大值,水位到最低点,超出了最大允许开采量,应进行回灌。通过对林甸地热田的成因分析、资源评价及动态监测,为今后地热田的勘查、开发利用规划、采矿权设置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模型 资源评价 林甸地热田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条件与潜力评估 被引量:8
5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8 位作者 董俊领 詹涛 王旭 刘玲 刘玉 刘艳 何兰 李昌 史珍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9-189,共11页
CO_(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 CO_(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育较好,水流速缓慢,其上盖层以白垩系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的层状泥质岩为主,厚度为800~1300 m,未被主要断裂带穿透,封闭良好,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储存CO_(2)的良好地质储体。同时,大庆市紧邻林甸地区,化工企业众多,碳源集中且充足,规模大,距离短,为研究区的CO_(2)地质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林甸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缺少石油井,本次工作首次利用地热勘探井,根据CO_(2)地质储存技术机理,采用国际权威潜力评估公式,开展了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的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其深部咸水层CO_(2)理论储存量为478.91×10^(8)t,有效储存量为11.49×10^(8)t,储存潜力较大,未来可作为大庆、齐齐哈尔等邻近城市减碳的地质储存场所。此项工作的开展,为林甸地区下一步实施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目标靶区筛选和场地选址及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储存 地质条件 潜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林甸地热田热水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瑞杰 周学军 +8 位作者 詹涛 马永法 王旭 董俊领 刘玲 杨峰田 李栋 石宇佳 苏玉娟 《中国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7-1677,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地热系统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助于揭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演化和指示热储地球化学环境。已有研究显示,林甸地热田热水还原性强且富含甲烷,但关于微生物在甲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林甸地热田热水中微生物的群... 【研究目的】研究地热系统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助于揭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演化和指示热储地球化学环境。已有研究显示,林甸地热田热水还原性强且富含甲烷,但关于微生物在甲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林甸地热田热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并揭示其甲烷生成途径。【研究方法】在地热供暖季和非供暖季采集并测试了9个热水微生物样品,并对热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属水平上,林甸地热水中优势细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0%),与已有报道的地热系统有一定差异,而同油田热水相似;供暖季和非供暖季热水中细菌多样性差异较大,非供暖季细菌多样性高于供暖季,但古菌多样性基本不受开采影响;优势古菌以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产甲烷菌为主,地热流体中的甲烷气体主要源于H_(2)还原CO_(2)产甲烷途径,而甲基歧化产甲烷作用和H_(2)还原甲基化合物产甲烷途径次之。【结论】林甸地热田热水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较为独特,与地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地热开采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田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开采扰动 产甲烷作用 地热调查工程 林甸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坳陷层控地热系统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贵玲 马峰 +4 位作者 侯贺晟 姜光政 张心勇 原若溪 黎楚童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共12页
松辽盆地是在印支运动末期至燕山运动早期形成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不仅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我国主要的地热资源潜力区。本文以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为基础通过建立盆地热导率、生热率、孔隙度等物性柱,分析了盆地深部地温场特征,最后... 松辽盆地是在印支运动末期至燕山运动早期形成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不仅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我国主要的地热资源潜力区。本文以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为基础通过建立盆地热导率、生热率、孔隙度等物性柱,分析了盆地深部地温场特征,最后给出了松辽盆地坳陷层控型地热系统的形成机制。松辽盆地物性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层特征,按照垂向变化可分为4段,分别为盖层段、储层段、稳态热传导段和基底段。热导率随岩性、沉积时代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随深度的变大逐渐增大,储层段表现出热导率的快速增长,而基底段则热导率差异性大;生热率在白垩系沉积层总体偏低,表现出“冷壳热幔”的热结构;孔隙度表现为从1800 m到2700 m的储层段快速下降趋势,地层储水能力逐渐变弱。松辽盆地地热系统具有坳陷层控的特点,中、晚侏罗世莫霍面隆起形成的热隆张导致了后期浅部的断陷-坳陷双重结构。在坳陷沉积阶段沉积了河湖相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后期随着地下水的循环补给及聚热作用,在白垩系姚家组、青山口组、泉头组中形成了以砂岩为主且空间上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变薄的层控型地热系统。寻找高渗透热储层是松辽盆地地热探测的关键,本研究可以为盆地深部找热提供基本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控热模式 松科二井 热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林甸地区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永法 董俊领 +11 位作者 王旭 何兰 周学军 刘玲 刘光 史珍珍 曹冠男 刘艳 李秀海 刘天 詹涛 李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二氧化碳(CO_(2))地质封存是当前技术条件下缓解温室效应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黑龙江省林甸地区广泛分布深部咸水层,盖层条件良好,具备CO_(2)地质封存的地质条件,且封存潜力巨大,但因缺乏石油勘探资料,以往尚未进行高精度的适宜... 二氧化碳(CO_(2))地质封存是当前技术条件下缓解温室效应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黑龙江省林甸地区广泛分布深部咸水层,盖层条件良好,具备CO_(2)地质封存的地质条件,且封存潜力巨大,但因缺乏石油勘探资料,以往尚未进行高精度的适宜性评价。文章以松辽盆地林甸地区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其地质、经济、环境等实际情况,本着客观、全面、重点、兼容、可行的原则,从封存安全适宜性、封存潜力适宜性、社会经济适宜性3个指标层,分解出11个指标亚层与32个评价指标,划分了5个评价等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热勘探井的数据,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区各主要二级构造单元乌裕尔凹陷、克山—依龙背斜、黑鱼泡凹陷、齐家—古龙凹陷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适宜性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二级构造单元均具备地壳稳定性较好,盖层以多套、厚度大且连续稳定的泥质岩为主,储层为孔隙度大、渗透性好的多套碎屑岩,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等条件,均较适宜进行CO_(2)地质封存,其中以黑鱼泡凹陷最佳。此项工作的开展,为该地区实施封存场地选址与封存工程示范提供了科学、直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地质封存 适宜性评价 林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1年中国地下水抗生素污染现状及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牛颖 安圣 +2 位作者 陈凯 秦久君 刘菲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58,共20页
抗生素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均有检出。未被人类或动物完全吸收和代谢的抗生素会通过废水和废弃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并在土壤中积累或淋滤进入地下水。抗生素进入环境可能影响微生物生态,产生抗性基因,甚至... 抗生素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均有检出。未被人类或动物完全吸收和代谢的抗生素会通过废水和废弃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并在土壤中积累或淋滤进入地下水。抗生素进入环境可能影响微生物生态,产生抗性基因,甚至威胁人体健康,而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其抗生素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抗生素的危害、使用情况、污染来源、污染现状、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和形态分析及环境效应等方面对近十年来(2012—2021)中国地下水中抗生素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经调查,中国常用28种抗生素检出浓度在0.1~1000ng/L以上,检出频率较高的抗生素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甲恶唑、恩诺沙星、磺胺嘧啶、红霉素等。从空间分布来看,对地下水中抗生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地区,而对西北地区中地下水抗生素研究程度较低。目前为止受到分析方法检出限及检出种类的限制,对地下水中抗生素的调查及评价还不够全面。通过综述抗生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发现HPLC-MS/MS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和定性定量准确的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定量分析方法,而且可利用该方法对环境中抗生素类型进行初步识别,针对主要类型开展定量分析或长期监测,为抗生素环境效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而当抗生素以不同的带电形态、络合形态、吸附形态存在时,因其理化性质不同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环境行为和毒理学效应,因而开展抗生素的形态分析对进一步准确测定抗生素和评估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优化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分析抗生素的不同形态、全面调查地下水中抗生素和科学评价抗生素形态与生态毒理学效应的关系,是今后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研究的重点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抗生素 污染现状 环境行为 形态分析 H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老黑山景区火山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向格 张绪教 +3 位作者 刘超 王鹤 刘心兰 王璐琳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老黑山、火烧山是我国有详实史料记载的喷发时间最新的活火山,公元1720—1721年喷发距今已300年。火山地震与火山喷发关系密切,但在熔岩台地上较难区分熔岩流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地震造成的构造变形。前人利用地...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老黑山、火烧山是我国有详实史料记载的喷发时间最新的活火山,公元1720—1721年喷发距今已300年。火山地震与火山喷发关系密切,但在熔岩台地上较难区分熔岩流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地震造成的构造变形。前人利用地震台网记录和史料记载,对老黑山和火烧山地震的活动特征、火山喷发与地震的关系做过大量研究,但迄今尚无火山地震造成的构造变形的发现与研究报道。在老黑山景区开展1:2000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调查时,新发现了地表破裂、地震鼓包、挤压脊以及熔岩塌陷和滑坡等较为典型的变形遗迹,通过对这些变形特征的研究,尤其是与喷发熔岩在流动过程中造成的熔岩塑性变形的区分,并与其它地区典型地震遗迹对比,判断这些变形遗迹应为火山地震所致,是300年前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地震的直接地质证据。老黑山景区火山地震遗迹的新发现弥补了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地震地质遗迹的空白,其成因的分析和时代的初步判断,不仅对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国内其它火山地质公园内火山地震遗迹的调查及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地震 地质遗迹 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 老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陆区大地热流测量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7 位作者 姜光政 胡圣标 张薇 蔺文静 刘金辉 张心勇 屈泽伟 廖传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0,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大片测点空白,提高了东部地区热流测点密度,同时将高质量测点数据占比提升至86.3%,较历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在覆盖范围、测点密度、数据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依托以上热流数据统计得出我国陆区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3.8 mW/m^(2),高于第四次汇编时的全国平均值,其中大部分一级、二级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均有提高,青藏高原各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则相对降低。典型地热系统热流数据统计显示,高热流背景的存在可明显提高传导型地热资源的分布范围与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显示温度,但不是两类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因素。基于最新成果,对青藏高原低热流区域范围增大、华北平原早期热流“高估”、长白山热流指示岩浆囊存在等现象与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我国现有热流测点仍相对较少,随着大地热流值测量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规范以及测点数量质量与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提升,以往对各区域地热分布特征的定性与定量认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以上成果加深了对全国及各区域地热背景的认识,可为区域地热基础研究及资源勘查提供更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中国陆区 传导型地热资源 对流型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热提取性能和注入优化数值模拟
12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9 位作者 袁利娟 刘玲 董俊领 王旭 詹涛 何兰 刘新 刘艳 李昌 雷宏武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2-1312,共11页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典型东北地区1500 m长度的地热井在平均注入温度7℃,注入流量7.7 m^(3)/h条件下,换热孔出口平均功率为65.2 kW,一个供暖期出口与入口平均温差为4.9℃,地层温度降低影响最大范围约7 m,地层中的降温程度最大为23℃,并可以在非供暖期得到较好的恢复。在不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注入温度越低、流量越大,获得的换热功率也越大。在调整注入温度为5℃和流量为6.3m^(3)/h的情况下,可获得同样的换热功率,此时的运行成本最低,比现有方案成本降低20%。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优化设计对单井闭循环地热供暖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供暖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 性能评价 注入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东部天恒山钻孔色度变化特征与古气候意义及对松嫩古湖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永法 詹涛 +5 位作者 杨业 杨会丽 刘进峰 梁彦霞 黄荣富 张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19-3531,共13页
东北平原东部荒山(HS)剖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四纪典型剖面,针对该剖面的色度研究未见报道。在该剖面北约50 m处进行钻探,通过该钻孔——天恒山(THS)钻孔对该区哈尔滨组黄土-古土壤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色度研究,与烧失量进行了相关性分... 东北平原东部荒山(HS)剖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四纪典型剖面,针对该剖面的色度研究未见报道。在该剖面北约50 m处进行钻探,通过该钻孔——天恒山(THS)钻孔对该区哈尔滨组黄土-古土壤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色度研究,与烧失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与磁化率、粒度曲线对比。结果显示,亮度(L^(*))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黄度(b^(*))在整个黄土-古土壤地层中变化特征明显,与磁化率曲线旋回的相似性较好,可能与土壤中铁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关系密切,同时还受控于有机质含量。由于红度(a^(*))和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它们具有较为一致的致色物质,可能受控于相近的气候因子。a^(*)可能并不能很好地作为该区气候代用指标。L^(*)、b^(*)、a^(*)/b^(*)可以作为较高纬度东北平原东部黄土地层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并结合磁化率、粒度指标共同反映了该地区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重建该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历史。经分析,以天恒山(THS)钻孔28.3 m为界,a^(*)和b^(*)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的显著改变,可能指示松嫩古湖于476 ka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松嫩古湖演化 东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杜蒙钻孔的磁性地层学和磁化率对松嫩古湖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詹涛 杨业 +9 位作者 曾方明 梁彦霞 葛俊逸 马永法 孔祥辉 张丽 姜侠 黄荣富 王逊 周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3-684,共12页
湖相沉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质记录.东北平原在早-中更新世时期曾发育一个巨型湖泊(松嫩古湖),对这一古湖的演化历史和机制仍需多钻孔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针对东北平原杜蒙(HL)钻孔沉积物开展了26Al/10Be同位素年代学、古... 湖相沉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地质记录.东北平原在早-中更新世时期曾发育一个巨型湖泊(松嫩古湖),对这一古湖的演化历史和机制仍需多钻孔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针对东北平原杜蒙(HL)钻孔沉积物开展了26Al/10Be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年代学、磁化率地层学和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1)令字组和林甸组湖相沉积的界线为约900 ka;(2)林甸组的磁化率明显高于令字组,令字组的高矫顽力弱磁性矿物贡献相对较大;(3)林甸组磁化率的升高可能与湖平面降低、水动力增强、入湖的强磁性矿物增多或者氧化还原条件改变,从而生成了强磁性铁的硫化物有关;(4)约900 ka前后,松嫩古湖萎缩,可能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大西洋深层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AMOC)减弱致使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南移,以及海平面下降造成更多陆地暴露地表,水汽输送距离增加,进而共同导致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磁性地层学 磁化率 松嫩古湖 大西洋深层翻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大庆市地面变形监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逸 苏小四 +3 位作者 朱琳 陈正国 胡红岩 卢灿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3-181,共9页
大庆市由于石油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地面变形频繁发生。近年来针对大庆地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较少,基于2016—2021年覆盖大庆市研究区的64景Sentinel-1A/B卫星影像数据,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大庆市主... 大庆市由于石油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地面变形频繁发生。近年来针对大庆地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较少,基于2016—2021年覆盖大庆市研究区的64景Sentinel-1A/B卫星影像数据,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大庆市主城区地表形变监测信息,分析了大庆市主城区地面变形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水准测量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进而基于地表形变监测信息对大庆地区地面变形的主要诱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地区地面不均匀变形明显,主要抬升地区分布在油田主采区,最大抬升速率达到23.8 mm/a,主要沉降地区位于萨尔图区和红岗区,最大沉降速率为-10.9 mm/a;影响大庆地区地面抬升的主要因素为油田高压注水,地下水开采和建筑荷载是引起大庆地区地面沉降的两个重要因素,但近年来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变形 成因分析 SBAS-InSAR Sentinel-1 大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的冻土热状态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帅 丁琳 +3 位作者 丁黔 胡争 王鹤 陈克政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1,92,共6页
在大兴安岭地区内沿北向南设置4个试验点(二十四站、塔尔根、临海、古源),应用库得里亚采夫(Kudryavtsev)模型(平衡模型)、一维瞬态传热的数值模型(物理模型)对研究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热状态进行模拟;对比实测地温与模型模拟地温,... 在大兴安岭地区内沿北向南设置4个试验点(二十四站、塔尔根、临海、古源),应用库得里亚采夫(Kudryavtsev)模型(平衡模型)、一维瞬态传热的数值模型(物理模型)对研究区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热状态进行模拟;对比实测地温与模型模拟地温,检验模型模拟精度;依据模拟精度、计算成本,比较2种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一维瞬态传热数值模型计算精度为0.14~0.18 m,但其计算成本较高;库得里亚采夫模型计算精度为0.19~3.00 m,但计算成本较低,基本能满足工程计算需求,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冻土热状态 冻土活动层厚度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粒径和粗糙度对砂-玻纤网格布界面剪切特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超伟 王凯 +3 位作者 王璐 王念秦 袁林 张宁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3-932,共10页
为了探究平均粒径和粗糙度对砂-玻纤网格布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开展了5种平均粒径砂(D_(50))和4种粗糙接触面(R a)的直剪试验。根据直剪试验结果得到平均粒径和粗糙度影响下抗剪强度-位移曲线、轴向位移-剪切位移曲线,并且通过示意图分... 为了探究平均粒径和粗糙度对砂-玻纤网格布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开展了5种平均粒径砂(D_(50))和4种粗糙接触面(R a)的直剪试验。根据直剪试验结果得到平均粒径和粗糙度影响下抗剪强度-位移曲线、轴向位移-剪切位移曲线,并且通过示意图分析砂体的剪缩剪胀现象及抗剪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砂剪切中,多为剪缩现象,随着D_(50)的增加,抗剪强度增大,内摩擦角增大,黏聚力为0 kPa,当D_(50)大于0.54 mm时,抗剪强度增长较快;在砂-玻纤网格布界面剪切中,多为先剪胀后剪缩现象,随着D_(50)的增加,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增大;随着R a的增加,抗剪强度总体增大,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增大,当R a大于0.16 mm时,抗剪强度增长缓慢;在砂-玻纤网格布界面剪切中,砂颗粒与格栅界面咬合,使得界面上不可移动的颗粒增多,剪切面范围增加,导致抗剪强度增大。该成果以期丰富砂-结构物界面剪切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特性 界面 粗糙度 平均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