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地表层底泥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组分特征及与真菌群落相关性
1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2 位作者 孟令波 胡钰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和微生物群落间具有紧密联系,DOM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微生物代谢可转化DOM,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采集北方寒区天然湿地(河流湿地,HL;湖泊湿地,HP)和人工湿地(水田,ST;鱼塘,YT)表层(0~... 溶解性有机质(DOM)和微生物群落间具有紧密联系,DOM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微生物代谢可转化DOM,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采集北方寒区天然湿地(河流湿地,HL;湖泊湿地,HP)和人工湿地(水田,ST;鱼塘,YT)表层(0~15 cm)底泥样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及真菌群落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共识别出4种荧光组分,包括类富里酸(C1)、类胡敏酸(C2)和类蛋白质(类色氨酸C3和类酪氨酸C4)。C1和C2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类蛋白质间相关性不显著。C1的相对浓度高于C2,C3和C4的相对浓度接近。YT中DOM浓度相对高于其余样品,HL和HP中C2和类蛋白质相对浓度具有显著差异,ST和YT中C1、C2和C3的相对浓度均具有显著差异。湿地表层底泥真菌群落优势门(除未分类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YT中真菌群落Chao1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较低,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较高,HP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样品。C1、C2与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C2与真菌群落组成显著相关,而类蛋白质与真菌群落无显著相关性。C1、C2与子囊菌门均成显著正相关,C1与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单毛壶菌门(Monoblepharomycota)成显著负相关,C2与担子菌门、罗兹菌门、壶菌门、单毛壶菌门均成显著负相关。因此,真菌群落对DOM相对大分子量荧光组分的相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针对北方寒区典型湿地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特征及与真菌群落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湿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湿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组分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心洲湿地演化及野外调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被引量:5
2
作者 于少鹏 史传奇 +3 位作者 丛东来 郭红 刘宝玲 周彬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2-205,210,共5页
湿地演化及野外调查是自然地理学、湿地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实验教学部分的重要内容。由于湿地演化过程复杂,且湿地野外调查不易开展。基于Unity3D技术建设了以哈尔滨阿勒锦岛为例的江心洲湿地演化及野外调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 湿地演化及野外调查是自然地理学、湿地学、生态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实验教学部分的重要内容。由于湿地演化过程复杂,且湿地野外调查不易开展。基于Unity3D技术建设了以哈尔滨阿勒锦岛为例的江心洲湿地演化及野外调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内容包括湿地景观演变过程、湿地航空拍摄、野外生态监测3个部分。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提交报告,完成实验。该实验平台建设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与湿地演化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湿地野外调查的基本步骤,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演化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无人机 野外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区河流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3 位作者 胡钰 于少鹏 金梁 陈美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7-1523,共7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有机成分,其来源和组成可指示土壤腐殖化程度及与外部环境间的相关关系。为科学地监测与评价湿地土壤环境质量,采集黑龙江省碾子山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同植被条件下的表层(0~20 cm)土壤,应用三维荧...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有机成分,其来源和组成可指示土壤腐殖化程度及与外部环境间的相关关系。为科学地监测与评价湿地土壤环境质量,采集黑龙江省碾子山雅鲁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不同植被条件下的表层(0~20 cm)土壤,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测定DOM荧光光谱,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指标对DOM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包括9种群系)条件下土壤DOM腐殖化指数在2.562~9.052之间,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灌丛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草甸,其次为沼泽,水生植被最低;荧光指数介于1.407~1.586,土壤DOM来源兼具外生源和自生源特征,落叶阔叶林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 Trin. ex Steud.]沼泽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源特征,而水生植被及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 P. Beauv.]沼泽具有明显的自生源特征;生物指数在0.482~0.662范围内,新近自生源贡献率均较低。土壤DOM中识别出3类5种有机组分,类腐殖质(紫外类富里酸和可见类富里酸)相对比重最大,外生源特征明显的土壤样品中含量多;其次为类蛋白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自生源特征较强的土壤样品中含量多;类腐殖酸(胡敏酸)最低,多存在于旱生-中生环境中。土壤含水量、 pH值、总有机碳含量对DOM组成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项理化指标与类蛋白质含量成正相关,与类腐殖质含量成负相关,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与类腐殖酸含量成负相关。总体上看,在该湿地公园内,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土壤偏弱酸性,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低,腐殖化程度高,外生源特征明显,类腐殖质和类腐殖酸含量高,其次为草甸及沼泽植被,而水生植被条件下土壤近中性,含水量、总有机碳含量高,腐殖化程度低,自生源特征明显,类蛋白质含量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该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北方寒区永久性河流湿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 湿地土壤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大湖湿地盐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于少鹏 史传奇 +3 位作者 胡宝忠 丁俊男 孟博 杨春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64-3775,共12页
以黑龙江省古大湖湿地原生、林地、耕地及湖岸盐碱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4种生境类型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合土壤理化指标,进一步分析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 以黑龙江省古大湖湿地原生、林地、耕地及湖岸盐碱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4种生境类型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合土壤理化指标,进一步分析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值最高,真菌群落中为子囊菌门。同一生境细菌群落多样性具有相似性,而真菌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生境间两者均具有差异。耕地土壤和林地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接近,但与湖岸土壤真菌的更相近。前两者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其次为原生土壤,而湖岸土壤中的最低。耕地土壤与湖岸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较高,原生土壤较低,而林地土壤中最低。与真菌相比,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更大,其中pH值、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均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大湖湿地 盐碱土壤 细菌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 被引量:115
5
作者 周嘉 王钰萱 +2 位作者 刘学荣 时小翠 蔡春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55-1961,共7页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分析碳排放的差异性,以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进行碳补偿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除在2015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现象,其余年度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②土地利用碳吸收的主要载体是耕地和林地,碳汇资源空间差异明显,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数省份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的碳吸收类型。③碳排放总量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且主要来自建设用地。④依据净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高碳排放区、一般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碳汇区4种类型。⑤由于各省域碳补偿标准和净碳排放量的差异导致碳补偿价值区域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
6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2 位作者 魏丹 陈曦 李子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4-900,共7页
上覆水是水体与大气的交界面,其水质是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哈尔滨市8处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检测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光谱,分析DOM的来源和组成特征,以及荧光光谱... 上覆水是水体与大气的交界面,其水质是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哈尔滨市8处城市公园景观水体上覆水,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检测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光谱,分析DOM的来源和组成特征,以及荧光光谱指数、组分荧光强度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城市公园景观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DOM荧光指数(FI)范围为1.71~1.98,平均值为1.85,其来源兼具外生源与自生源特征;生物指数(BI)在0.97~1.34范围之间,平均值为1.09,新鲜度指数(β/α)范围为0.91~1.19,平均值为1.01,DOM组成的新生自生源特征性强;腐殖化指数(HI)在0.86~4.26范围内,平均值为2.43,腐殖化程度弱。水体样品DOM中共识别出5种荧光组分:类富里酸(紫外类富里酸组分C1、可见类富里酸组分C2)、类蛋白质(类色氨酸组分C3、类酪氨酸组分C5)和类胡敏酸组分(C4),类腐殖质(C1、C2和C4)相对浓度高于类蛋白质。3种类腐殖质间具有显著(p<0.01)正相关性,且均与C5成显著(p<0.01)负相关,而C3与其余荧光组分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各理化指标对FI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pH与BI、β/α(p<0.01)的正相关性及与HI(p<0.05)的负相关性均为显著。DO与C3负相关性及与C5正相关性均为显著(p<0.05)。类腐殖质与TOC、TP(p<0.01)及COD(p<0.05)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类富里酸与TN亦成显著(p<0.05)正相关性,而C5与TOC、TP均成显著(p<0.01)负相关。基于上覆水理化指标和DOM荧光光谱指数、组分荧光强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相比于荧光光谱指数,类腐殖质及C5的荧光强度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水体样品,用于评价景观水体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景观水体 溶解性有机质 光谱指数 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排水对城市内河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3 位作者 于少鹏 胡宝忠 王慧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8-504,共7页
工程施工时基坑排水是保障基坑安全的必要措施,排出水进入城市内河,对内河及下游水生态安全产生影响。该研究采集哈尔滨市何家沟欧亚之窗公园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排出水(W1)、排水口上游100 m处(W2)、排水口处(W3)、排水口下游50 m... 工程施工时基坑排水是保障基坑安全的必要措施,排出水进入城市内河,对内河及下游水生态安全产生影响。该研究采集哈尔滨市何家沟欧亚之窗公园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排出水(W1)、排水口上游100 m处(W2)、排水口处(W3)、排水口下游50 m处(W4)、排水口下游100 m处(W5)、排水口下游200 m处(W6)的水体样品,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测定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光谱特征,分析DOM的组成和来源,探究基坑排水对城市内河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河水体腐殖化指数(HIX)在0.337~0.381范围内,腐殖化程度低,W1,W3~W6的HIX差异不显著,均显著低于W2,说明排水进一步降低了内河水体腐殖化程度。荧光指数(FI_(370))介于2.330~2.900范围内,生物指数(BIX)在0.897~1.140范围内,W1和W2的FI_(370)和BIX均显著高于W3~W6,两者具有极强的自生源特征,说明排水使下游水体自生源特征降低。水体样品DOM中共识别出2类4种有机组分:可见类富里酸组分(C1)、类色氨酸组分(C2)、紫外类富里酸组分(C3)和类酪氨酸组分(C4),即类富里酸物质(C1、C3)和类蛋白物质(C2、C4),两者间成负相关关系。FI_(370)与4种有机组分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DOM组成简单。W2具有相对较高的DOM浓度,而排水口下游水体DOM浓度低,基本保持稳定。类蛋白物质在上游水体中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在W4中,4种有机组分相对比重差异不显著,W5和W6类富里酸物质的相对比重有升高趋势,同样说明基坑排水导致内河水体自生源特征降低。除pH值升高外,下游水体样品溶解氧(DO)、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含量均降低,pH值与类富里酸物质呈正相关,与类蛋白物质呈负相关,而DO、化学需氧量及水体养分指标与之相反。水体DOM有机组分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不同,可直接或间接影响DOM组成。因此,工程施工基坑排水可降低城市内河水体DOM浓度,改变了水体DOM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城市内河 排水 溶解性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唯竣 王英伟 +2 位作者 丁俊男 史传奇 梁雄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6-70,共5页
2020年7月采用高通量测序和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对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藻类7门9纲14目21科36属41种(含变种),其中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物种;根据生物多样性分析水体... 2020年7月采用高通量测序和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对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藻类7门9纲14目21科36属41种(含变种),其中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物种;根据生物多样性分析水体鉴定标准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根据水化指标分析表明湿地公园内水质符合国家Ⅳ类水体指标标准。物种与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表明裸藻门与总氮、氨氮成正相关,绿藻门与pH值、溶解氧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 浮游植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同步降低COD_(Mn)并去除NH^(+)-N、Mn^(2+)的启动过程研究
9
作者 梁雄伟 程修文 +1 位作者 于少鹏 孟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5-270,共6页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并且COD_(Mn)最先达标,生物除锰效果受到NH_(4)^(+)-N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O,-N的影响.净化的沿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净化启动的进行,CODMm的降低率和NHt-N的去除率逐渐提高,稳定阶段CODMn、NH_(4)^(+)-N主要在0~0.4m段去除.净化启动初期Mn的去除主要依靠锰砂的吸附,当吸附饱和后,出水处p(Mn^(2+))逐渐升高;当NO,-N被全部氧化后,Mn的去除率快速提高;稳定阶段,Mn^(2+)主要在0~0.4m段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_(Mn) NH_(4)^(+)-N Mn^(2+) 生物净化滤柱 微污染水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楠 刑军会 +3 位作者 隋心 丁俊男 史传奇 于少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33-240,共8页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及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平原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其...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及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平原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中的原始湿地、开垦后改种大豆田、林地3种土壤,采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上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并研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属的组成和丰度。结合Chao指数和ACE指数,发现农田细菌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及湿地土壤,3种土壤中辛普森(Simpson)、香农(Shannon)指数几乎相同,说明细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说明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后改变了土壤pH值、含水率及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湿地 土壤利用方式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征及与重金属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3 位作者 胡钰 孟令波 金梁 于少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84-2889,共6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成分,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两者间相关性对环境监测和污染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采集位于小兴安岭的黑龙江省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典型针阔叶混交林表层(0~30 cm)土壤,采用三维荧光光...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成分,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两者间相关性对环境监测和污染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采集位于小兴安岭的黑龙江省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典型针阔叶混交林表层(0~30 cm)土壤,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揭示林地土壤DOM荧光光谱特征,并进一步分析DOM荧光组分与重金属含量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林地土壤DOM荧光指数在1.468~1.635之间,平均值为1.531,其来源兼具自生源和外生源特征;生物指数在0.563~0.646之间,平均值为0.603,新近自生源贡献率低;腐殖化指数在4.607~8.993之间,平均值为6.491,腐殖化程度不高。林地土壤DOM荧光光谱中共识别出3类5种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紫外类富里酸C1和可见类富里酸C2)、类腐殖酸(胡敏酸C3)和类蛋白质(类酪氨酸C4和类色氨酸C5)。类腐殖质占总组分和比例(60.12%)最大,显著高于类腐殖酸和类蛋白质,类腐殖酸占总组分和比例(11.25%)最小。C1、 C2和C3间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C5与其余4种荧光组分均成显著负相关。5种荧光组分与荧光指数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仅C5与荧光指数成正相关。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As与Cr, Cu、 Ni与Zn, Hg与Pb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Hg与Cu、 Ni及Zn, Cr与Pb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3类荧光组分与As、 Cr和Pb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均与Zn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类腐殖质与Cu和Hg成显著相关,类腐殖酸与Cu、 Hg和Ni显著相关,而类蛋白质与Ni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土壤环境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小兴安岭典型针阔叶混交林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组分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条件下金鱼藻净水效果与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史传奇 胡宝忠 +4 位作者 于少鹏 孟博 杨春雪 刘嘉 丁俊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0-1081,共12页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曝气条件下,沉水植物金鱼藻对寒区静水湿地水体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从寒区静水湿地水体采集样品,在实验室投加金鱼藻的固定容器中进行曝气处理,测定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曝气条件下,沉水植物金鱼藻对寒区静水湿地水体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从寒区静水湿地水体采集样品,在实验室投加金鱼藻的固定容器中进行曝气处理,测定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去除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处理间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合水体理化因子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结合金鱼藻用量和能耗,金鱼藻种植密度为4.44 g·L-1,曝气12 h条件下可达到良好的水体净化效果,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1.23%、89.27%。微生物样品测序共得到328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核心OTU数量为107个,对照组中特有OTU数量较多。总体上看,各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均未增加,组间差异显著性逐渐降低;优势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投加适量金鱼藻可提高优势门的相对丰度,但曝气处理使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不同样品间微生物属水平上存在较大比例的未分类类群,变形菌门多核杆菌属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投加适量金鱼藻和曝气处理有利于提高其相对丰度。与对TN、TP浓度变化的影响相比,投加金鱼藻和曝气处理对微生物优势类群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藻 曝气 总氮 总磷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湿后不同植物群系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2 位作者 于少鹏 胡宝忠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72-3476,共5页
三维荧光光谱荧光峰位置和荧光强度可表征荧光物质的类型和浓度,被广泛应用于溶解性有机质(DOM)性质的研究中。为探讨退耕还湿后不同植物群系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指导退耕还湿工作,本研究通过采集榆树、松江柳、猪毛蒿、芦苇、灰脉薹草、... 三维荧光光谱荧光峰位置和荧光强度可表征荧光物质的类型和浓度,被广泛应用于溶解性有机质(DOM)性质的研究中。为探讨退耕还湿后不同植物群系条件下的土壤特征,指导退耕还湿工作,本研究通过采集榆树、松江柳、猪毛蒿、芦苇、灰脉薹草、香蒲6种典型植物群系的表层土壤,应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测定土壤DOM的荧光光谱,分析6种植物群系土壤中DOM的来源和组成。结合土壤理化指标,进一步分析土壤DOM有机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腐殖化指数(HIX)差异不大,其中湿生芦苇群系土壤腐殖化程度显著高于旱生猪毛蒿群系。土壤DOM的荧光指数(FI(370))均介于陆生源特征值(1.4)和自生源特征值(1.9)之间,说明其来源既由微生物活动产生,也有植物凋落物及根系分泌物的输入。灰脉薹草群系和香蒲群系土壤的FI(370)和生物指数(BIX)相对较高,表明两者具有相对较强的自生源特征,而芦苇群系和猪毛蒿群系的陆生源特征相对较高。6种植物群系土壤DOM中共识别出3个有机组分:类富里酸组分(C1)、类胡敏酸组分(C2)和类蛋白组分(C3)。芦苇群系土壤DOM相对浓度较高,其次为香蒲群系,灰脉薹草群系相对较低。除芦苇群系外, C3组分在各植物群系土壤中均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其次为C1, C2相对较低,反映出表层土壤DOM中小分子物质相对丰富,腐殖化程度不高。不同植物群系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旱生环境具有较高的土壤容重,而湿生环境土壤含水量和阳离子交换量较高。木本植物群系土壤总有机碳、总氮、总磷、总钾含量均高于草本植物群系。土壤容重、含水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可显著影响土壤DOM有机组分结构。因此,退耕还湿过程中增加湿生草本植物面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 植物群系 退耕还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黄喉鹀育雏行为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国富 尹伟平 +1 位作者 陈福元 于少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7-1065,共9页
2019年4—7月,在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50°47′50″—50°48′6″N,125°55′14″—125°55′40″E;海拔473.50—530.79 m)内,利用红外相机对5个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繁殖巢进... 2019年4—7月,在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50°47′50″—50°48′6″N,125°55′14″—125°55′40″E;海拔473.50—530.79 m)内,利用红外相机对5个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繁殖巢进行视频监测,共记录到3358条有效视频。分析表明:营巢期为(6.7±1.2)d,窝卵数为(5.2±0.5)枚,孵卵期为(12.7±1.2)d,雏鸟留巢时间为(11.7±0.6)d;雌鸟每日平均喂食频次略低于雄鸟,但频次差异不显著(P>0.05),喂食总频次(y_(1))与雏鸟日龄(x_(1))呈正相关关系(y_(1)=5.0839x_(1)+4.2323,R^(2)=0.6988),雌鸟总护雏时长(2540.0±74.4)min高于雄鸟(862.8±62.0)min,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单日龄亲鸟护雏时长差异不显著。护雏总时长(y_(2))与雏鸟日龄(x_(1))呈负相关关系(y_(2)=-36.988x_(1)+525.680,R^(2)=0.7986)。繁殖期黄喉鹀双亲共同育雏,不存在明显的繁殖分工。研究结果为保护区日后进行鸟类繁殖监测提供了科研监测方法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鹀 红外相机技术 育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镇化发展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丛东来 于少鹏 +1 位作者 陈曦 刘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9-275,296,共8页
[目的]研究水资源系统和城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为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响应度模型对2006-2017年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序特征、响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目的]研究水资源系统和城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为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响应度模型对2006-2017年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序特征、响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①研究期内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发展均呈阶段性增长趋势.二者均以2011年前后为时间节点,表现出前期波动、后期趋稳的阶段性特征.②城镇化系统中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的上升发展较为同步.人口城镇化起伏较大,有衰退的潜在风险.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深,管理水平提升,但资源赋存不稳定,城市用水负荷增加.③响应关系测算比较中,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变动具有更强的敏感性,经济集聚和空间扩张产生了明显的资源消耗效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城镇化发展有制约作用.[结论]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以水资源时空分布为基础,保持城镇化适度发展,合理抑制用水需求并提升水务管理能力,以减轻水资源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利用 城镇化 响应关系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