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咽炎片挥发油质量评价
1
作者 曹欢 张清波 +5 位作者 曲范娜 李慧勇 林林 胡楠 王艳宏 笔雪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6-1450,共5页
目的评价咽炎片挥发油质量。方法建立GC指纹图谱,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测定薄荷脑含量。结果5个企业2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85以上。各批样品聚为2类,质量差异标志物有3个,其中2个为薄荷脑和异薄荷酮。薄荷脑在0.051... 目的评价咽炎片挥发油质量。方法建立GC指纹图谱,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测定薄荷脑含量。结果5个企业2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85以上。各批样品聚为2类,质量差异标志物有3个,其中2个为薄荷脑和异薄荷酮。薄荷脑在0.05105~1.021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6%,RSD为2.9%。结论色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可有效评价各企业咽炎片挥发油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炎片 挥发油 GC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榆槐花汤通过调控p38 MAPK/p53通路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于春雪 陈楠 +4 位作者 丛珊 禹晶 王静 毛颖 梁雪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1,共8页
目的探讨地榆槐花汤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CT11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血清)、阳性对照组(奥沙利铂含药血清)、地榆槐花汤低、中、高剂量组(10%、15%、20%地榆槐花汤含药血清),给予相应含药血清干预,... 目的探讨地榆槐花汤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CT11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血清)、阳性对照组(奥沙利铂含药血清)、地榆槐花汤低、中、高剂量组(10%、15%、20%地榆槐花汤含药血清),给予相应含药血清干预,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ax、Bcl-2、Cleaved caspase-3、p38MAPK、p-p38MAPK(Thr180/Tyr182)、MDM2和p53等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将HCT11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血清)、地榆槐花汤组(20%地榆槐花汤含药血清)、p38MAPK抑制剂TAK-715组(10 mmol·L^(-1) TAK-715)和联合组(20%地榆槐花汤含药血清+10 mmol·L^(-1) TAK-715),采用20%地榆槐花汤含药血清和10 mmol·L^(-1) TAK-715进行干预,MTT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p38MAPK、pp38MAPK、MDM2、p53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地榆槐花汤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CT116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1),细胞核呈皱缩、碎块状变化,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P<0.01),Bax/Bcl-2、Cleaved caspase-3、p-p38MAPK/p38MAPK和p53等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MDM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然而,联合TAK-715处理可明显降低地榆槐花汤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凋亡的诱导作用(P<0.05)。结论地榆槐花汤可通过调控p38 MAPK/p53通路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槐花汤 结直肠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p38 MAPK/p5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技术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锦添 张晨曦 张宇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6期78-85,共8页
茶多酚是一种提取自茶叶的具备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与食品等领域中。目前,已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参与研究。有关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技术与其抗氧化活性及药用价值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现对茶多酚的药用价值... 茶多酚是一种提取自茶叶的具备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与食品等领域中。目前,已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参与研究。有关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技术与其抗氧化活性及药用价值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现对茶多酚的药用价值、提取分离技术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提取分离 体外抗氧化 药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UPLC法对玉米须萜类物质提取工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博 张树军 +8 位作者 杨伊妮 王丹 孙立秋 赵英楠 王金兰 赵明 李军 时志春 王伟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82-289,共8页
为研究玉米须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本文以玉米须中含有的玉米烯F(1)、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2)和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3)为标准品,建立了玉米须提取物中三种萜类成分含量的测定UPLC分析方法... 为研究玉米须中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本文以玉米须中含有的玉米烯F(1)、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2)和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3)为标准品,建立了玉米须提取物中三种萜类成分含量的测定UPLC分析方法。其色谱条件为:采用Polar C_(18) 100Ȧ(4.6 mm×150 mm,2.6μm)色谱柱,以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40℃,波长220 nm,进样量5μL。结果表明,玉米烯F(1)在0.96~192.0μg/mL范围内,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2)和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3)在5.0~2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定量限(LOQ,S/N=10)均在5.0~10.0μg/g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9.1%~105.8%,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检测灵敏度,能够准确地对玉米须样品中三种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玉米须萜类成分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利用该分析方法优化玉米须中三个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为: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20%甲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玉米烯F 3β-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8-酯 4α-羟基-19-降-对映贝壳杉烷型-15-烯-17-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发酵型果露酒中总糖含量 被引量:52
5
作者 杨宁 王伟明 +1 位作者 姚琳 董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1-184,共4页
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建立发酵型果露酒中总糖的检测方法,并对总糖的水解条件和还原糖的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果露酒中还原糖的检测条件为:吸收波长540 nm,DNS显色剂3 mL,沸水浴加热9 min,显色20 min;总糖的水解条件为:... 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建立发酵型果露酒中总糖的检测方法,并对总糖的水解条件和还原糖的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果露酒中还原糖的检测条件为:吸收波长540 nm,DNS显色剂3 mL,沸水浴加热9 min,显色20 min;总糖的水解条件为:1∶1(V/V)盐酸添加量7 mL,80℃水浴加热20 min。葡萄糖质量浓度在0.2~1.0 m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8),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53%,RSD值为0.50%,表明该方法可靠、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发酵型果露酒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 发酵型果露酒 总糖含量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的玉米须治疗Ⅱ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吴晨曦 董文婷 +1 位作者 霍金海 王伟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5-272,共8页
目的观察玉米须水煎液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的干扰规律,从代谢组学方面探讨玉米须的降糖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并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复制Ⅱ型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后的大鼠分成模型... 目的观察玉米须水煎液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的干扰规律,从代谢组学方面探讨玉米须的降糖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并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复制Ⅱ型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后的大鼠分成模型对照组和玉米须给药组,玉米须给药组灌胃玉米须水煎液(10.8 g·kg^(-1))4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状态,并每两周监测1次血糖值。给药治疗后,收集禁食12 h尿样,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分析其代谢谱的变化。结果玉米须水煎液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并改善相关症状。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12个差异性标志物,这些差异标志物包括鹅去氧胆酸、甘氨胆酸、精氨琥珀酸等。结论玉米须水煎液降糖作用机制可能与三羧酸循环、胆汁酸生物合成、色氨基酸代谢等代谢有关,并提示可能对肝肾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玉米须 作用机制 代谢组学 多元统计比较分析 差异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有效成分抗支原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宋丹 魏文峰 +1 位作者 张婕 霍金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6-229,共4页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作为一种常用清热解毒中药,其主要药效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体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作为一种常用清热解毒中药,其主要药效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体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MP)和畜禽养殖中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尤为常见。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黄芩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支原体作用。关于黄芩有效成分体外抗支原体实验,早先有学者发现黄芩苷对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的MIC(最小抑菌浓度)为0.047 mg/mL,近年发现黄芩苷对解脲支原体标准株(UU14)的MIC为1.87 mg/mL及对临床分离株(20珠)的MIC为2.12~4.32 mg/mL;黄芩苷对MP的MIC为16 mg/L、黄芩素对MP的MIC为32μg/mL;黄芩有效成分体内抗支原体作用机制包括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调控TLR、抑制自噬反应、调节microRNA(miRNA/miR)、调节肠道菌群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等。综述黄芩有效成分体内外抗支原体研究进展,期待为黄酮类化合物抗支原体提供理论依据,为黄芩抗支原体药物的研发及进一步筛选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芩苷 支原体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MS法分析牛黄清感胶囊成分 被引量:21
8
作者 霍金海 孙国东 +4 位作者 魏文峰 遆铁军 朱立刚 周有财 王伟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40-2348,共9页
目的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牛黄清感胶囊的化学成分。方法分析采用BEH C_(18)色谱柱(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0. 1%甲酸水-0. 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Peakview 2. ... 目的采用UPLC-Q-TOF/MS法分析牛黄清感胶囊的化学成分。方法分析采用BEH C_(18)色谱柱(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0. 1%甲酸水-0. 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Peakview 2. 0/masterview1. 0软件,依据精确质量数和同位素峰度比确定分子式。通过二级谱图比对、对照品裂解规律分析,结合文献报道确定结构式。结果从中鉴定推断了54个化合物,其中14个化合物来自黄芩,15个化合物来自金银花,8个化合物来自连翘,2个化合物为金银花与连翘共有,9个化合物来自人工牛黄,2个化合物来自珍珠母,其余4个化合物来源于数据库检索。结论该方法检测快速、准确,为牛黄清感胶囊的化学成分鉴定提供新思路,物质基础的确定为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及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黄清感胶囊 化学成分 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和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媛媛 董文婷 +4 位作者 孙国东 徐婷婷 张婕 霍金海 王伟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6-1576,共11页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玉米须水煎液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多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N大鼠模型。通过测定肾脏脏器指数、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玉米须水煎液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多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N大鼠模型。通过测定肾脏脏器指数、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含量,并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初步评价玉米须对DN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进一步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筛选出肾组织和尿液中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HMDB、KEGG数据库鉴定后,导入MetaboAnalyst网站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玉米须不同剂量组对上述各项指标及肾脏的病理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玉米须对DN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玉米须可显著回调18种生物标志物,涉及18条代谢通路,主要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合成、代谢、核黄素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结论玉米须水煎液干预DN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氨基酸代谢,核黄素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糖尿病肾病 肾组织 尿液 代谢组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MS法分析川菊止痛胶囊成分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国东 霍金海 +1 位作者 张树明 王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52-3060,共9页
目的UPLC⁃Q⁃TOF/MS法分析川菊止痛胶囊的成分。方法川菊止痛胶囊内容物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超高液相BEH C18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0.3 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ESI)... 目的UPLC⁃Q⁃TOF/MS法分析川菊止痛胶囊的成分。方法川菊止痛胶囊内容物甲醇溶液的分析采用超高液相BEH C18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0.3 m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使用Peakview 2.0/masterview1􀆰0软件进行数据解析,依据精确质量数及同位素峰度比确定化合物分子式,将二级谱图与对照品裂解规律对比,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各化合物结构式。结果从中鉴定并推断出41个化合物,其中源于黄芩、川芎,甘草,菊花,当归、白芷、防风,葛根的化合物分别为5个,15个,4个,2个,1个,其余5个化合物由数据库非目标检索确定。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川菊止痛胶囊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菊止痛胶囊 化学成分 UPLC⁃Q⁃TOF/M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青龙衣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洪霞 任晓蕾 +1 位作者 霍金海 王伟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3,共5页
对北青龙衣中总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分子量均一多糖,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北青龙衣药材经沸水提取,浓缩醇沉,木瓜蛋白酶脱蛋白,D101大孔树脂柱纯化脱色,再经DEAE 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cryl S-300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多糖... 对北青龙衣中总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分子量均一多糖,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北青龙衣药材经沸水提取,浓缩醇沉,木瓜蛋白酶脱蛋白,D101大孔树脂柱纯化脱色,再经DEAE 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cryl S-300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多糖组分。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蒸发光检测器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分子量测定。气-质联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单糖组成与结构。北青龙衣多糖经分离得到两个均一组分PJP-1a、PJP-3a,其分子量分别为:1.34×103Da、1.70×107Da。气-质联用分析PJP-3a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单糖摩尔比为:4.56∶7.53∶1∶2.48∶41.4∶17.94。红外光谱提示PJP-1a、PJP-3a可能均具有吡喃环结构,糖苷键的连接方式均为β型,PJP-1a存在乙酰氨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青龙衣 多糖 分离纯化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桄榔子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霍金海 刘吉飞 +1 位作者 王昶 王伟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55-1861,共7页
桄榔子为桄榔(Arenga pinnata)的果实,具有明显的镇痛活性。为研究桄榔子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法并结合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桄榔子为桄榔(Arenga pinnata)的果实,具有明显的镇痛活性。为研究桄榔子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法并结合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桄榔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落新妇苷(1)、甘草素(2)、染料木黄酮(3)、2,4,4′-三羟基查耳酮(4)、甘草苷(5)、染料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甘草苷(7)、新异甘草苷(8)、大豆苷(9)、7-O-primverosylformononetin(10)、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11)、毛蕊异黄酮苷(12)。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桄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桄榔 果实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黄酮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北青龙衣总多糖提取工艺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晓蕾 杨洪霞 +2 位作者 霍金海 孙国东 王伟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41-2343,I0001,共4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北青龙衣总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北青龙衣总多糖提取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北青龙衣中总多糖的提取工...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北青龙衣总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北青龙衣总多糖提取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北青龙衣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8℃,料液比1∶22,提取时间72min,多糖提取量实测值7.83 mg·g-1,与预测值8.02 mg·g-1较为接近。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选北青龙衣总多糖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北青龙衣资源开发利用及总多糖提取工艺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青龙衣 总多糖 响应面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