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西部地区引进的饲用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史京京 薛盈文 +6 位作者 郭伟 于崧 陆旺 于立河 胡慧影 郭灿 侯楠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5-523,共9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西部地区引进的饲用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该地区饲用燕麦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黑龙江西部地区引种的33份国内外饲用燕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4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计... 【目的】分析黑龙江西部地区引进的饲用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该地区饲用燕麦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黑龙江西部地区引种的33份国内外饲用燕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4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3份饲用燕麦种质材料的18个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其中鲜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9.48%),其次为茎干重(35.28%)和叶干重(33.63%),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10.97%)。各性状间表现出较好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55~2.02,平均为1.90,其中以籽粒淀粉含量最高(2.02),以千粒重最低(1.55)。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株高与穗长、鲜草产量、茎干重和叶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籽粒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株高、单株穗铃数、茎干重和叶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518%,其中,第一主成分(PC1)与饲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PC2)与籽粒产量密切相关。T07和Ahzzewangc.i3821的综合得分较高,其次是T06、T13和Tihor oats,Heacharrelyngby、白燕7号和引3399的综合得分最低。33份饲用燕麦种质材料可划分为五大类群,其中,Ⅰ类群可作为黑龙江西部地区适宜种植的高产、优质型燕麦材料,Ⅱ类群可用于选育高秆型燕麦,Ⅲ类群可作为黑龙江西部地区选育低矮、抗倒伏、大粒型燕麦性状的良好亲本材料,Ⅳ类群可用作选育分蘖力强、高含糖量型燕麦的良好亲本。【结论】黑龙江西部地区引进的33份国内外饲用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T07、Ahzzewangc.i3821、T06、T13和Tihor oats为适宜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的饲用燕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燕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黑龙江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引进的燕麦品种籽粒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韦娜 王诗雅 +2 位作者 邢力文 孔德庸 郭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5-185,共11页
为筛选黑龙江省适宜种植营养品质优良的燕麦品种,以来源9个产地的64份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燕麦籽粒的11个营养成分,通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PCA得分制图,对燕麦籽粒营养成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锌... 为筛选黑龙江省适宜种植营养品质优良的燕麦品种,以来源9个产地的64份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燕麦籽粒的11个营养成分,通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PCA得分制图,对燕麦籽粒营养成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锌、铜、钙、β-葡聚糖、粗淀粉和黄酮含量可作为评价本地燕麦籽粒营养品质的核心指标;据此综合评价确定在研究的64份燕麦品种中营养品质较好的皮燕麦品种为加拿大引进的XY-2019-1和Canada黑,美国引进的V.S.2832,及河北省的张燕8号和张燕7号,甘肃省的定燕2号,黑龙江省的农家燕麦;营养品质较好的裸燕麦品种为美国引进的74-N-28,河北省的坝莜1号,山西省的Yy11-18;不同来源地燕麦籽粒营养品质优劣顺序为黑龙江、甘肃、澳大利亚、山西、美国、河北、内蒙古、吉林、加拿大。本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地区燕麦籽粒营养品质加工及特异种质资源利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营养成分 综合评价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新品种垦粳15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海成 李红宇 +2 位作者 钱永德 郑桂萍 吕艳东 《北方水稻》 CAS 2021年第3期45-46,48,共3页
垦粳1501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室以牡99-1693为母本、沈农265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6~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250.9 kg/hm^(2),比对照品种松粳9增产5.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394.8 kg/... 垦粳1501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室以牡99-1693为母本、沈农265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6~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250.9 kg/hm^(2),比对照品种松粳9增产5.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394.8 kg/hm^(2),比对照品种松粳9增产7.5%。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分蘖能力中等、抗倒性及耐冷性强、活秆成熟,2019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适合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垦粳1501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新品种垦粳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海成 李红宇 +4 位作者 郑桂萍 钱永德 吕艳东 殷大伟 王海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期165-168,共4页
为促进寒地水稻新品种垦粳8号(农丰13B229)的推广,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垦粳8号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室通过常规杂交经系谱法所配组合吉粳88/农大10号的后代材料中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2018年5... 为促进寒地水稻新品种垦粳8号(农丰13B229)的推广,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垦粳8号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室通过常规杂交经系谱法所配组合吉粳88/农大10号的后代材料中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2018年5月垦粳8号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8007)。垦粳8号在2019年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中荣获“优秀入围奖”,2019年参加北方稻作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荣获“三等奖”。该品种于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539.0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稻11增产6.4%,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200.5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稻18增产7.6%。该品种具有耐盐碱、丰产性好、优质、分蘖能力强、适应性广、抗倒性、耐冷性强、活秆成熟等优良特性,适合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垦粳8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新品种农丰1702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潘世驹 李红宇 +4 位作者 赵海成 郑桂萍 钱永德 吕艳东 王海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146-148,共3页
为促进水稻新品种农丰1702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水稻新品种农丰1702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以五优稻4号为母本、龙粳21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 为促进水稻新品种农丰1702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水稻新品种农丰1702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以五优稻4号为母本、龙粳21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常规优质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899.90 kg·hm-2,较对照增产3.70%;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常规优质稻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768.70 kg·hm-2,较对照增产6.30%。2020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垦审稻20200004),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倒性强、耐冷性强、株型收敛、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600℃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农丰1720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技术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红宇 张巩亮 +2 位作者 郑桂萍 陈立强 吕艳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170,共7页
为评价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和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在3个试验地点,对垄作双深耕作栽培(简称垄作)和常规平作耕作栽培(简称平作)的产量、干物质生产、根部性状、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容重、团聚体和温度进行了... 为评价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和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在3个试验地点,对垄作双深耕作栽培(简称垄作)和常规平作耕作栽培(简称平作)的产量、干物质生产、根部性状、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容重、团聚体和温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模式,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升高是普遍现象。垄作0-5 cm和5-10 cm土层的容重分别下降10.40%,10.26%,0-10 cm和10-20 cm土层团聚体分别增加27.85%,14.18%,6月上旬-9月上旬距地表5,10,15 cm位置旬平均温度分别升高2.35,0.58,1.12℃。垄作齐穗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各时期根干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垄作平均增产7.85%,增产幅度为7.92%~9.86%,穗数或穗粒数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垄作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平作提高13.85%,15.46%,20.86%,6.97%。因此,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使水稻地上部分表现出生长优势,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垄作双深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凉区黑土有机质和玉米产量双提升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
7
作者 徐超 侯瑞星 +5 位作者 杨克军 付健 王宇先 孙淑楠 苗宇 齐翔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肥+旋耕20 cm(YS20)、秸秆留茬+旋耕20 cm(WS20)、有机肥表施+免耕(YB);一个对照:秸秆留茬+免耕(CK)。结果表明:施入有机肥的处理能够提升深土层土壤肥力,在20~40 cm土层中YS2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11.56 g·kg^(-1)和0.57 g·kg^(-1);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2.83 g·kg^(-1)和0.28 g·kg^(-1)。土壤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中YB处理的容重较CK降低17.5%、含水量提升35.5%,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的容重较CK处理降低5.3%、含水量提升38.4%。有机肥与保护性耕作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第二年的YS40、YS20、YB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产14.5%、18.5%、11.4%。收益分析表明,与CK处理相比,2021年YB处理和2022年YS20处理收益增加最多,分别增加5770元·hm^(-2)和5223元·hm^(-2)。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西部薄层黑土实施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是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储量、全氮、全氮储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黑土 有机肥深施深松 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土壤培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SNE法对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品质的分类研究
8
作者 翟立楠 李卓然 +4 位作者 王永琪 刘松欣 王英杰 李红宇 郑桂萍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5,共8页
为探究数据降维后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图像分割聚类的方法,本研究利用160份粳稻种质资源的品质指标,引入t-SNE算法将11项品质指标转化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采用K-means聚类,将图像聚类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个簇,... 为探究数据降维后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图像分割聚类的方法,本研究利用160份粳稻种质资源的品质指标,引入t-SNE算法将11项品质指标转化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采用K-means聚类,将图像聚类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个簇,分别利用非线性对数主成分分析,根据每个指标在主成分中平均贡献率进行排序,得到具有不同品质特征的三个类别。结果表明,160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被分成具有不同特征的簇0(62份资源)、簇1(47份资源)、簇2(51份资源),其中簇0强调蛋白质、直链淀粉等营养品质,簇1注重光泽、味道和香气等感官品质,而簇2更加突出糙米率、精米率和完整性等加工品质特征。本方法解决了聚类时数据维度过高、信息冗余等问题,并较完整地保留了高维数据的分布特征,而非线性对数主成分分析又可以进一步明晰每一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种质资源 品质分类 t-SNE法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邓聪 马璐 +3 位作者 汪青松 付健 王玉凤 杨克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0,共11页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萌发期玉米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以不同耐盐碱性的玉米品种(垦粘1号、先玉335、佳球105)为材料,在盐胁迫(100 mmol/L Na Cl)、碱胁迫(60 mmol/L Na HCO_(3))下接种芽孢杆菌进行萌发试验,探究芽孢杆菌对盐碱胁迫下玉米胚...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萌发期玉米盐碱胁迫的缓解效应,以不同耐盐碱性的玉米品种(垦粘1号、先玉335、佳球105)为材料,在盐胁迫(100 mmol/L Na Cl)、碱胁迫(60 mmol/L Na HCO_(3))下接种芽孢杆菌进行萌发试验,探究芽孢杆菌对盐碱胁迫下玉米胚芽长和胚根长、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玉米胚芽和胚根生长受到抑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膜脂过氧化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与盐碱胁迫相比,接种芽孢杆菌可提高盐碱胁迫下3个玉米品种胚芽长、胚根长及胚芽和胚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胚芽和胚根膜脂过氧化程度。其中,盐胁迫下接种芽孢杆菌后,胚芽中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14.74%~49.30%,胚根中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0.37%~57.55%;碱胁迫下接种芽孢杆菌后,胚芽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18.11%~46.31%,胚根超氧阴离子含量下降15.36%~46.83%。综上,芽孢杆菌能够通过提高玉米胚芽和胚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清除体内活性氧、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进而减轻盐碱胁迫对玉米萌发期造成的损伤,提高耐盐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芽孢杆菌 种子萌发 盐胁迫 碱胁迫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石墨烯对黑土氮素转化与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10
作者 刘莹 王诗雅 +2 位作者 孙光旭 孙海燕 郭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g/kg(G3)石...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g/kg(G3)石墨烯添加量,对黑土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石墨烯对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烯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在3叶1心期,G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较CF处理显著增加(P<0.05)。同时,石墨烯的加入还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2处理蛋白酶、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较CF处理分别提高6.57%~25.12%、5.01%~28.68%、16.23%~46.42%和27.75%~125.94%。在成熟期G2处理的玉米氮素积累较CF处理显著增加了31.45%。综上,黑钙土添加石墨烯提高了土壤氮素转化效率,促进了当季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积累,100g/kg的石墨烯添加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氮素 土壤酶活性 黑钙土 氮素转化 氮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寒地粳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艳东 胡月 +4 位作者 李猛 姜红芳 兰宇辰 王鹤璎 郭晓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7-193,共7页
为探讨寒地粳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以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N0)、当地农民栽培(对照,FP)、高产高效栽培(HYHE)和超高产栽培(SHY)4种栽培模式,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讨寒地粳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以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N0)、当地农民栽培(对照,FP)、高产高效栽培(HYHE)和超高产栽培(SHY)4种栽培模式,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58和11.73 t/hm^2,分别较对照提高13.19%和54.74%。与对照相比,在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水稻各器官及全株氮、磷、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并在齐穗期保持了较高的全株氮素积累量,同时提高了全株氮、磷、钾素积累能力;在成熟期,植株各器官氮、磷、钾素积累量表现为穗部>茎鞘>叶片;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降低了氮、磷、钾素干物质和稻谷生产效率,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量、氮素表观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贡献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超高产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当地农民高产栽培>未施氮空白对照。综上所述,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同时,显著提高各器官及全株的氮、磷、钾含量以及氮、磷、钾的积累量,有利于寒地水稻养分的高效吸收与利用,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醋液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及芸豆生长的影响
12
作者 常达森 于立河 +4 位作者 于崧 许鹤 杨贺麟 廉智涵 郭潇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探究木醋液对盐碱生境下芸豆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并筛选最适宜芸豆生长的木醋液浓度。试验以‘龙芸14’为试材,采用盆栽法设置5个处理梯度:蒸馏水对照(CK)、木醋液稀释40倍(WV40)、60倍(WV60)、80倍(WV80)、100倍(WV100),测定不同... 为了探究木醋液对盐碱生境下芸豆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并筛选最适宜芸豆生长的木醋液浓度。试验以‘龙芸14’为试材,采用盆栽法设置5个处理梯度:蒸馏水对照(CK)、木醋液稀释40倍(WV40)、60倍(WV60)、80倍(WV80)、100倍(WV100),测定不同浓度木醋液对芸豆幼苗生长特性及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醋液处理下芸豆幼苗各形态指标均较CK显著提高;根系显色分析显示WV80处理的酸化程度最为明显;与CK相比,木醋液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电导率;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虽有提高,但较CK差异不显著;木醋液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均在WV80处理达到最大值,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1.82%、22.83%和22.39%。研究结果为盐碱生境下的芸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豆 木醋液 盐碱生境 根际土壤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饲草产量与饲用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21
13
作者 史京京 薛盈文 +3 位作者 郭伟 于崧 陆旺 于立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63-1071,共9页
为了有效利用引进的燕麦种质资源,促进黑龙江西部农牧交错区燕麦品种的高效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比较了66份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饲草产量、营养指标及其饲喂价值评估指标,以相对牧草质量和粗饲料分级指数3综合评定了饲草营养价值,并利用聚... 为了有效利用引进的燕麦种质资源,促进黑龙江西部农牧交错区燕麦品种的高效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比较了66份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饲草产量、营养指标及其饲喂价值评估指标,以相对牧草质量和粗饲料分级指数3综合评定了饲草营养价值,并利用聚类分析对各品种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6个燕麦种质资源中,T07和坝莜12号饲草产量最高,为最适宜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推广的高产草量燕麦品种;Heacharrelyngby营养价值最高,其次是都3、T19、三分三、74-N-29和白燕2号,为最适宜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推广的高品质燕麦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5类,以种质群Ⅱ饲草产量最高、营养价值最低,种质群Ⅲ饲草产量最低、营养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西部地区 燕麦 种质资源 饲草产量 饲用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月 郭晓红 +5 位作者 李猛 姜红芳 那永光 蓝金路 王洪洋 宋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4,共8页
以龙粳46和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空白栽培模式(N0)、当地农民高产栽培模式(FP)、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YHE)和超高产栽培模式(SHY),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稻米蛋白质组分、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 以龙粳46和龙庆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空白栽培模式(N0)、当地农民高产栽培模式(FP)、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YHE)和超高产栽培模式(SHY),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稻米蛋白质组分、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龙粳46和龙庆稻3号的产量均以SHY模式最高,分别较HYHE模式显著提高14.24%和30.65%,较FP模式显著提高22.19%和40.21%;与FP模式相比,2个水稻品种在SHY模式下,水稻籽粒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总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0.37%、12.94%、10.74%、28.26%、10.04%和26.79%、12.90%、9.96%、27.45%、8.72%,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30%、4.95%、5.48%和7.52%、12.38%、4.87%,而HYHE模式对其影响不显著;栽培模式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和矿质元素种类而异,SHY模式对龙粳46 Zn、Na、Ca、Cu含量的影响较大,分别较FP模式显著提高46.77%、48.56%、69.35%、56.15%,而对龙庆稻3号Mg、K含量影响较大,分别较FP模式显著提高63.18%、46.16%;球蛋白、谷蛋白含量分别与Mn含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M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超高产栽培模式可以在保证寒地水稻高产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稻米的营养品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寒地 栽培模式 蛋白质组分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郭晓红 兰宇辰 +5 位作者 胡月 王鹤璎 徐令旗 孙光旭 姜红芳 吕艳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0-227,共8页
为构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于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栽培方式,即当地农民栽培方式(FP)、高产栽培方式(HY)和超高产... 为构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于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栽培方式,即当地农民栽培方式(FP)、高产栽培方式(HY)和超高产栽培方式(SHY),其中以FP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光合特征参数、群体生长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FP相比,HY和SHY的增产幅度在2年间分别为9.85%~24.78%和12.76%~23.54%;HY和SHY显著提高了各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及水稻高效叶面积率;HY和SHY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HY和SHY在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显著高于FP;HY和SHY显著提高了水稻群体干物质重及叶、茎、鞘的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可见,高产栽培方式和超高产栽培方式通过提高水稻群体物质生产能力,从而实现了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寒地 水稻 产量 光合特征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晓红 徐令旗 +3 位作者 胡月 姜红芳 兰宇辰 王鹤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以寒地水稻龙粳31号和龙粳46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种不同栽培方式,即无肥区处理(BT)、当地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通过大田试验,... 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以寒地水稻龙粳31号和龙粳46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种不同栽培方式,即无肥区处理(BT)、当地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株高、茎蘖动态、成穗率、叶片SPAD值、穗长、穗重及枝梗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FP相比,不同栽培方式下两品种的株高、茎数和成穗率的变化均表现为SHY>HY>FP>BT。不同栽培方式下两品种的穗长和单穗重分别在HY和SHY下最大。一次枝梗数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枝梗数则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且两者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SHY>HY>FP>BT。HY和SHY下一次、二次枝梗总数分别提高9.2%~16.3%和13.2%~30.8%。综上所述,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方式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穗部性状明显优于当地农民栽培,为进一步获得高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生长发育 穗部性状 寒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两种芽胞杆菌对玉米幼苗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婕 骆文琪 +5 位作者 明立伟 马璐 齐翔鲲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共9页
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XY335),供试菌株为NECC11322(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胞杆菌、NECC11324(B.megaterium)巨大芽胞杆菌。试验设4组处理:Con(无菌水浸种,干旱胁迫),C1(无菌水浸种,正常供水),C2(NECC11322菌液浸种,干旱胁迫),C... 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XY335),供试菌株为NECC11322(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胞杆菌、NECC11324(B.megaterium)巨大芽胞杆菌。试验设4组处理:Con(无菌水浸种,干旱胁迫),C1(无菌水浸种,正常供水),C2(NECC11322菌液浸种,干旱胁迫),C3(NECC11324菌液浸种,干旱胁迫),测定了浸种后盆栽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抗性生理指标及植株的N、P、K含量。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接种NECC11322、NECC11324后,玉米幼苗叶片及根系SOD、POD、CAT、APX活性较Con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接种NECC11322根系POD活性增长最为显著,较Con增长67.78%;植株叶片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较Con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接种NECC1132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长最为显著,较Con增长152.10%;与Con相比,植株叶片及根系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均有所提升,接种NECC11322后叶片全氮含量升高最为显著,较Con增长88.47%;干旱胁迫下接种两种芽胞杆菌后,植株叶片及根系丙二醛含量较Con均显著降低,接种NECC11322后根系降幅最为显著,较Con降低51.03%。综上可知,干旱胁迫下接种两种芽胞杆菌均可降低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其中NECC11322菌株更具有抗旱性。通过提高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植株养分含量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促进玉米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胞杆菌 浸种 玉米幼苗 干旱胁迫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水分亏缺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士鑫 林添 +4 位作者 侯淼 杨传铭 胡聪聪 范名宇 李红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127,共8页
为研究结实期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结实期(花后5 d)设置轻度(-20~-25 kPa)、重度(-55~-60 kPa)水分胁迫,以淹水灌溉为对照,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 为研究结实期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结实期(花后5 d)设置轻度(-20~-25 kPa)、重度(-55~-60 kPa)水分胁迫,以淹水灌溉为对照,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间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龙稻18的产量、食味品质表现最优。与对照相比,轻度、重度水分胁迫分别减产4.65%、7.88%,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在轻度、重度水分亏缺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较对照显著升高115.62%、99.73%和108.16%、90.73%;籽粒长宽比受到的影响较小。干旱处理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含量(7.95%、8.75%),显著降低了醇溶蛋白含量(12.10%、10.58%),轻度、重度水分亏缺分别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球蛋白(3.40%)、总蛋白(3.90%)含量。干旱处理未对直链淀粉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轻度水分亏缺后,稻米的光泽、味道、口感及综合评分分别较对照显著升高1.67%、0.37%、3.00%和1.46%。综上所述,结实期水分亏缺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外观品质,提高了营养品质,且轻度水分亏缺能够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亏缺 产量 品质 结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寒地水稻叶片氮含量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红宇 高正武 +3 位作者 王志君 林添 赵海成 范名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82-2593,共12页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_(1)穗分化中期、T_(2)拔节期、T_(3)孕穗期、T_(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_(2)、...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_(1)穗分化中期、T_(2)拔节期、T_(3)孕穗期、T_(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_(2)、L_(3))的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叶片氮素含量的关系,并用P-k、均方根误差(RMSE)、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相对预测性能(RPD)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提高氮肥投入量,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内呈降低趋势,在近红外平台叶片反射率上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品种L1叶反射率先降低后上升,L_(2)、L_(3)叶的反射率一直上升,与叶片氮素百分含量的敏感波段为500~550和650~700nm。对光谱指标和叶片氮素百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生育前期以下位叶片的光谱指标相关系数高,生育后期则相反,筛选出T_(1)时期L_(2)叶指标FD-NDNI、T_(2)时期L_(2)叶指标GM2、T_(3)时期L_(2)叶指标Lic2、T_(4)时期L1叶指标MRESRI以及T5时期L1叶指标Ctr1适宜作为不同时期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最佳指标,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回归方程R2分别0.54^(**)、0.60^(**)、0.66^(**)、0.62^(**)、0.5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验证指标的P-k值分别为0.00、0.04、0.06、0.01、0.04;RMSE分别为0.39、0.58、0.22、0.54、2.56;SMAPE分别为1.11、1.41、1.03、1.64、3.89;RMSEC分别为0.17、0.15、0.13、0.13、0.13;RMSECV分别为0.18、0.14、0.12、0.12、、0.14;RPD分别为2.46、2.19、3.15、1.74、3.01,其中T_(3)时期L_(2)叶指标Lic2的预测效果表现最佳。借助筛选的光谱指标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促进高产优质的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反射率 叶片含氮量 光谱指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用量对香稻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宇坤 张燕飞 +5 位作者 野金花 李佳擎 金智慧 苗宇航 吕艳东 郭晓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5,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用量氮对香稻苗期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在砂培条件下以香粳稻品种稻花香2号为试材,设置N20(20 mg/L)、N30(30 mg/L)、N40(40 mg/L)、N50(50 mg/L)、N60(60 mg/L)共5个氮浓度处理,研究其对香稻苗期生长和叶片氮代谢关... 为探究不同用量氮对香稻苗期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在砂培条件下以香粳稻品种稻花香2号为试材,设置N20(20 mg/L)、N30(30 mg/L)、N40(40 mg/L)、N50(50 mg/L)、N60(60 mg/L)共5个氮浓度处理,研究其对香稻苗期生长和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的影响,并对与氮素水平显著相关的指标和形态学指标进行Z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氮浓度的升高,叶片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于N50处理下最高。随着氮浓度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SOD活性在N40处理下最低,POD活性在N30处理下最低。丙二醛(MDA)含量低氮(30 mg/L以下)处理显著高于高氮(40 mg/L以上)处理。N40~N60处理的相关指标综合评价的总和(∑Z_(i))为正值,其中,N50处理水平的∑Z_(i)值最高,为10.201。综合来看,40~60 mg/L氮素可以保证稻花香2号苗期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但低于或者高于50 mg/L均会对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产生一定抑制,并且低于40 mg/L会显著增加幼苗叶片MDA的积累,故50 mg/L的氮最有益于稻花香2号幼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氮用量 生长发育 氮代谢关键酶 抗氧化指标 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