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
被引量:9
- 1
-
-
作者
郭艳君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7,共4页
-
基金
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06D082)
黑龙江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历史的生成性--对历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阐释"(1151G036)
-
文摘
马克思历史观既不是决定论的,也不是选择论的,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成论的。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体现在他对人与历史的统一性、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之中。
-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观
生成论
-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意识形态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郭艳君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7,共5页
-
基金
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06D08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是以人之生存方式为基础的总体性、历史性的研究。从文化哲学研究的总体性来看,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结构的观念表达。我们要以文化哲学研究的总体性去关照现实的意识形态问题,以文化批判的基本态度对待一切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超越任何具体的"意识形态"立场,为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径。
-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文化哲学
总体性
历史性
-
分类号
B03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性别:同质性中的差异——兼谈女性哲学建构之可能性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郭艳君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共3页
-
文摘
哲学以其本质而言并不是男性的专利,也不能因以往的哲学家都是男性而将以往的哲学视为男性哲学。哲学以其本质而言是人对其自身生存的认知、理解和反思。女性主义哲学并不能站在与男性对立的立场之上被构建起来,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男女两性的同质性的基础上,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关注人之生存本质,才能超越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和二元思维模式,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哲学。
-
关键词
性别
同质性
女性哲学
-
分类号
C913.68
[经济管理]
-
-
题名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
被引量:4
- 4
-
-
作者
隽鸿飞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0,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1BZX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NECT-11-0956)
-
文摘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
关键词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批判
-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论海登·怀特对历史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郭艳君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1,共6页
-
文摘
海登·怀特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构的历史解释模式,实现了西方历史哲学的文化转向。诗性预构的提出,揭示了历史解释之中的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对于历史解释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解释模式则表明具体的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才使历史著作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文化精神的内在张力,在他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味。
-
关键词
诗性预构
历史
解释模式
海登·怀特
-
分类号
K0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理论
被引量:1
- 6
-
-
作者
隽鸿飞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3,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1BZX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09YJC720017)"
-
文摘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五形态”说
“三形态”说
-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
-
题名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1
- 7
-
-
作者
隽鸿飞
-
机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6,共5页
-
文摘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社会历史批判
-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