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春 王芊 +2 位作者 黄元炬 张岩 王家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41-44,共4页
稻瘟病是遍布于世界各水稻种植区的第一大水稻病害,而采用化学药剂防控仍是当前稻瘟病治理的重要措施。本文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7年在黑龙江省主要水稻种植区采集分离的穗颈瘟样本中40株代表性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结果表... 稻瘟病是遍布于世界各水稻种植区的第一大水稻病害,而采用化学药剂防控仍是当前稻瘟病治理的重要措施。本文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7年在黑龙江省主要水稻种植区采集分离的穗颈瘟样本中40株代表性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稻瘟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7455~3.4395mg·L^-1,菌株的E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97倍,各试验菌株对供试稻瘟灵皆表现为敏感菌株。抗药性分析预示稻瘟灵在黑龙江省尚未产生抗药性,仍可以在水稻生产上继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稻瘟灵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对四种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
作者 刘春来 杨帆 +4 位作者 王爽 刘亮 蒋希峰 刘宇 李新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47-52,共6页
为指导玉米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灰斑病和穗腐病为靶标病害,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供试玉米品种进行了2年的重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害抗性差异明显。经2年重复抗性鉴定,筛选出对玉米大斑... 为指导玉米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灰斑病和穗腐病为靶标病害,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供试玉米品种进行了2年的重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害抗性差异明显。经2年重复抗性鉴定,筛选出对玉米大斑病和茎腐病均表现出中抗以上品种19份,其中富尔1号、福园2号、龙单38、北单3号和金庆707为多抗品种;在对大斑病和茎腐病均表现中抗以上的基础上,筛选出兼抗穗腐病玉米品种18份,兼抗灰斑病玉米品种5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积温带 抗性鉴定 兼抗品种 多抗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株虫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拮抗潜力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敏 杨帆 +5 位作者 刘春来 刘兴龙 王爽 蒋希峰 曹大为 李新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42-47,共6页
为得到性状优良且具有生防潜力的虫生真菌,本试验对已获得的虫生真菌进行了基础生物学测定并对6种主要病原菌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NS5和FYS3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28℃和28~30℃,菌株FYS3的最适产孢温度较广,为20~30℃。... 为得到性状优良且具有生防潜力的虫生真菌,本试验对已获得的虫生真菌进行了基础生物学测定并对6种主要病原菌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NS5和FYS3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28℃和28~30℃,菌株FYS3的最适产孢温度较广,为20~30℃。菌株FNS5的最适产孢温度为20~25℃。48 h镜检菌株FNS5在25℃处理下萌发率最高为68%,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菌株FNS5、FYS3均表现出广谱且较强的抑制作用,平皿对峙试验,金龟子绿僵菌FYS3对水稻稻瘟病的抑制率达47.13%,琼脂扩散法试验,金龟子绿僵菌FNS5、FYS3的代谢产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22±0.19)cm和(3.51±0.29)cm,是两株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生物学特性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种生物农药对两种蔬菜蚜虫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春来 王爽 +5 位作者 杨帆 刘亮 刘宇 苏保华 王冠 李新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84-86,共3页
生物农药具有低毒性、低残留、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措施。为筛选出对蔬菜蚜虫有杀虫效果的生物农药,开展了9种生物农药对2种蔬菜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5%除虫菊素水乳剂、7.5%鱼藤酮乳油、0.3... 生物农药具有低毒性、低残留、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措施。为筛选出对蔬菜蚜虫有杀虫效果的生物农药,开展了9种生物农药对2种蔬菜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5%除虫菊素水乳剂、7.5%鱼藤酮乳油、0.3%印楝素乳油、5.0%桉油精可溶液剂、1.0%苦参·印楝素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等6种药剂对蚜虫的毒力较高,48h蚜虫的死亡率都达到90%以上,与对照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差异不显著。这6种生物农药有望在生产中作为化学药剂的替代药剂进行蔬菜蚜虫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蔬菜蚜虫 毒力测定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碳对大豆根腐病防控效果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春来 杨帆 +3 位作者 王爽 刘亮 蒋希峰 李新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49-52,共4页
为探讨不同基质材料的生物炭对土传病害的抑制能力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本研究以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向土壤中添加生物炭(2%)处理,利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4种生物炭对大豆根腐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 为探讨不同基质材料的生物炭对土传病害的抑制能力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本研究以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向土壤中添加生物炭(2%)处理,利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4种生物炭对大豆根腐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和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种生物炭后,大豆的株高、根长和植株生物产量均高于接种病原菌处理的对照。且与接菌对照相比,各生物炭处理显著地降低了大豆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其中竹制炭B处理的防治效果最高达77.41%。表明土壤中添加生物炭后,不仅促进大豆植物的生长,同时对大豆根部病害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大豆根腐病 防治效果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潜力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帆 刘春来 +3 位作者 王爽 刘亮 蒋希峰 李新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72-77,共6页
为挖掘虫生真菌资源,获得高效生防菌,本文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虫生真菌,其中选取了一株虫生真菌FLNXY5菌株,经形态学及18s 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KY419577)。本研究对FLNXY5菌... 为挖掘虫生真菌资源,获得高效生防菌,本文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虫生真菌,其中选取了一株虫生真菌FLNXY5菌株,经形态学及18s 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KY419577)。本研究对FLNXY5菌株生物学特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致病性及对7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LNXY5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量在28℃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与25℃处理下,24 h萌发率最高达91%,无显著差异。浓度为1.0×109孢子·mL-1的菌悬液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5 d后的校正累计侵染率为89.2%。球孢白僵菌FLNXY5的拮抗机理研究中,菌株FLNXY5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菌丝抑制率最高达40.63%,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抑制率最低为29.14%。本次研究得到的菌株发酵滤液对试验选取的7株植物病原菌菌丝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生真菌杀虫增效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蒋希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95-99,共5页
为促进虫生真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了化学杀虫剂、营养类物质、菌种间复配及菌种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以及基因工程菌株等提高虫生真菌毒力的相关研究。总结得出在化学杀虫剂、营养类物质、表面活性剂与... 为促进虫生真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了化学杀虫剂、营养类物质、菌种间复配及菌种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以及基因工程菌株等提高虫生真菌毒力的相关研究。总结得出在化学杀虫剂、营养类物质、表面活性剂与虫生真菌相容性较好的情况下,将其按一定比例添加可增强虫生真菌的毒力。菌株间复配及应用菌株代谢产物可拓宽虫生真菌的杀虫谱。强致病力基因在虫生真菌中高效表达后亦可增强虫生真菌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工程菌株 增效途径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郭玉莲 黄春艳 +2 位作者 王宇 黄元炬 朴德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1期89-93,104,共6页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大豆田 杂草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宇 郭玉莲 +2 位作者 罗婵 丛克强 苏保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为精准制定玉米田杂草防控措施,在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每隔7 d调查杂草出现种类和出现数量并分析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有8种杂草发生,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有9... 为精准制定玉米田杂草防控措施,在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每隔7 d调查杂草出现种类和出现数量并分析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有8种杂草发生,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有9种杂草发生,杂草发生种类和主要杂草种类基本相同。杂草累计发生量在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最多,秸秆覆盖还田的玉米田最少。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模式玉米播种7 d后杂草开始出现,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玉米播种14 d后杂草出现。2018年3种模式杂草发生高峰均在6月21日。2019年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杂草发生高峰在5月31日,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杂草发生高峰在6月8日。由此得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杂草多样性的影响不大;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杂草比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早出苗7 d;3种模式下杂草发生高峰在相同时间或相差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地表覆盖还田 碎混还田 翻埋还田 玉米田 杂草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株生防菌对大豆根腐尖镰孢菌及根腐病的作用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帆 李新民 +5 位作者 刘春来 王爽 刘亮 蒋希峰 刘宇 徐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41-45,共5页
为筛选评价优良生防菌,本试验选取4株生防菌,通过平板扩散法对大豆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测定及盆栽防效初探。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HMGR-8和解淀粉芽孢杆菌NH2对靶标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是46.52%... 为筛选评价优良生防菌,本试验选取4株生防菌,通过平板扩散法对大豆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测定及盆栽防效初探。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HMGR-8和解淀粉芽孢杆菌NH2对靶标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是46.52%和65.95%,木霉菌4-R-8以竞争方式对靶标菌产生强抑制作用。木霉菌MM2除了以重寄生方式抑制靶标菌外,其代谢产物对靶标菌菌丝生长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4株生防菌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且经木霉菌MM2菌悬液和枯草芽孢杆菌HMGR-8发酵液单一菌剂处理以及两者混合处理的植株病情指数为25.33%、25.60%和24.17%,与化学药剂多菌灵处理组病情指数17%差异不显著,与只接病原菌处理组病情指数53.33%差异显著。筛选出的木霉菌MM2和枯草芽孢杆菌HMGR-8可有效降低大豆根腐病的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菌 大豆根腐病 抑菌作用 盆栽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BQD1培养条件优化及对尖孢镰刀菌抑制效果
11
作者 蒋希峰 杨帆 +3 位作者 王爽 杜虹锐 李沐恺 刘春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123-126,132,共5页
[目的]提高生防菌株抑菌活性。[方法]以前期筛选的大豆根腐病拮抗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为试验材料,选取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培养基组分,同时设置生防菌株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对靶标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进行平皿测定。[结果]菌株BQD... [目的]提高生防菌株抑菌活性。[方法]以前期筛选的大豆根腐病拮抗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为试验材料,选取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培养基组分,同时设置生防菌株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对靶标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进行平皿测定。[结果]菌株BQD1在优化单因素培养条件下对靶标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当培养基配比为蔗糖2%,蛋白胨1.5%,磷酸氢二钾0.15%,氯化钠0.15%,且初始pH 6.0、装液量100 mL、接种量2%、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温度30℃、发酵72 h时,对靶标菌的抑菌活性最高。[结论]菌株BQD1生防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培养条件 优化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