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山裂缝气藏连续封隔体复合控水实验评价--以HZ凝析气田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中 邱浩 +5 位作者 文敏 范白涛 黄辉 潘豪 李占东 郑羽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7-841,共5页
为了探究潜山裂缝气藏控水机制,以HZ凝析气田HZ26-6-2井参数为基础,通过实验参数设计、潜山裂缝地层设计和连续封隔体工艺设计,完成了底水气藏连续封隔体复合控水实验。研究表明: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延缓了无水采气期,使水体推进更加均匀... 为了探究潜山裂缝气藏控水机制,以HZ凝析气田HZ26-6-2井参数为基础,通过实验参数设计、潜山裂缝地层设计和连续封隔体工艺设计,完成了底水气藏连续封隔体复合控水实验。研究表明:连续封隔体控水技术延缓了无水采气期,使水体推进更加均匀;不同裂缝形态气藏开采见水时间和采气量略有差别,网状裂缝模型采气周期短、采气速度快;平行裂缝较未采取措施时间延长占比为11.1%,采收率提高13.6百分点;网状裂缝较未采取措施时间延长占比为10.3%,采收率提高14.3百分点。总结了裂缝凝析气藏水平井控水效果的因素:裂缝强导流能力是气藏见水风险的重要控制因素,合理的钻采策略是气藏控水的必要因素。气藏开发更应重视前期控水工艺的实施,后期见水以堵水工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凝析气田 控水工艺 数值模拟 潜山裂缝 连续封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控水实验 被引量:5
2
作者 邱浩 文敏 +4 位作者 吴怡 幸雪松 马楠 李占东 郭天姿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建立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优化控水开发的模式,以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H2-3井参数为基础,设计了气藏控水物理模拟实验,通过非均质储集层设计、实验参数设计、裂缝参数设计和控水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了弹性开采实验、连续封... 为建立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优化控水开发的模式,以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H2-3井参数为基础,设计了气藏控水物理模拟实验,通过非均质储集层设计、实验参数设计、裂缝参数设计和控水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了弹性开采实验、连续封隔体控水实验、水敏凝胶控水实验、变密度筛管控水实验和变密度筛管+连续封隔体组合控水实验5组控水实验,对不同方案的控水效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各个控水工艺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进行验证,提出了气藏控水开采方案:气藏底水开采初期,水体推进为渐进式上升,中—后期为锥进式发展,后期底水一旦接触储集层裂缝,水体呈突进式侵入;各种方案的控水效果差异较为明显,连续封隔体和水敏凝胶在气井采气期对底水控制作用不明显,变密度筛管在采气初期控水效果较好,但气井见水后无法避免水窜风险。变密度筛管+连续封隔体组合控水效果较好,改变了底水锥进效应,与弹性开采相比,无水采气时间增加了8.84%,总采气时间增加了13.70%,采气量提高了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油田 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 控水工艺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控水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及喉道体积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同锋 高东华 +2 位作者 李占东 王天杨 姜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 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确定了该区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通过建立优势渗流通道喉道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了油藏下一步调驱剂用量,达到了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稳油控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赞油田 沙河街组 砂岩 优势渗流通道 孔隙特征 孔喉半径 喉道体积 稳油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控”地质建模技术的实践与认识——以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海翔 李占东 +3 位作者 李阳 赵佳彬 庞鸿 姜洪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3-611,I0013,I0014,共11页
目前渤海湾盆地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藏模型、油水系统及面临的开发问题十分复杂,严重制约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反演和沉积微相约束的建模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地质资料,以地震合成记录为桥梁... 目前渤海湾盆地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藏模型、油水系统及面临的开发问题十分复杂,严重制约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反演和沉积微相约束的建模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地质资料,以地震合成记录为桥梁,构建了基于相控"硬约束"和地震反演"软约束"的孔隙度模型。可信度分析认为该方法优势体现在:(1)基于双控的地质模型消除了硬约束的"痕迹",与岩相砂体发育趋势相吻合,且具有一定的井间预测功能,模型更符合地质认识;(2)模型具有较高精度的同时降低了地震约束建模的局限性。后验井平均符合率达92.51%,说明地震约束建模技术能够降低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可信度较高。基于地震约束地质模型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 SZ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试的水下采油树力学特征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
作者 黄鑫 孟文波 +5 位作者 刘书杰 黄熠 张崇 黄亮 李占东 田鑫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1,共9页
为了探究吊装、入水、深水下放及海底坐落4种典型工况下采油树下放系统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基于自主改进的水下采油树下放系统力学模型,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开展典型工况下采油树下放过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以此确定各阶段采油... 为了探究吊装、入水、深水下放及海底坐落4种典型工况下采油树下放系统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基于自主改进的水下采油树下放系统力学模型,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开展典型工况下采油树下放过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以此确定各阶段采油树下放系统的力学行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不同影响因素下采油树下放系统力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吊装阶段主要受风载荷的影响,而入水、下放及坐落阶段主要受波浪载荷影响;风载荷主要作用于采油树下放的前40 m,对于深水下放及海底坐落阶段几乎无影响;入水角度与入水砰击力呈正相关,且采油树的极限入水角度为17.6°;平台共振对采油树横向位移量存在一定影响,但对采油树弯矩变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工况 采油树 下放力学模型 有限元数值模拟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