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学研究的实践化与本土化转向——“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所开放出来的学理更新 被引量:8
1
作者 魏建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3,共4页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已开放出对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理反思与理念再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代中国法学的学理更新。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反思和发现当...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已开放出对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学理反思与理念再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代中国法学的学理更新。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反思和发现当前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在法律人才实践技能培育方面的作用及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计划"可以推动和深化中国法学研究的实践化和本土化转向。即,其一,要确立学术传统的本土化;其二,要全面培育对中国社会经验现实的感受和洞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提炼出对中国有解释力的本土化概念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研究 实践化 本土化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新中国70年民法文化的转型发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宏弢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117,共7页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民事权利以及民法文化的发展历经了从被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这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立法上照搬苏联法,苏联法"义务本位"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立法理念和立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苏联法进行了...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民事权利以及民法文化的发展历经了从被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这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立法上照搬苏联法,苏联法"义务本位"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国的立法理念和立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苏联法进行了理性反思,"义务本位"理念在公、私法之争中受到冲击,而对权利文化、私法文化的接受,则是我国在构建民法文化中向着"权利本位"的法文化价值的回归。民法文化的转型发展使得"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地位得以凸显。而制定民法典是制度法文化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本位 权利本位 民事权利 民法文化 法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抗、继承与生成:对中国法治文化根基的现代性反省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昌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3-37,共5页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问题。在文化根基上,中西方法治一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下中国法治文化根基具有双重来源:其一是对特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其二是对现代西方法治文化精神的合理吸收。文化根基是法治...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在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问题。在文化根基上,中西方法治一直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下中国法治文化根基具有双重来源:其一是对特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其二是对现代西方法治文化精神的合理吸收。文化根基是法治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结构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张力关系。当代中国法治文化根基的构筑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对抗与自有文化继承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传统文化在自我反思中获得新的内涵,并最终促使法治文化根基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治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现代法治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组织兴起:转型期法治进程的新兴动力 被引量:3
4
作者 马长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75,共6页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民间组织迅速崛起,并呈现出特殊的发展路径,具有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数量巨大的民间组织不仅成为克服传统中国"两极化"关系模式和思维定式的重要力量,也在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形成了&qu...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民间组织迅速崛起,并呈现出特殊的发展路径,具有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数量巨大的民间组织不仅成为克服传统中国"两极化"关系模式和思维定式的重要力量,也在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形成了"柔性"的纵向权力分割分解机制、组织化和群体化的权利保护机制、自主平衡的民间秩序生成机制、立足"草根"的公民性塑造机制等。尽管我国的民间组织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问题,但是,其重要作用和功能却不可低估,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两极化”关系模式 民间组织 法治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与法治范式的转换——从“民族国家”范式到“世界主义”范式 被引量:2
5
作者 魏建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61,共4页
范式体现为某一共同体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共同接受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与方法,其对该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基石性作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法学与法治对全球化的反应却相... 范式体现为某一共同体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共同接受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与方法,其对该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基石性作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法学与法治对全球化的反应却相当滞后与迟钝,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多是如此。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法治和法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强势"民族国家"化。尽管"民族国家"范式曾对近代西方的法学与法治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其局限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建构一种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主义"法治范式,既是全球化时代法学所不能回避的,同时也会对全球化时代诸多问题的化解与解决开放出新的思路与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法治范式 民族国家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资两利”:平衡劳资关系的首次立法实践——以《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为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光妍 孔令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93,共7页
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1948年的《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是在哈尔滨解放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解决现实的劳资矛盾的背景下制定的一部劳动法规,这部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在... 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1948年的《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是在哈尔滨解放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解决现实的劳资矛盾的背景下制定的一部劳动法规,这部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贯彻毛泽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方针,平衡劳资关系的首次立法实践。《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以"劳资两利"原则为主导思想,对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合理的厘定,充分调动了劳资双方的生产积极性,为哈尔滨解放区发展经济、支援前线和民主政权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对其他解放区以及新中国的劳动立法产生了重要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解放区 劳资两利 劳动法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长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5,共7页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西方公民参与面临着民主参与精神和公共领域衰落、公民身份和权利流失、公民共和主义和公民自由主义内在张力等困境,并通过非政府组织平台,实现了进入"生活政治"和"公民治理"的转向。近...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西方公民参与面临着民主参与精神和公共领域衰落、公民身份和权利流失、公民共和主义和公民自由主义内在张力等困境,并通过非政府组织平台,实现了进入"生活政治"和"公民治理"的转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的公民参与具有特殊的"中国"意义和取向,因此,积极促进非政府组织中的公民参与,推进"公民治理",就成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重要而持续的社会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民主法治 公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面向——以法文化价值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宏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3-80,共8页
以数据、算法、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个人信息的获取更加广泛并呈常态化趋势,个人信息的商品化、信息主体与信息控制权的脱离都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潜在风险。而以法文化价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个人信息保... 以数据、算法、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个人信息的获取更加广泛并呈常态化趋势,个人信息的商品化、信息主体与信息控制权的脱离都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潜在风险。而以法文化价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与人工智能所要实现的人的价值追求具有目的一致性。因此,聚合现有法律制度形成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在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下规范人工智能,实现个人信息安全,是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个人信息保护 数据 算法 个人信息保护原则 法文化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领域的时代取向及其公民文化孕育功能 被引量:5
9
作者 马长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8-77,共10页
尽管理论家一直对公共领域赋予较高的民主法治寄托,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公共领域却出现了"重新封建化"而陷入危机。而当今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则促动了公共领域的复兴,担负起抗拒政治原则的泛化、抵御经济力量的侵蚀、塑... 尽管理论家一直对公共领域赋予较高的民主法治寄托,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公共领域却出现了"重新封建化"而陷入危机。而当今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则促动了公共领域的复兴,担负起抗拒政治原则的泛化、抵御经济力量的侵蚀、塑造公民性品格等重要使命,并呈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向延展、与政治体系的互渗和共振、非理性的放大效应等发展取向,因而在合法性供给、权利保障和民主监督、观念传播与整合等过程中,就赋有了一定的公民文化孕育功能,进而成为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法治秩序 大众传播时代 市民社会 公民文化孕育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主化重建——公共领域视野下的“医改”进程审视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长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8-66,82,共10页
当下中国的公共领域正在蓬勃兴起,并展现出浓重的法治诉求。特别是"医改"的议题设置及其"问题化"、方向讨论中的利益博弈、"案件"披露的制度性反思等等,在公共领域中形成了巨大的"层级"共振和... 当下中国的公共领域正在蓬勃兴起,并展现出浓重的法治诉求。特别是"医改"的议题设置及其"问题化"、方向讨论中的利益博弈、"案件"披露的制度性反思等等,在公共领域中形成了巨大的"层级"共振和溢散效应,不仅对公共政策合法性进行了民主化供给和时代重建,也为民主法治进程提供了新兴动力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体制改革 公共政策合法性 公共领域 民主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宪法实施的观念意识支持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建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4,共7页
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践行和遵守。经验表明,宪法实施需要依托一种以合法性、信仰、认同、良知为特征的观念意识相支持。当下我国缺乏有利于宪法实施的相应观念意识。而要构筑有助于当下我国宪法实施的观念意识... 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践行和遵守。经验表明,宪法实施需要依托一种以合法性、信仰、认同、良知为特征的观念意识相支持。当下我国缺乏有利于宪法实施的相应观念意识。而要构筑有助于当下我国宪法实施的观念意识,则离不开自觉增进以下法治认识和法律知识:现代社会中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法律;法治社会离不开公平优先的价值论法律观;客观理性认知法律的功能及其限度。另外,为保障宪法有效实施,在实践中还要自觉地做好法律的人民性与专业性之间的沟通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实施 观念意识 权力合法性 价值论法律观 泛法制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主导法律观的演变及当代变革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昌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103,共6页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成为苏联时期法律观念的风向标,当代俄罗斯受理性主义法律思想的影响,社会因素成为法律观念考虑的主要成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当代俄罗斯法律观根本性的转变,基于理论基本立场变化,法律工具论色彩淡化,法律的阶级属性让位给社会性,人本化的法律价值取向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宗教性法律观 国家主义法律观 理性主义法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等原则的适用模式与论证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蕾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11-17,共7页
平等原则在现代国家的法制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宣示的意义上,平等原则体现了法律的正义理念,确定了法律的终极价值诉求。在制度化的意义上,平等原则贯穿了整个法制体系的运作过程,凭借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法律权力得以实现。... 平等原则在现代国家的法制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宣示的意义上,平等原则体现了法律的正义理念,确定了法律的终极价值诉求。在制度化的意义上,平等原则贯穿了整个法制体系的运作过程,凭借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法律权力得以实现。在法律论证的意义上,平等原则通过目的论证而适用,包含手段之于目的的妥当性论证以及目的自身的论证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原则 法制体系 适用模式 法律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意义与困惑
14
作者 马长山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法律 理想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学研究 前瞻性思考 法律出版社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