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伟 郭泰 +6 位作者 王志新 李灿东 张振宇 刘婧琦 王庆胜 李志民 刘忠堂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7-802,共6页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规律,选用1941-2006年间育成的主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产量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9 1**),单产水平增加了7...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规律,选用1941-2006年间育成的主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产量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9 1**),单产水平增加了70.09%,每年增幅为1.06%。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与品种的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0.557 1**、r=0.566 8**),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平均每年增加0.26%和0.36%。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育成品种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长短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分别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r=0.488 8*、r=0.803 5**)。节间长度呈降低趋势,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r=-0.437 7*)。品种本身的倒伏级别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并且与育成年代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629 0**、r=-0.862 3**)。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生育日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节间缩短,有效分枝减少,抗倒伏能力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审定品种 农艺性状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郑伟 刘成贵 +6 位作者 谢甫绨 郭泰 王志新 李灿东 张振宇 张茂明 刘婧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19-1426,共8页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耐密性的遗传改良规律,选择1985年-2010年间育成的5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试材,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测定与耐密性相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R2期叶面积指数、R6期冠层上部1~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耐密性的遗传改良规律,选择1985年-2010年间育成的5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试材,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测定与耐密性相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R2期叶面积指数、R6期冠层上部1~5片叶平均叶柄长度和田间倒伏级别则增加趋势,单株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时期其它各性状变化趋势均呈降低趋势,但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之间存在差异。除R2期37.5万株·hm-2条件下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叶面积指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它处理叶面积指数变化均呈相反趋势;在30.0万株·hm-2和37.5万株·hm-2条件下,叶色值、净光合速率、伤流液重量等性状降低百分率和R6期冠层上部1~5片叶平均叶柄长度、田间倒伏级别增加百分率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0.0万株·hm-2时产量增加百分率与37.5万株·hm-2时产量降低百分率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对最大种植密度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最大种植密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上各性状的变化百分率与品种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冠层结构、光合生理、伤流液重量、籽粒产量和最大种植密度等性状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耐密性的变化规律呈强-弱-强的单峰曲线,该结论将为耐密性大豆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密性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渍水对黑龙江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伟 西天一 +5 位作者 郭泰 王志新 李灿东 张振宇 刘婧琦 刘忠堂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7-942,共6页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抗涝能力的遗传改良趋势,选用黑龙江省1985-2010年育成的5个代表性主栽大豆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田间渍水灾害,分别在盛花期设置渍水7和14 d处理,以常规水分处理为对照,研究渍水对大豆植株...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抗涝能力的遗传改良趋势,选用黑龙江省1985-2010年育成的5个代表性主栽大豆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田间渍水灾害,分别在盛花期设置渍水7和14 d处理,以常规水分处理为对照,研究渍水对大豆植株形态、根系活力、生理指标及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单株叶面积、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重降低百分率以及冠根比增加百分率在渍水7和14 d条件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根系活力降低百分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叶色值和净光合速率降低百分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丙二醛(MDA)增加百分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SS)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单株粒重降低百分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上各性状变化百分率与品种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植株形态、光合生理、根系活力、叶片部分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抗涝能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不同年代 抗涝能力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MO融合系统高效表达可溶性鼠源FGF-21及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任桂萍 姜媛媛 +3 位作者 刘铭瑶 孙国鹏 叶贤龙 李德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7,共6页
利用SUMO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性表达鼠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成熟蛋白,并研究其调节血糖的功能。将鼠源FGF-21成熟蛋白基因亚克隆至SUMO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并用镍离子螯合柱(Ni-NTA)纯化重... 利用SUMO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性表达鼠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成熟蛋白,并研究其调节血糖的功能。将鼠源FGF-21成熟蛋白基因亚克隆至SUMO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并用镍离子螯合柱(Ni-NTA)纯化重组蛋白,透析后利用SUMO蛋白酶I切割融合蛋白,获得纯度较高的成熟蛋白。将3T3-L1成纤维细胞分化成脂肪细胞,经微量化的GOD-POD法检测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统计学分析葡萄糖消耗率。结果表明,在SUMO表达体系中鼠源FGF-21成熟蛋白基因以可溶形式表达,且可被SUMO蛋白酶I有效地切割,获得纯度较高的成熟蛋白。与未经处理的脂肪细胞对照组相比,经鼠源FGF-21成熟蛋白处理后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显著增加,残存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P<0.001,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O SUMO蛋白酶I 分子伴侣 鼠源FGF-21 葡萄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增收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宏 王溪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8-62,共5页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利用1995—200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作农民收入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我国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性收入,生产性收...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利用1995—200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作农民收入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我国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性收入,生产性收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文章选择相关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农业结构调整、改善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文章最后给出相应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增收 主成分分析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克臣 冷超 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195-7199,共5页
[目的]对植物离体培养再生形态发生的两条途径进行研究,建立并优化亚麻离体再生体系。[方法]以10~15d不同基因型亚麻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对诱导影响。[结果]器官发生途径的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4mg... [目的]对植物离体培养再生形态发生的两条途径进行研究,建立并优化亚麻离体再生体系。[方法]以10~15d不同基因型亚麻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对诱导影响。[结果]器官发生途径的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4mg/LIAA+2mg/LKT;诱导不定芽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B5+2.5mg/LKT+1mg/LIAA;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B5+0.3mg/LIBA,生根率达90%。以体胚发生为目的的最佳初始诱导培养基为MS+2mg/L2,4-D+0.5mg/L6-BA;体细胞胚胎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NAA+0.5mg/L6-BA。[结论]激素在亚麻离体再生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亚麻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中,只在H14体胚诱导中得到了球形胚和心形胚,对于亚麻体胚再生途径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器官发生 体胚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2
7
作者 许丹宁 侯振中 樊卫东 《现代畜牧兽医》 2005年第9期40-41,共2页
对某大型奶牛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得出:对同一牛舍76头泌乳牛进行CMT检测,其中隐性乳房炎的牛发病率为68.42%(52/76),在278个有效乳区中,隐性乳房炎的乳区有109个,乳区阳性率为39.21%(109/278),... 对某大型奶牛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得出:对同一牛舍76头泌乳牛进行CMT检测,其中隐性乳房炎的牛发病率为68.42%(52/76),在278个有效乳区中,隐性乳房炎的乳区有109个,乳区阳性率为39.21%(109/278),从10份被检乳汁中共分离出59株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数的18.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乳房炎 流行病学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愈伤组织、不定根及不定芽的超微结构研究
8
作者 王克臣 冷超 李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2,共4页
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对亚麻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不定根和不定芽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以子叶或者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的初始愈伤组织表面都较质密,细胞之间排列紧密没有空隙;胚性愈伤组织表面较光滑,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形成团粒结... 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对亚麻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不定根和不定芽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以子叶或者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的初始愈伤组织表面都较质密,细胞之间排列紧密没有空隙;胚性愈伤组织表面较光滑,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形成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的细胞之间结合紧密,团粒与团粒之间结合松散,可观察到大的空隙。非胚性和褐化愈伤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表面形状不规则,有较多的覆盖物。不定根和不定芽表面有表皮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 愈伤组织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