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规划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布局及加快玉米须产业链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9
1
作者 钱春荣 顾万荣 +5 位作者 徐洪岩 吕国依 赵健宇 沈铁恒 石铁 来永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90-96,共7页
伴随着消费升级,鲜食玉米产业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具有相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发展迅速,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本文概述了黑龙江省玉米的产量贡献和区域分布,并从市场需求、种植优势和市场营销角度分析... 伴随着消费升级,鲜食玉米产业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具有相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发展迅速,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本文概述了黑龙江省玉米的产量贡献和区域分布,并从市场需求、种植优势和市场营销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鲜食玉米的优势。总结了当前制约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发展的四大因素,即种植分散,未形成集群优势;种植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普通产品多,绿色、有机、知名品牌少;深加工高端产品少,精加工能力不足。研究得出,需要从四个方面来科学规划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布局、加快玉米须产业链发展,一是科学布局,扬长避短,做大做强“龙江鲜食玉米”品牌;二是加快推广鲜食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品质;三是构建药食同源产业链,将玉米须变废为宝;四是加强鲜食玉米“种管收、产加销”联合攻关与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鲜食玉米生产 玉米须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郝玉波 于洋 +4 位作者 钱春荣 宫秀杰 李梁 姜宇博 吕国依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14-18,共5页
为促进黑土区玉米抗倒伏栽培和育种,本试验以不同熟期16个玉米品种(早熟品种4个,中熟品种3个,晚熟品种9个)为供试材料,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对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粗度、质量、密度及其穿刺强度、折断力进行研究,探讨黑龙江... 为促进黑土区玉米抗倒伏栽培和育种,本试验以不同熟期16个玉米品种(早熟品种4个,中熟品种3个,晚熟品种9个)为供试材料,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对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粗度、质量、密度及其穿刺强度、折断力进行研究,探讨黑龙江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就不同熟期品种而言,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高系数随熟期延迟呈增加趋势,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早熟、中熟和晚熟玉米品种穗高系数分别为0.33、0.39和0.43。早熟品种第1、2、3节间长度和粗度与中晚熟品种差异显著,而中熟品种与晚熟品种差异不显著。早熟品种第1、2节间重和第1、5节间密度显著高于中晚熟品种。不同品种穗下全部节位的节间重和密度均值呈早熟品种>晚熟品种、中熟品种的变化趋势。就玉米茎秆不同节间而言,随玉米节间位置的上升,各玉米品种节间粗度、密度、穿刺强度和折断力下降;中晚熟品种节间重和长度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第5、6节。总体而言,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株高、穗位低,节间重、密度和穿刺强度大,有利于茎秆抗倒伏,而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节间长度小、粗度大和抗折断力强,因此不同熟期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特性需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秆 倒伏 熟期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葛选良 钱春荣 +3 位作者 李梁 姜宇博 宫秀杰 吕国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特征,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玉米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耕层土壤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以黑龙江省第一积... 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特征,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玉米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耕层土壤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掺混肥+尿素(NHF)、碳基肥+尿素(TJF)和控释肥(KSF)3个施肥措施,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NHF相比,灌浆期TJF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7.67%、7.29%,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97%、7.77%、7.29%、6.28%,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纤维素酶、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3.29%、5.92%、7.97%、15.70%;KSF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80%、10.86%,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1.39%、12.30%、31.97%、21.08%,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纤维素酶、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5.81%、24.35%、12.76%、18.93%。与NHF相比,TJF、KSF产量分别提高了1.99%和13.24%。本研究推荐,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生产适宜施肥模式为70 cm宽行+40 cm窄行大垄双行种植,配施控释肥6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肥措施 玉米 产量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区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与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钱春荣 王荣焕 +5 位作者 于洋 徐田军 宫秀杰 郝玉波 姜宇博 赵久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8,共8页
东北和华北是我国重要的两大玉米种植区域,为促进玉米品种科学布局与推广,本研究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热量资源下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积温需... 东北和华北是我国重要的两大玉米种植区域,为促进玉米品种科学布局与推广,本研究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热量资源下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积温需求及积温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热量资源充沛的北京,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积温需求随熟期延长呈递增趋势,而在热量资源有限的哈尔滨,营养生长阶段积温需求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而生殖生长阶段积温随熟期延长而减少,熟期较长的品种通过自我调节生殖生长阶段的热量需求,对热量资源不足做出响应与适应。在热量资源有限的哈尔滨,中早熟品种可正常成熟,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热量资源,积温利用率平均92.64%,积温生产效率平均8.14 kg·hm^-2·℃^-1·d^-1,而中晚熟品种存在不能正常成熟的风险;在热量资源充沛的北京,即使中晚熟品种,其积温利用率也仅有75.50%,积温生产效率平均7.19 kg·hm^-2·℃^-1·d^-1,存在积温浪费现象;在哈尔滨地区,积温生产效率主要受播种至吐丝阶段的有效积温影响,而在北京地区,积温生产效率主要受出苗至成熟阶段的日平均气温影响。综上,东北春玉米区,为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需求,不宜采用积温满贯型品种过度追求积温利用率,以留出100~130℃·d有效积温空间为宜;华北春玉米区可进一步提高积温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育期 有效积温利用率 有效积温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