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特质:“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的赓续与发展
1
作者 姜华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7,共12页
“以民为本”向“人民至上”的赓续发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结合的实践成果。“人民至上”理念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体系中独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梳理中国传统... “以民为本”向“人民至上”的赓续发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结合的实践成果。“人民至上”理念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体系中独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深入探讨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所实现的价值主体、价值立场、价值中心和价值宗旨的深刻转变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剖析“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主张的创造性表达并揭示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 以民为本 价值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文化精神关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姜华 李刚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9,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同 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内在文化逻辑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华 郑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4,254,共7页
传统儒学在近代遭逢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与冲击,逐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取代,这与传统儒学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性有着内在的关联。本文在具体分析传统儒学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导致的消极文化后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儒学的... 传统儒学在近代遭逢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与冲击,逐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取代,这与传统儒学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性有着内在的关联。本文在具体分析传统儒学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导致的消极文化后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文化理路
4
作者 姜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2,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关于现代化的单一话语秩序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差别入手...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关于现代化的单一话语秩序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差别入手,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历史演变及对建构文化主体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其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创造性表达,而且是新时代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文化构想和价值主张。这样一种话语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