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活性研究
1
作者 苏思雨 陈楠楠 +4 位作者 赵志博 朱战波 周玉龙 张泽财 刘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低毒、高效的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在养殖业和医学等领域的消毒中应用前景广阔。研究旨在明确自主合成的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C12cmpC)对禽源致病菌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低毒、高效的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在养殖业和医学等领域的消毒中应用前景广阔。研究旨在明确自主合成的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C12cmpC)对禽源致病菌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抗菌抗病毒活性。通过MIC、MBC和时间杀菌试验,明确C12cmpC的体外杀灭、抑制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的效果。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活性检测和BVDV m RNA的qRT-PCR检测,初步明确C12cmpC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C12cmpC对鹅大肠杆菌(QS195313)的MIC为250 mg·L^(-1),MBC为500 mg·L^(-1)。C12cmp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MIC为31.25 mg·L^(-1),MBC为62.5 mg·L^(-1)。此外,C12cmpC对MDBK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5 mg·L^(-1)。其与BVDV作用1、5、30、60 min后,MDBK细胞中病毒m RNA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新型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为新型消毒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消毒剂 抗菌效果 禽源致病菌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对BT细胞炎症因子及其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谢艺萌 刘珊珊 +5 位作者 苏思雨 蒋鹏轩 张年洁 张泽财 王新 朱战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61-1065,共5页
为探究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h)感染新生牛鼻甲(BT)细胞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Mh分别感染BT细胞后经MTT法检测Mh对BT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合适的感染浓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细胞相比,以终浓度1×10^... 为探究牛溶血性曼氏杆菌(Mh)感染新生牛鼻甲(BT)细胞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Mh分别感染BT细胞后经MTT法检测Mh对BT细胞的毒性作用,确定合适的感染浓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细胞相比,以终浓度1×10^(4)cfu/mL、1×105cfu/mL的Mh感染后BT细胞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以浓度1×10^(6)cfu/mL的Mh感染BT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在60%~70%,以终浓度1×10^(7)cfu/mL的Mh感染BT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在50%以下;因此确定终浓度1×10^(6)cfu/mL为Mh的最适感染浓度。将Mh以终浓度1×10^(6)cfu/mL感染BT细胞后,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细胞中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m RNA的转录水平;采用间接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T细胞中TLR4/NF-κB通路中Toll样受体4(TLR4)、p-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p-IκBα)的表达水平。q PCR和间接ELISA结果显示,Mh感染的BT细胞中促炎因子IL-6、IL-1β、TNF-α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分泌水平均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细胞(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h感染的BT细胞中TLR4、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首次表明,Mh感染诱导BT细胞发生了炎症反应,并且该炎症反应是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实现的。本研究为Mh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所致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NF-ΚB信号通路 炎症细胞因子 新生牛鼻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S5B蛋白的分子对接预测及其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邵百卉 姜东君 +5 位作者 谢艺萌 刘思雨 邵子益 张泽财 计红 朱战波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81-3588,共8页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以及体外试验确定青蒿素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抑制作用,为抗病毒药物和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BVDV-NS5B蛋白为作用靶点,通过PDB数据库检索蛋白三维晶体结构,并对...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以及体外试验确定青蒿素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抑制作用,为抗病毒药物和制剂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以BVDV-NS5B蛋白为作用靶点,通过PDB数据库检索蛋白三维晶体结构,并对其结构进行适当修饰处理;检索TCMSP数据库中的青蒿素结构,应用Autodock软件将两者进行分子对接及结合能打分。随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青蒿素对MDBK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将选定浓度的青蒿素进行梯度稀释,采用先加病毒后加药物、先加药物后加病毒、中药和病毒同时作用的3种不同加药方式进行药物抗病毒试验,确定对病毒的最佳药物抑制浓度、预防浓度和杀灭浓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种药物作用方式下BVDV的拷贝数,进一步明确药物对BVDV复制的作用。【结果】分子对接数据表明青蒿素与BVDV-NS5B存在相互作用,结合自由能为-28.6748 kJ/mol。青蒿素在MDBK细胞上的最佳药物安全浓度为100μmol/L。3种作用方式下青蒿素浓度为100μmol/L时均可有效影响BVDV的复制,青蒿素对BVDV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青蒿素可与BVDV-NS5B蛋白靶点互作,并能在MDBK细胞上有效抑制BVDV的复制,本研究为抗BVDV中药筛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抗病毒活性 分子对接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巧玉 甄明哲 +2 位作者 张年洁 闫冬雪 王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43-5050,共8页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绘制沙门菌生物被膜生长曲线,测定槲皮素对沙门菌的最小生物被膜抑制浓度(MBIC),并以此浓度槲皮素处理沙门菌,利用XTT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沙门菌...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绘制沙门菌生物被膜生长曲线,测定槲皮素对沙门菌的最小生物被膜抑制浓度(MBIC),并以此浓度槲皮素处理沙门菌,利用XTT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沙门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和菌膜形态结构;采用苯酚-硫酸法、BC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沙门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蛋白和胞外DNA含量;通过微生物黏附碳氢法和软琼脂平板法测定沙门菌的疏水性和运动能力。【结果】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沙门菌生物被膜的黏附期、聚集期、成熟期和分散期分别为0~48、48~72、72~120和120~168 h。槲皮素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MBIC为256μg/mL。在槲皮素作用下,不同时间沙门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槲皮素处理后,沙门菌生物被膜结构被破坏,膜状物质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组沙门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蛋白和DNA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沙门菌的疏水性指数、泳动圈直径及群集运动圈直径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槲皮素通过影响沙门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降低胞外聚合物的生成、干扰沙门菌的表面疏水性和运动能力从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沙门菌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YBR GreenⅡ的BVDV NS3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阳 张世勋 +4 位作者 赫鸣睿 刘珊珊 岳山 刘宇 朱战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为了建立基于SYBR GreenⅡ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S3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方法,设计并筛选了BVDV NS3基因的qRT-PCR引物,建立了BVDV NS3 qRT-PCR检测方法,并利用CFX96和猪警-2000 qRT-PCR仪检测了临床牛血清样本。结果显... 为了建立基于SYBR GreenⅡ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NS3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方法,设计并筛选了BVDV NS3基因的qRT-PCR引物,建立了BVDV NS3 qRT-PCR检测方法,并利用CFX96和猪警-2000 qRT-PCR仪检测了临床牛血清样本。结果显示,筛选出1对特异性好的引物,CFX96和猪警-2000 qRT-PCR的标准品最小检出值分别为1×10^(1)copies·μL^(-1)和1×10^(2) copies·μL^(-1),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良好,且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准确、一致。研究为BVDV检测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NS3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系统构建BT细胞HSP70基因敲除质粒及其功能验证
6
作者 陈金纬 陈楠楠 +4 位作者 白彤彤 周玉龙 张泽财 刘宇 朱战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24-29,共6页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牛类接触性传染病。研究以牛的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基因为靶标,构建特异性gRNA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为构建牛Hsp70敲除质粒奠定基础。首先...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牛类接触性传染病。研究以牛的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基因为靶标,构建特异性gRNA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为构建牛Hsp70敲除质粒奠定基础。首先针对牛Hsp70A1A的CDS区域为模板,CDS区域全长1926bp,只有一个外显子,针对该外显子设计3对sgRNA序列,构建重组质粒。筛选出最优sgRNA后,利用LentiCRIPSR-V2-mCherry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观察荧光强度确定最佳转染比例,随后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至牛鼻甲骨细胞(BT),经过嘌呤霉素加压筛选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检测BT细胞中Hsp7O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所设计的sgRNA成功插人到LentiCRISPR-V2质粒中,测序结果正确,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后的BT细胞中Hsp70蛋白水平降低。最终成功构建靶向牛Hsp70基因的CRISPR/Cas9质粒,且质粒靶向敲除Hsp70A1A基因功能验证成功,为后续研究Hsp70对BVDV复制的影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70 基因敲除 CRISPR/Cas9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鼠模型研究肠道菌群紊乱对BVDV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江 李闯 +6 位作者 崔月琦 袁雪莹 赵志诚 刘宇 周玉龙 朱战波 张泽财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466-3473,共8页
本试验通过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旨在探究肠道菌群紊乱对BVDV易感性的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建立试验,共分为2组,采用两性霉素B、硫酸新霉素、氨苄西林、甲硝唑、盐酸万古霉素,以灌胃的方式构建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对照组... 本试验通过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旨在探究肠道菌群紊乱对BVDV易感性的影响。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建立试验,共分为2组,采用两性霉素B、硫酸新霉素、氨苄西林、甲硝唑、盐酸万古霉素,以灌胃的方式构建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处理13 d后,无菌收集小鼠粪便,提取细菌DNA,进行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对BVDV易感性的影响试验,共分为2组,抗生素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小鼠均接种10^(5) TCID_(50)的CP型BVDV,于感染第7天,采集小鼠血液和十二指肠,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病毒载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检测十二指肠病理组织变化。粪菌移植(FMT)移植试验共分为2组,以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组为对照,进一步验证恢复肠道菌群对BVDV感染的影响。结果显示,抗生素处理明显降低肠道菌群α多样性,维恩图分析也表明抗生素处理减少肠道菌群OTU数量。β多样性结合柱形图分析进一步表明,抗生素处理组与未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抗生素处理组中均显著降低,然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对BVDV易感性探究发现,菌群紊乱小鼠血液和十二指肠中BVDV载量均显著高于BVDV感染的菌群正常组小鼠的BVDV载量。Western blot和病理组织学检测也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增加了小鼠十二指肠中BVDV E0蛋白表达水平,加重了十二指肠病理损伤。FMT回补给菌群紊乱小鼠后,BVDV载量显著降低,十二指肠病理变化也明显改善。综上,本研究成功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依据该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紊乱可以增加BVDV的易感性,而FMT回补具有抑制BVDV感染的作用。这些结果可为防控BVDV感染的微生态制剂研发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肠道菌群 小鼠模型 粪菌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猫耳痒螨病的诊断及螨虫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鞠皓 吴婷婷 +2 位作者 樊佳鹏 邓小丽 常巧呈 《吉林畜牧兽医》 2021年第7期3-4,6,共3页
猫耳痒螨病是痒螨科耳痒螨属猫耳痒螨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猫和狗外耳道及临近皮肤,并引起强烈刺激,引起中耳炎,可分泌大量棕黑色耳垢([1])。耳部的瘙痒感可导致患病动物摩擦、抓挠自己的耳朵,并剧烈的摇头,严重时... 猫耳痒螨病是痒螨科耳痒螨属猫耳痒螨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猫和狗外耳道及临近皮肤,并引起强烈刺激,引起中耳炎,可分泌大量棕黑色耳垢([1])。耳部的瘙痒感可导致患病动物摩擦、抓挠自己的耳朵,并剧烈的摇头,严重时耳廓有血肿产生。由于猫耳痒螨的传染性强,能够感染接触到的动物甚至人类,且虫体抵抗力较强,能在6~8℃的畜舍内存活2个月左右,在-25℃时经6 h才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病动物 接触性传染病 耳痒螨病 畜舍 分子鉴定 螨虫 虫体 痒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