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优质粳稻在云南省植烟区轮作模式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崔士泽 吴迪 +8 位作者 杨贤莉 陈华 杨传铭 王立志 王洋洋 李江舟 尹丽云 姜树坤 张喜娟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9,75,共7页
烟-豆-稻轮作是优化植烟区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丰富适宜云南玉溪植烟区烟-豆-稻轮作模式下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将黑龙江的优质早熟粳稻品种引入玉溪植烟区的可行性。以寒地优质粳... 烟-豆-稻轮作是优化植烟区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提升烟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丰富适宜云南玉溪植烟区烟-豆-稻轮作模式下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将黑龙江的优质早熟粳稻品种引入玉溪植烟区的可行性。以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龙稻18、龙稻21、松粳9、松粳22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分别在云南省玉溪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大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光热资源方面,云南玉溪与黑龙江哈尔滨在水稻生长季(5—9月)的活动积温分别为3344.5℃和3076.4℃,平均温度分别为21.9℃和20.1℃,日较差分别为9.3℃和10.6℃,日照时数分别为737.0 h和1226.6 h。在生长发育方面,龙稻18、龙稻21、松粳9和松粳22在玉溪的移栽-成熟天数相较在哈尔滨分别缩短6 d、4 d、5 d和4 d。其中,移栽-分蘖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3 d、12 d、12 d和11 d;分蘖-始穗期的天数分别缩短14 d、13 d、14 d和18 d;始穗至齐穗期的天数分别增加6 d、3 d、4 d和3 d;齐穗-成熟期的天数分别增加15 d、18 d、17 d和22 d。在产量方面,龙稻21和松粳22在玉溪的实测产量比在哈尔滨分别增加2.82%和9.04%,而龙稻18和松粳9的实测产量则分别减少4.89%和6.55%。除松粳22外,其他品种在两地间的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发现,单位面积穗数有所增加,但多数品种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粒数(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被证实是影响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而蛋白质含量普遍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云南玉溪在水稻生长季具备与黑龙江哈尔滨相似的光热资源,黑龙江水稻品种引种至玉溪种植,能够有效缩短移栽至成熟的周期,从而更好地适应烟-豆-稻轮作模式。为了确保烟-豆-稻轮作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建议引种穂数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烟-豆-稻轮作 植烟区 引种 生态适应性 黑龙江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及建议 被引量:8
2
作者 董文军 孟英 +5 位作者 张俊 唐傲 张喜娟 刘猷红 来永才 王玉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79-84,共6页
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为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本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碳中和现状的基础上,明晰了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全面分析了碳中和面临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一些建议,包括保护利用好黑土资源... 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为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本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碳中和现状的基础上,明晰了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全面分析了碳中和面临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一些建议,包括保护利用好黑土资源、提出农业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组建碳中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碳中和的科技支撑力量、尽快制订碳中和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过市场机制激励涉农企业主动减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碳中和 温室气体排放 固碳减排 循环减耗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技术对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董文军 张俊 +5 位作者 唐傲 刘猷红 徐英哲 王文龙 来永才 王玉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84-90,共7页
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 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虑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种类及比例、翻耕和旋耕每年交替的轮耕制度等。并提出今后寒地稻田固碳减排应重点考虑加强寒地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强化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估算,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水稻生产 碳中和 温室气体排放 固碳减排 低碳稻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焦峰 张宇涵 +4 位作者 董文军 唐傲 刘猷红 孟英 王硕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9,共9页
基于2017年开始的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减氮增密长期定位试验[CK:常规密度(30 cm×13.3 cm),不施氮肥;T1:常规密度(30 cm×13.3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2: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3:... 基于2017年开始的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减氮增密长期定位试验[CK:常规密度(30 cm×13.3 cm),不施氮肥;T1:常规密度(30 cm×13.3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2: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3:增加密度32%(30 cm×10 cm),穗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 kg/hm^(2));T4: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基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 kg/hm^(2))],利用2023年监测的试验数据,研究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T1、T2处理,增幅分别为39.6%、9.8%、13.3%;T3处理次之,与T4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的提高,其中T4处理有效穗数分别较CK、T1处理显著提高64.0%、18.5%。T3、T4处理收获指数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4处理分别较CK、T1、T2处理提高30.4%、53.3%、15.6%。拔节期—成熟期,总体上以T4处理叶片SPAD值最高,SPAD衰减率最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T1—T4处理植株总吸氮量较CK显著增加53.6%~94.2%,以T4处理增幅最大。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6.1%、30.1%、82.4%、37.3%,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和氮素盈余率则分别显著降低87.5%和103.8%;T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降低22.5%,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71.2%、34.9%。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氮素盈余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减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增加移栽密度可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适合寒地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寒地 减氮增密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粳稻苗期耐冷QTL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传铭 王立志 +11 位作者 张喜娟 杨贤莉 王洋洋 侯本福 崔士泽 李青超 刘凯 马瑞 冯延江 来永才 李红宇 姜树坤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挖掘鉴定耐冷基因,选育耐冷品种,是解决水稻低温冷害最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方法】利用丽江新团黑谷/沈农265衍生的包含144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 【目的】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挖掘鉴定耐冷基因,选育耐冷品种,是解决水稻低温冷害最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方法】利用丽江新团黑谷/沈农265衍生的包含144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人工气候室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的包含282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苗期耐冷性QTL定位和互作分析。【结果】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苗期耐冷QTL,分别定位于水稻的1、8、10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5.33%~19.86%。其中,qCTS1、qCTS10和qCTS12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强耐冷亲本丽江新团黑谷,qCTS8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沈农265。主效QTL qCTS12定位在12号染色体的15.98 Mb-16.37 Mb之间,物理图谱区间为396.67 Kb。qCTS1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9.20 Mb-9.50 Mb间,物理图谱区间为299.85 kb。qCTS8定位在8号染色体的26.09 Mb-26.15 Mb之间,物理图谱区间为55.05 Kb。qCTS10定位在10号染色体的11.13 Mb-11.21 Mb间,物理图谱区间为85.82 kb。进一步分析发现,除qCTS1-qCTS8之间存在负向互作外,其余QTL间的互作表现为加性效应。【结论】利用丽江新团黑谷和沈农265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包含2818个bin标记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4个苗期耐冷QTL,其中3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强耐冷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可为耐冷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同时为阐明水稻苗期耐冷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高密度连锁图谱 苗期 耐冷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_(2∶3)家系群体分析寒地水稻穗部性状间的关系
6
作者 潘明泉 姜树坤 +5 位作者 王立志 赵宏亮 杨贤莉 李忠杰 迟力勇 邹德堂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为深入剖析寒地水稻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寒地水稻穗部性状改良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高产品种东农415(二次枝梗集中于穗中上部)和优质品种龙稻18(二次枝梗集中于穗下部)及其杂交衍生的包含464个株系的F_(2∶3)家系分离群体为材料,对穗重... 为深入剖析寒地水稻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寒地水稻穗部性状改良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高产品种东农415(二次枝梗集中于穗中上部)和优质品种龙稻18(二次枝梗集中于穗下部)及其杂交衍生的包含464个株系的F_(2∶3)家系分离群体为材料,对穗重、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等20个穗部相关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F_(2∶3)家系分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相关分析表明,除穗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与其他各穗部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余穗部性状之间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其中,穗重与大多穗部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每穗粒数、每穗颖花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及二次枝梗实粒数与穗重的相关系数较大。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对穗重作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3家系群体 穗部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龙稻5号/中优早8号RIL群体定位粒形QTL
7
作者 侯本福 杨传铭 +5 位作者 张喜娟 杨贤莉 王立志 王嘉宇 李红宇 姜树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目的】粒形是决定稻米产量、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重要数量性状之一。本研究旨在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鉴定控制粒形的QTL,为水稻粒形基因的挖掘和长粒形粳稻育种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短圆粒形的粳型超级稻品种龙稻5号(LD5)为母本和... 【目的】粒形是决定稻米产量、品质和商品价值的重要数量性状之一。本研究旨在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鉴定控制粒形的QTL,为水稻粒形基因的挖掘和长粒形粳稻育种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短圆粒形的粳型超级稻品种龙稻5号(LD5)为母本和细长粒形的早熟籼稻品种中优早8号(ZYZ8)为父本构建包含17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测定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厚等粒形性状,分析粒形性状间的关系并进行QTL定位和比较分析。【结果】利用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8个粒形QTL,分布在3、5、6、7和11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范围为4.69%~18.89%,LOD值范围为2.52~8.74。这8个QTL包括3个粒长QTL qGL3、qGL7和qGL11,2个粒宽QTL qGW3和qGW5,2个粒厚QTL qGT3和qGT6,1个长宽比QTL qLWR3。其中,qGL3、qGL7、qGW3、qGW5和qLWR3可以在3个年份稳定检测到。利用多环境联合分析共检测到14个粒形QTL,包括qGL2、qGL3、qGL7和qGL11共4个粒长QTL;qGW3和qGW5共2个粒宽QTL;qGT3、qGT5和qGT6共3个粒厚QTL;qLWR3a、qLWR3b、qLWR5、qLWR7和qLWR11共5个长宽比QTL,分布在2、3、5、6、7和11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范围为2.28%~15.78%,LOD值范围为4.20~20.90。与已克隆的粒形基因进行染色体位置比较发现,qGL3/qLWR3区间包含已克隆的GL3.1;qGW5区间包含已克隆的GW5;qLWR3b/qGT3区间包含已克隆的TGW3。【结论】利用区间作图法和多环境联合分析的方法从龙稻5号和中优早8号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共鉴定了14个粒形QTL,其中8个QTL是两种方法重复检测到的。这些QTL定位区间内包含已克隆的GL3.1、TGW3和GW5等粒形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QTL定位 分子辅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SNP遗传图谱的粳稻芽期耐低温QTL鉴定 被引量:12
8
作者 姜树坤 王立志 +12 位作者 杨贤莉 李波 母伟杰 董世晨 车韦才 李忠杰 迟力勇 李明贤 张喜娟 姜辉 李锐 赵茜 李文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4-1184,共11页
水稻直播由于省时、省工和节约成本而备受农户关注。然而,芽期耐冷性不强致使现行推广的许多优良水稻品种不适于直播生产。因此,挖掘鉴定芽期耐冷位点,为后续的辅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就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利用丽江新团黑谷和沈农265构... 水稻直播由于省时、省工和节约成本而备受农户关注。然而,芽期耐冷性不强致使现行推广的许多优良水稻品种不适于直播生产。因此,挖掘鉴定芽期耐冷位点,为后续的辅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就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利用丽江新团黑谷和沈农265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重测序构建的包含2818个bin标记的遗传图谱对水稻芽期的耐冷性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个芽期耐冷QTL,分布在水稻的1号、3号、9号和11号染色体上,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耐冷亲本丽江新团黑谷。这些QTL的LOD值的范围从3.05到24.01,表型贡献率为8.0%~53.5%。其中,表型贡献率最大的主效QTL是qCTB11b,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端的21.24 Mb^22.03 Mb之间,物理图谱区间为790 kb。随后利用"选择作图"的策略进行了QTL验证和累加效应分析,明确了可以通过QTL的累加聚合实现芽期耐冷能力的遗传改良,聚合的增效QTL越多,耐冷能力提升越明显。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芽期水稻耐冷能力遗传基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后续直播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芽期耐冷性 重测序 遗传图谱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盐碱水溶肥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董文军 唐傲 +5 位作者 张俊 刘猷红 孟英 刘凯 张喜娟 来永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4-18,共5页
盐碱地水稻种植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为明确克盐碱水溶肥缓解水稻盐碱危害的效果,在秸秆还田下,分别于水稻移栽前和分蘖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调查其对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 盐碱地水稻种植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为明确克盐碱水溶肥缓解水稻盐碱危害的效果,在秸秆还田下,分别于水稻移栽前和分蘖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调查其对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在分蘖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体pH和EC分别显著降低3.80%和4.93%,土壤EC显著降低11.65%,在灌浆期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体pH、EC和土壤pH、EC变化不大;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对照显著增加21.94%,有效穗数显著增加26.51%,结实率增加2.51%,每穗粒数降低8.18%,千粒重显著降低3.68%;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水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均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33.49%和54.95%,食味值略有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降低;施用克盐碱水溶肥的纯收益为813.86元hm-2.综上所述,施用克盐碱水溶肥可以显著降低生育前期水体的pH和EC以及土壤EC,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苏打盐碱地 克盐碱水溶肥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粳稻区秸秆还田下无驱动搅浆的综合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文军 孟英 +5 位作者 张俊 唐傲 刘凯 张喜娟 刘猷红 来永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8-13,共6页
秸秆还田是东北地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盐碱地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以及合理整地的基础上,搅浆环节对于防止水稻秸秆漂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条件下搅浆平地机具的合理选择... 秸秆还田是东北地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盐碱地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以及合理整地的基础上,搅浆环节对于防止水稻秸秆漂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条件下搅浆平地机具的合理选择,本文在秸秆还田和秋整地的基础上,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有动力搅浆和无驱动搅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的土面下降高度和秸秆漂浮量分别显著降低37.9%和33.7%,秧苗的新生白根数显著增加16.2%,>2000μm和250~2000μm土壤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显著提高了17.7%和75.0%,土壤微团聚体(53~250μm)的比例显著提高了50.6%,而土壤粘粉粒(<53μm)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7.0%。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可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2.1%~7.8%,但差异均不显著,降低土壤穿透阻力,但可提高0~30 cm土层的砂粒所占比例。有动力搅浆与无驱动搅浆的水稻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无驱动搅浆可以有效抑制搅浆后的秸秆漂浮,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不影响水稻产量,是秸秆还田下稻田搅浆方式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粳稻区 秸秆还田 无驱动搅浆 土壤物理性质 产量 盐碱土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期低温对寒地不同水稻材料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丁国华 李鑫 +8 位作者 曹良子 周劲松 雷蕾 白良明 洛育 杨光 崔志波 赵明辉 孙世臣 《中国水稻科学》 2025年第5期679-689,共11页
【目的】解析龙稻18(LD18)和龙稻17029(L9)孕穗期光合系统对低温反应差异,为培育孕穗期耐冷高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耐冷品种LD18和其与旱稻创制的高产冷敏感新种质L9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孕穗期低温冷害... 【目的】解析龙稻18(LD18)和龙稻17029(L9)孕穗期光合系统对低温反应差异,为培育孕穗期耐冷高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耐冷品种LD18和其与旱稻创制的高产冷敏感新种质L9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孕穗期低温冷害对不同耐冷材料剑叶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参数、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测序分析表明,LD18和L9基因组相似程度为75.03%,大的差异片段主要在2号、5号染色体。孕穗期低温下,LD18空壳率显著低于L9,LD18剑叶叶色值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L9叶色值显著降低,叶绿体和类囊体出现膨大、变形,并产生了大量嗜锇粒,LD18光合相关酶活性高于L9。转录组及RT-qPCR结果表明,LD18差异表达基因数多于L9;GO和KEGG分析显示,LD18和L9相比最富集的基因通路包括光合作用和叶绿素代谢;RT-qPCR分析结果表明光合相关基因RBCX1在LD18中上调表达3倍,而在L9中下调表达。【结论】孕穗期低温下,LD18比L9具有更强的耐冷性,LD18能够调动更多基因应对低温胁迫,保持叶绿体结构完整,不降低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光合相关酶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害 孕穗期 生理性状 光合作用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