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6
1
作者 唐春双 于琳 +4 位作者 马胜男 王聪 张景云 吴成龙 王平 《中国种业》 2023年第12期41-44,共4页
从黑龙江省鲜食玉米生产规模、生产品种、鲜食玉米效益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基本情况;从产地优势、加工优势阐述了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发展优势;从政府扶持、加强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施标准化机械化生产、龙头企业创立品牌提... 从黑龙江省鲜食玉米生产规模、生产品种、鲜食玉米效益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基本情况;从产地优势、加工优势阐述了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发展优势;从政府扶持、加强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施标准化机械化生产、龙头企业创立品牌提高知名度、销售市场标准化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方向,目的是使黑龙江鲜食玉米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鲜食玉米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叶青雷 马云桥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期24-25,共2页
食用菌产业在推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黑龙江 食用菌产业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氮磷利用分配对低钾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垚 吕艳超 +4 位作者 王聪 肖长文 李彦生 刘长锴 张秋英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4期512-522,共11页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 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钾(K)素及干物质的利用分配效率更高,但此过程中氮(N)、磷(P)元素在植株中如何分配利用并不清楚。为探究低钾条件下菜用大豆N、P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是否因K效率类型不同而呈现差异,本研究以不同钾效率类型菜用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低钾0 kg(K_(2)SO_(4))·hm^(-2)(K0)和正常施钾120 kg(K_(2)SO_(4))·hm^(-2)(K120)两种处理,比较了植株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N、P、K含量和积累量的变化分配。结果表明,低钾降低了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及籽粒中N、P、K元素的积累量,但是增加了植株营养器官的N、P相对含量。低钾降低了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K/N和K/P,尤其以钾高效型材料降幅更大,但在籽粒中差别不大。同时,钾高效型菜用大豆植株营养器官N/P相比于钾低效型材料更低,植株中P元素相对含量的增加在帮助根系吸钾、固氮方面可能发挥作用。低钾条件下,钾高效型菜用大豆的N、P、K收获指数均高于钾低效型材料。从源-库转化的角度来看,钾高效型菜用大豆对营养元素的平衡利用的核心是优先保证籽粒养分供应。本研究为N、P、K协同高效型菜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钾高效 氮磷钾 营养器官 籽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市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董健 王聪 +2 位作者 魏紫薇 袁金龙 林玉春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3期123-125,共3页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化肥的减量增效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围绕佳木斯市实施的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叶面施肥技术及无人机施肥技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减少化肥使用量、提升化肥利用率及增加农...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化肥的减量增效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围绕佳木斯市实施的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叶面施肥技术及无人机施肥技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减少化肥使用量、提升化肥利用率及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应用效果。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三新”技术能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确保或提高作物产量,为佳木斯市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增效 “三新”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 佳木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插值方法的三江平原白浆土磷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迪 姜柏志 +4 位作者 刘国辉 张慧 聂凡 孙琦 纪明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5-1416,共12页
土壤磷素含量是反映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磷素空间异质性是评价土壤生产力和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普通克里金法(OK)、全局多项式法(GPI)、局部多项式法(LPI)、地理加权回... 土壤磷素含量是反映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磷素空间异质性是评价土壤生产力和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普通克里金法(OK)、全局多项式法(GPI)、局部多项式法(LPI)、地理加权回归(GWR)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金法(GWRK)等插值方法,分别预测了三江平原白浆土典型灌区八五三、七里沁以及大兴灌区土壤磷素分布,并运用交叉验证法,通过平均误差(ME)、均方根误差(RMSE)和改进效果(RI)对各种方法精度进行比较,以期确定同一土壤类型不同采样密度土壤中磷素空间异质性最佳插值方法。对比7种插值方法,在空间插值平滑性方面,LPI、GPI、GWR、GWRK表现较好,在插值速度方面,IDW、RBF、LPI、GPI、OK较快,GWR和GWRK方法运算复杂、速度较慢。IDW、RBF等6种方法与OK相比,根据RI判定,GWRK方法提高了磷素空间分布模拟精度,IDW、GPI和LPI方法降低了磷素空间分布模拟精度,RBF方法在提高磷素空间分布模拟精度上表现不一致。采样密度会影响预测结果,对于本文而言,不论采样密度如何,GWRK方法均方根误差(RMSE)均最低,为最佳插值方法,而RBF方法是在采样密度较低时一种可选方法。GWRK法在本文是最佳的插值方法,但其结果会受到辅助变量多少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磷素 插值方法 交叉验证 空间自相关性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密种植条件下苗期深松与氮肥侧深施对玉米根系生长与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姜佰文 于士源 +6 位作者 杨贺淇 邵慧 刘丽红 刘俊辉 梁源 迟海航 刘国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9,共10页
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增产重要途径。高种植密度抑制玉米根系生长,改变根系构型,限制玉米养分吸收。如何改善根系生长,是增密增产增效的关键科学问题。以耐密玉米品种垦沃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6万株·hm^... 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增产重要途径。高种植密度抑制玉米根系生长,改变根系构型,限制玉米养分吸收。如何改善根系生长,是增密增产增效的关键科学问题。以耐密玉米品种垦沃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6万株·hm^(-2)(D6)、8万株·hm^(-2)(D8);副区为氮肥施用方式: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记作N1T1;氮肥作为基肥+追肥分次施用,其中追肥采用“侧深松+侧深施氮肥”组合处理,利用深松施肥机同步进行,记作N2T2;以农户常规处理作为对照(CK),即氮肥一次性施用,苗期不深松。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吐丝期D8N2T1处理下单株根长、根生物量、根系表面积、比根长、节根数增幅分别达11.4%、22.0%、11.2%、13.1%、10.9%;0~60 cm土壤深度根长提高11.3%~44.6%;D8N2T1处理下,群体氮积累量增加71.1%,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提高51.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2.4%,氮肥农学效率提高143.1%;D8N2T1处理下,产量达17.1 t·hm^(-2),增幅达50.6%,显著高于农户常规处理。综上,增密种植配合苗期深松与氮肥侧深施组合技术,可有效改善根系生长,促进植株氮素吸收,提高植株营养器官氮转运效率,实现增产与氮肥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密种植 苗期深松 氮肥侧深施 根系 氮效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有机肥和肥料增效剂对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汝甲荣 王怀鹏 +5 位作者 孙继英 李志新 赵雪 张金鹏 王聪 刘玲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8期133-135,共3页
为了解决过度依赖化学肥料而造成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本研究设置了8个处理,探索肥料减施对马铃薯地上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化肥施用量会影响马铃薯植株性状和产量,其株高、茎粗和产量较正... 为了解决过度依赖化学肥料而造成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本研究设置了8个处理,探索肥料减施对马铃薯地上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化肥施用量会影响马铃薯植株性状和产量,其株高、茎粗和产量较正常施肥低。化肥施入量减少20%时,施用肥料增效剂能减少产量损失;肥料增效剂和有机肥配施可起到增产效果,马铃薯总产和商品薯率分别提高3.1%和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化肥减施 有机肥 肥料增效剂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技术研究有机物料还田深度对黑土孔隙结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邱琛 韩晓增 +6 位作者 陈旭 陆欣春 严君 冯玉钿 甘佳伟 邹文秀 刘国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98-107,共10页
为了探明有机物料还田深度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2019年玉米播种前在黑龙江海伦市的黑土上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2)和秸秆配合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3个有机物料还田处理... 为了探明有机物料还田深度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2019年玉米播种前在黑龙江海伦市的黑土上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2)和秸秆配合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3个有机物料还田处理,以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为对照(CK),4次重复,随机排列。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0000 kg/hm^(2),有机肥还田量为30000 kg/hm^(2)。2019年玉米收获后,采集原状土柱,利用CT扫描技术可视化土壤结构,量化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有机物料还田仅一个玉米生长季,但是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0~15 cm土层容重,增加了饱和导水率和田间持水量(P<0.05);T2和T3处理显著改善了>15~35 cm土层的上述3个土壤物理指标。有机物料的施用增加相应土层的孔隙数量、改善了孔隙分布。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0~15 cm土层>500μm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了18.1%~179.9%和69.2%~256%(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15~35 cm土层>1000μm孔隙度显著增加了17.4%~196.2%(P<0.05)。有机物料还田增加了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土壤中出现了交叉孔隙和细长孔隙,提高了孔隙的连通性。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0~15 cm土层欧拉数,T1处理显著增加了分形维数(P<0.05);秸秆或秸秆配施有机肥深混处理显著改善了>15~35 cm土层的土壤孔隙结构,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各向异性、分形维数和成圆率,显著减少了欧拉数(P<0.05)。欧拉数和>1000μm孔隙度分别对0~35 cm土层容重和饱和导水率贡献度最大,而各向异性和欧拉数分别对0~15 cm和>15~35 cm土层田间持水量贡献度最大,说明有机物料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是通过调控土壤孔结构,改善孔隙分布、增加孔隙的复杂性、连通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孔隙 连通性 CT扫描 结构可视化 饱和导水率 秸秆配施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中部玉米和大豆肥料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国辉 邹文秀 +3 位作者 王伟 韩晓增 张义军 马云桥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3期324-332,共9页
在土壤自然供肥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肥料的施用在支撑作物产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化肥施用量大和土壤肥力降低导致了肥料利用率不高,关于培肥后土壤在优化平衡施肥后的肥料利用率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黑土区中部选择了连续3年秸... 在土壤自然供肥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肥料的施用在支撑作物产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化肥施用量大和土壤肥力降低导致了肥料利用率不高,关于培肥后土壤在优化平衡施肥后的肥料利用率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黑土区中部选择了连续3年秸秆还田构建肥沃耕层后的地块,设置了优化平衡施肥处理(NPK),缺素处理(NP、PK和NK)开展肥料利用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NPK处理玉米和大豆产量显著高于PK和NK处理,但是与NP处理差异不显著;玉米和大豆对肥料的响应表现为氮素>磷素>钾素,说明区域内氮素和磷素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的N、P和K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8.8%、23.9%和44.2%,大豆的N、P和K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0.8%、29.1%和38.3%。通过计算肥料农学利用率、产量反应和相对产量等,为完善区域内养分专家系统提供必要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肥料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 肥料产量反应 相对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豆锈病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丽华 张金鹏 +3 位作者 章国庆 刘国辉 柯希望 左豫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8-244,共7页
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引起的小豆锈病是小豆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建立早期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对病害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豇豆单胞锈菌ITS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结合已报道的单胞锈菌属特... 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引起的小豆锈病是小豆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建立早期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对病害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豇豆单胞锈菌ITS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结合已报道的单胞锈菌属特异检测引物,以豇豆单胞锈菌为目标菌,以茄链格孢、茄丝核菌、禾谷镰刀菌、稻瘟菌、苹果轮纹病菌、半裸镰刀菌、玉米链格孢菌、尖孢镰刀菌和禾顶囊壳等9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参照菌,采用CTAB法提取上述各菌株的基因组DNA,应用普通PCR技术筛选出豇豆单胞锈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UV-ITS,在此基础上设计巢式PCR引物UV-MX,构建了基于巢式PCR的高灵敏度小豆锈病分子检测体系。该巢式PCR体系在基因组DNA浓度仅为4×10^(-6)ng·μL^(-1)时仍可实现有效扩增,其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万倍。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的叶片为材料检验检测体系的应用效果发现,接种后12 h的小豆叶片样本即可扩增出豇豆单胞锈菌的特异性条带。本研究建立的小豆锈病分子检测体系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具备对潜伏期病害进行早期诊断的应用潜力,可为小豆锈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及时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锈病 豇豆单胞锈菌 分子检测 巢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韭菜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青雷 马云桥 +1 位作者 刘海军 于永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1期36-37,共2页
通过对野韭菜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及激素配比的研究,建立野韭菜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根尖外植体最适合野韭菜离体培养,MS+0.2mg/L 2,4-D+0.5mg/LZT为最佳愈伤组织培养基,MS+1mg/L 6-BA+0.1mg/LIAA+0.5mg/LZT为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 通过对野韭菜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及激素配比的研究,建立野韭菜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根尖外植体最适合野韭菜离体培养,MS+0.2mg/L 2,4-D+0.5mg/LZT为最佳愈伤组织培养基,MS+1mg/L 6-BA+0.1mg/LIAA+0.5mg/LZT为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MS+0.1mg/LNAA为生根培养基,移栽成活率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韭菜 组织培养 外植体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