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通河县曙光石场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6
1
作者 尹志刚 周小刚 +5 位作者 张志浩 宫兆民 姜然 李萌萌 王春生 刘松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3-1064,共12页
为查明曙光石场地区各成矿元素和矿(化)体的分布特征,在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多种成矿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表明:区内Ag、Pb、Zn、Bi、Sn单元素异常个数多、变异系数值较高,具有较强的成矿潜力;区内Ag-P... 为查明曙光石场地区各成矿元素和矿(化)体的分布特征,在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多种成矿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表明:区内Ag、Pb、Zn、Bi、Sn单元素异常个数多、变异系数值较高,具有较强的成矿潜力;区内Ag-Pb-Zn元素组合异常套和极好,异常强度较强,与岩浆热液型成矿作用相关,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根据单元素异常的套合情况及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圈定组合异常六处并进行了槽探工程验证,在Ht-4组合异常处发现一铅锌银矿点,矿体、矿化体产于上石炭统唐家屯组流纹质凝灰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 单元素异常 组合异常 成矿预测 通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平顶山一带早侏罗世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尹志刚 宫兆民 +5 位作者 王春生 刘松杰 张圣听 王冠群 周小刚 张志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25,共19页
小兴安岭平顶山大地构造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隶属松嫩地块。本文对小兴安岭平顶山一带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形成于(189±... 小兴安岭平顶山大地构造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隶属松嫩地块。本文对小兴安岭平顶山一带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形成于(189±3)Ma,正长花岗岩形成于(191±3)Ma,同为早侏罗世岩浆事件演化的产物;岩石具有高硅(w(SiO2)为75.00%~77.60%)、富碱(w(K2O+Na2O)为7.13%~9.00%)、贫镁(w(MgO)为0.05%~0.45%)、贫钙(w (CaO)为0.17%~1.10%)、低磷钛(w (P2O5)为0.01%~0.07%,w(TiO2)为0.09%~0.23%)的特点,A/CNK值为0.94~1.17,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Ta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Rb、K、Th、Hf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稀土元素总量(w(ΣREE))为(38.76~297.13)×10^(-6),稀土配分曲线显示为轻稀土略微富集、重稀土较为平坦缓向倾斜的右倾型,具明显的负Eu异常。锆石饱和温度值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多种证据显示,岩石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结合小兴安岭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研究区早侏罗世花岗岩类为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沿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碰撞拼合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火成岩物质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冻区砂性土堤防水分场温度场及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荣富 张宝磊 史翰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9-1133,共5页
以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实际环境为研究基础,依托水分迁移试验装置,测试了干流堤防典型砂性土试样在冻融循环下的温度场、水分场、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堤顶混凝土公路破坏与堤身不均匀沉降有关,温度变化引起堤基含水率出现梯度变... 以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实际环境为研究基础,依托水分迁移试验装置,测试了干流堤防典型砂性土试样在冻融循环下的温度场、水分场、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堤顶混凝土公路破坏与堤身不均匀沉降有关,温度变化引起堤基含水率出现梯度变化,从而出现应力场变化,且温度梯度含水率梯度呈线性关系。地基稳定冻结深度达到1.12 m。结合实测数据建立季节性冻土区堤防基础的水、热、力三场耦合模型,最后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证明该模型在堤防工程上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 水分场 温度场 应力场 有限元分析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镍污染和天然胶体共迁移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悦锁 朱一丹 +3 位作者 张文卿 武宇辉 Yu Tong 张大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6-233,共8页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土壤胶体对Ni2+的吸附量增加;离子强度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土壤胶体吸附Ni2+的能力;腐殖酸(HA)的存在会增强胶体对Ni2+的吸附能力;在有胶体的情况下,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会缩短,吸附能力增强,吸附量增加,但当离子强度增加时,虽然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也被缩短,但是吸附量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吸附 共迁移 胶体 地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伦市耕地表层黑土中有机碳与不同矿物态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谭琴 童蕾 +6 位作者 马乃进 李玉琼 陈伟涛 孙松 戴慧敏 初禹 杨汉水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0,共8页
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区,经过近200年开垦,区域内黑土中有机碳(TOC)含量不断下降并呈现显著差异。土壤中TOC与铁矿物的结合状态是黑土中TOC储存与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系统采集海伦市耕地表层黑土样本,研究了海伦市耕地表层... 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区,经过近200年开垦,区域内黑土中有机碳(TOC)含量不断下降并呈现显著差异。土壤中TOC与铁矿物的结合状态是黑土中TOC储存与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系统采集海伦市耕地表层黑土样本,研究了海伦市耕地表层黑土中TOC与不同矿物态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并结合土壤pH值和含水率分析不同铁矿物对黑土中TOC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海伦市耕地表层黑土48个样点TO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5.35~48.45g/kg,平均值为27.70g/kg,变异系数为0.2647,其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性显著,黑土中TOC含量在空间上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递减;耕地表层黑土中铁矿物主要以水铁矿+纤铁矿为主,其铁含量范围在3.29~10.52g/kg之间,其次为针铁矿+赤铁矿,两者铁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壤中TOC含量一致,且与TOC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07和0.797),而黑土中菱铁矿、磁铁矿、黏土矿、黄铁矿中铁含量整体较少;耕地表层黑土中不同铁矿物对土壤中TOC的影响程度表现为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纤铁矿>黏土矿>黄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表层黑土 有机碳 铁矿物 空间分布特征 相关关系 海伦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三叠系朗杰学群沉积岩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区和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金贵 张鑫全 +5 位作者 魏文通 专少鹏 陈超 张振利 常立海 申宗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08-1226,共19页
随着近年来对朗杰学群的解体,发现前人对于朗杰学群、涅如组、修康群及洛林岩群的研究存在混淆,研究对象是否为朗杰学群应重新审慎,同时,几者是否为同一构造背景产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朗杰学群命名地(贡嘎县姐德秀镇-朗杰学乡一带... 随着近年来对朗杰学群的解体,发现前人对于朗杰学群、涅如组、修康群及洛林岩群的研究存在混淆,研究对象是否为朗杰学群应重新审慎,同时,几者是否为同一构造背景产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朗杰学群命名地(贡嘎县姐德秀镇-朗杰学乡一带)的朗杰学群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生物化石进行了研究。朗杰学群砂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化学成分低于地壳克拉克值,SiO2含量平均为74.14%,K2O/Na2O值平均为0.70,反映砂岩成熟度较低,没有经历明显的成岩后生改造;化学蚀变指数(CIA)较集中,平均为71.55,属低级-中等风化程度,指示气候和构造环境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古环境分析显示,100Mg/Al2O3值平均为7.85,CaO/Fe+CaO值平均为0.314,表明朗杰学群形成于中等盐度的深水厌氧环境,且由北向南沉积水体逐渐加深;重矿物以锆石为主,其次为金红石,分选磨圆较差,ATi指数为93.3~98.97,ZTR指数为48.01~85.75,反映朗杰学群物源区的火山岩较为丰富,且搬运距离较近;REE-La/Yb图解、Hf-La/Th图解、F1-F2图解、Th/Sc-Zr/Sc图解及重矿物特征均显示朗杰学群物源区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长英质陆源碎屑岩,结合前人研究的古水流方向证据,并对比直孔-松多特提斯洋演化及南冈底斯中-晚三叠世岩浆岩与朗杰学群碎屑锆石峰值年龄(240Ma),确认了朗杰学群物源来自南冈底斯;构造判别图解显示朗杰学群为大陆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之间特定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形成环境更靠近活动大陆边缘一侧;古生物化石以凸海燕蛤(Halobia convexa Chen, 1964)为代表,显示朗杰学群形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综合风化程度、物源区、构造背景及形成时代分析,朗杰学群的形成与雅鲁藏布特提斯洋的演化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缝合带 朗杰学群 碎屑沉积岩 地球化学 重砂矿物 古生物 物源分析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盆地北部林甸地热田供暖尾水处理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永利 于长生 +2 位作者 姜智超 商洁 张丽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194,共7页
将混入污染物和杂质的地热尾水直接排向地表水体,会造成水、土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高效减少地热尾水中污染物,实现供暖地热尾水的无害化排放,以林甸县花园镇供暖地热尾水为例,通过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开展供暖尾水... 将混入污染物和杂质的地热尾水直接排向地表水体,会造成水、土环境污染,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高效减少地热尾水中污染物,实现供暖地热尾水的无害化排放,以林甸县花园镇供暖地热尾水为例,通过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开展供暖尾水处理的室内实验和中试试验研究,连续监测获取地热尾水各处理工艺运行参数,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期间监测到溶解性总固体浓度由5824.7 mg/L降为432.40 mg/L、氯化物浓度由3010.13 mg/L降为194.16 mg/L、氟化物浓度由1.57 mg/L降为0.31 mg/L、硼浓度由4.04 mg/L降为1.62 mg/L。确定该区地热尾水处理的最佳组合工艺为采用超滤运行压力为0.1 MPa,纳滤膜为陶氏NF90,操作压力为0.60 MPa,进水量为0.8 m3/h。室内实验溶解性总固体去除率90.21%~92.49%,氯化物去除率91.63%~93.02%,氟化物去除率96.81%,硼去除率55.20%~55.69%。中试试验溶解性总固体去除率为92.62%;氯化物浓度200 mg/L,氯化物去除率为92.57%;硼浓度1.77 mg/L,硼去除率为55.7%,以上实验结果均达到相关规范标准。试验证明本工艺处理松嫩盆地北部林甸地热田供暖尾水是可行的,解决了供暖尾水处理中资源浪费和尾水回收利用的技术性问题,为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盆地 林甸地热田 供暖尾水 组合工艺 水处理 阶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污坑塘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方案 被引量:2
8
作者 白东旭 黄荣富 +3 位作者 张大志 张晓东 尚继龙 贾云龙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4期137-138,共2页
指出了城市黑臭水体是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人类健康。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整治和治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治理工作应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文水质特征、治理目标以及治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 指出了城市黑臭水体是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人类健康。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整治和治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治理工作应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文水质特征、治理目标以及治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包括化学法(费用较高且存在二次污染)、物理法(费用高)、生物法。一些研究表明: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法相结合处理污水具有较好作用。主要提出了物理修复与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底泥处理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坑塘存余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黑臭水体 底泥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