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东部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锆石的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1
作者 宋彪 李锦轶 +1 位作者 牛宝贵 徐文喜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06-312,共7页
采自西麻山煤矿附近的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分离出了较多的锆石。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沉积法对其进行了定年研究,获得的10粒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相当一致,平均值为527.5±4.4Ma。所测岩样经岩... 采自西麻山煤矿附近的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分离出了较多的锆石。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沉积法对其进行了定年研究,获得的10粒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相当一致,平均值为527.5±4.4Ma。所测岩样经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均未发现有显著的后期叠加变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所测样品的主变质作用发生在寒武纪早-中期,而不是早前寒武纪。麻山群的原岩时代可能也不全是早前寒武纪,而更可能是一个较复杂的岩石构造地层单位,需要将其解体、重新认识和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麻山群 片麻岩 黑云斜长片麻岩 同位素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中太古代碎屑岩浆锆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锦轶 牛宝贵 +2 位作者 宋彪 徐文喜 张雨红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3期331-333,共3页
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市以东八面通杂岩(原黑龙江群)的黑云花岗片麻岩中发现了早期旋回的碎屑岩浆锆石,采用锆石单颗粒双带源逐层蒸发-沉积法,测得该锆石的结晶时代为2871±8Ma,属中太古代晚期。这是迄今发现的该区最... 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市以东八面通杂岩(原黑龙江群)的黑云花岗片麻岩中发现了早期旋回的碎屑岩浆锆石,采用锆石单颗粒双带源逐层蒸发-沉积法,测得该锆石的结晶时代为2871±8Ma,属中太古代晚期。这是迄今发现的该区最古老地质记录。由此推测,文献中所说的佳木斯地块南部可能曾经发育中太古代结晶基底,黑龙江省东部地壳形成过程中曾经遭受了中太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古代 碎屑岩浆 地质意义 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24
3
作者 邓轲 李诺 +3 位作者 杨永飞 张成 于援帮 张东财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1-240,共10页
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东北缘的多宝山矿集区,矿体呈脉状产于闪长岩体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凝灰岩的接触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流体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硫化物阶段... 黑龙江省黑河市争光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东北缘的多宝山矿集区,矿体呈脉状产于闪长岩体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凝灰岩的接触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流体成矿作用可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其中阶段2和3具有复杂的金属硫化物组合并含金,即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自然金。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单一,主要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大小集中于3~15μm,气液相比集中于5%~10%。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9~305℃,盐度集中于0.3%~10.4%NaCleqv,密度介于0.76~0.99g/cm3。从阶段2至阶段4,流体均一温度从150~220℃,经140~190℃,降为130~150℃。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认为争光金矿床属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低硫型 争光金矿床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完达山地区358高地岩金矿床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庆磊 杨言辰 +3 位作者 李骞 马晓阳 谈艳 张国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71-2180,共10页
选取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358高地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进行系统的地质、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富硅、钠、钾、铝,贫镁、钙的特征,里特曼指数(σ)为1.12~2.00(σ〈3.3),A/NK... 选取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358高地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进行系统的地质、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富硅、钠、钾、铝,贫镁、钙的特征,里特曼指数(σ)为1.12~2.00(σ〈3.3),A/NK为1.36~2.00,A/CNK为1.11~1.93(A/CNK〉1.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严重亏损Sr、P、Ti;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有负Eu异常。这些特征揭示,花岗斑岩是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岩浆来源可能为壳源。LA-ICP-MS锆石定年获得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28±1Ma,推断金矿成矿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花岗斑岩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的特征,斑岩体的形成很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后的伸展体制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达山地区 LA-ICP-MS锆石U-PB定年 S型花岗岩 碰撞后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沼泽浅覆盖区地质填图方法试验--以黑龙江1∶5万望峰公社幅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东明 田世攀 +4 位作者 张昱 郝立波 赵玉岩 潘军 王义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2-797,共16页
以往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受自然条件制约,地质信息获取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覆盖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所以覆盖区地质填图技术亟需向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方式转变,提升覆盖区地质填图信息承载量和多元化服务能力。选择黑龙江1∶5万... 以往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受自然条件制约,地质信息获取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覆盖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所以覆盖区地质填图技术亟需向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方式转变,提升覆盖区地质填图信息承载量和多元化服务能力。选择黑龙江1∶5万望峰公社幅开展森林-沼泽浅覆盖区填图方法探索。通过土壤、航磁、遥感多源数据反演解译,划分地球化学、磁性和遥感数据单元,结合地质调查验证确定了地质体的边界及主要断层和环形构造。浅钻揭露和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在降低生态扰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填图工作效率和地质信息获取量。对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分析表明,以地质验证调查为依据的物化遥多源信息综合反演解译可以为覆盖区的地质填图工作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该技术方法可为森林-沼泽浅覆盖区的地质填图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反演 覆盖区填图 森林-沼泽区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晓英 任凤和 +1 位作者 张晓博 郑庆道 《黄金科学技术》 2008年第2期24-28,42,共6页
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入手,在研究岩层建造、花岗岩带分布及深大断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构造形迹的几何参数、声发射测试、有限元数值模拟3种方法恢复了黑龙江省东部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提出了研究区的早白垩世构造应力场呈西、中... 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入手,在研究岩层建造、花岗岩带分布及深大断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构造形迹的几何参数、声发射测试、有限元数值模拟3种方法恢复了黑龙江省东部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提出了研究区的早白垩世构造应力场呈西、中、东应力不均衡分布的特征、晚白垩世及第三纪构造应力场为旋扭性特征、新第三纪构造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特征的新认识。通过分析区域动力环境,总结研究区构造发生、发展及演化特点,为该区成矿系统研究提供了构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动力学环境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19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立 金晶泽 +4 位作者 姜侠 毛龙 崔玉军 李瑛 王恩宝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4-922,共9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区域土壤固碳潜力,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9年实测土壤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 土壤有机碳(SOC)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区域土壤固碳潜力,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9年实测土壤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1986-2019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土壤有机碳储量,运用平衡法估算了土壤固碳潜力。结果表明:30多年来表层SOCD平均减少1.06 kg/m^(2),SOCD减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表层SOC储量减少约143.99 Tg, SOC储量减少较多的土壤类型是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三者减少量占总SOC储量减少量的84.55%;当前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固碳潜力为-2.08 Tg,其中暗棕壤、白浆土、黑土为正潜力,其余土壤类型为负潜力。建议通过增施有机化肥、秸秆还田、推广免耕少耕等方法措施,以提高松嫩平原土壤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时空变化 固碳潜力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穆棱新生代玄武岩锆石巨晶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丘志力 杨进辉 +5 位作者 杨岳衡 杨树锋 李春艳 王义杰 林玮鹏 杨晓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1-492,共12页
穆棱古近纪(第三纪)碱性玄武岩位于郯庐断裂东北段分支敦化~密山深大断裂带的中北部,与吉林敦化、汪清,黑龙江镜泊湖、牡丹江等新生代火山岩一起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结合带上;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技术... 穆棱古近纪(第三纪)碱性玄武岩位于郯庐断裂东北段分支敦化~密山深大断裂带的中北部,与吉林敦化、汪清,黑龙江镜泊湖、牡丹江等新生代火山岩一起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结合带上;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技术(LA-ICP-MS)及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分析了来自玄武岩风化冲积物中锆石巨晶的主、微量元素及其Hf同位素组成。这些锆石巨晶具有明显的熔蚀结构,锆石电子探针分析其Zr/Hf比最高可达217,平均150,是目前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锆石巨晶的最高值。它们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富集重稀土和HFSE元素,锆石Hf/Y比值大多小于10,Th/U均小于1(一个数据例外),Yb/Sm为21~59。与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相比,显示过渡的特征;锆石^(176)Hf/^(177)Hf变化为0.283105~0.283151,ε_(Hf)变化在+11.8~+13.4之间,显示亏损地幔来源,反映锆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主体具有"新生"的特征,表明岩石圈减薄或置换事件在东北地区东北部穆棱地区也同样存在。穆棱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的成因特征与中国东部海南文昌、福建明溪及山东昌乐等地新生代玄武岩的锆石巨晶相同,可能与有下地壳物质参与的近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巨晶 HF同位素 微量元素 碱性玄武岩 新生代 黑龙江穆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过程探讨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招崇 李兆鼐 +3 位作者 李树才 辛影 李兆木 王先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玄武岩分布在镜泊湖西北方向的“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蟆塘地区。这两个地区相距只有15 km ,但其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前者为碱性橄榄玄武岩 ,后者为白榴石碱玄岩 ,并且具有钛角闪石、金云母和歪长石巨... 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玄武岩分布在镜泊湖西北方向的“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蟆塘地区。这两个地区相距只有15 km ,但其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前者为碱性橄榄玄武岩 ,后者为白榴石碱玄岩 ,并且具有钛角闪石、金云母和歪长石巨晶 ,而前者则没有这些巨晶。对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两个地区的玄武质岩石虽然均属于偏钠质的碱性玄武岩 ,但是白榴石碱玄岩相对于碱性橄榄玄武岩总体上具有高的 Al2 O3、Na2 O、K2 O含量、强烈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低的 Mg O、Ca O、Mg#值和 Na/ K比值为特征 ,而它们所含的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则刚好与其寄主岩石相反。反演计算表明 ,玄武质岩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巨大差异不是由同一源区的地幔部分熔融程度造成的。结合 Sr、Nd、Pb同位素数据 ,证明由于在 6 80 0 0~ 34 90年时 ,地幔柱的作用使该区地幔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富集作用 ,由此导致了该区地幔的强烈不均一性。相对于碱性橄榄玄武岩 ,白榴石碱玄岩来自于更加富集的地幔源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 碱性玄武质岩石 地球化学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科洛晚新生代火山岩K-Ar定年和地球化学 被引量:8
10
作者 穆治国 刘驰 +4 位作者 黄宝玲 侯贵廷 郑庆道 崔建伟 刘世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33-744,共12页
对采自8个火山锥和其它产状的15个火山岩样品和一个幔源包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薄片观察,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化学分析,K-Ar定年及氧、锶和钕同位素测定。显微镜下首次发现了贵橄榄石的贯穿双晶,包括四角星状和六角星状双... 对采自8个火山锥和其它产状的15个火山岩样品和一个幔源包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薄片观察,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化学分析,K-Ar定年及氧、锶和钕同位素测定。显微镜下首次发现了贵橄榄石的贯穿双晶,包括四角星状和六角星状双晶。化学分析表明这是一套SiO_2不饱和、高K、Mg而贫Ca,同时特别富集LREE、不相容元素和地幔元素的岩浆。全岩的δ^(18)O值略高于初始地幔,Sr和Nd同位素组成在^(87)Sr/^(86)Sr-^(143)Nd/^(144)Nd图解上,落在第Ⅳ象限地幔排布的延长线上,并且靠近坐标原点,显示初始地幔的特征,K-Ar表现年龄值域在0.03Ma和2.98Ma之间,大多数落在晚更新世。地幔包体表现年龄约为70Ma,中生代的玄武岩年龄在93.3Ma和95.5Ma之间。趋势分析表明年青火山仍有喷发的可能性、显微镜下挑除橄榄石捕虏晶后的对比定年实验给出了有益的提示:我国东北和东部大面积分布的晚新生代橄榄玄武岩过去的定年可能都偏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火山岩 新生代 地质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白岭铜锌矿床成矿岩体形成时代及成矿构造背景 被引量:4
11
作者 薄军委 杨言辰 +2 位作者 李骞 马晓阳 韩世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5-244,共20页
黑龙江白岭铜锌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部,是滨东Cu-Mo-PbZn-Fe矿集区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正长花岗斑岩的锆石加权年龄为(177.7±1.5)Ma和(175.6±1... 黑龙江白岭铜锌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部,是滨东Cu-Mo-PbZn-Fe矿集区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正长花岗斑岩的锆石加权年龄为(177.7±1.5)Ma和(175.6±1.3)Ma,表明在早侏罗世滨东矿集区发生过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其元素地球化学具有富碱、弱铝质、轻稀土元素富集、Eu中等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地球化学属性。Rb/Sr比值>3.5,Nb/Ta比值≈11,且极度富集Pb,显示出壳源特征。结合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研究表明白岭铜锌矿床成矿岩体形成于早侏罗世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之下,为增厚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时代 构造背景 白岭铜锌矿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有机残体粒度记录的早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降水演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孝艳 詹涛 +7 位作者 刘恋 周鑫 乔彦松 涂路遥 马永法 姜侠 张俊 娄本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54-2866,共13页
目前已在我国大量地质记录中发现全新世早期的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但较高纬度地区相应的记录仍较少。因此,有必要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进行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的重建。本文对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进行研究,以精确的14C年代框架为基础,... 目前已在我国大量地质记录中发现全新世早期的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但较高纬度地区相应的记录仍较少。因此,有必要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进行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的重建。本文对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进行研究,以精确的14C年代框架为基础,对沉积物(未去除有机残体)粒度数据进行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83μm敏感粒级,发现该粒级主要成分为有机残体,其粒度和含量可作为夏季风降水代用指标,进而利用该组分重建了我国东北地区早全新世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早全新世季风降水频繁波动,存在~8.6 ka,9.2 ka,10.2 ka和11.6 ka四次千百年尺度显著弱夏季风事件。在年代误差范围内,四次弱夏季风事件与我国季风区其他气候记录、北大西洋冰筏沉积及太阳活动记录在时间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指示早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干旱事件在我国季风区普遍存在,且与北大西洋浮冰事件及太阳活动密切相关。但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有机残体粒度记录的四次千百年尺度弱夏季风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气候记录中的相应事件,初步推测为北大西洋浮冰事件通过影响热带季风进而影响较高纬度地区,季风信号从低纬传输至高纬变弱,致使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全新世 火山口湖 敏感粒级 弱夏季风事件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永新金矿床金-银系列矿物与载金硫化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士胜 李胜荣 +3 位作者 李成禄 于援帮 曾勇杰 袁茂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永新金矿位于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带的南段,为近几年新发现的受构造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背散射观测对永新金矿床的金-银系列矿物与载金硫化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金-银系列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银金矿次之... 永新金矿位于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带的南段,为近几年新发现的受构造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背散射观测对永新金矿床的金-银系列矿物与载金硫化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金-银系列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银金矿次之,粒径多集中在5~20μm,以包体金、裂隙金为主,粒间金较少,成色为843~917,平均888;载金硫化物有黄铁矿和方铅矿,以黄铁矿为主;早阶段黄铁矿粒径较大,以立方体为主,较破碎;主成矿阶段黄铁矿粒径较小,以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为主。黄铁矿Co-Ni-As三角图显示成矿与岩浆热液关系密切,金矿物成色与黄铁矿的Fe/(S+As)值指示矿床形成于中深成中温环境。与克拉通破坏型(胶东型)和造山型金矿床比较,永新金矿床与两者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新金矿床 金-银系列矿物 金成色 载金硫化物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江-鸡西花岗岩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宋彪 牛宝贵 +1 位作者 李绵轶 徐文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04-213,共10页
牡丹江-鸡西一带有许多花岗岩类出露,其中具代表性的为柴河、石场、光复屯、岗子沟岩体等。过去人们一直将其认作元古代花岗岩体。作者采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沉积测年法,对区内包括上述岩体在内的花岗岩、花岗斑岩、混合岩及花岗... 牡丹江-鸡西一带有许多花岗岩类出露,其中具代表性的为柴河、石场、光复屯、岗子沟岩体等。过去人们一直将其认作元古代花岗岩体。作者采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沉积测年法,对区内包括上述岩体在内的花岗岩、花岗斑岩、混合岩及花岗质脉体,分别选其中锆石,进行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区内花岗岩类的侵位及混合岩化作用主要发生于290-250Ma的华力西造山阶段,部分花岗岩可能形成于488-409Ma的加里东期,而不形成于元古代;同时根据花岗岩和混合岩中获得的2871±8Ma和1134±14Ma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认为八面通杂岩两侧均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同位素 地质年代学 花岗岩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中间地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静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8年第2期147-156,202-242,共13页
本文对前人确定的黑龙江群与麻山群的界限、接触关系及两群变质地体的性质提出疑义。笔者认为,两群变质地体的界限不在湖南营组(原黑龙江群顶部)与西麻山组(原麻山群底部)之间,而在湖南营组与下伏的原山嘴子组之间;它们不呈整合过渡接触... 本文对前人确定的黑龙江群与麻山群的界限、接触关系及两群变质地体的性质提出疑义。笔者认为,两群变质地体的界限不在湖南营组(原黑龙江群顶部)与西麻山组(原麻山群底部)之间,而在湖南营组与下伏的原山嘴子组之间;它们不呈整合过渡接触,而是呈构造接触。本文重新认识和研究了黑龙江群变质地体的性质,认为不是区域变质地层单元,而且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并论述了大型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微构造、变质作用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群 麻山群 大型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微构造 退化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漠河前哨林场侵入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胜 王可勇 +3 位作者 赵焕利 相雷 刘阳 张志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40,共15页
前哨林场大地构造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北部的漠河前陆盆地边缘。本文研究了大兴安岭漠河前哨林场侵入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 前哨林场大地构造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北部的漠河前陆盆地边缘。本文研究了大兴安岭漠河前哨林场侵入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199.9~199.3 Ma、辉长岩形成于(201.8±2.6)Ma,即研究区内的花岗岩、辉长岩均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的w(SiO2)为63.22%~70.10%,w(Al2O3)为12.43%~14.36%,里特曼指数(σ)为0.74~1.65,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平均值为39.43),w(TFeO)为2.80%~4.41%,w(CaO)为1.47%~3.38%,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δEu为0.48~0.84,富集Rb、Ta、K、La、Nd、Zr、Ti等元素,相对亏损Th、U、Sr、P、Eu等元素;辉长岩的w(SiO2)为51.42%~51.98%,w(Al2O3)为17.24%~17.73%,里特曼指数(σ)为3.00~3.5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较高的Mg#值(平均值为51.07),w(TFeO)为9.06%~9.14%,w(CaO)为5.81%~6.69%,重稀土分馏不明显,δEu为0.86~0.98,富集Rb、Ta、Nb、Nd等元素,相对亏损Th、U、P、Eu等元素。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辉长岩结晶分异的产物,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幔,并受地壳物质的混染改造。研究区侵入岩形成于造山阶段挤压环境,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侵入岩 前哨林场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江北水源地准保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土中氮磷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明会 郭平 +8 位作者 董维红 郝安静 于睿 陈指路 潘存兴 赵程鹏 王瀚伯 杨镇 张振海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4-1284,共11页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江北水源地准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水和包气带氮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80cm包气带深度内水浇地中氨态氮(NH_(4)^(+))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下同)...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江北水源地准保护区为研究区,选取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水和包气带氮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80cm包气带深度内水浇地中氨态氮(NH_(4)^(+))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下同);居民点包气带可溶性氮、磷分布特征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最大,其中硝态氮(NO_(3)^(-),0~150cm)、亚硝态氮(NO_(2)^(-),0~120cm)和溶解态磷(DP,0~90cm)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地下水中,NO_(3)^(-)是总氮(TN)主要组成成分,其中居民点和水浇地地下水中NO_(3)^(-)含量和TN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粪便和废水是居民点位地下水中NO_(3)^(-)的主要来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NO_(2)^(-)含量与0~30cm深度土壤中的NH_(4)^(+),NO_(2)^(-)和NO_(3)^(-)含量以及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NH_(4)^(+)含量与150~180cm深度土壤的pH值呈显著正相关;TN与0~30cm深度土壤中的NH_(4)^(+)和NO_(2)^(-)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包气带土壤氮、磷分布特征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包气带土壤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构造 被引量:139
18
作者 唐克东 王莹 +1 位作者 何国琦 邵济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30,共15页
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包括两个构造带。内带由裂解的古陆碎块组成,其北部与古亚洲洋的演化有关,南部与古太平洋演化有关。外带由中生代地体组成。它们是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洋壳碎块与晚中生代的深海沟堆积组成的混杂体带。 吉亚洲... 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包括两个构造带。内带由裂解的古陆碎块组成,其北部与古亚洲洋的演化有关,南部与古太平洋演化有关。外带由中生代地体组成。它们是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洋壳碎块与晚中生代的深海沟堆积组成的混杂体带。 吉亚洲洋封闭后到现代太平洋板块活动前,即由泥盆纪到侏罗纪曾存在过另一个大洋——古太平洋,其洋底扩张活动形成了上述的构造带。晚侏罗世后本区发育左旋平移断裂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形成了陆缘火山-深成岩带。这些则是现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构造 地体 无俯冲洋壳 古太平洋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广才岭英城子金矿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行时 张朋 +3 位作者 孙景贵 唐臣 崔培龙 李怡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0-447,共8页
系统研究了英城子金矿区内花岗岩的地质、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类花岗岩为富硅(w(SiO2)=71.12%~75.66%)、高分异(DI=90.53~94.42)、钾质钙碱性岩(σ=2.37~3.9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HREE=11.20~14.62,w(R... 系统研究了英城子金矿区内花岗岩的地质、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类花岗岩为富硅(w(SiO2)=71.12%~75.66%)、高分异(DI=90.53~94.42)、钾质钙碱性岩(σ=2.37~3.9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HREE=11.20~14.62,w(Rb)=(270.6~165.3)×10-6,Na2O/K2O=0.18~0.67,等),具负的铕异常,相对亏损Ba、Nb、Sr、P和Ti等元素。这种特征揭示该类花岗岩是准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它的母岩浆可能是I型花岗质岩浆,是母岩浆经以斜长石为主的矿物相分离结晶作用后产生的岩浆经结晶作用形成。结合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该花岗岩可能是在麻山期深变质作用过程中地壳深熔形成的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岩浆就位发生在麻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从发生到就位持续大约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元素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英城子金矿区 张广才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西北部与永新金矿有关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成矿构造环境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成禄 徐文喜 +5 位作者 于援帮 李光辉 李胜荣 袁茂文 李士胜 徐国战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4-1130,共17页
永新金矿是近年发现的大型蚀变岩型脉状金矿床,闪长玢岩脉等与金矿脉相互穿切并侵入于上盘龙江组火山岩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龙江组安山岩结晶年龄为(113.7±1.8)Ma,闪长玢岩结晶年龄为(114.8±1.9)Ma,均形成于早白... 永新金矿是近年发现的大型蚀变岩型脉状金矿床,闪长玢岩脉等与金矿脉相互穿切并侵入于上盘龙江组火山岩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龙江组安山岩结晶年龄为(113.7±1.8)Ma,闪长玢岩结晶年龄为(114.8±1.9)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二者钠钾含量变化相对较大,相对富铝富铁、钙镁含量中等,从火山岩到脉岩表现为钙碱性向碱性系列过渡特征。火山岩、脉岩与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有很好的一致性,矿石稀土含量低于岩石。岩石微量元素总体显示Zr、Hf、Nd、U等明显富集,而Nb、Ta、Th、P、Ti等明显亏损。在Sr/Y-Y和(La/Yb)N-(Yb)N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入经典岛弧岩石范围;在Nb-Y、Ta-Yb的构造环境判别图中均处于火山弧岩浆岩区,在(La/Yb)N-δEu变异图上落在壳-幔型岩浆范围。结合矿床稳定同位素及区域金矿时空分布规律等综合特征,认为永新金矿的形成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发的(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闪长玢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永新金矿床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