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倒立的体系和超经济运行
1
作者 王慎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85-94,共10页
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机制,而是政治起支配作用的政权经济体制,其主要表征是价格运行中的权力商品化,收益分配上的官本位制和企业扩权中的两权难分;在现实表象的背后则是政权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收效未显,根本原因... 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机制,而是政治起支配作用的政权经济体制,其主要表征是价格运行中的权力商品化,收益分配上的官本位制和企业扩权中的两权难分;在现实表象的背后则是政权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收效未显,根本原因是未曾对症下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变态表现,都导源于这种政权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使政治和经济有效分离,形成独立的经济运转机制。只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治愈社会经济生活的表征病灶,才能实现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本文在揭示政权经济倒立体系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运行 所有制关系 政权经济 官本位制 经济生活 两权分离 企业 基本思路 收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产业的经济指标体系
2
作者 王慎之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1-25,共5页
一、我国经济指标亟待完善直到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第三产业不创造价值,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不能进入经济指标体系。新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冲击着一切传统观念,原有的经济指标体系也必须做相应的转变。
关键词 经济指标体系 难登大雅之堂 经济体制改革 劳务活动 价值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分析 劳务收入 利润量 新技术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经济联系的动态考察
3
作者 王慎之 《人文杂志》 1987年第6期65-69,共5页
一、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横向联系 我们现在到处都在说“横向经济联合”,可是却很少有人过问横向经济联合是怎样产生的,它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商品经济的一种普遍联系形式在我们看来却成了新生事物?甚至联合过程中还要排... 一、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横向联系 我们现在到处都在说“横向经济联合”,可是却很少有人过问横向经济联合是怎样产生的,它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商品经济的一种普遍联系形式在我们看来却成了新生事物?甚至联合过程中还要排除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种种障碍?我们自然不能妄自菲薄,忽视自己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经济联系 横向经济联合 动态考察 协作生产力 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 经济联合体 集体所有制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观生产力系统、横向经济联合、中观经济决策
4
作者 王慎之 《人文杂志》 1986年第6期73-78,共6页
中观生产力系统的一般特点 中观生产力是介于整个社会和一个一个经济单位之间的生产力,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经济区域或某一经济部门的生产力。 中观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下列基本特点: 1、中间性。 中观生产力非宏、非微,具有中间性... 中观生产力系统的一般特点 中观生产力是介于整个社会和一个一个经济单位之间的生产力,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经济区域或某一经济部门的生产力。 中观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下列基本特点: 1、中间性。 中观生产力非宏、非微,具有中间性的特点。所谓中间性,就是既有较大规模,但规模又不太大。它比一个企业具有更大的广延性,但又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活动着,所以要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一定的比例性和综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系统 中观经济 横向经济联合 经济区域 宏观生产力 微观生产力 上海经济区 中间性 内蒙经济 经济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劳动人口就业特点
5
作者 郝守忠 刘秀莲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3-16,共4页
一、黑龙江省劳动人口就业的基本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随着总人口的不断增长,黑龙江省的劳动适龄人口迅速增长。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就业特点 建国初期 劳动力 年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 平均水平 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就业 百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世纪以后黑龙江人口史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含若 谷风 《学习与探索》 1986年第4期135-143,共9页
黑龙江历史人口于古无征,16世纪以前资料匮乏,1771年始有记载。所以近代是黑龙江整个历史人口发展的高潮时期。它的显著特点是人口迁移,它的总趋势是由南而北,愈波愈远,越来越多。人口的不断增长,使黑龙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日益开发,... 黑龙江历史人口于古无征,16世纪以前资料匮乏,1771年始有记载。所以近代是黑龙江整个历史人口发展的高潮时期。它的显著特点是人口迁移,它的总趋势是由南而北,愈波愈远,越来越多。人口的不断增长,使黑龙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日益开发,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一、清初、中期黑龙江人口的停滞在16世纪以前,黑龙江人口的特点是人口稀少、起伏不定、无人口统计。到了16世纪后期,人口问题才被当时统治者所注视,但在人口发展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 16世纪后期,女真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势力日益强大。1616年(明万历44年)努儿哈赤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明崇祯9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人口稀少 黑龙江地区 人口发展 人口迁移 移民 历史人口 东北地区 大发展 人口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
7
作者 邱兆祥 王慎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62-64,共3页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只是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不重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然,速度问题是重要的。但用何种经济指标确定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问题。各国经历了痛苦的摸索过程。大体说来,不同时期主...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只是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不重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当然,速度问题是重要的。但用何种经济指标确定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问题。各国经历了痛苦的摸索过程。大体说来,不同时期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以追求产值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产值指标,在西方发达国家称作国民生产总值(GNP),在苏联和中国等国家习惯称作工农业总产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 西方发达国家 发展战略目标 凯恩斯主义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 产值指标 合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必然性
8
作者 罗大钧 《学习与探索》 1986年第6期90-92,共3页
建立起我国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的任务,已提到日程上来。为此,深入探讨经济法体系问题,提出一套系统、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的理论,指导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实践,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法学界面临的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本文仅就建立我国... 建立起我国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的任务,已提到日程上来。为此,深入探讨经济法体系问题,提出一套系统、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的理论,指导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实践,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法学界面临的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本文仅就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必然性谈一些看法。一、经济法有其自身独立的体系在我国,关于经济法体系问题多有争论。持否定态度者不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否认经济法有其自身独立体系的存在,另一种是怀疑目前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可能性。我认为经济法的体系足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而转移。我国的经济法不但有其自身独立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正在为人们所认识。 (一)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法律部门,应该有其自身独立的体系。从形式上看,经济法规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泛,显得庞杂而又零散。但实际上这众多的法规是按着不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制建设 经济立法 经济法学 经济关系 必然性 经济法规 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 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民主论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慎之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5期21-31,2,共12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必须研究经济主体——人的地位和作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来源于经济民主。本文从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公有制、企业自决、权力分工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内涵,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必须研究经济主体——人的地位和作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来源于经济民主。本文从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公有制、企业自决、权力分工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内涵,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民主的总体设想和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民主化 商品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 劳动者 企业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魁奈的《经济表》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10
作者 王慎之 肖永年 《经济科学》 1983年第1期45-47,52,共4页
马克思曾经对魁奈的《经济表》作过一个极高的评价,指出它"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马克思何以对魁奈的《经济表》作了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理解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魁奈的《经... 马克思曾经对魁奈的《经济表》作过一个极高的评价,指出它"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马克思何以对魁奈的《经济表》作了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理解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魁奈的《经济表》展示了宏观分析全新的一页,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是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理论既重要而又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表 马克思 再生产理论 扩大再生产 魁奈 社会总产品 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产模式 生产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理论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改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设想
11
作者 王慎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一、基本思路直到目前,政治经济学还是一门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经济学科。它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曾经发挥过巨大威力。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还... 一、基本思路直到目前,政治经济学还是一门占统治地位的理论经济学科。它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曾经发挥过巨大威力。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还缺乏应有的适用性。诸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 公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商品经济 理论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合理价格体系论”的几个理论问题
12
作者 陈躬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8-62,共5页
与价值相一致的合理价格体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它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格运动的客观要求,而在实践中,在任何时点上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趋于合理的价格体系只有在实现由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管理体制确... 与价值相一致的合理价格体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它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格运动的客观要求,而在实践中,在任何时点上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趋于合理的价格体系只有在实现由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管理体制确立之后才有可能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体系 市场经济 价格调整 合理价格 体系论 经济体制 生产要素所有者 高度集中 客观要求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三产业的指标体系
13
作者 王慎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5-32,共8页
一、我国经济指标亟待完善直到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第三产业不创造价值,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不能进入经济指标体系。新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冲击着一切传统观念,原有的经济指标体系也必须做相应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 一、我国经济指标亟待完善直到目前,还有不少人认为第三产业不创造价值,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不能进入经济指标体系。新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在冲击着一切传统观念,原有的经济指标体系也必须做相应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不仅担负着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任务,而且执行着统计和监督职能。正是因为有这些经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指标体系 劳务供给 经济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 新技术革命 国民总产值 物质产品 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收入 使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4
作者 陈躬林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1期79-83,120,共6页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价值就成了企业之间基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而不是斯大林的那个传统的定义。但其表现形式是净产值规律。一种社会经济表现为商品经济,说明人类社会还不可能有计划地直接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价值就成了企业之间基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而不是斯大林的那个传统的定义。但其表现形式是净产值规律。一种社会经济表现为商品经济,说明人类社会还不可能有计划地直接分配社会总劳动时间。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并不存在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社会总劳动量在各个生产企业之间的分配还只能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各种具体劳动还不能直接地用社会劳动时间来表示,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有很大差距,因此如果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里还存在着按劳分配原则的话,那它也是通过价值规律作用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规律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劳动者 按劳分配 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企业 马克思 劳动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演变与深化改革的探索
15
作者 陈躬林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5期4-14,共11页
本文对8年多经济体制改革思路演变过程作了大致回顾,并认为“放权让利”是这8年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分析了根据各种思路所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及其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阐述了由于改革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游移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与... 本文对8年多经济体制改革思路演变过程作了大致回顾,并认为“放权让利”是这8年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分析了根据各种思路所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及其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阐述了由于改革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游移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与商品经济论之间,使“放权让利”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旧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基本运行原则。指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1)重新构筑改革的基本理论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2)设计明确的总体目标模式;(3)采取一揽子改革方式,使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在涉及到的所有领域都同时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思路 价格改革 企业家 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条件下 运行原则 价格体系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基本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提纲)
16
作者 熊映梧 《江苏社会科学》 1981年第8期9-13,共5页
本文和后一篇文章——《用发展观研究〈资本论〉》,是黑龙江大学经济系付教授熊映梧同志应我省经济学会邀请在宁所作的两次学术报告的内容。现印出来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工艺学 资本论 马克思 研究对象 生产方式 经济学研究 社会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质的规定性——对某些传统理论的异议
17
作者 陈躬林 《江海学刊》 1988年第6期18-22,共5页
有资料说,“社会主义”一词的第一次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826年,从那以后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闻里,一位英国社会科学家竟能编制260多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因此,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个质的规定性是需要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质的规定性 传统理论 异议 社会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济权力的纵向分工
18
作者 王慎之 《学术论坛》 1988年第6期50-55,90,共7页
一、经济过程的纵向联系我们现在已经熟知横向经济联系,但对纵向经济联系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实,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是经济生活中两类并存的现象,并且经常交织在一起。没有经纬,不成网络。同样,没有纵向经济联系,就没有经济机体的多层结... 一、经济过程的纵向联系我们现在已经熟知横向经济联系,但对纵向经济联系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实,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是经济生活中两类并存的现象,并且经常交织在一起。没有经纬,不成网络。同样,没有纵向经济联系,就没有经济机体的多层结构和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群体 国民经济 纵向经济联系 总部 生产协作 纵向联系 制约关系 联合体 国家 横向经济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企业经济发展动力
19
作者 王慎之 《学术论坛》 1985年第4期6-10,共5页
一、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社会主义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有自己的内在运行机制,正象一个人体有自己的内在运行机制一样。企业内在经济机制的运行来源于内在动力。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
关键词 内在动力 经济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企业 经济机制 经济利益 经济活力 经济实体 马克思恩格斯 经济单位 生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封建社会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问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崔莹 《学习与探索》 1986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划出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一) 纵向分析,把自耕农经济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经济力量相比较——它前面是地主,后面是佃农,头上是封建... 本文试图粗线条勾划出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一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一) 纵向分析,把自耕农经济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经济力量相比较——它前面是地主,后面是佃农,头上是封建的上层建筑。 1、自耕农是小私有者。占有少量土地不但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别于佃农的主要标志。地主靠出租土地剥削别人的劳动生存,佃农靠租种别人的土地度日,自耕农则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自食其力。自耕农土地来源大致有三:其一,农民自行垦荒,例如,汉魏之际封建政府就曾鼓励流民开垦土地,官府督课下在内地州郡开垦,自耕农自发开垦,以宗族屯坞形式在山区垦荒。其二,历代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培植自耕农的主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耕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 佃农经济 封建国家 土地所有制 封建统治者 剥削 地主 农民战争 经济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