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和危害及治理措施 被引量:3
1
作者 高中超 孙磊 +4 位作者 王丽华 李伟群 宋柏权 张俐俐 杜春影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42-148,共7页
涝渍为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涝渍侵蚀耕作土壤,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作物根系呼吸、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危害及... 涝渍为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涝渍侵蚀耕作土壤,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作物根系呼吸、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针对涝渍灾害,明确涝渍机理和完善涝渍灾害的防灾、减灾及抗灾治理的防御体系,为今后涝渍研究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 土壤 作物 危害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主要类型旱田土壤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秋菊 焦峰 +5 位作者 刘峰 常本超 姜宇 米刚 周鑫 朱宝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9,共7页
土壤持水特性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一种反映,不同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为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旱田耕地土壤的持水特性,本研究通过定点采样方法,在不同地区选择了典型的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褐土5类旱田耕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得... 土壤持水特性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一种反映,不同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为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旱田耕地土壤的持水特性,本研究通过定点采样方法,在不同地区选择了典型的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褐土5类旱田耕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得出不同水柱压力下土壤水分实测值,并通过Van Genuchten和Garden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相关性极显著,通过Van Genuchten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曲线看出,不同类型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0~10 cm土层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大、曲线分散,草甸土、白浆土、碱土含水量在各压力下均处于较高水平,褐土最低,黑土居中; 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低吸力阶段差异仍较大,高吸力阶段差异小,褐土含水量最低,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趋于一致,黑土居中; 20~30 cm土层差异减小,褐土、碱土、黑土趋于一致;通过Garden模型计算土壤比水容量,不同水吸力下,褐土比水容量最高,其次是黑土,草甸土、白浆土和碱土比水容量较低,说明褐土和黑土释水能力强;土壤饱和含水量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持水库容与土壤大颗粒、土壤<0. 02 mm的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 02~2 mm的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草甸土、碱土、白浆土饱和持水库容高,但有效库容低,与褐土、黑土相反。因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要根据土壤的物质特性提出对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旱田土壤 类型 持水性 水分特征曲线 比水容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县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张哲 麻琳 魏丹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2期34-38,共5页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嫩江县土壤肥力减退、耕地质量下降,酸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安全潜在的重要问题及土壤综合生产潜力下降的重要因子。为了培肥土壤,改善耕地质量,通过调查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嫩江县不同种植...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嫩江县土壤肥力减退、耕地质量下降,酸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安全潜在的重要问题及土壤综合生产潜力下降的重要因子。为了培肥土壤,改善耕地质量,通过调查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嫩江县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春耙茬和原垄种的耕作方式相比,嫩江县深松耕作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大豆产量。该区域原垄种及秋耙茬+重茬产量最低,仅为913.88~1 285.47kg.hm-2,比其它种植模式产量低8%~38%,同时呈现连作时间越长产量越低的趋势。大西江农场浅翻深松种植模式的产量为2 080.34kg.hm-2,为该地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提升 耕作方式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3 位作者 焦峰 常本超 姜辉 宫秀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3-49,共7页
为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为秸秆集条深还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开展秸秆集条粉碎机械深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设置正常翻耕、秸秆耕层还田、秸秆集条深还3个处... 为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为秸秆集条深还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开展秸秆集条粉碎机械深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设置正常翻耕、秸秆耕层还田、秸秆集条深还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秸秆不还田处理比,连续还田3a,秸秆集条深埋处理0~30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分别降低1.17%~6.21%和0.02~0.14g/cm^3、容气度和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总孔隙提高幅度为0.70%~5.98%,有效孔隙增加幅度为0.22%~2.69%,差异显著;与对照不还田处理比,耕层还田0~20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降低幅度分别为2.42%~4.30%和0.09~0.12g/cm^3、容气度和田间持水量得到提高,总孔隙和通气孔隙增加;秸秆集条深还作业土层深,每隔3年进行间隔作业,长期则可改善全田土壤物理性质,增厚耕层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物理性质 集条粉碎 机械深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秋菊 姜宇 +6 位作者 周鑫 米刚 刘鑫 李婧阳 刘峰 中本和夫 黄丹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13-120,共8页
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 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试验于1980年开始,轮作模式先后为麦-豆-麦和麦-豆轮作模式,通过连续38 a(1980-2018年)调查,探明麦豆轮作条件下麦秸还田及不同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结果得出:麦秸还田后种植大豆、小麦,多年产量与不还田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施肥效果,大豆中肥区比低肥区增产7.42%~10.81%,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小麦高肥区比低肥区增产14.52%~19.33%,差异极显著(P <0.01);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6季)大豆平均产量比不还田增产5.91%,后期(7~16季)平均增产7.52%,麦秸还田小麦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5季)和后期(6~16季)平均增产0.31%、0.22%,后期增产频率高;麦秆隔年还田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但长期高肥易导致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轮作 秸秆还田 大豆 小麦 施肥 产量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低湿地水田土壤理化特性及暗管排水效果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7 位作者 常本超 韩东来 隋玉刚 杨兴玉 陈海龙 新家宪 刘艳霞 焦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38-143,共6页
低湿土壤渍涝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改良低湿土壤渍涝问题,该文研究低湿地水田草甸沼泽土土壤特性,并探讨利用暗管排水进行低湿地排水及种植水稻的效果。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土壤质地黏重、各层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在40%以上;有... 低湿土壤渍涝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改良低湿土壤渍涝问题,该文研究低湿地水田草甸沼泽土土壤特性,并探讨利用暗管排水进行低湿地排水及种植水稻的效果。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土壤质地黏重、各层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在40%以上;有效孔隙低,在6.40%~7.81%之间,通气、透水性差,母质层几乎不透气、透水,土体容气度为5.55%~16.08%;含水率高,自然状态达到40%以上;土壤容重低,耕层为0.93 g/cm3,母质层1.30 g/cm3;硬度低,液性指数在0.38~0.61之间,整体处于可塑状态,机械承载力差;草甸沼泽土上设置暗管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随距暗管距离不同,土壤排水效果有差异,距离暗管越近,土壤排水效果越好,水分降低的越明显;同样排水晒田后,暗管处理土壤表层状态呈干裂状态,对照(无暗管排水区)则仍呈湿润状态;从水稻产量看,有暗管的处理水稻产量比无暗管处理增产8.06%。研究可为低湿地水田合理利用及改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特性 排水 暗管 产量 三江平原 水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土培肥犁改良瘠薄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8 位作者 高中超 姚春雨 张劲松 常本超 高盼 张春峰 贾会彬 焦峰 姜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33,共7页
研究根据心土培肥的改土技术要求研制出心土培肥犁,并分别在瘠薄黑土和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开展大面积机械改土试验,明确自主研发的心土培肥犁改土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作物产量的效果,为其广泛应用到低产土壤改良提供机械及技术支... 研究根据心土培肥的改土技术要求研制出心土培肥犁,并分别在瘠薄黑土和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开展大面积机械改土试验,明确自主研发的心土培肥犁改土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作物产量的效果,为其广泛应用到低产土壤改良提供机械及技术支持。试验设深松、心土培肥和常规对照耕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心土培肥和深松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后效不完全一致;心土培肥降低土壤抗剪强度后效明显,碳酸盐草甸黑钙土〉10~30 cm土层土壤抗剪强度比对照降低6.65~12.16 k Pa,黑土比对照降低8.20~11.31 k Pa,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改土后效果明显,黑土改土后效长,心土培肥改土效果优于深松;土壤容质量和硬度趋势同上;心土培肥提高土壤透气系数为2.78~14.28倍,饱和导水率为2.38~11.62倍;深松和心土培肥可提高下层土水分消耗比例,〉30~60 cm土层耗水量为心土培肥区〉深松区〉对照区,心土培肥耗水量比照高10%;心土培肥处理可提高土壤磷含量和供磷强度,〉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供磷强度比对照分别提高4.19~5.17倍和4.96~17倍,碳酸盐草甸黑钙土高于黑土;心土培肥可提高玉米产量,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心土培肥增产幅度为6.82%~18.01%,黑土增产幅度为6.45%~11.18%,平均增产效果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薄层黑土,但黑土持续增产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业机械 作物 心土培肥犁 碳酸盐草甸黑钙土 薄层黑土 理化性质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秋菊 焦峰 +6 位作者 韩东来 隋玉刚 杨兴玉 王雪冬 丁德会 郝明俊 刘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70-77,共8页
低洼地是黑龙江省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的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土壤,由于地势低、易受渍涝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提高这类土壤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该文以低洼地典型的一类土壤沼泽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的方法... 低洼地是黑龙江省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的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土壤,由于地势低、易受渍涝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提高这类土壤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该文以低洼地典型的一类土壤沼泽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的方法,开展旋耕、深松、深翻、深松鼠洞4种不同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理化性质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比,深松、深翻机械整地可以使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降低10.03%~27.23%,土壤透水性提高,土壤容重增加0.05~0.18g/cm^3、增幅为6.60%~16.98%,差异显著,深松、深翻使土壤硬度提高,总孔隙降低幅度3.16%~11.92%,滞水现象得到改善,深松鼠洞机械整地效果与旋耕比差异不明显;在排水晒田后,土壤温度明显上升,平均每天增加1~2℃,深松效果好于深翻,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增加;深松整地水稻产量连年增加,第1年增产4.21%,第2年增产10.46%,达到显著水平,深翻对水稻产量无影响,第2年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深松鼠洞整地第1年和第2年水稻产量与旋耕比无差异显著,在深松鼠洞改土技术及机械研发上要进行新的改进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土壤 整地 低洼水田 沼泽土 土壤物理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化草甸土和黑土型水田土壤连续深耕改土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6 位作者 焦峰 孙兵 郭中原 常本超 张劲松 高中超 姜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52-158,共7页
为明确深耕在不同类型水田土壤上的改土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应用自主研发水田深耕犁,在黑土和盐化草甸土上开展深翻、浅翻与旋耕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耕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存在差异:1)黑土深... 为明确深耕在不同类型水田土壤上的改土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应用自主研发水田深耕犁,在黑土和盐化草甸土上开展深翻、浅翻与旋耕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耕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存在差异:1)黑土深翻区增产7.28%~8.37%,浅翻区增产6.02%~7.72%,盐化草甸土深翻区和浅翻区与旋耕相比第1年水稻产量差异不大;第2年减产9.96%~11.03%;2)翻耕促进黑土土壤养分均一化,耕作层土壤养分降低不明显,土层间养分含量差异变小,盐化草甸土深耕后造成表层养分浓度降低,0~20 cm土层浅翻区和深翻区土壤有机质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57和6.68 g/kg,全氮分别下降0.24和0.29 g/kg,碱解氮0~1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降低2.31和11.52 mg/kg,pH值明显增加,0~30cm土层交换性Na+浓度增加;3)与对照相比,浅翻和深翻降低了黑土下层土固相比率、容重,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10~2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率比对照分别降低4.23%和3.23%,土壤容重下降0.09 g/cm3和0.08 g/cm3,通气系数分别提高3.04倍和3.42倍,透水系数提高1.71倍和1.14倍;>20~30 cm土层深翻区土壤固相比率降低1.86%,通气系数和饱和透水系数比对照提高0.86倍和1.87倍;盐化草甸土浅翻区和深翻区均有增加下层土固相率和容重,降低通气、透水性的趋势。盐化草甸土水田不适合深耕,黑土型水田土壤深耕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物理性质 水田 深耕 化学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磊 郝小雨 +6 位作者 马星竹 周宝库 王爽 魏丹 周磊 刘荣乐 汪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78,共7页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集长期不施肥(CK)、常量氮(N)、二倍量氮(N2)、常量有机肥(M)、二倍量有机肥(M2)、常量有机肥+常量氮(MN)、二倍量有机肥+二倍量氮(M2N2)7个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分析了根际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同时利用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N、M2、MN和M2N2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水平,且以MN和M2N2处理的根际效应最显著,分别比非根际增加了18.3%和26.7%。分析核磁共振光谱显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烷氧基碳比例和较低芳香碳比例,表明根际效应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结构比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大部分施肥处理提升了黑土根际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氮肥马粪配施和二倍量马粪(M2N2)处理提升幅度最高。由核磁共振图谱可知,M2和M2N2处理均增加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烷基碳比例、芳香基碳比例、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芳香碳与总碳比值,而MN处理仅增加烷基碳比例、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二倍量氮肥(N2)处理降低烷基碳比例、芳香碳比例和烷氧基碳比例,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降低,不利于土壤固碳,同时证明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有机肥 核磁共振 大豆根际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草甸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秋菊 宫秀杰 +4 位作者 曹旭 焦峰 刘鑫 李婧阳 刘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6,共7页
土壤质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管理判断准则。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质量随种稻时间延长的演变规律,以三江平原草甸土为调查对象,调查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 土壤质量是评价土壤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管理判断准则。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质量随种稻时间延长的演变规律,以三江平原草甸土为调查对象,调查草甸土旱田改为水田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草甸土种稻后,耕层和心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还原物质总量在耕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均呈增加趋势;耕层土壤中Fe^2+和Mn^2+在种稻6~10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向下迁移,到40年在心土层达最高值;土壤固相比率和总孔隙在种稻初期变化不规律,种稻40年时,土壤固相比率在心土层增加,直径<0.000 2 mm孔隙增加明显;随种稻年限增加,耕层0.02~2 mm颗粒比率增加,<0.002 mm颗粒降低并向下淋溶至心土层,心土层<0.002 mm颗粒比率增加;草甸土种稻后,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具有水稻土发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种稻 不同年限 理化性质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化草甸土春秋整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4 位作者 常本超 姜辉 孙兵 刘艳霞 焦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146,共6页
为明确整地时期对水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盐化草甸土型水稻土上开展了水田连续春、秋整地对土壤和水稻产量影响大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整地可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0.07%,容重下... 为明确整地时期对水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盐化草甸土型水稻土上开展了水田连续春、秋整地对土壤和水稻产量影响大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整地可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0.07%,容重下降0.02 g·cm^(-3);秋季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3次连续调查结果是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秋整地比春整地分别提高29.30%、43.77%和24.06%,秋整地土壤淹水培养后铵态氮含量比春整地高7.94 mg·kg^(-1),秋整地土壤中交换性钠离子比春整地下降11.16%~129.72%,pH值下降0.10~0.36;秋整地可以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促进籽粒养分吸收,与春整地相比,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4.51、2.49和1.03 kg·hm^(-2),水稻产量第1年增产1.03%,第2年增产22.61%,差异极显著,两年平均增产11.82%。综上所述,秋整地的盐化草甸土区稻田,无论是水稻产量还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均较春整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地时期 盐化草甸土 养分 含水量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不同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秋菊 焦峰 +5 位作者 刘峰 常本超 姜辉 姜宇 米刚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6期118-122,共5页
[目的]明确三江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地区主要种稻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调查对象,采集0~40年不同种稻年限的土壤样本,开展不同种稻年限水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类型... [目的]明确三江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地区主要种稻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调查对象,采集0~40年不同种稻年限的土壤样本,开展不同种稻年限水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土壤种稻后,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存在异同;3类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草甸土心土层和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白浆土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随种稻年限延长无变化,心土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下降;草甸黑土心土层和犁底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无增加趋势;草甸土和草甸黑土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总量种稻后在各层均增加,随种稻年限增加有上升趋势,白浆土土壤中还原物质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随种稻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草甸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Mn^(2+)含量均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可达到心土层;草甸黑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含量增加,Mn^(2+)仅在耕层有增加趋势;白浆土Fe^(2+)、Mn^(2+)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至犁底层。[结论]3类土壤在种稻过程中已具有向水稻土形成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类型 年限 化学性质 演变特征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修复除草剂污染土壤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中超 王秋菊 +1 位作者 张劲松 刘峰 《中国马铃薯》 2017年第1期11-17,共7页
土壤污染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限制土壤生产力发挥,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修复被除草剂污染的土壤,试验通过深耕的方式开展被除草剂污染土壤的改土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层置换犁、心土耕作犁深耕改土并与常规耕作进行对比... 土壤污染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限制土壤生产力发挥,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修复被除草剂污染的土壤,试验通过深耕的方式开展被除草剂污染土壤的改土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层置换犁、心土耕作犁深耕改土并与常规耕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层置换犁分层深耕方法可以消除土壤残留氯嘧磺隆对马铃薯敏感期生育的影响。改土后表层土壤的农药残留量较对照降低84.2%~86.7%;深耕及心土耕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硬度,改变土壤三相比;深耕处理后马铃薯出苗率较对照提高7.8~10.6个百分点,心土耕较对照提高3.1~6.1个百分点;深耕和心土耕可以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深耕马铃薯总产量较对照、心土耕分别提高12.7%~22.1%、11.6%~16.9%,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18.0%~32.5%、13.8%~23.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耕效果好于心土耕。应用土层置换犁深耕法可有效消除土壤中残留除草剂对马铃薯的药害,为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 除草剂 残留 污染土壤 马铃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焦峰 吕淑敏 +4 位作者 汪昊 唐雷 张东萌 王秋菊 刘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明确三江平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水田土壤类型(亚类)草甸土为调查对象,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揭示土壤酶活性随水田垦殖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旱田土壤开垦为水田后,随垦殖年限的增加,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 [目的]明确三江平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水田土壤类型(亚类)草甸土为调查对象,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揭示土壤酶活性随水田垦殖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旱田土壤开垦为水田后,随垦殖年限的增加,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耕层草甸土脲酶活性随垦殖年限的增加均显著降低,草甸土犁底层脲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降低;随垦殖年限增加,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磷酸酶活性在各层均表现降低趋势;草甸土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犁底层和心土层表现降低趋势,而耕层有增加趋势;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转化酶活性在耕层和犁底层降低,在心土层上升。[结论]草甸土在垦殖为水田后土壤酶活性演变速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 垦殖年限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甸土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焦峰 吕淑敏 +4 位作者 汪昊 李响 唐雷 王秋菊 刘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1期71-73,共3页
[目的]阐明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规律。[方法]以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水田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草甸土水田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耕层,草甸土随开垦年限增加... [目的]阐明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规律。[方法]以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水田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草甸土水田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耕层,草甸土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均升高;在犁底层,土壤容重逐年上升;在心土层,草甸土土壤容重开垦为水田后显著降低。在耕层,草甸土固相比和液相比开垦为水田后均呈增加趋势,气相比在各层随开垦年限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犁底层和心土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液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固相比在犁底层呈上升趋势,在心土层均呈下降趋势。随开垦年限增加,在耕层,草甸土粉粒开垦为水田后均呈上升趋势,黏粒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犁底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黏粒下降;在心土层,草甸土黏粒和粉粒与旱田相比均表现为上升趋势,砂粒则下降;草甸土砂粒在耕层上升。[结论]随开垦年限增加,草甸土的物理性质已逐渐向水田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水田 开垦年限 土壤物理性质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水田氮肥优化研究及应用——以前进农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秋菊 李鹏绯 +2 位作者 刘峰 焦峰 姜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7,共8页
为草甸白浆土水稻科学施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上开展了氮肥用量研究的多点试验,根据施肥量—水稻产量对应关系提出草甸白浆土水稻优化施肥技术,并在大面积生产上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得出:草甸白浆土上水稻产量与施... 为草甸白浆土水稻科学施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上开展了氮肥用量研究的多点试验,根据施肥量—水稻产量对应关系提出草甸白浆土水稻优化施肥技术,并在大面积生产上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得出:草甸白浆土上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2次曲线关系,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氮量为101.50 kg·hm^-2,可得到最高理论产量为8 279.70 kg·hm^-2;施氮量超过101.50 kg·hm^-2后产量则下降;施肥量为97.56 kg·hm^-2,水稻理论产量7 909.43 kg·hm^-2,水稻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水稻产量与氮素累积量呈2次函数关系,随施氮量增加,植株氮素含量增加,但氮素累积量降低,水稻产量降低与水稻生物产量降低有关。大面积示范证明,草甸白浆土氮素最佳推荐氮肥用量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施氮量为100 kg·hm^-2可以达到高产兼高效的生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白浆土 水稻 氮肥 优化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纤维素降解菌产酶活性研究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洪久 郭炜 +3 位作者 刘杰 王大蔚 李玉梅 于春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为从环境中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能力,从农村堆肥粪堆的底部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了1株纤维素降解菌NY06,进行了透明圈、滤纸崩解、CMC酶和FPA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菌株NY06处理的透明圈出现较早,透明... 为从环境中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能力,从农村堆肥粪堆的底部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了1株纤维素降解菌NY06,进行了透明圈、滤纸崩解、CMC酶和FPA酶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菌株NY06处理的透明圈出现较早,透明圈更大,滤纸崩解效果更好;菌株NY06的CMC酶和FPA酶活的最大OD值分别为0.158和0.108,均大于对照菌株;经初步鉴定,菌株NY06为枯草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菌 透明圈 CMC酶 FPA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9
作者 李婧阳 刘鑫 +6 位作者 王秋菊 姜宇 周鑫 米刚 刘凯 姜辉 常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5期151-154,共4页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麦轮作 麦秸长期还田 暗棕壤 产量 物理性质 孔隙组成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氯嘧磺隆对马铃薯和甜菜生育的影响
20
作者 高中超 中本和夫 +4 位作者 刘婷婷 王秋菊 赵长龙 刘峰 胡凡 《中国马铃薯》 2013年第3期140-143,共4页
为了明确土壤中氯嘧磺隆对马铃薯和甜菜生育的影响,分别在苗期和生育盛期向盆栽土壤中灌施不同浓度的氯嘧磺隆溶液,调查作物生育产量。结果表明:供试的马铃薯和甜菜苗期耐药能力弱,生育盛期耐药能力增强;马铃薯耐药能力比甜菜强。马铃... 为了明确土壤中氯嘧磺隆对马铃薯和甜菜生育的影响,分别在苗期和生育盛期向盆栽土壤中灌施不同浓度的氯嘧磺隆溶液,调查作物生育产量。结果表明:供试的马铃薯和甜菜苗期耐药能力弱,生育盛期耐药能力增强;马铃薯耐药能力比甜菜强。马铃薯临界浓度苗期为0.017 a.i.mg/kg土,生育盛期约为0.071 a.i.mg/kg土;甜菜苗期至少小于0.0002 a.i.mg/kg土,生育盛期约为0.011 a.i.mg/kg土。马铃薯苗期抑制产量EC50值约为0.065 a.i.mg/kg土,生育盛期约为0.200 a.i.mg/kg土;甜菜苗期因植株死亡未得到数据,生育盛期约为0.014 a.i.mg/kg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嘧磺隆 马铃薯 甜菜 临界浓度 EC50 生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