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汪芳芳 孙秀娟 +3 位作者 徐伟慧 陈文晶 胡云龙 王志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了解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对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前期分离自大豆根瘤的根瘤内生菌,通过菌株功能的互补、多样性的增加和促生效果的叠加构建了4个合成菌群。本试验研究发现,菌群Q1和Q4促生效果最佳,菌群Q1可显著增加大豆... 为了解根瘤内生菌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对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前期分离自大豆根瘤的根瘤内生菌,通过菌株功能的互补、多样性的增加和促生效果的叠加构建了4个合成菌群。本试验研究发现,菌群Q1和Q4促生效果最佳,菌群Q1可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的茎长、茎鲜重、根鲜重和根瘤数,分别提升了19.2%、44.0%、51.7%和140.0%;菌群Q4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鲜重和根瘤数,分别提升了24.3%、34.0%、40.0%和200.0%。根内的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根瘤内生菌中Bacillus和Klebsiella能够侵入大豆根内,使细菌群落间正相关关系和生态功能相关编码基因丰度增加。根际土壤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接种合成菌群后根际中富集了Nocardioides、Pseudonocardia等有益菌属,显著增加了参与氮代谢和吲哚-3-乙酸(IAA)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丰度,并促进根际细菌进行辅酶、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本项研究结果为构建大豆内生微生物组及发展高效微生物肥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内生菌 合成菌群 促生机制 微生物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菌群对大豆根际和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周佳新 刘悦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1-581,共11页
为了探究施用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根际及根内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大豆根际促生菌,通过功能互补和功效叠加原则构建4组合成菌群(SynComs)。根据盆栽试验的促生效果选出最优菌群并取其根际土和根系分别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和16S rRNA基因测序... 为了探究施用合成菌群对大豆生长和根际及根内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大豆根际促生菌,通过功能互补和功效叠加原则构建4组合成菌群(SynComs)。根据盆栽试验的促生效果选出最优菌群并取其根际土和根系分别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和16S rRNA基因测序,探究合成菌群对大豆根际土壤和根内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盆栽试验表明,合成菌群SynCom 4可显著增加大豆株高、地上鲜重、根长、根鲜重和根瘤数。SynCom 4由克雷伯氏菌JP07(Klebsiella JP07)、克雷伯氏菌GD04、假单胞菌LH19(Pseudomonas LH19)、不动杆菌JP32(Acinetobacter JP32)、克雷伯氏菌PKO08、芽孢杆菌JK32(Bacillus JK32)、寡养单胞菌GD03(Stenotrophomonas GD03)和克雷伯氏菌LH13组成。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接种SynCom 4提高了细菌微酸菌纲(unclassified_Acidimicrobiia)、藤黄色单胞菌属(Luteimonas)、绿屈挠菌纲(unclassified_c_Chloroflexia)、热厌氧杆状菌目(unclassified_o_Thermoanaerobacteroles)等的相对丰度,增加了参与氮代谢、磷转化、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生物合成等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SynCom 4增加了大豆根内细菌群落多样性,提高了黄单胞菌科(unclassified_f_Xanthomonadaceace)、食氢产水菌属(Hydrogenophaga)、根瘤菌目(unclassified_o_Rhizobiales)、黄杆菌科(norank_f_Xanthobacteraceae)等的相对丰度。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SynCom 4增强了与氨基酸、维生素、脂质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有关的功能。综上,宏基因组测序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SynCom 4显著改变了根际和根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提高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了菌属和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施用SynCom 4有效促进了大豆生长,改变了根际和根内的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际促生菌 合成菌群 盆栽试验 功能预测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生菌种组合提高玉米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基因丰度及促生效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文丽 万雨欣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目的】微生物肥料一般需要采用复合菌种提高有益菌在作物根际的定殖和促生效果。我们对本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的26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玉米根际菌株进行复配,并研究复合菌株在土壤中的有益作用及其促生效果。【方法】按照功能共构建了4组... 【目的】微生物肥料一般需要采用复合菌种提高有益菌在作物根际的定殖和促生效果。我们对本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的26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玉米根际菌株进行复配,并研究复合菌株在土壤中的有益作用及其促生效果。【方法】按照功能共构建了4组合成菌群:C1,将铁载体分泌量最高的解磷菌、解钾菌、自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各1株进行组合;C2,将吲哚乙酸(IAA)分泌量最高的解磷菌、解钾菌、自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各1株进行组合;C3,每个菌属选择1株综合促生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组合;C4,由C1与C2所有菌株组合。用以上4组菌群在灭菌土壤和未灭菌土壤上分别进行玉米接种菌剂和土壤浇灌菌剂盆栽试验,包括无菌剂对照在内共10个处理,灭菌土壤处理分别记为MCK、MC1、MC2、MC3、MC4,未灭菌土壤处理分别记为WCK、WC1、WC2、WC3和WC4。玉米接菌试验是将初生胚根长1~2 cm的玉米种子浸泡在菌群悬浮液中1 h,然后种植在灭菌土壤和未灭菌土壤中,9天后测定株高、鲜重、根长、根尖数和分叉数。土壤浇灌试验采用种子发芽方法,将种子播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每5天浇灌1次菌悬液,待玉米生长15天后,收集玉米根际土壤用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揭示菌群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促生机制。【结果】4个复合菌剂相比,C4表现出最好的综合促生能力。玉米接种C4后,幼苗株高、地上鲜重、根鲜重、根长、根尖数和分叉数在灭菌组中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97%、46.00%、59.99%、61.99%、62.27%和46.70%,在未灭菌组中分别提高了27.49%、25.86%、50.13%、40.11%、62.26%和82.55%。复合菌群C4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有益菌属Pseudomonas、Klebsiella、Duganella、Cellvibrio、Pantoea、Pseudoxanthomonas的丰度,在浇灌菌群C4的玉米根际土壤中,有益菌属Enterobacter和Klebsiella的注释丰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菌群C4提高了根际土壤中磷和氮的转运、IAA的合成、铁载体的转运与调控系统和碳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部分丰度上升的功能基因的微生物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有益微生物的菌属丰度与功能基因丰度呈正相关,同时在ugqB、phnW的基因集中注释到了菌群C4的成员Klebsiella。【结论】菌群C4改变了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有益菌属丰度,富集了促生相关功能基因,具备微生物复合菌肥开发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肥料 促生机制 植物根际促生菌 合成菌群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促进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单馨 黄东慧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目的】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PGPR),能定殖于水稻根部,形成生物膜,且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旨在探究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结晶... 【目的】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PGPR),能定殖于水稻根部,形成生物膜,且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旨在探究Mn^(2+)对LZP0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生物膜定量分析、蒽酮-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产量、扫描电镜(SEM)观察LZP02菌株在水稻根际定殖情况、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添加4 mmol/L Mn^(2+)和8 mmol/L Mn^(2+)显著提高了LZP02菌株的成膜能力和胞外多糖产量,扫描电镜发现4 mmol/L Mn^(2+)和8 mmol/L Mn^(2+)提高了LZP02菌株在水稻根际的定殖能力,随着Mn^(2+)浓度的增加,DEGs数量显著增多,其主要富集在芽孢形成、毒素代谢途径和双组分系统中。1 mmol/L Mn^(2+)和4 mmol/L Mn^(2+)处理组发现skf操纵子中基因的表达均上调。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1 mmol/L Mn^(2+)和4 mmol/L Mn^(2+)处理组中LZP02菌体存在损伤。4 mmol/L Mn^(2+)处理组双组分系统中KinE和Spo0A基因均显著上调。【结论】Mn^(2+)通过“嗜食同类”和双组分系统中KinE基因激活Spo0A~P提高了菌株LZP02的成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 生物膜 M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效溶磷菌株的筛选及对亚麻促生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云龙 陈文晶 +1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生长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JX1菌株经鉴定为Klebsiella sp.,其溶磷能力较强且具有功能多样性,最大溶磷量为181.70 mg/L,能显著提高亚麻种子发芽势与亚麻幼苗总根长,具有IAA分泌能力,其最大分泌量为49.94 mg/L,亚麻经JX1菌株浇灌后,能显著提升其株高、地下部干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直径<0.5 mm细根所占的比例,显著降低根系平均直径,对亚麻地下部具有较好促生效果。本研究通过筛选得到的菌株JX1(Klebsiella sp.)具有较好的溶磷以及分泌IAA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亚麻根系生长,优化根系的形态与组成,提高亚麻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利用,丰富了亚麻专用微生物肥料的高效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 亚麻 根系 吲哚乙酸(IAA)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玉米根际促生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 LN01促生效果研究及其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婷 万雨欣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75,共13页
【目的】有益植物根际微生物通过加强土壤与农作物间互作以促进农作物生长。菌株LN01是一株玉米根际促生菌,探究菌株LN01对玉米植株生长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16S rRNA和全基因组学测序,明确菌株LN01分类学地位;其次,通过盆栽实验验... 【目的】有益植物根际微生物通过加强土壤与农作物间互作以促进农作物生长。菌株LN01是一株玉米根际促生菌,探究菌株LN01对玉米植株生长的促进机制。【方法】采用16S rRNA和全基因组学测序,明确菌株LN01分类学地位;其次,通过盆栽实验验证菌株LN01对玉米的促生效果,通过全基因组数据挖掘与促生特性相关基因信息并借助碳氮分析仪、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分光光度计、Salkowski比色法、Chrome Azurol Sulfonate(CAS)蓝色定性检测平板研究菌株LN01固氮、溶磷、解钾、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能力。【结果】菌株LN01促进玉米植株生物量累积并有效提高土壤营养成分。经鉴定菌株LN01为Leclercia adecarboxylata,菌株LN01基因组中存在参与铁获取(fhuBCDEF、afuABC、efeOBU和fepCDG)、磷酸盐溶解(pstABCS、phoABER、phnACDEFGHIJKLP和ugpABCE)、生物固氮(nirBCD、nasA、glnA、gltBD和nrtABC)、解钾(kdpABC、kefBCFG、trkAH和kup)的基因簇和IAA生物合成基因簇(trpABSCFRGD)。通过antiSMASH分析,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现了促进植物生长的4种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基因合成簇,包括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萜烯、硫肽和芳基多烯。菌株LN01固氮量、磷酸盐溶解活性、解钾能力、IAA产量分别为15.14、58.33、15.6和42.2 mg/L,并具有产生铁载体能力。【结论】菌株LN01具有固氮溶磷、解钾作用、铁载体生产及IAA分泌相关基因,帮助玉米植株固定营养成分,促进玉米植株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clercia adecarboxylata LN01 根际促生菌 全基因组测序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番茄青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慕雪男 吴桐 +3 位作者 郑子薇 张越 王志刚 徐伟慧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86,共11页
【目的】茄科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s)引起的青枯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从番茄根际筛选拮抗青枯病菌且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探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进一步开发生防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 【目的】茄科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s)引起的青枯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从番茄根际筛选拮抗青枯病菌且具有促生功能的菌株,探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进一步开发生防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滤纸片法筛选拮抗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采用盆栽试验评价其生防和促生效果,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拮抗菌株对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筛选到拮抗番茄青枯病菌的一株优良菌株A72,经16S rRNA序列鉴定菌株A72为暹罗芽胞杆菌,该菌株具有解磷、解钾、产IAA以及分泌胞外水解酶、铁载体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病效果为63.80%,且该菌株能够显著提高番茄植株的根长、株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施用菌株A72显著降低了番茄根际土壤中青枯菌的密度并改变了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结论】菌株A72对番茄幼苗具有良好的促生防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株 番茄青枯病菌 根际细菌群落 暹罗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8
作者 郭赫淇 张文丽 +3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陈文晶 胡云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3-1334,共12页
为筛选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降解菌株,并探究其共培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协同降解特性,本研究取黑龙江省克山县未受DEHP污染的黑土添加40 mg·kg^(-1)DEHP设置微宇宙实验,30 d后取处理后黑土以稀释涂布法筛选DEHP降解菌,分... 为筛选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降解菌株,并探究其共培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协同降解特性,本研究取黑龙江省克山县未受DEHP污染的黑土添加40 mg·kg^(-1)DEHP设置微宇宙实验,30 d后取处理后黑土以稀释涂布法筛选DEHP降解菌,分离纯化菌株并鉴定;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株微观形态对DEHP胁迫的响应;依据菌株对DEHP及下游代谢产物的趋化性、生长适应性的互补特征进行菌株的复配共培养;通过菌株代谢物交叉喂养确定其相互作用,研究菌株共培养降解DEHP的特性。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两株DEHP降解菌株鉴定为Klebsiella quasivariicola GHQ2和Comamonas testosterone GHQ27,两菌株在400 mg·L^(-1)DEHP胁迫下细胞表面出现褶皱,对DEHP及其下游代谢产物均具有趋化性和生长适应性。GHQ27的代谢物可以促进GHQ2的生长,GHQ2-GHQ27共培养较菌株单培养显著提高了生物量。GHQ2-GHQ27共培养72 h内对初始浓度400 mg·L^(-1)DEHP的最高降解率可达98.89%,而菌株GHQ2、GHQ27单培养对400 mg·L^(-1)DEHP的降解率分别为90.72%、93.39%。根据DEHP降解过程中检测的代谢产物推测,GHQ2-GHQ27共培养通过β氧化和脱酯化双途径共同作用,实现DEHP完全降解。GHQ2-GHQ27共培养具备良好的DEHP降解能力,具有进一步开发为菌剂的潜力。本研究结果为后续DEHP污染土壤修复菌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HP 菌株筛选 微生物降解 共培养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养鸭废液发酵条件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王宵 胡云龙 +1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8,共10页
为探究养鸭废液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葡萄糖添加量、料液比、培养时间对发酵后生物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30℃、13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以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1为发酵菌株,确定... 为探究养鸭废液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葡萄糖添加量、料液比、培养时间对发酵后生物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30℃、13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以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1为发酵菌株,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养鸭废液料液比和培养时间分别为5.54%、1.5和72 h。在此条件下,养鸭废液发酵后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82.84%,全氮增加量达到57.04%。使用发酵液对水稻幼苗处理15 d,在不同浓度水平下水稻幼苗均可正常生长,处理组的水稻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并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60倍的稀释倍数下为最大值,且株高、根总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总体积、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处理组均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该研究获得了高效的养鸭废液处理的发酵条件,并且相较于未发酵养鸭废液,发酵液对水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养鸭废液 促生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JB7的生防特性
10
作者 张越 毕钰 +3 位作者 慕雪男 郑子薇 王志刚 徐伟慧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1-271,共11页
【目的】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可以抑制Fusarium graminearum(Fg)的生长并能控制小麦赤霉病,但其抑菌及控病机制并不明确,探究其抑菌及控病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抑菌能力和抗氧化酶... 【目的】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可以抑制Fusarium graminearum(Fg)的生长并能控制小麦赤霉病,但其抑菌及控病机制并不明确,探究其抑菌及控病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抑菌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JB7无菌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s,CFS)对Fg孢子数量、菌丝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扩增子测序技术评估喷施JB7后对麦穗毒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菌株JB7的CFS对Fg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CFS引起Fg菌丝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上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下降。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菌株JB7 CFS影响了与氧化应激和毒素有关基因的表达,喷施JB7改变了麦穗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麦穗中Fg的密度和毒素含量。【结论】菌株JB7的CFS通过触发氧化应激和降低毒素水平展现出对Fg的抗真菌作用,且菌株JB7能改变麦穗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Fg的密度和毒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 转录组学 扩增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东慧 钟鹏 +2 位作者 王建丽 胡云龙 王志刚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66-1473,共8页
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可在水稻根际定殖,形成生物膜。为研究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通过96孔微量平板法观察生物膜形成,并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其进行定量。结果表明,B... 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是一株水稻根际促生菌,可在水稻根际定殖,形成生物膜。为研究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通过96孔微量平板法观察生物膜形成,并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其进行定量。结果表明,B.altitudinis LZP02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稳定的生物膜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其形成生物膜的最适温度为30℃,在25℃只形成少量生物膜,说明低温降低了B.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能力;在pH值为4~10时均能形成生物膜,pH值为7.0时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Ca^(2+)对B.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没有明显的影响,Fe^(2+)、Fe^(3+)、Mg^(2+)、K^(+)、Na^(+)、Zn^(2+)、Cu^(2+)可以抑制B.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的形成,Mn^(2+)能够促进B.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的形成。该研究结果为B.altitudinis LZP02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深入探究B.altitudinis LZP02生物膜形成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altitudinis LZP02 生物膜 金属离子 水稻根际促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酯对黑土胶体微界面中DNA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云龙 胡影 +3 位作者 陈文晶 徐伟慧 孟庆欣 王志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9-95,共7页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增塑剂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检出率逐年升高,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威胁。该研究通过荧光光谱、荧光猝灭以及质粒转化...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增塑剂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检出率逐年升高,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威胁。该研究通过荧光光谱、荧光猝灭以及质粒转化等试验研究了环境污染物PAEs对黑土胶体微界面中DNA结构及其水平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加入到EB-DNA荧光体系中时,DEP-EB-DNA与DBP-EB-DNA反应体系中的荧光强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荧光强度与DEP、DBP的增加量呈负相关,且在浓度为4.5×10^(-4)mol/L时DEP与DBP的荧光抑制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0%与36%,DEP对荧光的抑制率显著高于DBP,说明DEP与DBP能够与DNA相互作用影响DNA结构且DEP的影响更为显著;KI对DEP-DNA与DBP-DNA体系进行猝灭时其猝灭常数Ksv值分别为7.947(R^(2)=0.9959)、11.03(R^(2)=0.9803),相比于对照组DEP的Ksv值10.27(R^(2)=0.9960)与DBP的Ksv值13.52(R^(2)=0.9806)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说明DEP和DBP与DNA是通过嵌插作用相互结合;随着DEP和DBP浓度的增加,游离态与固定态的质粒转化率与转化子数均明显降低,且DEP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表明,DEP和DBP能够以嵌插方式与DNA结合,改变DNA的结构,并抑制黑土胶体微界面中DNA的水平转移,为揭示环境污染物PAEs对黑土胶体微界面DNA遗传特征及基因转移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黑土胶体 DNA 嵌插 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根际促生菌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效应初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垚 张芝 +1 位作者 王志刚 徐伟慧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958-963,共6页
为筛选辣椒根际促生菌(PGPR)及其促生效应,以齐齐哈尔龙江县辣椒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稀释平板法筛选PGPR,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菌种,研究其分泌IAA、GA、铁载体、溶磷的能力,并采用血平板对菌株的溶血性进行评价。通过浸种和盆栽... 为筛选辣椒根际促生菌(PGPR)及其促生效应,以齐齐哈尔龙江县辣椒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稀释平板法筛选PGPR,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菌种,研究其分泌IAA、GA、铁载体、溶磷的能力,并采用血平板对菌株的溶血性进行评价。通过浸种和盆栽试验,验证促生菌株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从辣椒根际土筛选得到6株PGPR,其分别属于Bacillus oryzaecorticis、Bacillus megaterium、Klebsiella aerogenes、Bacillus sp.、Bacillus sp.、Bacillus sp.;6株菌有不同的分泌IAA、GA和溶磷的能力,均无产铁载体的能力,不具有溶血性。种子萌发和促生试验表明,菌株NC1的菌悬液既能促进辣椒种子萌发,也能促进幼苗生长;菌株NC3菌悬液对辣椒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菌株NC3对辣椒促生效果较好,可作为辣椒微生物肥料的候选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根际促生菌 促生 微生物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