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PM_(2.5)和O_(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雪 周嘉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3期10-13,共4页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之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针对黑龙江12个地级市及1个地区的PM_(2.5)和O_(3)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2017-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之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针对黑龙江12个地级市及1个地区的PM_(2.5)和O_(3)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2017-2022年的污染物数据,分析了PM_(2.5)和O_(3)在黑龙江省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结果表明,PM_(2.5)年平均月浓度呈U型,夏季低,冬季高;O_(3)浓度在2017-2022年间年平均月浓度呈倒U型,夏季高、冬季低。空间分布上PM_(2.5)主要呈南高北低的态势,O_(3)主要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态势。同时,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PM_(2.5)和O_(3)浓度的影响,得出PM_(2.5)与温度负相关,O_(3)与温度正相关;气压升高,PM_(2.5)先上升后下降,O_(3)气压负相关;湿度小时,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湿度大时,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O_(3)浓度与湿度正相关(临界值之前)都与风速呈负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黑龙江省PM_(2.5)和O_(3)的协同防控提供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时空分布 O_(3)气象因素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丹 周嘉 战大庆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66-1275,共10页
以黑龙江省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1980—2015年4个时期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数量总体... 以黑龙江省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1980—2015年4个时期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数量总体增加,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各时期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以1990—2000年耕地数量变化最多。各时期耕地变化空间差异特征明显。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耕地利用动态度活跃区域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各时期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人口数量、政策因素、GDP以及城镇化水平是解释能力较强的驱动力因子。驱动因子对耕地时空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各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铁有机肥对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邵玟玥 于锐 +5 位作者 赵光影 吴霞 杨文聪 袁宁 梁梦月 罗那那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8-4469,共12页
选取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通过盆栽法培养水稻,以不施加有机肥为空白对照(CK),研究普通有机肥(M0)、1%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BC-Fe_(3)O_(4)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1)和1%生物炭负载纳米铁粒子(BC-Fe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2)的施加对... 选取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通过盆栽法培养水稻,以不施加有机肥为空白对照(CK),研究普通有机肥(M0)、1%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BC-Fe_(3)O_(4)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1)和1%生物炭负载纳米铁粒子(BC-FeNPs)添加堆制有机肥(M2)的施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有效性、酶活性及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0相比,M2处理可溶性盐含量显著降低23.31%(P<0.05).与M0相比,施加富铁有机肥增加了苏打盐碱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幅达4.95%.与M0相比,施加M2使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含量显著提升66.92%.与CK相比,有机肥使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62.51%~521.28%、222.99%~311.85%.与M0相比,M2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土壤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上述细菌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盐碱土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因此,1%BC-FeNPs堆制的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通过促进Fe-OC形成从而显著提高总有机碳含量,提高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有机肥 铁结合态有机碳 土壤有机质 苏打盐碱地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区不同深度土壤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紫豪 王迪 +5 位作者 吴祥文 李天瑞 郑智超 何俭翔 刘立新 臧淑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4-542,共9页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揭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未来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揭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未来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森林、森林沼泽、灌丛沼泽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探法采集土柱(7~8m),对3种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碳(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进行测定,进一步分析土壤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碳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4.55~95.98g/kg(森林沼泽)、17.48~132.93g/kg(森林)、2.58~396.50 g/kg(灌丛沼泽),但在多年冻土层中也存在较高碳含量的情况;活动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在森林沼泽>森林>灌丛沼泽;各组分碳在活动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31%~114.26%,各组分碳在多年冻土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23%~192.0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与深度和pH呈负相关,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活动层 多年冻土层 土壤碳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高春红 张科 +2 位作者 臧淑英 张丽娟 孙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170,共9页
该文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2015-2019年哈尔滨市不同季节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近5年四季逐日72 h后向轨迹气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AQI数据,揭示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 该文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2015-2019年哈尔滨市不同季节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近5年四季逐日72 h后向轨迹气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AQI数据,揭示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优良天数占比从2015年的66%上升到2019年的83%,5年中2015年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一年,5年来空气质量呈明显好转趋势。哈尔滨市大气污染呈现出不同的季节特征:优良天数平均值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94.6%)>秋季(84.4%)>春季(80%)>冬季(53%),O_(3)和PM_(2.5)分别为空气质量最优的夏季与最差的冬季的首要污染物,春季和秋季首要污染物表现为由NO_(2)和PM_(2.5)复合型污染向以O_(3)为主导的气态型污染转变。各季节轨迹分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密切相关,春季来自山东东部、渤海、辽宁、吉林到达哈尔滨的轨迹污染率最高;夏季污染率较高的气流轨迹均来自南部方向,主要传输方向自渤海越过山东东部到达青岛地区,经辽宁、吉林汇入哈尔滨;秋季污染率较高的轨迹分布最为分散,主要以近距离输送轨迹为主;冬季AQI值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可能与北方冬季进入燃煤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增多有关,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方向输送进入哈尔滨,呈现出输送轨迹越短,污染率越高的特点,其中来自吉林的最短转向路径挟带的污染物浓度最高,其次为由俄罗斯东南部经内蒙古过吉林到达哈尔滨,说明吉林是影响哈尔滨市冬季大气污染物浓度偏高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污染特征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法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秸秆及淋洗处理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翊婷 陈强 +1 位作者 马良 臧淑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9-166,共8页
为解决东北地区盐碱地秸秆还田低温限制的问题,该研究采用深埋秸秆的方法提升秸秆发酵的环境温度,并叠加淋洗处理对土壤盐碱化进行改良,以吉林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典型苏打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微区试验,对比深埋秸秆和深埋秸秆... 为解决东北地区盐碱地秸秆还田低温限制的问题,该研究采用深埋秸秆的方法提升秸秆发酵的环境温度,并叠加淋洗处理对土壤盐碱化进行改良,以吉林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典型苏打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微区试验,对比深埋秸秆和深埋秸秆后叠加淋洗两种处理对盐碱土壤性质的影响,探究深埋秸秆及淋洗处理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深埋秸秆处理能够增加各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叠加淋洗处理使中上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进一步增加:同对照(CK)相比,深埋秸秆处理能够增加各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0~120 cm增加最多、表层土壤增加最少,分别为31.65%和12.12%;叠加淋洗处理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进一步提升,平均增加约7.2%。(2)深埋秸秆处理能够增加土壤中下层(40~120 cm)氮素含量:铵态氮含量平均增加56.37%,硝态氮含量平均增加12.71%,均在100~120 cm增加最多。(3)深埋秸秆处理能够增加土壤下层(80~120 cm)速效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在土壤下层平均增加55.07%,对0~80 cm土壤无显著影响。同CK对照相比,两种处理均可降低盐碱土壤pH值和电导率,提高含水率和土壤酶活性,主成分分析显示,深埋秸秆叠加淋洗处理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深埋秸秆 淋洗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彪 何俭翔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0期65-70,共6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微弱变化将影响植物-土壤-大气系统中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变化。随着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天然丰度法、同位素脉冲标记法、稳定同位素探针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微弱变化将影响植物-土壤-大气系统中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变化。随着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天然丰度法、同位素脉冲标记法、稳定同位素探针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的研究中,为土壤碳库中有机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全面的技术路线支撑。本文在总结稳定碳同位素概念及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古气候构建、土壤固碳潜力、土壤有机碳与根际微生物作用关系、光合碳在土壤中转移规律及土壤呼吸区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并指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相关研究中应加强的方面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 土壤碳循环 古气候重建 光合碳转移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