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全峰
陈琳贺
+1 位作者
杭艳红
左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9-88,共10页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020年253.22×10^(4)t,年变化趋势明显。碳排放方面,耕地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碳源的90%左右;碳吸收方面,林地对碳汇的贡献率最大,占总碳汇的96%以上。东北黑土区的用地类型与碳排放间的关联度依次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水域。预计2030年净碳排放量将达到300.62×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侵蚀沟形态系统分类方法构建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全峰
李吉程
+1 位作者
于明鹏
张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3-61,共9页
侵蚀沟形态分类是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探究耕地侵蚀沟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对把握耕地侵蚀沟防治重点,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侵蚀沟形态分类体系指标获取难、分类结果不完整等问题,利用遥感解译数...
侵蚀沟形态分类是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探究耕地侵蚀沟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对把握耕地侵蚀沟防治重点,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侵蚀沟形态分类体系指标获取难、分类结果不完整等问题,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根据系统分类和信息科学理论,结合东北黑土区现实需求,构建了耕地侵蚀沟系统分类方法,并在典型黑土耕作区海伦市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海伦市耕地侵蚀沟具有小面积、大宽度、短长度的特点,Ⅰ类和Ⅱ类为数量最多的一级分类;Ⅱ类四等微型沟(Ⅱ4T)和Ⅱ类四等小型沟(Ⅱ4S)在二级和三级分类中数量居多,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治理。2)地形要素下耕地侵蚀沟形态分布差异明显,需要特别关注在高程180~<240 m,坡长35~<55 m,坡度2°~6°,西南坡区域内的Ⅰ4T、Ⅱ4S、Ⅱ4T等发育程度较低的侵蚀沟向更高发育程度的Ⅳ4M、Ⅴ4M等类型转变,建议结合农田建设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防止耕地侵蚀沟的潜在破坏。3)构建的“类+等+型”耕地侵蚀沟分类定级方法,兼顾指标的易获取性和方法的易操作性,能够精准、直观地揭示耕地侵蚀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情况,可为侵蚀沟和黑土耕地的协同综合治理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分类
遥感
形态特征
耕地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全峰
陈琳贺
杭艳红
左鹏
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黑龙江省土地遥感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文理学院
出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9-88,共10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22T1501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1M700738)
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UNPYSCT-2020117)。
文摘
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区域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152.44×10^(4)t到2020年253.22×10^(4)t,年变化趋势明显。碳排放方面,耕地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是最主要的碳源,占总碳源的90%左右;碳吸收方面,林地对碳汇的贡献率最大,占总碳汇的96%以上。东北黑土区的用地类型与碳排放间的关联度依次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水域。预计2030年净碳排放量将达到300.62×10^(4)t。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东北黑土区
Keywords
carbon sources
carbon sinks
land use change
black soil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
分类号
S15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侵蚀沟形态系统分类方法构建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全峰
李吉程
于明鹏
张鹏
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黑龙江省土地遥感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土地
工程学院
出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3-61,共9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1M700738,2022T15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208)
东北农业大学东农学者计划项目(21XG52)。
文摘
侵蚀沟形态分类是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探究耕地侵蚀沟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对把握耕地侵蚀沟防治重点,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侵蚀沟形态分类体系指标获取难、分类结果不完整等问题,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根据系统分类和信息科学理论,结合东北黑土区现实需求,构建了耕地侵蚀沟系统分类方法,并在典型黑土耕作区海伦市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海伦市耕地侵蚀沟具有小面积、大宽度、短长度的特点,Ⅰ类和Ⅱ类为数量最多的一级分类;Ⅱ类四等微型沟(Ⅱ4T)和Ⅱ类四等小型沟(Ⅱ4S)在二级和三级分类中数量居多,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治理。2)地形要素下耕地侵蚀沟形态分布差异明显,需要特别关注在高程180~<240 m,坡长35~<55 m,坡度2°~6°,西南坡区域内的Ⅰ4T、Ⅱ4S、Ⅱ4T等发育程度较低的侵蚀沟向更高发育程度的Ⅳ4M、Ⅴ4M等类型转变,建议结合农田建设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防止耕地侵蚀沟的潜在破坏。3)构建的“类+等+型”耕地侵蚀沟分类定级方法,兼顾指标的易获取性和方法的易操作性,能够精准、直观地揭示耕地侵蚀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情况,可为侵蚀沟和黑土耕地的协同综合治理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
侵蚀
分类
遥感
形态特征
耕地
东北黑土区
Keywords
erosion
classification
remote sensing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cultivated land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
李全峰
陈琳贺
杭艳红
左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侵蚀沟形态系统分类方法构建
李全峰
李吉程
于明鹏
张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