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合成疏水性聚铝杂化絮凝剂 被引量:1
1
作者 崔红梅 李凯欣 +3 位作者 孙林阳 徐颖 张晓雪 祝凤蕊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7-374,共8页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无机聚合氯化铝(PAC)、有机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成功合成了一种带有疏水基团的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各因素对产物特性黏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无机聚合氯化铝(PAC)、有机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成功合成了一种带有疏水基团的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各因素对产物特性黏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合成工艺进一步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表征,利用水处理实验,考察其絮凝能力。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15%(占总单体),n(AM)∶n(BA)=98∶2,尿素质量分数为3.00%,总单体质量分数为15.06%,无机组分质量分数为1.37%,聚合温度为27.06℃,该条件下,产物的特性黏度达到470.39 mL/g。红外光谱证明絮凝剂制备成功,扫描电镜表明产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架桥能力。PAC-P(AM-BA)的絮凝效能强于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和单一类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分子合成 聚丙烯酰胺 疏水分子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与双氧水对发泡水泥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马令勇 刘艳东 +5 位作者 刘洋 姜伟 李清 杜彬 符恩民 李栋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9-1987,共9页
本研究以水泥为主要材料,旨在探讨拌合水温及双氧水比例对发泡水泥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和孔隙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水温(40、50、60℃)和双氧水比例(6%、7%、8%,质量分数),采用化学发泡方法制备不同密度的发泡水泥,并对其抗压强度、导热... 本研究以水泥为主要材料,旨在探讨拌合水温及双氧水比例对发泡水泥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和孔隙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水温(40、50、60℃)和双氧水比例(6%、7%、8%,质量分数),采用化学发泡方法制备不同密度的发泡水泥,并对其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温控制在50℃,双氧水比例7%(质量分数)时,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可达1.93 MPa,此时导热系数为0.0541 W/(m·K),泡孔分布均匀,孔隙结构致密。通过合理调控双氧水质量分数和水温,可以显著提升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同时还可优化其孔隙结构分布,提升发泡水泥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水泥 双氧水 抗压强度 导热系数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塌陷过程土体动态流失管-土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3
作者 滕振超 池林林 +4 位作者 周亚东 霍静轶 黄漪澜 刘晓燕 计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9-7446,共8页
为深入探究塌陷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及埋地管道破坏机理,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施加位移荷载技术模拟土体塌陷过程,分别构建考虑管-土非线性效应的耦合模型,分析塌陷下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管顶管底为控制点,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 为深入探究塌陷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及埋地管道破坏机理,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施加位移荷载技术模拟土体塌陷过程,分别构建考虑管-土非线性效应的耦合模型,分析塌陷下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管顶管底为控制点,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与塌陷区中央是危险截面。施加位移荷载技术到单元生死技术,最危险截面出现位置从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过渡到塌陷区中央,Von-Mises应力峰值从4.3 MPa增加到6.09 MPa。施加位移荷载技术使得管道下部和土体始终接触,管道在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附近受到强剪切作用,而单元生死技术随土体流失,管土状态逐渐由接触到分离是弱剪切作用,Von-Mises应力峰值更大而径向应力更小,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根据应力和沉降量值拟合出最大Von-Mises应力预测公式,误差在7%以内。研究结果可为管道安全运行和选择塌陷模拟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塌陷 埋地管道 单元生死 位移荷载 应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恢复过程的桥梁抗震韧性评估方法
4
作者 李廷辉 刘金龙 +2 位作者 李晓丽 王燕 计静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5,共14页
提出了一种考虑恢复过程的混凝土桥梁结构抗震概率韧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生命周期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各破坏状态下的时变抗震能力作为功能指标,将灾害发生后残余功能和恢复过程与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 提出了一种考虑恢复过程的混凝土桥梁结构抗震概率韧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生命周期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各破坏状态下的时变抗震能力作为功能指标,将灾害发生后残余功能和恢复过程与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起来。通过对时变桥梁易损性模型进行抽样获得桥梁地震破坏样本,结合时变功能指标,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解决资源约束调度问题(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RCPSP),给出了桥梁震后的具体恢复过程,最终得到了桥梁结构服役期间的抗震韧性。结果发现,当不考虑时变功能时,计算得到的桥梁抗震韧性要明显大于考虑时变功能计算得到的抗震韧性,这样会高估桥梁抵抗地震灾害及从中恢复的能力,不利于震后恢复工作的展开。选取的控制时间(t_(h)-t_(0))要合理,如果使控制时间(t_(h)-t_(0))过小,计算得到的桥梁抗震韧性普遍为0,此时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桥梁的抗震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功能 抗震韧性 遗传算法(GA) 资源约束调度问题(RCP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P(AM-BA)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絮凝效能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崔红梅 祝凤蕊 +4 位作者 尹玲 孙林阳 李凯欣 张颖 齐晗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A以化学键连接在聚丙烯酰胺(PAM)长链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离子键连接。PAC-P(AM-BA)热分解温度为233.93℃,比表面积为30.351m^(2)·g^(-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AC-P(AM-BA)最佳投加量为20 mg·L^(-1),沉降时间为10 h,其絮体分形维数为1.733。在絮凝效能对比实验中,PAC-P(AM-BA)的平均除油率为90.3%,较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分别高出16.4%和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胶束聚合法 无机-有机杂化 高分子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制备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崔红梅 李凯欣 +3 位作者 孙林阳 祝凤蕊 张颖 齐晗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9-1733,共5页
总结了粉煤灰在酸碱体系中主要元素溶出行为。粉煤灰在酸性体系中主要浸出铝铁元素且铁元素浸出率远高于铝元素;在碱性体系中主要溶出硅铝元素且硅元素溶出率远高于铝元素。硅铝以非晶相状态存在,单独酸浸、碱溶对硅铝提取率较低,采用... 总结了粉煤灰在酸碱体系中主要元素溶出行为。粉煤灰在酸性体系中主要浸出铝铁元素且铁元素浸出率远高于铝元素;在碱性体系中主要溶出硅铝元素且硅元素溶出率远高于铝元素。硅铝以非晶相状态存在,单独酸浸、碱溶对硅铝提取率较低,采用高温助熔结合酸浸、碱溶工艺可使硅铝断键提高元素提取率。对粉煤灰合成絮凝剂的种类进行归纳,根据粉煤灰制备絮凝剂的化学组分将其分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其中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按其阴离子系列所含酸根的数量和种类,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及多元酸系列,阴离子酸根以硅酸根、硫酸根、氯离子及磷酸根为主。对粉煤灰合成絮凝剂的发展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高分子絮凝剂 絮凝剂制备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损伤修正的冻结砂—黏混合土改进Duncan-Chang模型
7
作者 滕振超 李正巍 +7 位作者 刘佳琳 周亚东 李波 刘彦峰 池林林 张圣童 刘博 计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4,I0008,共10页
为描述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偏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不同含砂量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冻土三轴压缩试验。基于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D-C模型),引入统计损伤理论,拟合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以Mises强度准则和应变发展为微元强度变量的统... 为描述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偏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不同含砂量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冻土三轴压缩试验。基于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D-C模型),引入统计损伤理论,拟合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以Mises强度准则和应变发展为微元强度变量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冻结砂—黏混合土偏应力峰值随含砂量的增加而增加,偏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过渡到应变软化型的临界含砂量为50%。当含砂量介于20%~60%时,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修正改进D-C模型能有效拟合应变硬化型曲线和具有轻微应变软化现象的偏应力—应变曲线。当含砂量为90%时,基于应变发展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的偏应力峰值与试验结果相差3%,具有较强适用性。该结果为不同微元强度变量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砂—黏混合土 三轴压缩试验 改进Duncan-Chang模型 统计损伤理论 应变软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隧道易损性及平均损失率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路 李廷辉 郭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89,共8页
基于汶川地震震害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山区隧道结构整体与各部分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选择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作为地震动参数,以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作为易损性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隧道结构整体及各部分... 基于汶川地震震害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山区隧道结构整体与各部分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选择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作为地震动参数,以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作为易损性模型,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得到隧道结构整体及各部分(洞口浅埋段、洞口过渡段、普通段、断层破碎段)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了隧道整体及各部分的地震易损性特点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轻微破坏条件下,洞口浅埋段的地震易损性要高于其他部分。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加,断层破碎带段的地震易损性逐渐高于隧道其他部分。根据隧道结构特定破坏等级的损失比,建立了隧道的平均损失率模型。依据文中建立的隧道易损性模型及平均损失率模型可以在将来发生类似地震时快速地进行地震损失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隧道 易损性模型 平均损失率 损失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