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铅镉对濒危植物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DNA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丁国华 郭丹蒂 +2 位作者 关旸 刘保东 池春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6-249,共4页
为研究古老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水平的响应,探究重金属对濒危植物DNA甲基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两种重金属Pb和Cd对濒危植物中华水韭进行胁迫处理,每种重金属设置3个处理浓度,胁迫处理至第28 d选取叶片,采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为研究古老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水平的响应,探究重金属对濒危植物DNA甲基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两种重金属Pb和Cd对濒危植物中华水韭进行胁迫处理,每种重金属设置3个处理浓度,胁迫处理至第28 d选取叶片,采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测定DNA甲基化程度。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铅和镉均能够对中华水韭DNA甲基化产生影响,甲基化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对照、Pb处理和Cd处理分别为46.96%、48.23%和48.1%),但全甲基化水平(Pb处理是28.34%,Cd处理是20.25%)均低于对照(33.91%),而半甲基化水平(Pb处理是19.89%,Cd处理是27.85%)均高于对照(13.04%)。甲基化增强的变化,以无甲基化或内外侧胞嘧啶半甲基化向内外侧胞嘧啶全甲基化变化的模式为主。去甲基化的变化,以内外侧胞嘧啶全甲基化向无甲基化或内侧胞嘧啶半甲基化或全甲基化变化的模式为主。铅和镉胁迫在导致中华水韭DNA甲基化增强所占比率方面几乎相等(39.04%和39.71%),而在去甲基化所占比率方面镉(46.86%)高于铅(3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蓼科植物花被片和果实形态结构及其系统学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靖茹 刘玫 +3 位作者 茹剑 曹董玲 程薪宇 张欣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29,共14页
首次采用了外部特征的观察,果皮细胞分离及GMA半薄切片法,深入研究了中国蓼科9属、64种、2变种的花被片及果实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花被片边缘全缘,微波状或锯齿状。三出脉,网状脉或羽状脉。脉序的特征在属内是稳定的。果实多为三棱,双... 首次采用了外部特征的观察,果皮细胞分离及GMA半薄切片法,深入研究了中国蓼科9属、64种、2变种的花被片及果实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花被片边缘全缘,微波状或锯齿状。三出脉,网状脉或羽状脉。脉序的特征在属内是稳定的。果实多为三棱,双凸镜和近球形。外果皮几乎全为石细胞,石细胞多为镶嵌或栅栏状排列,具7种类型:1)近椭圆形,细胞壁波状;2)长柱状,细胞壁波状弯曲;3)近长方形,细胞壁具突起;4)长圆柱形,细胞壁具突起;5)近长方形,细胞壁平直;6)近椭圆形,细胞壁具突起;7)长条形,细胞壁波状。蓼亚科具类型1~5,酸模亚科具类型6和7。外果皮和中果皮细胞有单宁。本研究为中国蓼科的分类提供花被片及果实结构的依据,为分子系统学揭示的蓼科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提供了形态学支持,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蓼科的系统学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蓼科 花被片 果实 果皮 形态学 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慧一 岳中辉 +2 位作者 隋海霞 焦浩 刘宝林 《农学学报》 2015年第7期69-75,共7页
为评价问荆对大豆生长后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 为评价问荆对大豆生长后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其中品种BD土壤碱解氮含量由60.30 mg/kg降至55.16 mg/kg,品种DK3土壤速效磷含量由18.84 mg/kg降至15.64 mg/kg,品种DK1土壤有机质含量由67.26 g/kg降至56.23 g/kg;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其中品种BD土壤细菌数量由69.91×104cfu/g降至11.19×104cfu/g,品种DK1土壤真菌数量由43.53×104cfu/g降至16.79×104cfu/g,同时土壤放线菌数量由67.50×104cfu/g降至13.08×104cfu/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升高,其中品种BJ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由1.02 m L/g上升至1.26 m L/g,脲酶活性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品种DK1土壤脲酶活性由0.67 mg/100 g降至0.39 mg/100 g,磷酸酶、转化酶活性未发生变化。说明问荆产生的化感物质使土壤养分下降,而土壤酶对外来物质有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荆水浸液 化感作用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条件下中华水韭生长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文磊 边雪莲 +1 位作者 岳中辉 刘保东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人工繁殖复壮极度濒危物种中华水韭,了解中华水韭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采用3种不同的人工栽培方式(恒温条件CTC,大棚条件GHC,室外条件ODC)培养中华水韭,分析中华水韭生长后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土相比... 为人工繁殖复壮极度濒危物种中华水韭,了解中华水韭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采用3种不同的人工栽培方式(恒温条件CTC,大棚条件GHC,室外条件ODC)培养中华水韭,分析中华水韭生长后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土相比,中华水韭生长后,土壤p H都增加(P<0.05);大棚和室外培养后土壤细菌数量(BAC)降低(P<0.05),室外培养后土壤真菌(FUN)、放线菌数量(ACT)增加(P<0.05);3种不同条件培养后土壤全氮(TN)和速效磷(AP)含量、转化酶(INT)和蛋白酶(PRO)活性都下降(P<0.05),而土壤碱解氮(AN)、全磷(TP)和有机质含量(OM)、磷酸酶(ACP)和脲酶(UR)活性只在大棚条件下降低(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只在恒温条件培养后降低(P<0.05)。这一结果说明不同培养条件对中华水韭生长后土壤微生物、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在栽培中华水韭时,应根据不同条件来合理施肥和调节土壤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气孔原始形态—“前气孔”的发现 被引量:2
5
作者 邓里涛 李婧 +1 位作者 严岳鸿 刘保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为探究植物气孔(stomata)的起源演化,本文以槲蕨(Drynaria roosii)原叶体及幼孢子体的第一枚叶片、满江红(Azolla pinnata)孢子体叶片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自的气孔及类似气孔的超微立体精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槲蕨幼孢子体... 为探究植物气孔(stomata)的起源演化,本文以槲蕨(Drynaria roosii)原叶体及幼孢子体的第一枚叶片、满江红(Azolla pinnata)孢子体叶片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自的气孔及类似气孔的超微立体精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槲蕨幼孢子体气孔有2个保卫细胞,满江红孢子体气孔仅有1个保卫细胞,而槲蕨原叶体上发现的类似气孔结构,由1个保卫细胞和中间的狭缝组成,不具有真正的孔,本文将其命名为前气孔(prestoma),并对前气孔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探讨陆地植物气孔起源及系统演化提供溯祖形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叶体 前气孔 气孔起源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盐碱草地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特征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苏鑫 卢嫚 +2 位作者 冯程程 郭迎岚 岳中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9-78,共10页
为探究退化盐碱草地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群落特征间的关系,以松嫩平原盐碱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长季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内,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特征指数的关系不同,表现为多酚氧化... 为探究退化盐碱草地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群落特征间的关系,以松嫩平原盐碱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长季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内,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特征指数的关系不同,表现为多酚氧化酶活性与Shannon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过氧化物酶活性与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P<0.01);转化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ielou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进一步对不同月份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群落特征指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5月过氧化物酶活性与Shannon指数、转化酶与均匀度指数有量化关系,7月碱性磷酸酶活性与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有量化关系,8月多酚氧化酶活性与Simpson指数有量化关系。CCA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只有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特征指数存在相关关系。综合认为,尽管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生长季内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或量化关系,但也只有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各群落特征指数间有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其指示退化盐碱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植物群落特征 盐碱草地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脲酶酶促反应对3种有机氮肥施用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佳旺 徐嘉 +5 位作者 于航 罗慧 沈菊培 陈超 白鑫 岳中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土壤脲酶(URE)是催化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酶类,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能够反映土壤氮素转化的方向和强度,研究不同形式有机氮肥施用后的土壤脲酶酶促反应过程,对于维持农田土壤氮素的供应有积极意义。通过为期60 d的小麦盆栽试... 土壤脲酶(URE)是催化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酶类,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能够反映土壤氮素转化的方向和强度,研究不同形式有机氮肥施用后的土壤脲酶酶促反应过程,对于维持农田土壤氮素的供应有积极意义。通过为期60 d的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尿素(UR)、猪粪(PM)和白星花金龟子虫粪(BM)施用后土壤脲酶活性在不同温度和底物浓度下的变化,运用公式计算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并分析其与土壤碳氮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氮肥对土壤脲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升温及其与氮肥的交互作用仅对土壤URE活性、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ΔG有显著影响(P<0.05)。随温度升高,3种氮肥处理土壤脲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都显著增加(P<0.05),在35℃或45℃达到峰值。在各温度下,UR施用后土壤脲酶酶促米氏常数(K_m)显著增加(P<0.05),BM施用后无显著变化,PM在不同温度下无规律性变化;3种氮肥施用后土壤脲酶最大反应速率(V_(max))与米氏常数的比值(V_(max)/K_m)不变或显著降低(P<0.05);除UR施用35℃、PM施用35℃和45℃以及BM施用5℃和45℃外,土壤脲酶V_(max)均显著升高(P<0.05)。UR和BM施用后酶促反应活化能(E_(a))、热力学参数ΔH显著降低和ΔS显著增加(P<0.05),而PM施用后无显著变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后土壤URE活性及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与土壤碳氮组分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脲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是土壤氮素转化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3种氮肥处理对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的影响存在差异,可以利用土壤脲酶酶促反应参数来指示氮肥施用后的土壤氮素变化;与UR和PM相比,BM能够维持土壤脲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提高反应自发程度,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脲酶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 酶促反应热力学参数 尿素 猪粪 金龟子虫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苍耳的地理分布及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6
8
作者 许志东 丁国华 +4 位作者 刘保东 池春玉 肖玮 金晓霞 李春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83,共9页
外来入侵植物假苍耳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快速蔓延,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获得假苍耳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范围,采用Maxent模型软件对假苍耳在我国及世界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运用ArcGIS软件中的... 外来入侵植物假苍耳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快速蔓延,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获得假苍耳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范围,采用Maxent模型软件对假苍耳在我国及世界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运用ArcGIS软件中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适生等级分类,ROC曲线评价Maxent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并结合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反应曲线判断分析影响假苍耳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表明,假苍耳的适生区较广,扩散范围可能继续增大。我国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均存在适生区,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世界范围内除南极洲外均存在假苍耳的适生区,高度适生区主要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非洲的摩洛哥,欧洲的西班牙、克罗地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波黑、塞尔维亚、马其顿、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亚洲的土耳其、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上述适生区预测显示出假苍耳适宜生长在年均温度较高,最冷月份最低温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较低的中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苍耳 地理分布 ARCGIS MAXENT 适生区 ROC曲线 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伞形科当归属及相关类群毛状体和果实结构的系统学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宇婷 刘玫 程薪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5,共10页
深入研究了当归属及其相关7属,古当归属,高山芹属,柳叶芹属,独活属,欧当归属,山芹属及前胡属毛状体和果实结构。结果显示毛状体及果实结构(如:毛状体细胞,翅,油管,维管束,中果皮,内果皮,结合面及结晶)可以用于区分当归属及其相关类群。... 深入研究了当归属及其相关7属,古当归属,高山芹属,柳叶芹属,独活属,欧当归属,山芹属及前胡属毛状体和果实结构。结果显示毛状体及果实结构(如:毛状体细胞,翅,油管,维管束,中果皮,内果皮,结合面及结晶)可以用于区分当归属及其相关类群。滇南当归及隆萼当归应从当归属移入独活属,其余当归属物种分为结合面宽及结合面窄两组,前者与前胡属较为相似,但与独活属差别较大,后者与古当归属,高山芹属,柳叶芹属,欧当归属有相似之处。支持分子系统学揭示的当归属不是个自然类群,当归属与前胡属共同位于当归分支,而独活属位于独活分支。山芹属果实结构与其他属不同,翅的中果皮无细胞,且伴生油管位于维管束内侧,为分子系统学显示此属与高山芹属,柳叶芹属,及欧当归属亲缘关系较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状体 果实 当归属 伞形科 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荆(Equisetum arvense)水浸液对盆栽小麦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焦浩 岳中辉 +3 位作者 隋海霞 王慧一 郭立波 刘宝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52,共6页
为了探究问荆生长对作物的化感效应,以小麦为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问荆根茎水浸液对5个小麦品种‘龙麦26’、‘垦九10’、‘龙麦33’、‘龙辐18’、‘格来尼’的株高、叶长、叶面积、干鲜重比及叶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 为了探究问荆生长对作物的化感效应,以小麦为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问荆根茎水浸液对5个小麦品种‘龙麦26’、‘垦九10’、‘龙麦33’、‘龙辐18’、‘格来尼’的株高、叶长、叶面积、干鲜重比及叶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WSS)、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影响。结果表明,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各品种小麦根冠比及叶片WSS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叶面积、叶长、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且促进和抑制作用均随问荆水浸液浓度的增加呈增强趋势。说明问荆生长对小麦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荆 小麦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下9种卷柏叶表皮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梦桥 郭捡 +2 位作者 张大维 张宪春 刘保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卷柏属(Selaginella)9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果显示:表皮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状;叶缘具或不具明显的刺结构;表皮细胞附属有鳞片状、颗粒状及瘤状突起等;气孔器多为不规则型,其大小、数量、分布及孔口...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卷柏属(Selaginella)9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果显示:表皮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状;叶缘具或不具明显的刺结构;表皮细胞附属有鳞片状、颗粒状及瘤状突起等;气孔器多为不规则型,其大小、数量、分布及孔口是否光滑,气孔带是否有瘤状突起分布等特征在不同种间存在差异,尤其对卷柏属植物的表皮附属物瘤状突起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统计并测量其类型、分布、数量及大小,首次将其应用于卷柏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中。为探讨种间亲缘关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微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卷柏属 叶表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荆化感作用对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隋海霞 岳中辉 +3 位作者 郭立波 王慧一 焦浩 刘宝林 《农学学报》 2015年第6期45-51,共7页
为了探讨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的化感效应,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问荆夏枝水浸液对‘北豆42’(BD)、‘北交8032’(BJ)、‘登科1号’(DK1)、‘登科3号’(DK3)和‘黑河43’(HH)5个品种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探讨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的化感效应,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问荆夏枝水浸液对‘北豆42’(BD)、‘北交8032’(BJ)、‘登科1号’(DK1)、‘登科3号’(DK3)和‘黑河43’(HH)5个品种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各品种大豆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有效结荚数、结荚高度都降低;MDA含量、WSS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北交8032’在0.04 kg/L、0.07 kg/L问荆水浸液处理后产量性状的株高显著降低(P<0.05),‘北豆42’在0.07 kg/L问荆水浸液处理后节数显著降低(P<0.05),其他品种大豆最终株高、节数变化较小。[结论]说明在低浓度问荆水浸液下大豆有一定的抗性,但是问荆的化感效应对大豆生长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问荆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酶对土壤环境质量指示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3
作者 边雪廉 岳中辉 +3 位作者 焦浩 王慧一 隋海霞 赵文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4-640,共7页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的能力。各种污染物(农业、工业)进入土壤后,都会对土壤的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土壤酶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中产生专一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的能力。各种污染物(农业、工业)进入土壤后,都会对土壤的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土壤酶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中产生专一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迅速,常被用来作为指示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本文综述土壤酶对化肥、农药、污水污泥、城市垃圾和重金属的指示作用,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土壤环境质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伞形科柴胡属果实结构的系统学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常修奇 刘玫 +3 位作者 程薪宇 王宇婷 魏雪莹 王雪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8-119,共12页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柴胡属29种,5变种及2变形果实的三维结构.结构显示果实结构变化较大,分果表面平滑,横切面近圆形,脊略微突出.中果皮有两种分泌结构,伴生油管及非伴生油管(油管).前者仅存在于少数物种,且直径小,后者包括不分支...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柴胡属29种,5变种及2变形果实的三维结构.结构显示果实结构变化较大,分果表面平滑,横切面近圆形,脊略微突出.中果皮有两种分泌结构,伴生油管及非伴生油管(油管).前者仅存在于少数物种,且直径小,后者包括不分支及分支油管.不分支油管存在于多数物种的沟(1~5)和结合面(2~7),油管通常与分果近等长,但亦存在短油管.少数物种的油管呈分支状,在中果皮不规则分布.种皮由1 或2 层薄壁细胞构成.胚乳在结合面平直或微凹.中果皮无结晶.心皮柄多为2个,在结合面彼此相对.柴胡属果实的多数特征存在于芹亚科其他类群,但分支状油管及2 层细胞的种皮仅见于牵环花亚科,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的基础类群.柴胡属果实的解剖结构支持分子系统学将柴胡属位于芹亚科其他类群的基础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属 果实解剖 油管 伞形科 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伞形科棱子芹属果实微形态及其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雪莹 刘玫 +3 位作者 茹剑 王宇婷 王超群 郭诗琪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本文利用光镜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伞形科棱子芹属21种植物果实的微形态(包括翅,外果皮,中果皮,维管束,油管,结合面,胚乳及结晶)。结果显示,棱子芹属不同物种果实结构变化较大,可分为3组:组1(喜马拉雅棱子芹等3种)和组2(归叶棱子芹等7种)... 本文利用光镜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伞形科棱子芹属21种植物果实的微形态(包括翅,外果皮,中果皮,维管束,油管,结合面,胚乳及结晶)。结果显示,棱子芹属不同物种果实结构变化较大,可分为3组:组1(喜马拉雅棱子芹等3种)和组2(归叶棱子芹等7种)翅非波状,外果皮细胞外壁平滑,与中果皮不易分离,但球状结晶仅存在于组1。组3(松潘棱子芹等11种)翅缘波状,外果皮具瘤突,且细胞外壁向外突起,易与中果皮分离,中果皮无结晶。果实微形态为分子系统学揭示的棱子芹属是复系的,喜马拉雅棱子芹和云南棱子芹亲缘关系较近,松潘棱子芹及翼叶棱子芹等物种应移入棱子芹族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世界棱子芹属及其相关类群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子芹属 果实 伞形科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伞形科阿魏属及相关类群的果实形态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雪微 刘玫 +2 位作者 茹剑 王靖茹 王宇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3,共13页
本文主要采用GMA切片法,深入研究了伞形科芹亚科阿魏属18种(其中16种产自中国)及Dorema属2种果实的结构,结构显示所研究物种果实的分果均为背腹压扁,两个边脊形成翅,内果皮由薄壁细胞构成,结合面与果实宽度相同,两个相对的心皮柄及中果... 本文主要采用GMA切片法,深入研究了伞形科芹亚科阿魏属18种(其中16种产自中国)及Dorema属2种果实的结构,结构显示所研究物种果实的分果均为背腹压扁,两个边脊形成翅,内果皮由薄壁细胞构成,结合面与果实宽度相同,两个相对的心皮柄及中果皮有球状结晶。根据果皮、油管及种皮结构可将研究物种分为两组:组1(包括阿魏属4种)油管有隔,中果皮纤维化,种皮均由长方形细胞构成;组2(包括阿魏属16种及Dorema属2种),油管无隔,中果皮由薄壁或轻微木化细胞构成,种皮多为大的方形细胞。Dorema同阿魏属一些物种果实结构非常相似。本研究支持经典分类学指出的阿魏属分类系统是人为的,为分子系统学显示的Dorema应移入阿魏属构成广义阿魏属,广义阿魏属是单系类群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属 果实 形态学 分类学 伞形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十字花科果实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董玲 刘玫 +4 位作者 茹剑 王靖茹 程薪宇 史传奇 王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采用GMA半薄切片法,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十字花科(Brassicaceae)76种及7变种(包括9族35属)果实的微形态,结果显示十字花科果实分两侧压扁及背腹压扁。除乌头荠族、紫罗兰族的果实无毛状体外,其他7个族均具单细胞毛。毛状体分为4种类型:... 采用GMA半薄切片法,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十字花科(Brassicaceae)76种及7变种(包括9族35属)果实的微形态,结果显示十字花科果实分两侧压扁及背腹压扁。除乌头荠族、紫罗兰族的果实无毛状体外,其他7个族均具单细胞毛。毛状体分为4种类型:单毛不分枝、丁字毛、分叉毛及星状毛。独行菜族果实具翅,包括微翅、周翅、宽翅及披针形翅。中果皮通常由薄壁细胞层及纤维层构成,少数物种的中果皮细胞木化(如南芥族、独行菜族、香花芥族)。维管束多数,分布于果皮薄壁组织。假隔膜通常为2层薄壁细胞,但南芥族及香花芥族少数属种的假隔膜细胞木化,三肋菘蓝及厚壁荠未见明显假隔膜。十字花科果实特征通常在属内是稳定的,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本研究完善了十字花科果实形态学,为该科族或属的划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支持,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字花科系统学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 果实 毛状体 形态 结构 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蕨生殖方式新观察-“绿色瘤状体”的发生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晓艳 王欣 +1 位作者 李婧 刘保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生殖方式对揭示植物界个体发育、种族延续以及探究植物界各大类群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规条件下培养的槲蕨(Drynaria roosii)配子体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发现了配子体表面着生有可发育为新植株的绿色瘤状体,利用扫描电镜观... 生殖方式对揭示植物界个体发育、种族延续以及探究植物界各大类群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规条件下培养的槲蕨(Drynaria roosii)配子体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发现了配子体表面着生有可发育为新植株的绿色瘤状体,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及剖面,结果表明:绿色瘤状体着生于配子体中肋处,背腹面均有分布且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表面密布毛状体和鳞片;绿色瘤状体结构简单、不具维管束,细胞内部具有直径3-10μm的光滑圆球;已形成的瘤状体可以继续分裂产生新的小瘤状体。通过与有性生殖等方式比较,本文认为该结构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种新的生殖方式,并将此结构命名为绿色瘤状体(green tuberculate body, G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蕨 配子体 绿色瘤状体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危孑遗蕨类中华水韭叶结构的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子玥 严岳鸿 +1 位作者 刘保东 李小溪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水韭属是濒危的孑遗植物,是研究古生态及其物种演化的活化石。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水韭叶片的结构特征,首次报道了:(1)通气道横隔细胞在同一平面以5~7个放射状短臂相互连接,且细胞表面有数百个微纤... 水韭属是濒危的孑遗植物,是研究古生态及其物种演化的活化石。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水韭叶片的结构特征,首次报道了:(1)通气道横隔细胞在同一平面以5~7个放射状短臂相互连接,且细胞表面有数百个微纤毛;(2)叶表皮为复表皮;(3)光合细胞以5~7个短臂在3D空间相互连接;(4)叶脉不分支,管胞的环纹与初生壁间另有连接结构,管胞周围有薄壁细胞紧密包围;(5)舌足与叶肉嵌合处各有表皮;(6)自气孔下室观察了气孔器的内侧结构,为气孔研究拓展了视野。认为水韭属叶片的超微3D结构具有稳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近源的石松科及卷柏科相差甚远,证明水韭有孤立的演化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超微结构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伞形科参棕亚科及牵环花亚科气孔的结构及其分类学价值
20
作者 王超群 郭诗琦 +3 位作者 刘玫 茹剑 王靖茹 程薪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2-141,共10页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伞形科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及相关类群34属(参棕亚科9属,牵环花亚科21属)48种植物叶片(茎或果实)的气孔结构,结果显示有3种类型气孔:无规则型,不等型及平列型。参棕亚科的气孔多为平列型,少为无规则型,而牵环花亚科...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伞形科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及相关类群34属(参棕亚科9属,牵环花亚科21属)48种植物叶片(茎或果实)的气孔结构,结果显示有3种类型气孔:无规则型,不等型及平列型。参棕亚科的气孔多为平列型,少为无规则型,而牵环花亚科多为无规则型,少为不等型(Gymnophyton除外)。Bowlesia分支的细胞壁多为深波状,其他分支的细胞壁多平直。气孔结构的研究为分子系统学建立的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以及Bowlesia分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并支持分子系统学将Apiopetalum,Mackinlaya及Stilbocarpa从五加科分别移入参棕亚科和牵环花亚科,将Homalosciadium,Platysace,Hermas及Klotzschia移出两亚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形科 气孔 系统学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