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12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艳 张丽君 +4 位作者 崔志堂 曹丽华 张锦 闫俊杰 刘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百优解 药物治疗 脑卒中 抑郁 心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艳萍 钱永秋 +1 位作者 马金凤 刘颖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9期1178-1180,共3页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联合尿激酶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第1天50万U,第2天及以后每天给予25万U,均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2h内静脉滴注;低分...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联合尿激酶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第1天50万U,第2天及以后每天给予25万U,均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2h内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5000U,q8h,sc,治疗5~7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链激酶100万U,,第2,3天给予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治疗3~5d。抗凝治疗3d后,加服华法林2.5mg,q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达2~3。所有病例均配合深静脉血栓基础治疗,包括给予培丙脂、丹红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药物,右旋糖酐40溶液250mL静脉滴注。患肢抬高、制动等,疗程3~6个月。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功能、心电图等。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4例。结论重组链激酶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明显,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长而且疗程较长的病例,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激酶 重组 尿激酶 血栓 深静脉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可生物降解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于宏颖 索传涛 +1 位作者 尚瑞平 黎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研究EXCEL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0月,选择100例冠心病行PCI术并同意术后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分为EXCEL组58例,Cypher组42例。观察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住院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随访以及冠脉造影复查结... 目的研究EXCEL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0月,选择100例冠心病行PCI术并同意术后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分为EXCEL组58例,Cypher组42例。观察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住院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随访以及冠脉造影复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类型、置入支架平均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ypher支架相比EXCEL支架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率相似,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支架 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诱发低磷性骨软化症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楠楠 王晓红 +2 位作者 何苗 赵依娜 张晓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1年第4期281-284,共4页
低血磷性骨软化症(hypophosphatemic osteomalacia,HO)是由于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生产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骨软化或佝偻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分为以下3种类型:X连锁显性低磷性骨软化症(XLH)、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 低血磷性骨软化症(hypophosphatemic osteomalacia,HO)是由于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生产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骨软化或佝偻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分为以下3种类型:X连锁显性低磷性骨软化症(XLH)、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磷性骨软化症(ADHR)和肿瘤诱发低磷性骨软化症(TIO)。现将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1例肿瘤诱发低磷性骨软化症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化症 肿瘤诱发 低磷性 文献复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活性维生素D 低血磷性 低磷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消融联合去迷走神经化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于宏颖 潘震华 +2 位作者 李艳红 邢丽娜 黎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69-571,共3页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vagal denervation,VD)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将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并进行消融的...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vagal denervation,VD)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RFA)治疗,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将术中出现去迷走效应并进行消融的房颤患者列为VD阳性组(19例),余患者列为VD阴性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房颤的复发率。结果 50例均达消融终点,术后6个月,VD阳性组疗效明显高于VD阴性组(84.21%比64.511%,P≤0.05)。结论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过程中发生去迷走效应可明显提高房颤RFA的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导管消融 去迷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佟晓燕 曹丽华 +1 位作者 白玉海 卢立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共1页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神经功能恶化 进行性加重 临床治疗 病情进展 发病后 发病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30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赵艳萍 马金凤 +4 位作者 刘颖 胡国英 于晓娟 张淑华 李庆华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期323-324,共2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病程以1周为界,分为两组;1周以内为Ⅰ组,1周以上为Ⅱ组;病程以2周为界,分为两组:2周以内为Ⅲ组,2周以上...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病程以1周为界,分为两组;1周以内为Ⅰ组,1周以上为Ⅱ组;病程以2周为界,分为两组:2周以内为Ⅲ组,2周以上为Ⅳ组。溶栓前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功能、心电图等,14例每例尿激酶10万U,q12h,16例以每次2×10^6U·kg^-1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2h内静脉滴注,治疗7d,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60mg,q12h,共3—5d。判断用药疗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2~3d见效者13例,4—6d见效者12例,〉7d见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3.3%。结论溶栓联合抗凝治疗DVT的方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钠 血栓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特点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继红 田开语 +4 位作者 李雪松 宫旭海 刘江华 杨凤民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709-714,共6页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5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g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5.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Patio,oR)分别为4.5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0.519,P〈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0.437,P〈0.001)显著相关。结论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出血 梯度回波磁共振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中对大鼠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昕 于宏颖 +1 位作者 全南虎 郑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IPost)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IPost组(B组),IPost+Wortmannin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SB216763组(D组),每组8只。测定各组...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IPost)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IPost组(B组),IPost+Wortmannin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SB216763组(D组),每组8只。测定各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再灌注30 min冠状动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对心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kt磷酸化和GSK-3β磷酸化的表达。结果与B组比较,A组LVSP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IPost干预减小了心肌梗死面积(47.3% vs 29.5%),B组Akt磷酸化和GSK-3β磷酸化表达增加。结论 IPost对体外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Wortmannin可削弱IPost的保护作用,SB216763具有模拟IPost的心肌保护作用,Akt和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在IPost的心肌保护作用信号通道传导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再灌注损伤 信号传导 心肌缺血 L-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标测左右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宏颖 潘震华 +3 位作者 伊红艳 任明霞 刁秀娟 黎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了解移行于V3导联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心电图和三维激动标测图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行分析17例流出道室早患者,根据消融结果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组,左室流出道(LVOT)组,比较两组心电图和三维激动标测图特点。结果心电图,V2导... 目的了解移行于V3导联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心电图和三维激动标测图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行分析17例流出道室早患者,根据消融结果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组,左室流出道(LVOT)组,比较两组心电图和三维激动标测图特点。结果心电图,V2导联R波时间指数RVOT(间隔)与LVOT起源室早比较[0.32(0.23~0.42)比0.48(0.3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激动标测图,10 m内激动区域RVOT(间隔)面积和周长明显小于LVOT[面积:1.2(0.5~2.2)比3.3(2.3~3.8),P<0.05],[周长4.3(2.8~5.8)比7.9(7~9.5),P<0.05];且10 m内激动区域RVOT(间隔)呈纵轴大于横轴,与LVOT长轴/短轴比例[1.04(0.96~1.12)比0.49(0.42~0.56),P<0.05]。结论对于移行于V3导联流出道室早,心电图V2导联R波时间指数与三维激动标测图10 ms激动区域形状,面积,周长均有助于于判断位置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道室性早搏 三维标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对离体大鼠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宏颖 赵昕 +1 位作者 全南虎 郑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离体大鼠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全心停灌30min,复灌60min,制成心肌缺血模型;全心停灌30min后,给予再灌注10s、停灌10s6次循环,然后再灌注至6...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离体大鼠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全心停灌30min,复灌60min,制成心肌缺血模型;全心停灌30min后,给予再灌注10s、停灌10s6次循环,然后再灌注至60min,制备缺血后适应模型。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复灌20min冠状动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含量。实验结束分离出左心室心肌并横切成5片,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糖尿病大鼠缺血后适应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善,心肌酶释放量未减低,心肌梗死面积未显著减少(50.1%±3.7%比45.7%±4.8%,P〉0.05)。结论缺血后适廊对糖尿病大鼠离体心脏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心肌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病变与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性
12
作者 佟晓燕 崔志堂 +2 位作者 闫俊杰 卢立春 白玉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1-861,共1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符合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由颅脑MRI证实为分水岭脑梗死(CWI)。排除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前有外伤史、有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符合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由颅脑MRI证实为分水岭脑梗死(CWI)。排除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前有外伤史、有明显脑梗死遗传史及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周内完成CT血管成像(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血管病变 相关性 颅内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脑梗死患者 CT血管成像 配合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