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白浆土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佟玉欣 李玉影 +4 位作者 刘双全 姬景红 王伟 郑雨 巴国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通过对62个分布在庆安县、方正县、五常市、虎林市和尚志市各白浆土区的0~20cm土壤进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建立了黑龙江省白浆土水稻种植区氮磷钾肥指标体系,并划分土壤肥力等级,提出了黑龙江省白浆土水稻种植区氮磷钾... 通过对62个分布在庆安县、方正县、五常市、虎林市和尚志市各白浆土区的0~20cm土壤进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建立了黑龙江省白浆土水稻种植区氮磷钾肥指标体系,并划分土壤肥力等级,提出了黑龙江省白浆土水稻种植区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白浆土水稻种植区土壤碱解氮含量主要在138.3~220.3mg·kg-1,速效磷在20.6~32.5mg·kg-1,速效钾在120~183mg·kg-1;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相对产量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反映了土壤供肥能力,土壤供氮磷钾能力越高,不施肥处理的相对产量越高;根据相对产量,将土壤肥力划分为5类;黑龙江省白浆土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磷钾素含量以中高等含量居多,随着土壤氮磷钾含量增加,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均呈现递减趋势,土壤养分含量和施肥量之间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白浆土 养分丰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马铃薯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双全 姬景红 +5 位作者 刘颖 张明怡 刘卫平 李志新 张微 赵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42-46,共5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2017-2018年分别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克山县和赵光农场进行马铃薯氮肥用量定位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在NE处理的基础上,不施氮肥处理(NE-N)、减少氮肥50%处理(NE-50%N)、减少氮肥25... 为促进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2017-2018年分别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克山县和赵光农场进行马铃薯氮肥用量定位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在NE处理的基础上,不施氮肥处理(NE-N)、减少氮肥50%处理(NE-50%N)、减少氮肥25%处理(NE-25%N)、增加氮肥25%处理(NE+25%N)和增加氮肥50%处理(NE+50%N),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回收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的氮肥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均高于其他的氮肥处理。初步得出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氮肥的适宜用量为175~20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肥料回收率 氮肥适宜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产量及肥料回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双全 姬景红 +5 位作者 刘颖 张明怡 刘卫平 李志新 张微 赵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55-59,共5页
为研究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在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分别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克山县和赵光农场进行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验证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在NE处理基础上设置不施氮肥处理(NE-N)、不施... 为研究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在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分别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克山县和赵光农场进行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验证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在NE处理基础上设置不施氮肥处理(NE-N)、不施磷肥处理(NE-P)及不施钾肥处理(NE-K),同时设置农户习惯施肥处理(FP)和测土配方施肥处理(ST),研究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回收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E处理相比较,FP处理两年平均减产13.2%,ST处理减产9.7%;NE处理较FP处理的氮、磷和钾肥回收率分别提高1.6,8.6和8.1百分点;NE处理较ST处理的氮、磷肥回收率分别提高3.8和7.3百分点。通过优化推荐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提高了肥料回收率,同时增加了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专家系统 推荐施肥 马铃薯 产量 肥料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马铃薯磷肥适宜用量研究
4
作者 刘双全 姬景红 +5 位作者 郑雨 刘颖 刘卫平 李志新 张微 赵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20-23,共4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量增效,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克山县和赵光农场进行马铃薯磷肥用量定位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在NE处理的基础上,不施磷肥处理(NE-P)、减少磷肥50%处理(NE-50%P)、减少磷肥25%处理(N... 为促进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量增效,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克山县和赵光农场进行马铃薯磷肥用量定位试验,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在NE处理的基础上,不施磷肥处理(NE-P)、减少磷肥50%处理(NE-50%P)、减少磷肥25%处理(NE-25%P)、增加磷肥25%处理(NE+25%P)和增加磷肥50%处理(NE+50%P),研究不同施磷量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回收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的磷肥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均高于其他的磷肥处理,不同施磷量处理的磷肥回收率为5.5%~7.8%,NE处理的磷肥回收率最高,为7.8%。磷肥农学效率为13.4~48.9 kg·kg^(-1),NE处理的磷肥农学效率较高,为33.9 kg·kg^(-1)。本试验通过分析不同施磷量对产量和效益及磷回收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得出,在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磷肥的适宜用量为87~9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肥料回收率 磷肥适宜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匡恩俊 李梓瑄 +3 位作者 迟凤琴 张久明 宿庆瑞 朱宝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探明不同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特征,选取3种不同耕作措施(免耕、浅翻、深翻)与有机肥相结合,分析不同层次土壤的养分、大豆根系形态以及与大豆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两个轮作周期,各处理的大豆产量... 为探明不同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特征,选取3种不同耕作措施(免耕、浅翻、深翻)与有机肥相结合,分析不同层次土壤的养分、大豆根系形态以及与大豆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经过两个轮作周期,各处理的大豆产量无明显差异,仅表现为深翻和深翻+有机肥处理略高于其它处理。施入有机肥后大豆总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增加了-1.2%~41.8%、5.0%~13.9%、3.7%~61.0%和8.9%~82.7%。有机肥配的施用,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同时还有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趋势,尤其是20~40 cm土层,但对碱解氮的影响不明显。深翻与有机培肥相结合时,利于增加深层土壤的养分含量,促进大豆根系发育,提高其自身缓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耕地方式 有机肥 根系形态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雪丽 李伟群 +2 位作者 王英 王玉峰 王晓军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0-625,共6页
连作导致大豆根圈微环境中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变化,其中土壤氮素转化相关的一些功能菌群落组成常用来表征土壤氮素转化能力对连作制度的响应。氨氧化是氮素转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限速步骤,通常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被认为是氨氧化过程... 连作导致大豆根圈微环境中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变化,其中土壤氮素转化相关的一些功能菌群落组成常用来表征土壤氮素转化能力对连作制度的响应。氨氧化是氮素转化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限速步骤,通常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被认为是氨氧化过程的引擎。本文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大豆长期连作试验田为研究平台,采用q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连作大豆根际氨氧化古菌的群落丰度和结构组成。结果表明:连作2年和连作17年处理的氨氧化古菌丰度较其它处理低;连作大豆根际氨氧化古菌种类来自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奇古菌门两大类(Thaumarchaeota),仍有42%为未分类的古菌种类。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2年大豆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总氮含量、总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连作4年以上处理的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与pH和碳氮比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大豆连作 根际 群落多样性 氨氧化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伟群 张久明 +5 位作者 迟凤琴 匡恩俊 李梓瑄 杨忠赞 刘宝林 宿庆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27-30,共4页
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 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土壤>2.00 mm和0.25~2.00 mm团聚体粒级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2.00 mm粒级团聚体比例较对照提高38.0%;秸秆全量还田除<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较对照降低,其余均增加;秸秆1/2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粒级含量(>0.25 mm),提高>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产量。由此可知,秸秆还田后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与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并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匡恩俊 韩锦泽 +4 位作者 宿庆瑞 迟凤琴 张久明 高中超 朱宝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26-30,共5页
为了选出适合嫩江县玉米生产的节水保墒、环保无污染的覆盖减蒸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整棵覆盖(处理1)、液体地膜地面喷洒(处理2)、光降解地膜覆盖(处理3)、聚乙烯地膜覆盖(处理4)、黄腐酸蒸腾抑制剂叶喷(处... 为了选出适合嫩江县玉米生产的节水保墒、环保无污染的覆盖减蒸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整棵覆盖(处理1)、液体地膜地面喷洒(处理2)、光降解地膜覆盖(处理3)、聚乙烯地膜覆盖(处理4)、黄腐酸蒸腾抑制剂叶喷(处理5)等不同减蒸技术条件下土壤水分、温度的变化和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水分差异较大,地表有覆盖物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拔节期,处理4、3、1覆盖的土壤水分都高于对照,依次高出8.2、6.0和3.0百分点,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灌浆期后,只有处理1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0.6~0.9℃,扬花期和蜡熟期秸秆覆盖降低温度1.0和0.5℃,FA(处理5)叶面喷施后玉米叶面蒸腾速率减少29.5%、气孔导度减少30.6%、净光合速率增加16.7%。拔节期的株高以处理4和处理3最高,与其它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I),处理1最低。处理3和处理4的产量与其它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比对照增产18.3%和17.6%;处理1造成了减产,减产幅度为6.20%。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趋势,最高的为处理3和处理4,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0%和18.1%;水分利用率最低的为处理1,比对照降低了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覆盖 蒸腾抑制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姬景红 李杰 +3 位作者 李玉影 刘双全 佟玉欣 郑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9期31-35,共5页
为改善土壤质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优化施肥结合施用腐殖酸钾及沸石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总体呈现出先... 为改善土壤质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优化施肥结合施用腐殖酸钾及沸石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微生物生物量碳出现的高峰期要早于微生物生物量氮。与不施化肥、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添加腐殖酸钾、沸石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优化施肥+沸石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比例最高,分别比不施化肥高41.2%和61.9%,比农民习惯施肥高9.1%和21.4%;其次是优化施肥+腐殖酸钾+沸石处理,分别比不施化肥高41.2%和38.1%,比农民习惯施肥高9.1%和3.6%。可见,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添加腐殖酸钾或沸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设施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设施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冷害致灾机理研究进展及东北抗冷害防控策略 被引量:8
10
作者 佟玉欣 常本超 +3 位作者 李玉影 刘双全 姬景红 魏丹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38-142,共5页
为加强作物低温冷害研究,实现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灾保产,探讨了低温对作物细胞分裂期到灌浆期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殖器官的冷害敏感程度。低温引起作物不孕,花粉和胚珠不孕,导致无法受精,进而影响籽粒灌浆。总结分析了低温胁迫的生理学... 为加强作物低温冷害研究,实现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灾保产,探讨了低温对作物细胞分裂期到灌浆期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殖器官的冷害敏感程度。低温引起作物不孕,花粉和胚珠不孕,导致无法受精,进而影响籽粒灌浆。总结分析了低温胁迫的生理学原因,即:植物激素、糖类的变化。根据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致灾机理,从筛选适宜作物品种、培肥地力、可降解地膜及秸秆覆盖、化学调控等方面入手,对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损保产策略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害 致灾机理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和毛苕子间种轮作对土壤水分及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匡恩俊 宿庆瑞 +3 位作者 迟凤琴 张久明 巴国民 赵瑞广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3期21-23,共3页
为探讨玉米与绿肥作物间种轮作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对玉米与毛苕子的间种轮作模式进行试验以明确间种绿肥作物并翻压绿肥对土壤水分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25日3个模式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4.9%~17.5%;20~60cm土层土壤含水... 为探讨玉米与绿肥作物间种轮作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对玉米与毛苕子的间种轮作模式进行试验以明确间种绿肥作物并翻压绿肥对土壤水分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25日3个模式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4.9%~17.5%;2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8.5%~23.0%;7月27日0~60cm土层以模式一土壤平均含水量最低,为14.1%,模式二的为14.8%,模式三的最高,为16.2%;9月25日,0~6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达到了25%左右。模式一和模式二0~30cm土层的土壤硬度均小于不种绿肥的模式三。说明玉米、绿肥作物间种并翻压绿肥能够很好地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升土壤自身的蓄水保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种 绿肥 硬度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钙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磊 王玉峰 +1 位作者 陈雪丽 谷学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7期48-50,共3页
以硅钙肥为供试肥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钙肥提高了玉米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了玉米生长。并且,随着硅钙肥用量增加,玉米抗倒伏性增强。处理5(硅钙肥用量150 kg.hm-2)产量最高,比... 以硅钙肥为供试肥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钙肥提高了玉米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了玉米生长。并且,随着硅钙肥用量增加,玉米抗倒伏性增强。处理5(硅钙肥用量150 kg.hm-2)产量最高,比不施硅钙肥处理高14.39%,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硅钙肥 叶绿素含量 倒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久明 迟凤琴 +2 位作者 匡恩俊 韩锦泽 刘宝林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30-34,共5页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施结合菌肥对寒地粳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杰 姬景红 +4 位作者 李玉影 刘双全 佟玉欣 郑雨 李伟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45-49,共5页
为明确肥料减施及微生物肥料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以农民常规施肥(FP)作对照,研究养分专家系统(NE)推荐施肥技术及添加不同微生物肥料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NE推荐施肥技术化肥减量20%与农民常规施肥处... 为明确肥料减施及微生物肥料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以农民常规施肥(FP)作对照,研究养分专家系统(NE)推荐施肥技术及添加不同微生物肥料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NE推荐施肥技术化肥减量20%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变化不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农民施肥中肥料用量偏高。添加的3种微生物菌剂(肥)虽然并没有对水稻产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相比,NE推荐施肥及NE推荐施肥结合微生物菌肥的4个处理,氮磷肥利用率均显著增加;水稻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5.93、5.82、6.83和9.73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3.46、3.79、4.33和4.96百分点,钾肥利用率提高12.92、9.11、14.05和17.69百分点,达到减肥不减产,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长期定位原状土壤搬迁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迟凤琴 孙炜 +4 位作者 匡恩俊 张久明 宿庆瑞 周宝库 张凤彬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30-34,共5页
为了明确土壤搬迁的环境变化和土壤移动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的影响,选择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的4个代表性处理(CK、NPK、MNPK、M)调查其土壤容重、水分、孔隙度和三相比等指标。结果表明:原状冻土搬迁的扰动对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 为了明确土壤搬迁的环境变化和土壤移动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的影响,选择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的4个代表性处理(CK、NPK、MNPK、M)调查其土壤容重、水分、孔隙度和三相比等指标。结果表明:原状冻土搬迁的扰动对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其对表层0~20cm土层的影响大于20~40cm土层土壤。不同处理间的横向比较,M、NPK、MNPK处理搬迁后0~20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均高于搬迁前;而20~40cm土层表现为搬迁后低于搬迁前,平均低11.8%;土壤孔隙度搬迁前后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5.9%和0.6%~1.7%,搬迁后土壤孔隙度的变异系数比搬迁前有所降低。土壤三相率在搬迁后各处理0~20cm土层固相率普遍减少,20~40cm固相率增加、水分减少;土壤容重搬迁前及搬迁后的变异系数为1.7%~7.2%及1.5%~17.1%。CK处理搬迁前的田间持水量处于众多处理的最低水平,为28.7%,搬迁后为44.3%,其它处理搬迁后为35%~45%,以M和MNPK处理较高,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蓄作用。土壤含水率搬迁前0~60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降低,搬迁后的土壤与当地的土壤能够较好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原状土壤搬迁 物理性质 三相率 土壤容重 孔隙度 田间持水量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中有机质检测氧化校正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明怡 刘颖 +3 位作者 李玉影 韩光 刘双全 姬景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55-57,共3页
NY525-2012《有机肥料》标准中有机肥有机质测定氧化校正系数为1.5,该设定导致检测时一些有机肥有机质的含量增大,有的甚至超过了100%。为使有机肥料现行标准中有机质氧化校正系数更加细化、精确化,选取有代表性原料样品进行测试。结果... NY525-2012《有机肥料》标准中有机肥有机质测定氧化校正系数为1.5,该设定导致检测时一些有机肥有机质的含量增大,有的甚至超过了100%。为使有机肥料现行标准中有机质氧化校正系数更加细化、精确化,选取有代表性原料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Y525-2012中有机质测定氧化校正系数定为1.5较为笼统,按照基本资源氧化校正系数在1.32%~1.51%,派生资源氧化校正系数在1.30%~1.45%,可利用资源氧化校正系数在1.35%~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有机质 氧化校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匡恩俊 韩锦泽 +4 位作者 迟凤琴 宿庆瑞 张久明 高中超 朱宝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25-29,共5页
采用网袋的方法明确秸秆还田到不同深度(0、10、20、30、40cm)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经过120d还田腐解,不同深度的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波浪型趋势。表层覆盖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在76~250mg·kg^(-1),10cm处... 采用网袋的方法明确秸秆还田到不同深度(0、10、20、30、40cm)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经过120d还田腐解,不同深度的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波浪型趋势。表层覆盖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在76~250mg·kg^(-1),10cm处理各层次最高,在133~422mg·kg^(-1),20cm处理各层次在134~328mg·kg^(-1),30cm处理各层次101~245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在71~294mg·kg^(-1);各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以表层覆盖和10cm处理最高,在2~83mg·kg^(-1),20cm处理和30cm各层次微生物量氮在11~50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微生物量氮最低在4~33mg·kg^(-1)。在秸秆还田到各深度土壤后,比较每一深度秸秆的上层、中层、下层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均以下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高于中、上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深度 微生物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长期定位原状土搬迁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匡恩俊 迟凤琴 +3 位作者 宿庆瑞 张久明 蔡姗姗 周宝库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6期35-38,共4页
为了明确遭到环境和土体变化时土壤腐殖质的变化情况,调查了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原状土搬迁前(2008年)和搬迁后(2013年)4个典型处理(马粪+氮磷钾、马粪、氮磷钾、不施肥)的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碳与重组碳呈极显... 为了明确遭到环境和土体变化时土壤腐殖质的变化情况,调查了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原状土搬迁前(2008年)和搬迁后(2013年)4个典型处理(马粪+氮磷钾、马粪、氮磷钾、不施肥)的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碳与重组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处理间的规律表现为马粪+氮磷钾〉氮磷钾〉马粪〉不施肥,搬迁前后规律一致。各处理的原土复合量高低顺序为马粪+氮磷钾〉马粪〉氮磷钾〉不施肥;原土复合度高低顺序为马粪+氮磷钾〈马粪〈氮磷钾〈不施肥。搬迁后各处理原土复合量和原土复合度均有降低的趋势,变化幅度以马粪+氮磷钾处理最大。对比各处理搬迁前后松结态腐殖质相对含量变化不大,主要表现在稳结态腐殖质的降低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升高上,以马粪+氮磷钾处理的变异幅度最小,为0.2%-2.5%,马粪处理的变异幅度次之4.5%-6.0%,不施肥处理变异幅度最大为10.5%-20.0%。说明长期合理施肥,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不仅能够活化土壤腐殖质,同时,还能在土壤遭到环境及土体变化时,提升增加土壤对外界环境的缓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搬迁 黑土长期定位 结合态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错位轮还对大豆根系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9
作者 匡恩俊 迟凤琴 +2 位作者 张久明 朱宝国 宿庆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27-33,共7页
为探索寒区适宜耕作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免耕(NT)、浅翻(ST)、深翻(DT)3种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S)相结合,分析各处理实施2年后对土壤养分和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不同程度增加初花期大豆根系总... 为探索寒区适宜耕作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免耕(NT)、浅翻(ST)、深翻(DT)3种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S)相结合,分析各处理实施2年后对土壤养分和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可不同程度增加初花期大豆根系总根长和根系体积,免耕+秸秆还田(NS)、浅翻+秸秆还田(SS)和深翻+秸秆还田(DS)处理的大豆根系总长度分别比NT、ST和DT提高48.9%、52.0%和20.4%;根系体积分别增加60.0%、27.6%和43.8%,且差异显著(P<0.05)。同时,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明显增加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含量,以20~40 cm土壤层次增加的效果明显。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和土壤深度等单因素及互作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SMBC的含量;耕作方式和土层深度的单因素对有机碳的影响显著(P<0.05或P<0.01)。综上,秸秆错位轮还能明显增加深层次土壤的养分,并促进大豆根系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层次 根系形态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滨县土壤硒含量及水质状况
20
作者 张久明 迟凤琴 +3 位作者 匡恩俊 韩锦泽 康健 王殿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34-37,共4页
为调节土壤硒水平、开发利用富硒土地资源,预测和防止硒环境问题,以绥滨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插值的分析方法研究绥滨县土壤全硒含量的区域分布特征,流经绥滨县的黑龙江水,松花江水以及地下水质量状况,并对富硒后水稻籽... 为调节土壤硒水平、开发利用富硒土地资源,预测和防止硒环境问题,以绥滨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插值的分析方法研究绥滨县土壤全硒含量的区域分布特征,流经绥滨县的黑龙江水,松花江水以及地下水质量状况,并对富硒后水稻籽粒和蔬菜硒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绥滨县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189mg·kg^-1,为足硒土壤。流经绥滨县的江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其微量元素各项指标好于地下水,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为松花江水〉黑龙江水〉地下水。当地主栽品种水稻绥粳4号扬花期叶面富硒后水稻籽粒全硒平均含量为0.23mg·kg^-1,按国家食品中硒含量标准在0.1-0.3mg·kg^-1为安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滨县 土壤全硒 水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